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陕西西安华严寺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陕西西安华严寺概况
华严寺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华严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15公里处的长安县少陵原坡上,寺居高临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观终南山玉案、雾岩诸峰,为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之地,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现寺址存有两座砖塔:东塔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方形七层,塔上刻有“无垢净光宝塔”和“严主”字样;西塔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角五层,塔上刻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字样。两塔下层均有砖筑龛堂,其中有石刻影像及你赞,石下部有清宋伯鲁、宋胜奎等人所书重修记。寺内殿宇因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坍一部而全毁。1984年---1986年塔向北迁建,发现地宫一个,内有一些文物。   
                       






华严寺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kevin_chen(西门) 2005年12月18日 21点52分 评分:10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南长安县杜曲镇城东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约15公里。 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

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僧人杜顺在此创立华严宗,其三 传弟子深得武则天宠信,被称为“华严宗大师”。四传弟子澄观被尊奉为教授和尚 ,授“镇国大师”、“僧祖清凉国师”称号,并主持当时全国佛教法事。因此,华 严寺是唐代地位相当高的一所名寺。

  清乾隆时,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被摧毁,仅存两座砖塔。东为华严 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四面7层,高约13米。西侧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面 5层,高7米。塔前还有清末《重修华严四禅清凉国师塔记》碑。唐宣宗大中六年 (公元852年)刻的《杜顺禅师碑记》碑,已移至西安碑林保存。

华严寺居高临下,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站在华严塔前,可俯视樊川,远望终 南山的云雾。是一处旅游胜地。
 
→回复
kevin_chen(西门饮马) 2006年1月15日 03点50分 评分:10
 华严寺 [申店乡东四府村东侧·唐、元、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贞元年间,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廷。华严寺位于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长安县少陵塬上,寺居高临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观终南山玉案、雾岩诸峰。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唐代樊川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唐诗人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华严寺南望终南山,诗人岑参的“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道尽了它景致最佳处。华严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虽不是佛经中描述的华严世界,却也是人间的华严天堂。寺内曾有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筑。历宋、金、元、明渐趋荒落。华严寺初建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只记凿原为窟,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华严寺可以说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从塔的记载看,这里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寺殿尽毁。仅存砖塔2座:东侧为杜顺禅师灵塔,西侧为清凉国师灵塔。两塔立于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扰,塔身不同程度倾斜。一九三○年陕西大旱,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与佛教界人士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1986~1988年将清凉国师塔迁建于原址东侧距杜顺塔约20米处。两塔下部有清宋伯鲁、宋联奎等人所书重修记。

电话:029-85990014,029-85280014。

杜顺禅师灵塔 [申店乡东四府村东侧华严寺内·唐代]
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杜顺(557~640),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华严宗初祖。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受持定业。相传珍禅师修寺时,有一只灵犬在洞内衔土,往返劳而不倦。后来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说教,所说直显正理,删去浮词。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引入内禁,隆礼崇敬。《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三十,载有唐太宗和他的问答,唐太宗称他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他曾游历四方,劝人念阿弥陀佛,著有赞咏净土的《五悔文》。他的门弟子有达法师、智俨、樊玄智、动意等,其中以智俨为特出。据《华严经传记》卷三说法顺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即智俨十二岁时,向智俨的父母乞智俨为弟子,即交付高足弟子达法师教诲。《华严经传记》卷四又说有居士樊玄智,泾州人,年十六,舍家来从杜顺修行,即令以读诵《华严经》为业,并劝他依经修修贤行愿。杜顺大师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在南郊义善寺圆寂,时年八十四岁,葬于樊川的北原。杜顺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杜顺尸身一个月后仍肉色不变,一直有异香飘出,后起塔藏葬。法顺大师的著述,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一卷。灵塔建于贞观十五年(641)。通高22.88米,底层边长5.58米。基座方形,底边长9.8米,高2.33米,南辟券门,内筑龛堂。塔身层间叠涩出檐,一层檐下砌三排菱角牙子,以上各砌二排。二层以上塔壁作仿木结构,每面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斗拱、昂等。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碣,第七层横额刻“严主”二字,三层以上檐角风铃俱在。基座部位券门今已封堵,龛堂内原有杜顺石刻影像等物,已不存。塔前原有唐大中六年(852)“杜顺禅师碑”,已迁至西安碑林。

清凉国师灵塔 [申店乡东四府村东侧华严寺内·唐代]
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清凉国师(738~839),即澄观大师,俗姓夏侯,越州山阳(今浙江绍兴)人,华严宗第四祖。历玄宗至文宗九朝,被尊为国师,赐号“清凉”。
清凉国师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758—759)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代宗大历(766)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十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775)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谘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
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大历十一年(776)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新《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贞元十二年(796)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798)译成四十卷,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年一百零二岁。著述多卷,皆阐扬华严教义。
灵塔于元至元九年(1272)重建;清乾隆年间塬崩,塔毁,遂以残塔为基座,续建五级。埋藏的基座于1986年暴露,为六角双重束腰须弥座式样,高约6米;迁建时置于地平上。现塔通高13.4米,底边长2.2米。塔身实心,层间叠涩出檐,施砖雕额枋、斗拱及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二层南壁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碣。拆迁时,在基座和一、二层塔心发现清代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塔下地宫内发现石函,其内装有盛舍利的白玉瓶等。

 
→回复

邻近景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碑林
西安半坡遗址
陕西历史博物馆
华山
关中八景
南宫山
化觉巷清真大寺
华清池
大雁塔
黄河壶口瀑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