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概况
昭君墓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冲积平原上。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矗立在一片平畴中,更显其巍峨高耸,姿态雄伟。远望陵墓呈青黛色,唐朝诗人杜甫到此游览时,曾留下过“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诗句。据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还有一种说法,蒙语称“特本儿乌尔虎”,古时称“青冢”。因此“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宝坪(今属湖北省兴山县)人。相传有“落雁”之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唐代杜信《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



  昭君墓封土堆,高达33米,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西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墓前侧有文物陈列室展出昭君有关文物。墓前立董必武题《谒昭君墓》诗碑,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诗碑后侧还竖立有历代歌颂昭君功绩的石碑7通。诗碑前方有新近落成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雕像高3.95米、重5吨,形态逼真,两匹骏马相依,单于和阏氏英姿丰采,沉浸在一片和睦、喜悦的气氛之中。昭君出塞和亲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近期新设了接待室、陈列室、书画社等服务设施。站在墓顶,可眺望呼和浩特市景。昭君莫已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全景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昭君墓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donna(上善若水) 2005年9月24日 13点00分 评分:0
  昭君是公元前33年 (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51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觉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汉朝待他“礼赐如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嫱 (字昭君)配他为妻。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回复
tyler2529(蓬蒿人) 2006年1月5日 15点32分 评分:10
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绿野间矗立着一座传诵古今、驰名中外的西汉古墓--昭君墓。墓呈覆斗形高33米,占地二十余亩,系人工夯筑的大土堆,巍峨高耸,远望如山。传说,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时,附近草木枯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称之为“青冢”,且唐代就见之于李、杜诗篇以后出现于历代文学作品之中。
 
→回复
eily8958(娅娅) 2006年8月15日 00点53分 评分:10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区9公里。墓高33米,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远望陵墓呈青黛色。
  当地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是皇宫中的宫女,西汉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开放时间:7:30--18:00
门票:10元
位置: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区9公里
面积:占地1.3公顷
概貌: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畔,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米,矗立在一片平畴中,更显其巍峨高耸,姿态雄伟。“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昭君墓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外观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从市区西南部的南茶坊乘14路公共汽车或旅游中巴可达。


  游览时间:约需1.5小时




 
→回复
fsyjk1(一览众山小) 2007年3月13日 19点43分 评分:10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回复

邻近景点
成吉思汗陵
大青沟
达里诺尔湖
锡林郭勒大草原
辉腾锡勒草原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
阿斯哈图石林
西乌珠穆沁草原
白音锡勒牧场景区
希拉穆仁草原
响沙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