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公园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新闻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公园概况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潭柘寺在门头沟区群峰环列的潭杯山山腰。因寺后有龙潭,山间有拓树而得名。



  潭柘寺始建于晋代,原名嘉福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故有"先有潭拓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唐代名龙泉寺,金皇统时改名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年)复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称岫云寺,其名称更迭频繁,但俗名潭柘寺却流传至今。

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潭柘寺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景观和著名的佛教圣地,距离阜成门35公里。寺内有石鱼、流杯亭、拜砖、帝王树、龙须竹等著名景点(观)。戒台寺因保留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而就有神州第一坛的美誉。寺内的卧龙、九龙、活动等十大名松,蜚声海内外。现两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为广大游人提供了一个领略佛教文化的场所。



  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殿堂依山势而建,成阶梯形层层高升,东西配殿相辅,古朴雄奇,环境优雅,是一处高山清泉、松柏交翠的自然风景区。寺分东酉中三路:中路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已不存)、毗卢阁等。大雄宝殿为黄瓦重檐庑殿顶,大脊两端高2.9米、造型别致的琉璃鸱吻上,系以黄闪闪的鎏金长链,气势轩昂。毗卢阁踞寺最高点,登阁远眺,如入画境。东路由庭园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和万岁宫、太后宫等,碧瓦朱栏,修竹挺秀,清泉潺潺,幽雅别致。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牙亭。西路有戒坛、楞严坛(已不存)、观音殿等,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寺外有安乐延寿堂和塔院等建筑,还有金、元、明、清各代塔群,玲珑多姿,是研究佛教和古建筑的珍贵实物。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严大师的基塔也在这里。



  潭柘寺古迹文物甚多,镀金鸱带、金代诗碣、清代肉身佛、巨大的铜锅、神奇的石鱼、妙严公主拜砖都是文物珍品。潭柘寺古树名木众多,国家保护级古树就有186棵之多。最著名的有乾隆皇帝封为“帝王树”和“配王树”的千年白果树及千年娑罗树、千年柏、“百事如意”树。还有明代的二乔紫玉兰、黄玉兰、“金镶玉”和“玉镶金”竹、紫竹、古老的探春花等。



  更为珍贵的是三圣殿侧的帝王树,直干探天,粗可数围,相传为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枝叶茂盛,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风采依旧,看世事沧桑,迎各方游客。



  潭柘寺最独特的当属直径1.85米,深1.1米的一口铜锅,为昔日寺内僧人做菜之用,可以说是北京现在最大的一口锅了。



  潭柘寺林幽山深,到此一游既可览胜又可怀古。身临名山古刹,您时时能感受到鬼斧神工的宗教建筑艺术与广袤深邃的大自然相和谐的无穷境界!

北京潭柘寺戒台寺



住宿:嘉福饭店(60862781)



  交通路线:可从苹果园地铁站乘931路公汽或乘游7路直达。驾车可从五孔桥沿阜石路西行至108国道可达。



  咨询电话:60862505,60862500



  票价:30元







  
                       





推荐景点
猗轩亭 帝王树

猗玕亭内的南龙图案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北京 门头沟 潭柘寺公园
帝王树
北京潭柘寺的虎
潭柘寺
帝王树
潭柘寺1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lantianbaiyun(蓝天白云) 2006年8月15日 14点28分 评分:10

俗语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建于1700多年前的潭柘寺据说是北京最早的寺庙,而且是皇家敕建御用的寺庙,号称“皇家第一寺”。


  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京城内已经残花落红之际,地处京西群山之中的潭柘寺刚好百花吐艳,正是赏花的好时节。


  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距京城50公里。四月上中旬,山区公路两侧山花烂漫、群芳竞艳,又赶上天公作美,春风拂面,前来赏花的人们络绎不绝,及至寺内,已有摩肩接踵之势。

  寺内的红玉兰正值盛花期,而白玉兰则有些衰败之势,最著名的二乔玉兰仍处在最适合观赏的期间。二乔玉兰是两株已经有400年树龄的紫玉兰,花朵颜色红白相间,十分好看,所以用三国时期的大乔小乔两位美人来命名。这两株玉兰传说是寺内僧人用紫玉兰和白玉兰杂交而成,4月花开之际,远观如云,近看似火,遮天蔽日,分外妖娆,用二乔来形容它们确实不为过。

  在毗卢阁东厢有一座二层楼建筑,站在二楼的回廊上恰好俯瞰二乔玉兰。现在这里是一处茶座,叫上一杯香茗,拥香揽艳,简直是绝美的享受。

  要是秋天来潭柘寺,也有美景可赏。在斋堂前东西两侧各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东首的一株叫做帝王树,西首的一株叫做配王树,相传是唐代贞观年间所植,算来已经有一千二三百年的树龄了。据说到了清代,帝王树屡屡显出圣迹,每当有新帝王登基的时候,它就从根部长出一个新的枝干,久之与老干弥合,所以乾隆封它为“帝王树”。还传说,末代逊位皇帝溥仪20世纪60年代曾来寺里游玩,看见帝王树主干外有一细细的枝干并为与老干相合,就说“这个细枝干就是我,我不成材,它才长成歪脖树”。看来,人老了糊涂,可树老了就成精了。
 
→回复
kevin_chen(西门) 2005年12月27日 13点27分 评分:10
市级文化保护单位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门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理,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中路依次列有牌楼、石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毗卢阁,其中大雄宝殿重檐大脊,两端有大型琉璃鸱吻,相传为元代遗物。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杯亭、行宫院和舍利塔。流杯亭是沿袭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而造成的缀景建筑,在它的汉白玉台基上雕有曲折的龙形水道,可引水流传酒杯。西路有观音殿和石鱼,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曾长期在观音殿参拜礼佛,并留下后人称诵的“拜砖”遗迹。

寺内有著名的“帝王树和配王树”,还有柘树,娑罗树、紫玉兰、黄玉兰、百事如意树。寺外有安乐堂、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老虎听经洞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捧月的众星散布期间,组成了方圆数里,景点众多,形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平原红叶、九龙戏珠、千峰拱翠、万壑堆云、殿阁、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层峦架月、锦屏雪浪、飞泉夜雨,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千百年以来,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优美的景色、神奇的传说而著称。

今天的潭柘寺拥有集游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服务设施。交通方便快捷,每天早8:00开园,晚5:30闭园,夜间可留宿于景区饭店。潭柘寺风景区公安机关、医疗机构齐备。

潭柘寺周边还有戒台寺、鲁家滩大队农家乐和特种养殖场、银狐洞、石花洞等众多景点,尽可满足游客观光旅游之需求。




电  话: 60862244
面  积:
票  价: 30元/人
景点提示: 春季的京西大庙会;夏季登山踏青;秋季采摘山果;冬季赏雪观梅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寺内僧团将进行法事活动。
交  通: 108国道潭柘寺支线直通寺院大门,市区坐地铁至苹果园站换931路主线公交车或前门、阜成门乘游七路均可到达



 
→回复
amy0630(小猪) 2006年8月19日 20点07分 评分:10
潭柘寺——北京最古老的寺院
潭柘寺初建于晋代(256-316),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人言“先有潭柘,后有幽州”,说明这是北京最古老的一座寺院。
全寺规模宏大壮丽,可分东、中、西三路游览。中路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
大雄宝殿后东侧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至今枝叶繁茂,名叫“帝王树”。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和万岁宫、太后宫等。
行宫院内的猗轩亭,欲称流杯亭,在整块亭基石上雕凿有九曲蟠龙沟,引泉人沟,是古人流杯作诗饮酒,以抒雅兴之处。西路有楞严坛、戒坛和观音阁等。
山门外设有塔院。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塔林荟萃,十分壮观。
坐落于京西太行山的峻岭之中,距石景山15公里。门票:30元,苹果园地铁乘车931路即可到达。
(而北京建城3047年,金中都建都才852年,潭柘寺建寺早于中都)

潭柘寺一绝——紫玉兰
初春,千年古刹潭柘寺的紫玉兰(又称二乔玉兰)绽开,数万个花朵挂满枝头,景色迷人,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赏花、留影。
潭柘寺的紫玉兰树树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也是享誉京城的名花,树高约17米,主干直径约30厘米,生长茂盛。在北京地区较常见的是白玉兰花,而紫玉兰很少见。生长在潭柘寺的紫玉兰花,每年4月初开花,花期约一个月,花开时节,数万朵紫玉兰花绽满枝头,十分娇艳,气味芬芳,花冠硕大,每朵花有九枚花瓣,花冠分三层排列,外三片花瓣较短,呈紫红色,另外六片花瓣下面呈紫色,上面是白色。紫玉兰花堪称潭柘寺的一绝。


潭柘寺四树——帝王树,配王树,柘树,娑罗树
帝王树为银杏树,别名公孙树,又叫白果树。其高达40多米,干周长达9米,遮荫面积600平方米。相传植于唐贞观年间(至今1300多年)。清乾隆皇帝封此树为"帝王树"。据《西山名胜记》一书记述:帝王树……言在清代,每一皇帝继位,即自根间生一新干,久之与老干渐合。北方高僧皆以此树代表菩提树,视为佛门圣树。

配王树与帝王树相对的一棵银杏树,略小,高约30余米,直径约3米,是后来补种的,与帝王树相配的,故而其称为"配王树"。不过这个名号却不是皇帝御封的,帝王树是树中的皇帝,有皇帝就要有娘娘,因而此树才有了"配王树"的名号,可惜这两棵银杏树被错配了鸳鸯,两棵树都是雄性,因而不能结果。

柘树是潭柘寺赖以成名的宝贵树木,叶可养蚕,木可做高级家具,全身是宝,均可入药。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潭柘寺”寺名由此而来。

娑罗树又叫七叶树,原生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成佛,宏扬佛法和涅槃均与此树有关,是佛门圣树。公元566年(至今1400多年),印度高僧智约将此树移植到潭柘寺。


潭柘寺塔林——妙严大师塔,海云禅师塔,底哇答思大师塔,广慧通理禅师塔,故奇公长老塔
古刹潭柘寺历经了十多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这里修行,并终老于此,因此在寺院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僧人墓塔。潭柘寺前面的上下塔院,共有塔75座,是现今北京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处塔林。
又注:妙严公主是因感其父杀戮过重,出于替父赎罪的心理,代父出家,法号妙严。圆寂后尸体火化建塔安放,可视为另一类公主坟。潭柘寺西北角最高处的观音殿观音像前跪拜祈祷,留下“拜砖”。明万历年间流传宫中,文章被毁。

最有名的墓塔是"妙严大师塔"。妙严大师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人称妙严公主,后终老于寺中。妙严大师塔在下塔院的西南侧,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共有五层,高约5丈5尺,在其两侧各有一座小塔相伴。妙严大师塔为六面六角,其造形与广慧通理禅师塔相仿,只是规模小了一些。
(忽必烈1215-1294年,妙严大师塔也有700多年历史,较西四砖塔胡同内的“元万松老人塔”还要早几十年)

修建最早的塔是下塔院的海云禅师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待考证)。此塔为六面六角密檐式实心砖塔,共有七层,塔的下面为砖砌的须弥座,上面是砖雕的莲台,三层莲瓣向外开放。塔身的第一层比较高大,用砖雕出棂门和花棂窗,上面斗拱为磨砖仿木结构。墓塔坐北朝南,正面镶有塔额,上写"佛日圆明海云禅师塔"。上部为七层密檐,塔顶为莲花托宝珠的造形。

最有特色的墓塔是明代的底哇答思大师塔。90岁圆寂后,葬于下塔院。其墓塔是一座覆钵形藏式实心石塔,整座墓塔全部用汉白玉、大青石和花岗石雕刻而成,在青灰色之中,间有红色和白色,与其它青灰色的砖砌墓塔截然不同,十分醒目,显得坚固、亮丽。这座墓塔上没有塔铭,而是在塔前立有一块不大的石碑,上面有清秀工整的楷体字,记述了底哇答思大师的生平和迹行。

最高大的墓塔要数金代的广慧通理禅师塔,此塔位于下塔院的中心,塔高九层,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前设有宽大的石供桌,塔前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株千年娑罗树。通过此塔的位置、塔的层数、墓塔周围的环境布置,充分显示出了广慧通理禅师生前在佛门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石经幢式墓塔以建于金代泰和四年(1204年)的"故奇公长老塔"为代表。此塔全部由汉白玉雕砌而成,塔高约1丈,下部为六面形石雕须弥座,中部一根六棱形的石柱作为塔身,上部是伞状的塔顶。塔身正面刻有阴文篆字塔额:"故奇公长老塔铭",两侧各有一幅细线条浅雕白描的壁画,其中左侧一幅是一位身穿僧衣,持着一根竹杖的蓄发僧人,右侧一幅是一位光头,身披袈裟的僧人,二人相对,均呈行礼状,恭敬地侍立在塔铭的两侧,生动传神,形象自然。雕像中的两位僧人都有一只脚的后跟微微翘起,仿佛在缓慢地向前行走着,给人以一种动感。整幅壁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塔身的其它三面刻有铭文,记述了故了公长老的生平迹行。


元世祖忽必烈一家与潭柘寺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潭柘寺的寺院内有元世祖一家的画像,可见忽必烈与寺院的关系不同一般,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在这里削发为尼。妙严公主向佛十分的虔诚,每天跪在佛像前颂经念佛,一跪就是很长时间,久而久之,她下跪地方的方砖就凹下去了。过去有句成语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妙严公主把方转跪得变了形,其精神也可以千古了。


潭柘寺传说、潭柘寺历史
(一)华严建寺,老龙让宅
话说唐代武则天时,北京城一带幽州。幽州城有位都督叫张仁愿。有一天深更半夜里,张仁愿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就静耳听着窗外的动静。他忽然听到一位僧人高声诵经的声音打城外方向传来,朗朗上韵,铿锵悦耳。第二天,张仁愿问手下人:夜里可曾听到有位和尚高声诵经?手下人都摇头说没听到。张仁愿心中疑惑,百思不解。第二天半夜时分,他静坐在床上,突然又听到那宏亮的诵经声,而且更为铿锵悦耳。第三天早上,张仁愿赶紧派人到城北寻访。手下人果然在城门外的小破庙里,见到一位老态龙钟的僧人端坐在拜垫上,微闭双目在那儿轻声诵经。城外百姓说,这位高僧叫华严禅师,已经端坐在那儿念了好几天经了。差役忙把老僧请到了都监府。张仁愿见过了老僧,问他有什么企愿。老僧说:"愿在京西罗候岭下立寺敬佛。"张仁愿知道华严和尚道法非凡,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给他开立了占地文书。
次日,华严和尚来到宝珠峰下,在一座名叫嘉福寺的小破店里安下身。嘉福寺前,是一片水波浩荡的水潭,名叫青龙潭。百姓还说这儿是个海眼,潭底能直通东海。这个青龙潭里又住着一条老龙。华严和尚天天到青龙潭边讲经布道,听众真是人山人海。青龙潭里的老龙每天也是潜游到潭岸边上,恭听华严和尚讲经。天长日久,老龙为佛义所感化,很想面见华严,拜师称徒。老龙就去求教山神,询问他怎样能做到"人龙相见"。山神说:"你要想法使老和尚发怒脸变色,那样一来咱们这些天龙鬼神就能和他面对面谈话了。"第二天,当华严和尚坐在青龙潭边向众人讲经进,老龙在潭里激起几个浪头,那水波漫上岸来,冲倒了华严和尚膝盖前的饭钵。听经的人一见这种情况都吓跑了,华严和尚跟着也是满脸怒色。老龙见时机已到,就借着水势上得岸来,在华严和尚面前,叩头行礼。华严见老龙如此真诚,知道它是"良心发现",就讲明自己打算在青龙潭潭基上建一座大庙,请老龙"让让宅",搬到别的地方去住。老龙听得是连连点头。
这天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青龙潭里浊浪滔天。雷光电闪之下,但见那条老龙借着连天的雨脚,腾上云空,昂头扬爪飞走了。到天亮的时候,风停了,雨住了,昨天还是黑水千丈的青龙潭,这会儿变成了一块平地。太阳光照耀之下,那平地上还慢慢拱出一对鸱吻-----这鸱吻古来传说就是龙子啊!华严和尚当下大兴土木,在这块儿平地上建成了大雄宝殿,又将两个鸱吻安装在大雄殿的殿脊两端。远近闻名的潭柘寺,就这样建成了。

(二)"大青""二青",神通广大
明朝的时候,潭柘寺里有位道行高超的达观方丈。有一天,达观想去四川峨嵋朝山。但担心由高路远,途遇不测,就潭柘寺西北角的龙王殿烧香跪拜,祈求神龙保佑,果然,当天半夜时分,从大雄宝殿的屋顶上下来两位"龙子",腰身如茶碗口一般粗细,浑身铁青,看去象黑蛇一样,寺中僧人当下赶忙跪拜,称呼它们叫"大青爷"、"二青爷"。大青二青第二天保护送达观方丈上了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往返三年,保佑达观方丈一路平安无事。
达观回到潭柘寺后,命匠人打造了两个红木方笼,将大青二青放养在里边;还将两位"龙子"供奉在大雄宝殿内西侧的一个神龛上,让人们烧香求拜见。
话说到了清朝,乾隆皇上到潭柘寺游玩。这一天,乾隆坐在流杯亭北面的宝座上,寺中僧人都陆陆续续到皇上面前讨封。"龙子"二青听得此事,也从大雄宝殿的后门爬出来,曲曲折折来到乾隆皇帝的宝座下。二青使出神法,现出本相,整个身躯变得水桶一般粗大,口呼"万岁",向乾隆帝讨封领赏。乾隆一见大惊失色,,手哆哩哆嗦地指着眼前的大长虫喊道:"这条蠢虫,供众之物!"金口玉言,谁能不听,!当下二青又变小了,低着头顺着流杯亭下的水槽向南爬去----
第二天中午,众僧人和附近百姓领到从大铜锅里盛出的舍粥,放到嘴边一喝,觉得是又粘又香。大伙儿你一碗我一碗,越吃越爱吃。吃到后来,粥锅见底,大家伙儿朝锅底一看,见锅里盘着一堆象罗圈一样的蛇骨头。----原来二青遵从乾隆的"圣旨",自己爬到铜锅里当了"供众之物"。


(三)方丈施法,葛针成僧
乾隆皇帝在潭柘寺里留住,与寺里的住持静观老方丈探讨佛义,谈得很是投机。乾隆想起自己来寺这两天,眼见老幼僧徒来来往往,估计为数不少,就问老方丈:"请问贵寺上上下下有多少和尚?"老方丈说:"潭柘寺的和尚数不清。"乾隆心想:你数不清,难道我身为皇上想数还数不清吗?于是对老方丈说:"朕给每个和尚发一个铜钱作赏钱,在领赏时点点人数,这么一来不就数清了吗?"老方丈面含微笑,点头同意了。
护卫马弁把乾隆宝座移到山门旁边,让皇上端坐上面,看着手下大臣给潭柘寺的和尚发赏钱,顺便清点人数。老少僧人在寺门里排成长队,每人伸手领得一枚铜钱,然后从山门走出去。发呀,发呀,从大青早发到晌午头,又从晌午头发到太阳落山,乾隆带来的几十口袋铜钱都发光了,寺院山门里还是缕缕不断有没见过面的和尚排着队来领赏。乾隆发完最后一枚铜钱,叹口气,对静观方丈说:"高僧之言,朕是深信不疑了。"
静观老方丈看着乾隆那为难的脸色,走上前来,拉着乾隆的手说:"皇上,请随贫僧到后山一游。"乾隆当下随着老方丈出了山门,踏着石铺小路来到后山坡。"皇上,请抬眼四处观看。"老方丈得意地说。乾隆朝山坡上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但见四处金光闪闪,一簇族和酸枣棵子上,挂满了铜钱,山风吹来叮咚作响。乾隆低头细细观看,见是自己这一天发的铜钱,都持在了溜尖的葛针尖上。
说来这事也奇了:原来老方丈让满山的葛针尖变了和尚,让他们从乾隆手里领完赏钱,又回到山坡上来了。

(四)"活佛"布道,老虎从善
清朝光绪年间,朝廷里有位王爷骑马来潭柘寺游山玩水,他走到庙前不远的不木桥上,见一位僧衣破破烂烂的傻和尚拦住了他的马头,还冲他连喊带叫。六王爷当下大怒,命手下护从将这个和尚推到大桥下的山涧里摔死。谁知过了半个时辰,那个疯疯癫癫的傻和尚又从深山涧里爬到桥上,还冲他连喊带叫。六王爷当下大怒,命手下护从将这个和尚推到大桥下的山涧里摔死。谁知过了半个时辰,那个疯疯癫癫的傻和尚又从深涧里爬到桥上,还冲六王爷笑嘿嘿直笑。六王爷大为惊讶,忙说:"瞧你这个样子,倒象个活佛。""阿弥陀佛!"疯和尚恭身合十答谢,向东山坡走去。
不久,这位自称"活佛"的疯和尚就住到下塔院东面的一个山洞里。这个洞阴森森的,原来里面有很多蝎子,附近百姓都叫它蝎子洞。活佛住进来后,伸手抓起蝎子就吃,把满洞的蝎子都吃光了。他还养了一只鸡、一只狗,让这两个活物在洞里跟他同吃同住。
远近百姓听说潭柘寺出了"活佛",想开开眼,就成群结伙地来到东山坡,挤在蝎子洞口观看。大家伙见他很象古来传说的济公,一定道法高超,就象他施钱讨药。疯和尚随手抓起身边的鸡屎狗粪,树叶青草,吹口"仙气",递给舍钱求药的信男善女。说来也怪,有的人本来有个头疼脑热的,病不大,吃了他 的"仙药"真好了。一传十,十传百"活佛"的名胜越来越大,人们施舍给他的银元铜钱,在洞里的地上铺了厚厚一层。活佛还常常坐在洞口讲经传道,听讲的人黑鸦鸦挤满了半山坡。
有一天,一只打潭柘寺后山涧里来的老虎,也颠儿颠地来到活佛洞口,听讲的人一见老虎来了,都吓得撒腿跑了。活佛却不怕老虎,他还接着讲他的经。他看着眼前的老虎,神不慌脸不变,口念"阿弥陀佛",还劝老虎改恶从善,往后不要再杀生,不要再吃荤腥。老虎听了活佛讲的教义,果然良心发现,它立时伏在活佛的脚下,拜活佛为师,愿意进洞修行,说来也邪了,这只老虎从此再不上山扑杀生灵了,只是每天跟着活佛到寺里的大铜锅旁边去喝粥。 寺里的和尚见活佛每天上午带了只老虎到山门里喝粥,吓得是哭儿呐喊,四处奔跑。老方丈见此情景,就对老虎说:"过午再来。"这老虎也奇了,听了方丈的话,真的"扑嗒扑嗒"回到山洞等着去了。谁知老虎把老方丈说的"过午再来"听成"过五再来"了,乖乖地在洞里等了五天,到后来精疲力竭,饿死在山洞里。 老虎死后,老方丈命匠人给老虎塑了个彩像,立在活佛洞里。后来活佛也"归天"了,这洞里就留下活佛和老虎的两个泥像。 民国的时候,有个叫田树藩的人写了首诗,讲的就是这个"活佛"的故事:"神话离奇虎听经,佛心感应兽心灵。永留色相传千古,香火人间拜道星。"

(五)石鱼
在潭柘寺最高处的西北角,还有一座不大的殿堂――龙王殿,在殿前的廊檐下悬挂着一条黑青石雕刻成的大鱼,这就是潭柘寺有名的古迹之一的"石鱼"。
这石鱼长约三尺,宽近一尺,用小木锤敲击石鱼的不同部委,就会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而且音阶上也有明显的变化,如同敲击乐器。
据说石鱼是南海龙王的心爱之物,每逢庆典时候,龙母都敲击它奏乐,这种美妙的乐声传到天宫中去了,王母娘娘听见了,非常喜欢这种乐声。龙王知道后,就将石鱼献给了玉皇大帝,可当王母娘娘敲击它时,却发不出声音来,王母娘娘很不高兴,就问太上老君:"这是何等宝物,怎么我敲击它就不出声音呢?"太上老君回答道:"这是下界之物,怎么能供到天上来呢?还是还回去吧。"
正好,这时北方大旱,瘟疫流行,玉皇大帝体恤民间疾苦,就委派石鱼到凡界来,并吩咐它到下界之后要解救疫民,祛灾除难。
在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突然一道闪电,"刷",一道白光从天而降,落在了潭柘寺大雄宝殿前的台基上,打更守夜的僧人,听到院中"咕咚"一声响,心中一惊,赶忙举灯前去查看,发现是一条大石鱼。忙向老方丈禀报情况,老方丈取手合十,闭目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此物乃天上玉皇所赐,天下有望啊。它定会为民除灾解难啊。"于是就命人将石鱼悬挂于龙王殿前廊檐下,供游人香客们观瞻祈福。
石鱼身上共分为十三个部位,代表着中国过去南七北六,十三个州,也就是十三个省,哪个省遭遇了干旱,就敲击鱼身上的相应部位,同时焚香礼拜,祈求消灾,当地就能降雨消灾。


潭柘寺十景
平原红叶 
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节,古刹所处的平原村,山上长满了柿子、红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树以及黄栌、丹枫。金风过后,这里"霜草萦浅碧,霜梨落半红",可谓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现今人们只知道香山的红叶美,又有谁知道潭柘山的红叶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名冠京城了呢?

九龙戏珠
潭柘山背靠一座浑圆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宝珠峰",当地人则称其为"蜘蛛峰"。在小山的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拱卫环护,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一峰当心,九峰环立",九座高大的山峰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宝珠峰位于中心,恰似九条巨龙围绕着一颗宝珠,在争抢、玩耍、嬉戏。由于有这九座高大的山峰作为屏障,从而挡住了从西北袭来的寒流和风沙,宝珠峰才能松柏苍翠,花繁草盛。古人黄叔琳有诗赞曰:"九峰环簇互争雄,万古潭龙从旧宫。磷爪尚余拿攫势,一珠圆影正当中;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二,"九龙戏珠"。

千峰拱翠
潭柘山值被繁茂,春游潭柘寺最有情趣。站在寺前,环顾四周,但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满目青绿,赏心悦目。近在眼前的宝珠峰松柏苍翠,蒿草新绿。清代诗人王嗣槐有诗赞曰:"山足岗低夕杳冥,树蓝坐隐九峰青。含桃红点祗园树,修竹苍浮曲水亭。"就连那位遍游全国青山绿水的乾隆皇帝见到了此处的美景,也不禁吟出了:"青山绿如洗,四面作佳邻"的诗句。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峰拱翠"。

万壑堆云
夏日天气变化无常,山区尤甚。炎炎烈日西斜,凉风骤起,抬头远望西北天际,但只见乌云翻卷而来,"西山爽气朝来歇, 倏忽玄阴满四陲。"如钱塘潮涌,如天兵布阵,滚过山坡,溢满山谷,风穿林吼,空谷传音,"汹涌屡欲崩,与山相吞吐"。这时候若登上寺内的毗卢阁,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韵味。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万壑堆云"。
殿阁南薰
登上高大的毗卢阁,但只见眼前殿宇嵯峨,烟云氤氲,整座寺院香烟缭绕,每座殿堂前的铁焚炉、铜香炉内,成炷成把的高香燃尽一层又一层,烟雾升腾,弥漫全寺。透过青烟,钟馨声悠,幡幢微荡。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西天佛国的祥云慈雾之中,颇有一种出凡入圣之感。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五,"殿阁南薰"。

御亭流杯
猗玕亭俗称流杯亭,位于行宫院内,是当年清代乾隆皇帝为得"曲水流觞"之趣而建。这种建筑仅在中南海、故宫乾隆花园等少数几座皇家御园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见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间稀有的一座了。这里旁有竹林,伴以古松,环境清幽,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流杯亭的地面用巨大的汉白玉铺砌而成,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泉水从亭东北角的石雕龙口中吐出,顺石槽水道流入亭内,前后回旋,左盘右转,缓缓流过。游人闲坐亭边,效仿古曲水流觞"的雅俗,饮酒赋诗,你唱我和,悠哉乐哉。乾隆皇帝曾作有题为《猗玕亭》的七言绝句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不过这种美景在百年以前,一般的游人是享受不到的,因为这里是皇帝的行宫,无人敢越雷池。辛亥革命以后,流杯亭才准许游人赏玩,得到"曲水流觞"的乐趣。民国时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猗玕亭畔景殊出,修竹风清送晚秋。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这就是潭柘寺十景之六,"御亭流杯"。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雄峰捧日
我国的许多旅游胜地都有观日出的景致,但在潭柘寺观日出更令人陶醉。清晨登上观音殿前的月台,举目望去,但只见雄伟的捧日峰的身影在晨光白霭中逐渐清晰。须叟,东方渐明,一轮红日从山桠处冉冉而起,仿佛是捧日峰用合拢的巨手将红红的太阳缓缓地托起,这种雄浑壮丽的景观,你只有在潭柘寺才能一饱眼福。诗人黄叔琳赞曰:"晓钟声度白云层,霞气冥蒙冷翠凝。扶杖独来峰顶望,四山浮黛日初升。"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七,"雄峰捧日"。

层峦架月
夜静观景,在潭柘寺,令你神驰心醉。夜幕降临,群山沉寂,只有殿堂内佛像前的香火烛光透过窗门,在星星点点地闪烁。这时候你登上延清阁,遥望天际,只见宛如波涛起伏,高低错落的峰峦映在星光点点的天幕上。一轮明月漂浮在由峰峦组成的波涛之上,秀美的架月峰托着宛如银盆的明月,不愿让她坠落下去。"珠斗横斜碧汉低,夜凉风露正凄凄。冥蒙淡月谁留得?影在苍松翠岭西。"这就是潭柘寺十景之八,"层峦架月"。

锦屏雪浪
"天然一架锦屏开,不费人间智巧排。"冬季的潭柘山景色别具一格。瑞雪初霁,层峦重岭,茫茫一片,"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尤其是南面的锦屏山更是秀美,抬头望去,恰如一幅锦绣玉雕的美丽图画。起伏的山峦宛如玉龙盘绕,又像蜡雕银铸。皑皑的白雪好似满山梨花,又像海上银波,若身处此情此景之中,你一定会由内心里呼喊出来,"好一派北国风光!"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九,"锦屏雪浪"。

飞泉夜雨
夏季夜晚,月影朦胧,可享受仙宇神宫之妙趣。从东侧门走出寺院,顺着寺院墙边的小路漫步北行,闲步山谷,静听着淙淙流水和声声虫鸣,惬意非常。忽然星星点点的细碎的雨滴飞落到脸上,格外清凉。晴空万里,何来细雨?抬头望去,你会看见面前出现了一道断崖,一股涓细的飞瀑直泄而下,雪白如练,如抛絮扯绢。走上前去,你会听到飞瀑流泉的哗哗声。来到了断崖前,水雾弥漫,使人仿佛置身于春风细雨的沐浴之中。"岩峦幛开豁耳目,岚雾翠低濡衣襟。"这就是明初名臣姚广孝对这种景色的描述,当年他隐居在潭柘寺时,所居住的少师静室就在寺院的东北侧,离这道断崖很近,他经常到此来散步。正因为他亲身领略了这番意境,才会吟出如此美妙的诗句。这就是潭柘十景之十,"飞泉夜雨"。

 
→回复

邻近景点
故宫
颐和园
八达岭长城
香山公园
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
人民大会堂
中南海
箭扣长城
司马台长城
毛主席纪念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