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浙江温州旅游娱乐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娱乐
美食
购物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浙江 → 温州旅游 → 娱乐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瓯剧(温州乱弹)
  是地方剧种,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调等多种声腔,因流行在温州地区,故名“温州乱弹”,建国后改称“瓯剧”。相传,明末清初,在永嘉一带的农村,有种半职业的班子,农闲结班作戏,农忙则落田务农,俗称“三月班”。上演的戏文有《赶子倒锅》、《浪子踢球》、《马蹄炮》等乱弹小戏。直到清乾隆年间,发展为拥有八十四本大戏和众多小戏的职业班社,一直至今。其曲调丰富,有民歌风,长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爱憎强烈,忠奸分明。唱白为温州方言加上北京话的混合语,俗称“乱弹白”。另外,瓯剧的脸谱也有自己的特色,如一字眉,手形脸,以及神话中的鲤鱼脸 、鸟脸、虎脸、龙脸等,都是惟妙惟肖,有独特的创造。再加上词句通俗,表演细腻,形成了朴素、清新的风格,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zh250326(紫兰) 2006年8月8日 21点53分 评分:10
评论:浙江 → 温州旅游 → 活动

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过去市斗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回复
zh250326(紫兰) 2006年8月8日 21点51分 评分:10
评论:浙江 → 温州旅游 → 活动
温州昆曲是我国南方昆曲的一个流派,因流行在永加一带,又称“永昆”。它与苏州昆曲基本相似,但曲调稍紧,节奏教快,其道白多用温州方言。伴奏以笛为主,其曲调古朴、轻柔、缠绵动人,其抑扬快慢,按固定曲牌演唱,规定十分严格。其剧目有《琵琶记》、《雷峰塔》、《连环记》等,表演艺术上具有朴质、自然、明快等特点。最早班名叫“同富”、“品玉”。


鱼灯舞在乐清,通常以十二盏鱼灯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鱼类形状制成,纸糊蔑骨,以彩色绘鳞,上留口子,中间插蜡烛照明,下装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时握持。洞头海岛的鱼灯舞比较出名。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有黑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虾灯、螃蟹灯等等;并制成10条兽面鱼灯,即金龙鱼、银龙鱼、双合鱼(一身两头,合二而一)、虎头鱼、象头鱼、麒麟鱼(1对)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




温州道情形式简单,一般都是艺人自拍自唱。唱者左手握两块竹板,并用手肘部抱着一头绷着薄猪油皮的竹筒,一边用指敲筒和以竹击节,一边唱曲。有单人唱,也有双人唱。一人唱词句,一人接尾字唱帮腔,并用“哩啦哩”帮腔,给唱者歇力。唱词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为主,兼有道白。曲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鹦哥传等》,故事生动,词汇丰富,多用比喻烘托环境和描写人物性格。




跑马灯亦叫“走马灯”、“调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一般为8匹,其中白马6匹,胭脂马(红马)2匹。元宵节前后,在城区大都由十岁到十三岁的男孩组成,每人胸前有一纸扎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用带系在身上,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叮作响,手中拿着一根竹竿当马鞭,晚上,马头、马尾中部都点上蜡烛。表演时,由一个或两个孩子扮演马童,呼引马队,出场表演。孩子们边跑边唱,加上舞蹈动作,走成“三角”、“连环”、“剪刀”等各种队形,乐队齐奏,曲调婉转动听。跑马灯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后由主人赏给柑桔、炒米、蜡烛等,也有给钱的,赏银牌的。清郭钟岳有诗云:“歌唱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




灯板龙

流行于乐清、永嘉等地。这是一种国内罕见的而又独具一格的木质龙灯,民间相传,至少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是由一条条厚薄不同的狭长木料(俗称“档身”或“档板”)连结起来,在板与板的连结之处还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屈伸自如。档板上装篝灯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多有图案,或雕或绘,现乐清县柳市镇吕岙村还保存了一条光绪年间制作的灯板龙,这条木龙是已故著名木雕艺人叶阜如制作的,龙身共十八节,节和节之间用一条板连接起来,名叫“灯板”。龙头、龙尾全部用樟木之类的优质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们为了把龙灯装饰得更加美丽,每节雕上楼台亭阀和许多小型圆雕的戏剧人物,整个有近六十组戏曲剧目,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济公传》、《西游记》等。雕刻精工,并且描绘上彩,成为彩木雕。每节之上,装有灯笼,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



瓯剧(温州乱弹)


地方剧种,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调等多种声腔,因流行在温州地区,故名“温州乱弹”,建国后改称“瓯剧”。相传,明末清初,在永嘉一带的农村,有种半职业的班子,农闲结班作戏,农忙则落田务农,俗称“三月班”。上演的戏文有《赶子倒锅》、《浪子踢球》、《马蹄炮》等乱弹小戏。直到清乾隆年间,发展为拥有八十四本大戏和众多小戏的职业班社,一直至今。其曲调丰富,有民歌风,长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爱憎强烈,忠奸分明。唱白为温州方言加上北京话的混合语,俗称“乱弹白”。另外,瓯剧的脸谱也有自己的特色,如一字眉,手形脸,以及神话中的鲤鱼脸 、鸟脸、虎脸、龙脸等,都是惟妙惟肖,有独特的创造。再加上词句通俗,表演细腻,形成了朴素、清新的风格,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回复

邻近景点
西湖风景区
雷峰塔
杭州宋城
杭州乐园
南浔水乡古镇旅游区
雁荡山景区
乌镇水乡古镇旅游区
西塘水乡风情旅游区
临海江南长城
普陀山
朱家尖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