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云南德宏佛光寺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云南德宏佛光寺概况
佛光寺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从五台县豆村镇向北行进5公里,向东远眺,就看到了三山环抱、松柏掩映、高低层叠的佛光寺。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隋唐时期,寺内曾有3层7间高9丈5尺的弥勒大阁,当时寺况极为兴盛,香客不绝,名播长安、敦煌等地,远及日本,有“走马观山门”之说。后来唐武宗灭法,殿宇遭到破坏。唐宣宗大中以后,佛法再兴,857年(大中十一年),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修建了现存的正殿东大殿。



  佛光寺高踞山腰,寺基为梯田式,东、南、北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豁朗。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山静鸟鸣,环境幽雅,真称得上是“福山宝地”。共有三层院落,层层叠高,计有殿堂楼阁120多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由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荟萃一处,相互映衬,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61年,国务院将佛光寺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1937年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1949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东大殿是该寺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距今1100多年,堪称国宝。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殿前依地势用片石垒砌着十米多高的基座,其上再筑九十厘米高的台基,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前檐正中五间安装有五路门钉的大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安置棂窗。斗拱之上结梁架,有天花板,将梁架隔为“明袱”和“草袱”两个部分。明袱在殿内可以看见,砍削规整,轮廓秀美。柱头卷杀作复盆,一宝装炼话为装饰,每瓣中间其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力例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两个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高3.l米)矗立在正脊两端,使整个殿宇宏伟整饬,魁梧壮丽。



  东大殿内完整地保存着唐代泥塑和唐代壁画。殿内沿着后内柱的中线砌一堵扇面墙,进五间之长。墙两端再折而向前,三面绕拥,如同一个大屏风。扇面墙下是一座高矮十四公分的大佛坛,佛坛宽五间,有塑像35尊,其中,佛像高大,位于明次三间正中,皆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当心间为释迎佛,结跏跌坐,发螺旋,触地印,神态宁静而庄重。南次间为弥勒佛,双足下垂,脚踏莲蒂,面相端庄慈祥。北次间为弥陀佛,结跏而坐,神色安然自得。三佛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口唇端正,均为极为显著的唐风。三佛像前面皆有四菩萨胁侍,释迦两侧有阿难、迦叶侍从。南北两稍间有文殊、普贤二菩萨驾于狮、象之背,手捧经卷和如意,神态娴静而优雅。菩萨像前,有撩蛮、拂森和二童子、供养菩萨六躯,手捧果盘分别蹲于当心三间前沿仰莲座上。弥勒佛、阿弥陀佛胸腹部的衣折和结带,释迦佛、阿弥陀佛吹在佛座上部的衣折和,均为唐代的固定形式。侍理菩萨腰部弯曲,微向前倾,腹部稍突起,为唐中叶后菩萨像的特征,与敦煌塑像同出一范。供养菩萨都在高蒂莲花上,一足蹲,一足跪,此中形象国内不多见,除敦煌石窟外,仅大同华严寺还有。佛坛的左梢间为普贤菩萨骑象,右梢间为文殊菩萨骑狮子,都有两菩萨在旁侍理。按通常配制,文殊骑狮居左,普贤骑象居右,这里却相反。文殊的衣饰比较特殊,在胸前作如意头,两乳作螺旋纹,云头复在肩上,两袖翻卷作火焰形,与其它寺院内文殊的塑法有所不同。看那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舒眉展眼,神情安详,裸胸见膊,颈戴璎珞,婉约宝环,既生动地塑造了当时印度人的形象,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服饰风俗。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均垂双辫形象逼真动人,吸引观众注目。看着塑像,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名句来。两侧金刚各一,手持长剑,披甲执剑,嗔目怒视,威而不恶,壮而怖,具有我国唐代武将风度。这些彩塑,佛像高近5米,菩萨3米有余,供养者与人身略等,姿态庄重,塑法简练,皆为我国佛教极盛时期的艺术精华。佛坛左端有一女塑像,是建殿施主宁公遇。殿内南侧,面对佛坛有一塑像,为建殿时佛光寺主持愿诚高僧,都是写实的等身肖像。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沿着佛殿两山墙和檐墙砌石上排列着五百罗汉,现仅存296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据明《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记载,罗汉塑像为明代遗物。此外,佛坛塑像经历代重装,虽塑体原形保存了唐代风格,但唐塑的色泽已被破坏了。当代佛殿多以壁画做装饰,现在东大殿只存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其中最足珍视的为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幅分三组:中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起旁又有菩萨、天王、飞天等。避之两极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一列是披袈裟的僧徒,南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嘴两旁出胡须,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属同一格式。颜色除石绿以外,都呈显深暗铁青色。各像衣纹线条都极流畅,富有唐风。而勾画脸和胡须的笔伐,含有汉画遗风。佛座背面的壁画,用笔淳古,色泽如新,内容和构图同唐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相仿佛,是我国现村木构建筑中唯一早期的壁画。神龛内有一尊塑像,面色黧黑,前额突出。头发呈螺旋状,体现了金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殿内东西山墙和北墙,原有彩绘五百罗汉,现存245尊,为明弘治年间绘画。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总之,东大殿的佛殿建筑,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同意,有着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了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与彼,而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筑年代及规模仅次于正殿,面宽其间,进深四间,总面积为六百一十平方米。文殊殿是此寺的配殿,配殿结构规模这样大,占地面积仅比主殿小六十七平方米,也是少见的。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为扩大殿内空间,在结构上采取特殊的减柱法,前面两槽均用长跨三间的大内额,后槽在内额与内额之间用斜材传递负荷,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文殊殿内当心间的后内柱之间安板壁作扇面墙,它的前面是佛坛,坛上有文殊骑狮塑像,两旁有恃理菩萨,共有塑像七尊。



  文殊塑像,宝冠和衣折繁复,面像秀润,为殿建同期文物,具有宋代泥塑特征。神龛内有一尊塑像,面色黎黑,前额突出,头发成螺旋状体现了金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殿内东西山墙和北墙,原有彩绘五百罗汉,现存二百四十五尊,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美术的珍贵资料。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五百罗汉”是什么意思?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并不意味暗合是固定数字;“罗汉”是佛家的一种得道果位,在佛、菩萨之下。五百罗汉在我国五代时期始见欲绘画和雕塑,标志佛的出家弟子甚多。殿顶正脊中央的琉璃宝刹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烧制,形状秀丽,色泽浑厚。佛光寺内,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三点二四米多,八角形,束腰刻狮子六只,仰莲上立八角幢身,上有八角宝盖,盖上有八角矮柱,四面个镌佛像,为唐大中十一年造,幢身刊刻:“奉为国及法界众生造佛顶陀箩尼幢……女弟子佛殿主凝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立幢”,与东大殿内梁下所题佛殿主姓名相符,是大殿建筑年代的佐证;另一石幢在山问内庭院之中,唐乾符四年镌造,高四点九米,八角形须弥座,束腰八面,每面镌有是伎乐,刊刻“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建立毕”等语。幢身之上有宝盖,宝盖上立八角矮墩。大佛殿左侧,有一座六角青砖砖塔,三檐二层,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型制奇特,有印度式的束莲柱,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俗称祖师塔。参照敦煌壁画,当为北魏或者北齐所建。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时,佛光寺被毁时仅有此塔保留了下来。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此塔具有印度建筑的风格,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实证。寺外,还有唐代和尚塔。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无垢净光塔,该塔须弥座抹有石灰,还用深红和浓黄等色绘着彩画和莲瓣。塔的建造形式,除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外,实物仅有此例;寺西北五百米许,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为砖砌。在无垢净光塔处,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现在大殿内展出。 这里顺便一提的是:以古老闻名于世的日本奈良招提寺,其建筑风格和我国佛光寺一样。由此,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唐代鉴真和和尚六次东渡,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日本,以及当时一些日本高僧朝拜五台山的故事。中日友好和文化艺术交流,源远流长,如今,佛光寺也在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空中拍佛光寺全景
佛光寺
佛光寺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邻近景点
梅里雪山
虎跳峡风景区
丽江古城(大研镇)
玉龙雪山风景区
泸沽湖风景区
大理古城
独龙江河谷
瑞丽姐勒佛塔
瑞丽喊萨奘房
碧壤峡谷
曼典瀑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