当前位置:中国四川德阳旅游购物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购物
-本地特产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四川 → 德阳旅游 → 购物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绵竹,西蜀翘蜀,气候宜人,百泉点翠,为天府粮仓,其以谷物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绵竹文化属广汉三星堆古蜀文化,也是酒文化的一脉,是巴蜀名酒地带内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丰富的物产,优良的水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酿酒历史,为绵竹名酒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历代不少著名的文人墨客都为她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

   从剑南烧春到绵竹大曲到当今中国名酒剑南春,则是屹立在绵竹酒文化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剑南烧春

   酒文化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历代的社会经济状况。自战国至唐,绵竹酿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遥遥古战国,绵竹生玉液。1979年,绵竹清道乡金土村出土了罕见的铜垒、铜钫、铜鍪等战国时期的酒器和制酒工具,证明绵竹的酿酒史忆有二千多年之久。
  
到汉代,绵竹酒的酿制、销售、消费已达到相当规模。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中的酿酒图、卖酒图、宴饮图等,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兴盛和酒业的发达。从汉至晋,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或战乱频繁经济凋敝,反映到酒业则是屡禁屡开。这是我国酒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客观上也推动了酒文化的发展。而唐代著名的“剑南烧春”,就是在战国以来长期形成的技术基础上,特别是在盛唐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中外交流的基础上产生的。

   “剑南”,地处四川剑门关以南;“烧”是指工艺,以粮食酿制,即蒸馏;“春”是唐人对酒的雅称。

   剑南烧春又名“烧香春”或“生春”。唐代已流誉华夏,成为皇家专享的贡品。唐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就记载了当时天下名酒“则有郢州之富水,剑南之烧春”。唐德宗李适在“罢榷酤”时,而谕朝臣,以剑南烧春品质优良,特地继续上贡。相传青年李白于剑南解貂续酒,至今在绵竹尚流传“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宋李昕《太平广记》有“剑南之烧春”的记载。元代宋伯仁《酒小史》载有“剑南烧春,杨世昌蜜酒”之酒名。作为绵竹酒史的第一座里程杯的“剑南烧春”之所以能赢得唐及以后历代的称誉,在于它具有酒度较高之“浓”,酒体较醇之“熟”,气若花郁之“香”和气似檀霞之“美”,一千多年前的绵竹酒就具有这样的风格特点,于华夏少见,于世界少见。这对于今天的酿酒与酒的评赏,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绵竹酒业,乃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据《宋会要》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任川陕宣抚置使时支持赵开推行隔槽酒法,允许民间纳钱酿酒,一年中使四川酒课由140万缗猛增至690万缗。庞大的酒税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抗金军费开支,大大缓解了南宋王朝军需匮乏的困难。《宋史·食货志》称:“绍兴十七年,四川设酒务监,成都府二员……富川顺监并汉州绵竹县各一员。”杨祖职就是志书所载颇有政绩的绵竹税丞。绵竹专设酒务监官,可见绵竹酿酒之盛以及剑南烧春在这段历史中的作用。

   清露飘香 绵竹大曲

   从金元至民国,是绵竹酒史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其特点是酿酒工艺的发展和酒业的兴盛,为绵竹酒井法子的继承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出现了绵竹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绵竹大曲。

   绵竹大曲又出称“清露大曲”,陆游在《海涵》中称“绵竹清露,大曲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吐泻、除湿及山岚瘴气”。其品质之优良当与自然条件分不开。绵竹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15.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97.7毫米,土壤中有机质高,微酸性土占68.07%。这种气候和土质正适合酿酒中的微生物繁殖发酵。工艺上于采曲、用料、用水、勾兑等关键环节都有新的创造。加之特有的玉妃泉低钠多锶,甘酣净冽,故绵竹酒酒质特优。至清康熙年间,绵竹大曲已达到“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的妙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酿造工艺。清翰林学士李调元宦游遗迹遍及半个中国,而对绵竹大曲情有独钟,自谓“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随之酿酒作坊也兴盛起来,而以朱、白、赵三家规模最大,且都集中在水好的西门。

   绵竹大曲的质优量大带来了销售业及相关行业的兴旺发达。康熙年间,绵竹酒家林立,陕、甘、滇、黔、川以及松潘、茂汶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行商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城内茶房客栈、运输行业,格外兴盛,一派繁荣景象,以致有人誉绵竹为“小成都”。

   进入20世纪,绵竹酒业又有一番新的景象。城内,大街小巷酒楼、酒店、酒摊比比皆是,竞相招徕;城外,村落道旁,渡船、码头、鸡毛店、幺店子,酒旗飘飘,座上常满;柜台上下,压着红沙布包的大小酒坛排排端立;卖货郎走家串户,叫卖声不绝于耳。绵竹真是“处处有酒,酒香袭人”的酒乡。

   1931年,绵竹“义全兴”大曲作坊在成都开店,专销绵竹大曲。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绵竹大曲风靡成都。专销绵竹大曲的酒行、酒店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到五十余家。地处总府街的“第一春”每天销售绵竹大曲达八百斤之巨。因而,在30年代绵竹大曲被称为“川西酒坛一霸”,川西平原到处流溢着绵竹大曲醉人的馨香。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四川经济志》载:“绵竹所产大曲,双料老酒及地窖醒色等,均脍炙人口,为川内外人士所乐道,而尤以大曲最有名。”并强调:“四川大曲酒,首推绵竹。”

   绵竹大曲,不愧为绵竹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中国名酒 剑南春

  剑南春,是中国名酒之一。它的形成是千古年来漫长而丰厚的酒文化的浸润,是历史的继承、创新所结出的硕果。

  在酿酒原料上,突破了单一粮食为原料的旧法,采用了精选的五粮——红粱、大米、小麦、玉米、糯米——为原料,经过反复实验,以优选法确定了五种原料的搭配比例。这一突破,为剑南春酒体质量的提高,风格的确定,开创了新的天地。同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新工艺,如“科学配方”、“红糟盖顶”、“低温入窖”、“双轮底发酵期”、“曲沙曲酒”、“增加酯化时间”等,增加了酒的微量香味物质,从而使剑南春的质量有了新的飞跃,形成独特的风格。

  评酒专家们认为,剑南春有醇、香、浓、甜、净、长六大特点,自成一家,风格新颖(《名酒新论》)。创造“剑南春风格”的五条秘诀是:水是根本,窖是基础,曲是动力,勾兑是保证,工艺是关键。

   古人云:“水乃酒之血。”甘美的泉水,在古人眼里,犹如“醴”一般珍贵。“名酒产地,必有清泉”。剑南春酿酒用水,取自白水河河床下的阴河,这长流不断的地下河水的天然源头,便是国家地质矿产部命名的、四川四大饮用名泉之一的“中国玉妃泉”。据《绵竹县质》载:“惟城西一脉泉水可酿此酒,别处则否。”古人早有发现,但不得其解,经现代检测手段化验,绵竹地下水是不可多得的低钠、含锶、无杂质、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的矿泉水。

   多年来,剑南春饮誉国内外,市场广阔,购销两旺。在如今酒类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剑酒的销售量一直居高不下,创造了突出的商业效益。这不仅证明了剑酒的品质卓越,而且也是剑南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完善的管理体系的效应。

   1999年初,剑南春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酒剑南春作为绵竹酒文化史上的第三座丰碑,正高高矗立,熠熠生辉。

   名酒诗情

   绵竹名酒蜚声远近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

   宋代苏轼的千古佳作《赤壁赋》就与绵竹有颇深的渊源。绵竹道士杨士昌曾与东坡泛舟赤壁。据《绵竹县志》载:“杨世昌,字子京,绵竹武都山道士。东坡谪黄州时,子京自庐山访之。坡为书一贴,称其善画山水,能鼓琴、晓星历,通知黄白落术,可谓艺矣。”吴夸庵《赤壁诗》云:“西飞孤鹤记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时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苏轼的《赤壁赋》未道出客人的姓名,而匏庵具石刻为之披露,解开了这个谜。“客有吹洞箫者”正是绵竹道士杨世昌。

   杨世昌与苏轼的友谊还表现在《蜜酒歌》中。世昌善酿蜜酒,在黄州时,将其潜心研制的蜜酒秘方赠与苏轼,苏轼欣然作《蜜酒歌》致谢。在诗前的小序中,苏轼满怀深情地说:“西蜀道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遗之。”苏轼将此方传弟苏辙,苏辙经过一年的摸索,如法酿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酒,喜不自胜,作《家酿》一诗:“床头酿酒一年余,气味全知卓氏炉;送与幽人试尝看,不应只是百花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绵竹“鹅黄酒”亦情有独钟,在《对酒》中写道:“新酥鹅儿黄,珍橘金弹香;天公怜寂寞,益我可一觞。”据《方舆胜览》称:鹅黄酒的产地就在当时属汉州的绵竹。

绵竹年画
          
    东门河坝去看花,南华宫里去看画。

    ——绵竹民谣
   
    奇山异水之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历史传说,岁月的歌声凝结成多少古迹名胜,勤劳的人们把这片洞天福地建设得如诗如画。有了写实的生活和发达的文化教育,艺术之花朵朵绽开。绵竹年画正是这无数花朵中的一朵奇葩。
   
    绵竹年画的发展历史
   
    绵竹因盛产一种韧性极好的竹子,继而制作桃符,画为“神荼郁垒”,使绵竹木版年画在清代忆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无坞同称为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
   
    绵竹木版年画属民间美术,它植根民间,其装饰性和雕刻艺术,在早期显然受到汉代四川画像砖艺术的影响,从传承下来的传统木版年画作品中,仍可以感受到磅礴的气势和天真、质朴、粗犷的生命活力。
   
    唐代是我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我国已出现了最早的宗教题材的木版年画,而木版年画艺术与雕刻印刷术对于人类文化的大量传播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安史之乱而进入蜀中的大批文人学士及画师中道释者居多,绵竹木版年画也受到宗教画影响,现存的绵竹年画中的中堂画“金刚”、“家神”、“魁星”和拓版“赵公镇宅”等,内容和形式都和宗教画同出一畴,其彩绘技巧和线条的装饰味与四川寺庙中的风格极为相近。
   
    宋代,四川更是中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一,木版印刷已发展到刻技纯熟,印刷精美的程度。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汴京“迎岁节,市井皆卖门神……”吴自牧《梦梁录》载岁终“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乌镇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以主顾。”另有史料证明,宋代在以成都为中心的附近各县都有生产年画的作坊,尤以“小成都”而闻名的川西古城绵竹的雕版印刷更为发达。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忆有相当成就……当时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
   
    明清两个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间,是绵竹木版年画发展的辉煌时期。
   
    清代中叶,四川城乡各地普遍兴建会馆时,多聘请绵竹画师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绘梁壁,使年画师们的艺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绵竹造纸业不断发展和革新,实验成功“粉笺纸”;年画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细致,专人专事,精益求精,不论刻版、敷彩都达到较高水平,并出现有特色的流派和个人风格;外省和本地画商起了媒介的作用。绵竹县志载:“商贩远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易画,仲冬则接踵城南,购运者遍于王道百五十里。”
   
    由于以上原因,当时的年画作坊发展到三百余家,从业人员达一千多人,全县每年生产门画一千二百多万份,画条二百万份以上。此时年画行会“伏羲会”成立,每年办会两次,会上要对各路年画进行评议,决出名次,这样一来,更促进了绵竹年画的发展,全县作坊遍布城区及西南、板桥、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乡村,各流派的特色也更加突出。城内老字号“傅兴发”生产的门神工艺精细,五彩鲜艳,衣褶清晰,眉目生动。“云鹤斋”的木版拓片享有盛誉。清道乡“曾发皓”、“何云发”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乡的仁女,娃娃戏凤风格独特。而肖华金专出斗方样张,有“肖斗方”之称。
   
    当时绵竹县有大小年画市场小市在块中北河坝及清道乡,从清道乡起要摆到近城的南轩祠,约十五里路。大市在城内南华宫,从腊月初一开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腊月三十为止。绵竹年画经画商传播,除省内民众广为张贴外,还销于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并远销今越南、缅甸、印度及东南亚各国。
   
    民国时期因农村经济破产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大影响了民众对年画的购买力,加上绵竹县豪霸横行,土匪啸聚,大小纸厂被洗劫或烧毁,年画作坊纷纷倒闭。昔年誉满中外的绵竹年画已是“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败景象。
   
    绵竹年画,由于新中国的诞生又获得了新生。并从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而进入人民艺术之宫。经政府抢救扶持的绵竹年画又添“新章”。1963年曾赴成都、北京举办了观摩展览,博得首都文化界和美术家们的高度赞扬。诗人郭沫若也即兴赋诗一首。此后,绵竹年画艺术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基础上迈也了新的步伐,一批年青的年画作者在老一辈艺人言传身教的辅导下迅速成长越来,他们认真研究吸引传统年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并发挥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新年画,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富于生活情趣,展示地方风情,参加了国内外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绵竹年画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实践和更新,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幅年画的完成,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以彩绘艺人按程序施彩而成。由于用色除品色(染料色)外,也兼用石色(矿物质色),因石色的覆盖力强,原有的雕刻线经不同的石色覆盖后,还须重新勾线,只是画面上的品色部分,因其色泽透明,原有的刻线虽经覆盖仍清晰可见,便不再勾线。这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无论是门画或是斗方,大部分的构图,都讲究高度的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达到对称、均齐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效果,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从门画的武将文官到斗方中的仕女童子,多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让我们从中体味到构成的力量,从而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理想天地。
   
    绵竹年画在色彩上的处理是别具一格的,其基本色有黄丹、佛青、桃红、草绿等四色。运用色相和色度的对比,是民间彩绘大师们所惯用的手法。它单纯而艳丽,浓重而明快,对比而和谐。他们还用称为“鸳鸯笔”的扁笔在画面上构成了既有立体感又有质感的特殊效果。而借助色彩同类色深浅及阶梯变化,造成了深、浅、明、暗的过渡,所形成的立体效果,增加了画面的节奏和装饰情趣。
   
    “填水脚”是绵竹木版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出自那些技术娴熟的艺人之手。旧时年画艺人一般受雇于人,“明展明挂”等画法是按画铺或作坊的要求而作,“填水脚”则是属于艺人自己支配的。艺人们在除夕之夜为老板做完年终之活后,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的余色,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帮补生计。在画“填水脚”时,时间短促,艺人凭真功夫一气呵成,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别具洗炼、概括之情趣。“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深为艺术界称道。
   
    清末画师黄瑞鹄的《迎春图》,堪称绵竹年画的杰作,此图描绘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以六米长卷描绘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具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绵竹年画的新成就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浇灌培育这株名间艺术之花。1963年成立了绵竹年画社,1995年在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绵竹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新建了绵竹年画博物馆。这是融收藏、整理、研究、创作、展览、销售、出版、参与、培养年画新人,以艺术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年画专业博物馆,为绵竹年画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绵竹年画艺术工作者和新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绵竹年画从形式到内容,从载体到绘制方法、包装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如手绘门票、手绘贺年卡、手绘挂历、蜀绘年画、手绘新年画、绵竹年画收藏精品、极品、酒画合璧,使绵竹年画传统的以门神、神像为主,变成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皆入画图,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朝代特色又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的新年画。
   
    迄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四十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已数次被国内外事200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并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5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受到一致好评。绵竹年画当之无愧地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称号,绵竹也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邻近景点
九寨沟风景区
亚丁风景区
四姑娘山
黄龙风景区
米亚罗风景区
僰人悬棺
五须海
松潘古城
蜀南竹海风景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
自贡恐龙博物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