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山西忻州五台山景区罗睺寺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山西忻州五台山景区罗睺寺概况
五台山-罗睺寺药师殿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在塔院寺东,塔院寺东口的垂花门就与罗目侯寺的垂花门隔街对峙。简朴大方的垂花门上。寺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为罗汉说。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前娶妻生子,儿子取名叫罗罗。罗罗就是覆障的意思。后来,罗罗十五岁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小和尚。罗目侯寺的命名,即是由此而引出来的,意为佛普满渡众生的地方。二为佛祖说。中国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死后,把教义传给了大徒弟摩河迦叶,后人称为西方第一祖。西方第十六祖也叫罗罗(亦称罗罗多),罗目侯寺是为纪念他而建立的。



  罗目侯寺创建于唐代,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还曾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寺庙叫做落佛寺。明弘治五年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明万历年间李娘娘重建。相传,明朝时,万历皇帝的父亲驾崩,万历皇帝当时尚小,李娘娘便把江山让与皇亲李良。李良接了江山后,反将李娘娘和少主打入冷宫。这时,李娘娘悔叹不已,便在佛前许愿,如果佛能保佑少主将来登基,她就用巨款重建五台山的落佛寺。后来,朝臣杨波、徐彦昭等人扶持少主当了皇帝,李娘娘即还旧愿,重建此寺。清康熙年间,该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族喇嘛。



  康熙皇帝对罗 寺大发感慨,书御制碑文工团道:“堂一再至五台山,慨然于清凉真境,如游崆峒汾水之间。登眺五峰,俱赐匾额。维兹罗目侯寺,基地近文殊现相处,其取义似扳依西方十六祖。创建自唐,显迹于宋(指宋丞相张商英曾在该寺见神灯),续修于胜国贤藩--因援笔而赐之记。”



  罗目侯寺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包括旗杆院和禅院在内,共有院落六个,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一十余间。寺院布局是长条形,给参观者一种层层深入的感觉。从木牌楼到寺山门,其间有一条宽约二米、长约百米的弧变形缓坡度通道,道两旁筑有丈数高的红土围墙,道顶端又有一棵古松,虬枝遮罩。游人走在道上,有一种森严幽古的感觉。到山门前,稍觉开朗。门两旁有石狮子一对,大且圆壮,威风凛凛,系唐代遗物。在五台山中心区,属于唐代的石雕卧狮,就此一处。山门左侧,建有一座高丈余的西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文殊塔,又叫松塔,据说,过去这里有一棵松树,十分高大,曾经是文殊显圣的地方。后人便将这棵松树尊为“佛树”。到了清代,这棵松树不知何因突然死亡。以后,人们把松树砍倒,做了文殊菩萨像的塑柱。为了纪念文殊菩萨,人们把这棵树的枝梢及加工时的斧渣锯末埋在地下,上面建了一座高约三米的砖塔,在塔的圆肚凹陷内,还塑了一尊文殊菩萨像。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松塔(或文殊塔),深受信徒们的崇拜。



  罗目侯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着明显的喇嘛教风味。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叫天王殿,靠墙壁有四尊天王塑像,高大魁梧,怒目而视,身子坐在高台上,脚伸到地下,压着各种妖怪。古印度神话称须弥山腹有四大天王,佛教也彩采用其说,宣称四大天王各护一方天下;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缠龙蛇;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幢巨伞。因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这里的四大天王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和其它青庙大殿里的四大天王踏八怪样子略有不同。



  第二座殿叫文殊殿,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和在别的青庙里看到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是卧在莲台上,而不是或站或卧在砖台地面,文殊菩萨的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一般特征,就连本寺山门右侧文殊塔上雕的文殊像,也完全是这个样子。



  第三座大佛殿里的塑像,有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玻璃世界、人间娑婆世界同时又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佛。有八大供养菩萨,分别拿着仙桃、海螺、琵琶、镜子、如意钩等等,列在下面,谦恭地侍奉着佛祖。供养菩萨的形态,也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矩来的。罗目侯寺还供有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史载,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老年著书立说,明永乐皇帝请他去北京,他不能前往,就派了弟子降全曲尔计去了。后来降全曲尔计从北京来五台山住了一个时期,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当地汉僧对他厚礼相待,与他一起交流汉藏佛学。从此,便有喇嘛教待屡屡朝五台山。到了清代顺治年间,五台山有十处青庙改为黄庙,殿堂塑像和陈设都按藏族风格重新列置,并开始兴建喇嘛殿堂,喇嘛教就在五台山兴盛起来。由此出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地青黄二庙并存、汉藏僧人兼有的情况。



  最吸引人的还是“开花现佛”。在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里,殿中央有一个木制彩绘的大莲花。莲花茎部下方连着一个大圆盘,上面刻有水浪纹案,看去象一朵大莲花从水波中伸出。圆盘上塑着十八罗汉,圆盘外的方台上塑着二十四“诸天”像,四角有四大天王。圆盘正中伸出的莲花,高达丈余,四尊阿弥陀佛背靠背分四个方向端坐在莲花中心。八片花瓣合围外,每片花瓣上又有金色佛像,花瓣是红色,显得异常鲜艳。平时,莲瓣紧合,呈莲苞形状。当莲台转动时,莲瓣便在空中徐徐绽开,四尊阿弥陀佛像慢慢现出,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开花现佛”。当连动构件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莲瓣便慢慢合拢,成苞状,莲中的阿弥陀佛也就看不到了。莲瓣呈红色,阿弥陀佛成金黄色,花开佛现时,场面煞是好看。喇嘛教的信徒们,均以到此看到莲花内的佛像为乐事。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表示了吉祥,表示了他们与佛有缘。拜佛上香的善男信女们,特别是千里迢迢而来的少数民族佛教徒,为此一见,终身大幸。佛家将“出淤泥而不染”的鲜红洁净的莲花,象征为脱离尘俗、“往生净土”的神化境界,是很有情趣的。   
                       






五台山罗睺寺
五台山-罗睺寺文殊殿
五台山-罗睺寺护法殿
五台山-罗睺寺山门
五台山--罗睺寺天王殿
五台山-罗睺寺大雄宝殿
五台山-罗睺寺观音阁
五台山-罗睺寺伽蓝殿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kevin_chen(西门饮马) 2006年1月17日 15点29分 评分:10
  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重修。相传,万历皇帝的父亲驾崩时,万历皇帝尚小,李娘娘便把江山让与皇亲李良,李良接了江山后,反将李娘娘和少主打入冷宫,锁到昭阳院。李娘娘悔叹不已,便在佛前许愿,如果佛能保佑少主将来登基,她就用巨款重建五台山的罗睺寺(当时名落佛寺)。后来朝臣杨波、徐彦昭等人扶持少主当了皇旁,李娘娘还愿重建此寺。清康熙年间,该寺由青庙改为黄庙,住藏族喇嘛。

   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10余间,门旁有石狮子一对,系唐代遗物,五台山中心区的唐代的石雕卧狮仅此一处。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罗睺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山门内的第一座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和其它青庙(和尚庙)大殿的四大天王形象略有不同。

   第二座殿叫文殊殿,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和别的青庙里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狮子卧在莲台上,文殊菩萨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的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典型特征。第三座大佛殿里供有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人间婆娑世界的三世佛以及八大供养菩萨。

   浏览罗睺寺,充满神秘色彩者最数“松塔”和“开花现佛”。前者在山门内东侧,后者在后殿里,传说,罗睺寺有一棵古松,宋代张商英游五台山时,亲眼目睹树顶呈现神灯,以后各朝各代皆有名人附会其说,也有说亲眼所见的。后人便将这棵松树尊为“佛树”。到了清代,这棵松树不知何因突然死亡,为祭奠佛树,便将枯树伐倒,主杆做了“开花现佛”,枝梢及加工时的斧渣锯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称为“松塔”。

   “开花现佛”,是一座有绞丝齿轮转木盘的佛像装置。顶端是一朵八瓣木莲,红色,每一瓣外部绘一佛像。花芯是面向四方的四个佛像,装饰精严,面部慈祥,世称四方佛。花瓣与花柄连接处安有活动机关。花柄是一根粗壮的主轴,下部通过一很大的圆木盘,底部装有绞丝齿轮。大圆木盘嵌在一个正文形有神台中间,木盘围绕主轴,塑着24个神像,佛教称24天,总称为护法神。神台上也塑立各种面容的神像,神台下面是一个地下室,安有转轮设施,当地的小和尚拨转绞盘,圆盘上的24天便围着花柄转动起来,与神台上不动的佛像相辉相映,似舞蹈、似朝拜,这时,八片莲花瓣徐徐张开,露出了里边的佛容。转动快,花瓣张开大,佛像露面全;转动慢,花瓣张开小,佛像露面少;停止转动,花瓣徐徐闭合,佛像隐没。整个“开花现佛”,构造新颖,工艺精细,在历史上名闻中外,令佛教徒大开眼界。

 
→回复

邻近景点
云冈石窟
晋祠
王家大院
代王府九龙壁
恒山
五台山景区
壶口瀑布
五老峰风景区
天龙山石窟
霍州署
常家大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