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西梧州旅游活动
类别划分
概况
住宿
交通
娱乐
美食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广西 → 梧州旅游 → 活动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梧州的节庆活动
端午节(兼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是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投身泥罗江的日子。 端午节在青岛民间无祭扫活动,一切民俗都与驱虫避邪、祈福消灾有关。
  端午的节日食品,主要是粽子。
端午节的中午,还进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
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为中秋节。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家人。

清明节
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龙母开金库
是一项传统民间民俗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举行。传说龙母为了使西江两岸黎民百姓过上安居乐业,兴旺富裕的生活,向有需求的人打开金库,只要您诚心向龙母借金,龙母定会保佑您心想事成,生意兴隆。待您的梦想成真时再向龙母还一个愿,龙母会保佑您财源滚滚、富贵连连。

“三月三”炮节
梧州市苍梧县石桥镇龙岩“三月三”炮节每三年举办一次,是远近乡寨村民们翘首以盼的、盛大的民族节庆。
按传统习俗,炮节活动是从还炮游行开始,由上届抢得花炮的队伍抬着“丁、财、贵、寿”四个花炮,以及作为祭品的“金猪”(烧猪)、“银猪”(宰好的猪边),从镇出发护送到活动场地龙岩。巡游队伍由“带路人”、“仪仗队”、“演出队”等1000多人

全国少年足球节
位于梧州西江边的国家足球训练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国家体育训练基地,有22个利用天然草被辟成的国家级训练场,全国各地许多青少年足球队都到梧州进行冬、春训练,被誉为中国足球“明星摇篮”和培养中国足球裁判员“黄埔军校”。目前这里正成为中国女足二次创业的基地。

龙母文化旅游节
“龙母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岭南文化,在西江流域、珠江流域民间有很大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地位,久负盛名。传说龙母是西江流域的百越部族首领,姓媪。生前为民治水,造福百姓。龙母信仰特别是在粤、港、澳地区较为广泛。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特别每年龙母诞(农历五月初八)民间都会自发举行声势浩大的开诞仪式。

国际宝石节
目前梧州人造宝石加工业年造宝石60亿粒,占全国的60%,占世界的40%,全市范围内15万名农民从宝石加工中受益。
每年金秋,是宝石节召开的季节,每年此时,宝石城热闹非凡,来自各国的宝石商参加宝石节活动让旅游人更有大收获。还有石丽人大赛、各屇影视明星参加的喜庆活动令梧州市热闹非凡。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tyler2529(蓬蒿人) 2006年1月4日 13点30分 评分:10
评论:广西 → 梧州旅游 → 活动
梧州的乡土文化
梧州有许多传统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剧和舞。梧州的乡土文化由东诗(苍梧)、西球(藤县)、南戏(岑溪)、北歌(蒙山),和中部市区的粤剧(梧州)五大版块构成。岑溪的牛娘剧,古朴欢快、风趣幽默,是中国剧种中的珍品;梧州市郊的鹿儿舞,纯真朴实、土而不俗,表达了人们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火碗舞,揉杂技与舞蹈于一体,象征着光明兴旺;麒麟白马舞,动作多变、气氛热烈,是农村中恭贺新禧常见形式。苍梧石桥镇的鲤鱼舞,欢快喜庆、凭添活力,表现了鲤鱼跃龙门的上进精神;沙头镇的木樨舞,人兽激斗、孔武有力,显示了人类的强大力量。
古代的民间舞,从其特点来看,主要是古代人们以模仿动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其内涵与中国各地的传统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固定的时间,将这些反映西江人民劳动、生活、爱情、历史的剧、舞展现给观众,既能让人民大众参与,又能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梧州市的旅游地位,对吸引知识型旅游者起着较大作用。
麒麟舞

450多年前,麒麟艺术随着客家先民们的脚步,从中原大地辗转扎根于梧州市郊,几百年来,成为独具风格和魅力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麒麟,是客家文化的图腾,也是传说中的神兽,它生性活泼、聪慧、祥和。他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灵",而麒麟居于"四灵"之首。传统的麒麟舞分为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舞麒麟与舞龙舞狮相比,步法更刚猛,体现麒麟的威武好斗性情。

鲤鱼舞

鲤鱼舞流传在苍梧石桥镇一带。每逢喜庆节日,各乡村、城镇常常可以见到。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由鲤鱼带领才寻到水源的。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功劳,每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以后又逐步衍变为每逢喜庆节日,都舞鲤鱼庆祝丰收,寓意“年年有余”,祈愿天下太平。
鲤鱼的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蔑、竹片及铁丝扎成的,然后用铁丝连接起来,再将圆竹棒的一头插入鱼腹至鱼背顶端为握棒,最后用白布包缝各部位,绘上图案和色彩。握棒,靠鱼的一端为棒头,另一端棒尾。鲤鱼舞由男子五人表演,动作大部分是模拟鲤鱼灯在艺人们的手中栩栩如生,众鲤鱼在头鱼的带领下,时而在水面悠然游动,时而潜下水底寻找食物,时而相互嬉戏。高潮时鲤鱼急速翻腾,全力拼搏,最后高跃龙门。此时观者情绪激昂,全场欢呼喝彩,气氛热烈。

龙岩“三月三”炮节

苍梧县石桥镇每三年举行一次龙岩“三月三”炮节。所以歌圩活动成为乡民们翘首以盼的重大节庆。
早上10时许,由“带路人”、“仪仗队”、“演出队”等1000多人组成的巡游队伍长达几百米,浩浩荡荡地往“龙岩洞”进发。将近1个小时的巡游中,鞭炮声此起彼伏,满地鲜红的鞭炮屑恍如给镇上穿上一件吉祥的衣裳。走在队伍最前面、挑着两个火盘的跛脚老汉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这是有奥秘的。原来跛脚在当地被称为“亿”,“一瘸一瘸”则被称为“一亿一亿”,每走一步就代表得到“一亿喜庆,一亿吉祥”,计算起来,这500多米的路程全村人就能得到上千百个“亿”。
大型“民俗风采”文体节目12时在龙岩坪开始,造型别致的“鲤鱼舞”、“麒麟舞”把观众带进了石桥镇古老的历史中;而“山路十八弯”、“又唱浏阳河”、“三姐传情”等阵阵山歌则勾起了听者无尽的遐想;对歌、抛绣球环节更是引来了在场观众的和应。1点25分,激动人心的抢花炮活动正式开始,“轰”的一声四枚寓意着“丁、财、贵、寿”的花炮腾空而起,60多名队员纷纷跃起争抢花炮。各组队伍齐心协办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把抢到的花炮送到花炮台。把本次活动筹委会的顾问李先生介绍,这次“三月三”炮节活动吸引了包括梧州、贺州、沙头、六堡等县市的2万多名群众前来参与。自从1988年石桥镇举办民俗风情文体活动以来,就引起了周边市民的密切关注,虽然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但目前已经形成了盛大的民间团体活动。
石桥镇以“东诗”著称。逢年过节,民间成立的农民诗社和东安诗社组织农民诗歌吟唱、赞颂新生活的美好,妙趣盎然。

牛娘戏

“牛娘戏”亦称牛戏、地戏或长衫戏,解放以后定名为牛娘戏,是岑溪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牛娘戏中有说、有唱、有戏,娱乐性很强,深收当地农民喜爱。
牛娘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舞春色”基础上衍变而成。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春牛”是活动的中心。“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着一个披上画有图案的彩布装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户拜贺新春,边舞边唱。最初只唱些祷祝之词,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帮腔伴舞,有时有些即兴的表演。后来,渐次向娱乐方向发展,演唱内容不仅限于祈神祝愿,还编演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活片断,一般是表现农事劳动过程,如耕田、播种、插田等,称为“插戏”,开始由歌舞向戏剧形态发展,但“舞春牛”或“插戏”的演出,都离不开牛公、牛婆两个角色,后来“插戏”成分不断扩大,终至脱离“舞春色”而独立进行。据口碑资料:清乾嘉年间艺人梁丽堂、李世钊等把一些佛经故事和广东传入的木鱼、南音唱本改编演出,并建立了梁丽堂班。这是最早的牛娘戏班。以后又逐渐有过不少班社。光绪末年(1908年),由莫华钊组建的集庆堂班,是最有影响的戏班,该戏班的著名艺人莫玉芳(人称“玉姐”)在演出时吸收了民歌小调,丰富了牛娘戏的音乐。20年代以后,有广东粤班演员来到岑溪,加入了集庆堂班,便将广戏的演艺传授给牛娘戏演员,牛娘戏吸收了广戏的表演程式及服饰装扮,向更成熟阶段发展。至40年代,因当局禁赌,戏班演出受到很大影响。解放以后,牛娘戏得到恢复和发展,60年代以后建立了专业性剧团,并创编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新剧目,其演出影响日渐扩大。
牛娘戏唱腔为联曲体制,有[采茶调]、 [春牛调]、[贺年调]等少数几个唱腔和简单的锣鼓过门。从70年代始,岑溪县文艺队在创作演出新剧目的同时,对其音乐不断改进和创新,将原来民歌体单句式的唱腔改为上下句演唱。主要唱腔是[牛娘调],句式多为七字句,少量的为五字、十字或长短句结构,常用的“罗”、“呀”、“你”、“个”、“都”、“道”、“又”等衬词,并无明确含义,只是演员的演唱习惯,但显得较为口语化。70年代经唱腔改革,除保留上句末尾加“罗”字外,其它衬词全部取消。原来只用锣鼓伴奏以掌握节奏,烘托气氛。后来借鉴粤剧增加了大笛、横笛、二胡等,70年代增加了高、低音二胡及大、小提琴、三弦及手风琴等。乐队也从3人变为大乐队伴奏。

藤县狮队

藤县塘步镇?P洲村农民狮队组建于1997年,原来只是农闲时节、喜庆欢乐时大伙凑在一块,在村里和邻近乡镇乐上一把,不料几年下来这支狮队已经舞向全国。他们独创的侧空翻下桩、钢丝前滚翻、飞桩2.8米等高难度动作,堪称全国一绝,先后多次在广西和全国的舞狮比赛中获得殊荣。2002年?P洲狮队被列为国家A级狮队,甚至还有墨西哥的朋友慕名前来拜师学艺。?P洲村农民狮队2004年开始走出国门,出征“2004马来西亚美里国际狮王争霸赛”。?P洲是浔江上的一个美丽的内陆生态岛,岛上瓜果四季飘香、民风纯朴。

蒙山歌节

蒙山县每年农历八月初四日举办“盘王节”,这也是夏宜瑶族人民的歌圩。八月十六日为“修路节”,是长坪瑶族人民的歌圩。每逢歌圩佳节,瑶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装艳服,赶赴歌圩,唱歌、跳舞。男女青年利用对歌形式,互相倾吐爱情,问答姓名,唱到情投意合时,互相赠送信物定亲。同时,还用歌曲歌唱美好的新生活。
夏宜瑶族乡是梧州最大的少数民族乡,瑶族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每逢“盘王节”,夏宜周边村寨的瑶族同胞便云集在夏宜街“闹歌圩”。把美好的新生活、爱情、幸福、情感寓于歌声之中。节日往往要持续两三日,约有万人聚会,热闹非常。

梧州粤剧

光绪年间,粤剧传入梧州。其时,广东粤剧红船班经常来梧州演出。随后又溯江而上向南宁、百色和柳州等地传播,成为广西拥有众多观众的一大剧种。辛亥革命前夕,由革命人士组成的广东志士班,掀起粤剧改良运动,在梧州演出《火烧大沙头》、《戒洋烟》、《贼仔升官》、《虐婢报》等暴露旧礼教、旧风陋习和社会黑暗、时政腐败的剧目,因顺民意而深受欢迎。其后又上演取材梧州真人真事的《陈太龙抢亲》等剧,在社会上产生更大反响。宣统三年(1911年),广西同盟会组织优胜者剧社(志士班)排演《岳飞报国仇》、《文天祥殉国》,也有深远影响。民国18年(1929年)梧州工人剧社、警钟剧社、新青年剧社先后成立,粤剧在梧州深深扎根。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粤人西迁,梧州粤剧出现了戏班多、艺人多、演出多的兴旺景象。爱国艺人关德兴和新青年、觉先声等剧团还为抗日救亡募捐义演。期间马师曾、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等粤剧表演艺术家都曾来梧演出。粤剧风行延续至抗战胜利之后,乃至成为广西最流行的剧种。
1951年6月,梧州实践粤剧团成立。首演《刘永福》获得好评。1955年8月,广西首届戏曲会演,该团以古装戏《游龟山》、现代戏《罗汉钱》参演,取得会演九个奖项中的八项奖,成为会演获奖最多的剧团。
1957夏季,实践粤剧团“猛龙过江”,带着传统剧《双结缘》、神话剧《百鸟衣》,首次赴佛山、江门、肇庆和广州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高度评价。华南戏剧家协会撰文在《南方日报》向广东全省同行及粤剧爱好者推荐《双》、《百》两剧。1960年团长黎侠峰代表实践粤剧团赴京出席全国文教卫群英大会。60年代中实践粤剧团更名为梧州市粤剧团。
1979年7月,黎侠峰应邀率团赴穗以保留剧目《女附马》在中山纪念堂演出,引起轰动。连演7场观众达4万人次。广东电台、电视台作了全剧录音录像播放;中国唱片公司、香港海燕唱片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为该剧录制卡带、唱片在国内外发行。1990年黎侠峰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1990年~1994年,该团国家一级演员潘楚华领衔应邀先后三次赴香港、一次赴澳门演出《女驸马》、《孟丽君》等剧,反响热烈,十多家报刊作了报道介评。
据统计,1951年至1994年该团演出7430场,观众682.81万人次,年均16万人次。最高的1979年为60.52万人次。
粤剧在梧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表现在,除专业剧团外,市群众艺术馆和各区文化馆及工会组织也成立有业务粤剧团、队。这些剧团、队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到公共场所、下厂下乡演出,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中心工作有重要作用。


 
→回复

邻近景点
漓江风光
阳朔风光
龙脊梯田
资源景区
荔浦景区
芦笛岩
愚自乐园
斜阳岛
涠洲岛
龙胜景区
象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