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
出发地点: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城区风光 1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5年7月2日-7月3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快乐舒适,休闲轻松 tccrain (VIP) 提供
交通工具:汽车为主 目的景点:上海 上海城区风光 南京路 张爱玲和她的上海公寓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大上海

 
大上海,在旧时它曾是华丽的“十里洋场”;大上海,在如今它又是璀璨的“东方明珠”。上海,这座在短短百年内充满着太多传奇色彩的城市,背后其实隐藏着太多历史的凝重。它毕竟太年轻了,所以,我们在听那轻快的“夜上海”舞曲时也呼吸到了弥漫在远东大都市浮华夜色里的一层灰。登上历史舞台才过百年的它,承载起了太多的厚重,而它,又义无反顾的肩挑这个“大”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怪乎国人只闻有大上海,却并无大北京,大广州之类的称呼。
 
姑且不必搬出上海的城市发展史而去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历代的大都市角力,只需上溯到1840年,然后往下粗数便可知上海的大略。上海一般对外称“沪”,诸如“沪宁杭'这种提法。但我个人更愿意叫它“申”,不只是音节上的朗朗,“申”才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定位。黄歇虽仅位陪“战国四公子”之末,但封地已囊阔了吴越大地,当时的上海只是其一粒芝麻,可两千年后却只有上海还记忆着“春申”之号。是小城的建制而让它免遭了封建战乱,兴许那时的“华亭”是繁华的松江府的一处世外桃源呢。在原名为“黄歇浦”的黄浦江畔散步,在“申”字形的高架上兜风,那个拼出的汉字和F1赛场的“上”字赛道一样让外国人一样不解。中国人是从文字游戏的历史中一路走过来的,所以,上海的本地人更喜欢到“虹口”来助威申花,而“八万人”聚集的更多的是外来的精英。
 
上海让人记忆更深的是那些“民国传奇”。不论是从常德路上快要湮没的张爱玲故居,还是复兴中路上绿树荫蔽的柳亚子故宅,都可以嗅到海上旧日的残留暗香。徐志摩与陆小曼,郁达夫与王映霞,甚至是鲁迅与许广平,文人们似乎不约而同选择了上海作为他们浪漫或不浪漫的生活场所,这里又是文化前沿,有史量才主笔的《申报》,有邹韬奋主创的“三联”,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尤为激烈。
 
多伦路,145号是“左联”,可以想象出上世纪三十年代柔石、殷夫、冯铿们于寒夜中在点点星火的灯下赶制油印传单时脸上泛出的微红;可以记起龙华那五声被鲁迅先生记下来昭示世人的枪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可以,他们也是可以的。“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从鲁迅、郭沫若、瞿秋白、丁玲……经常活动的景云里走出了上海的文化史。路旁被高墙围着的白崇禧和孔祥熙的公馆已成了过眼云烟,而对面那座朝花夕拾楼才能不断引人驻足。
 
上海的绝代风华也是由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托起的,查查上海的市级文保单位,很多都是清末和民国的建筑。外滩尤为引人瞩目的建筑有五座,一是南京东路尽头的那幢绿顶儿十五层大厦,沙逊大厦,它庞大的体积和复杂的外装饰曾为其赢得“远东第一大楼”的名号,翡翠般的绿顶在夜色下的外滩建筑群中是最为显眼的,但它的存在却为当时的英租界限了高,试看它北面在视觉上它的高度几乎持平的十七层中国银行大楼,当时沙逊不允许别的建筑高过他的大厦,为此中国人告到了南京最高法院,但沙逊并不买南京法院判决结果的帐,官司打到了英国,伦敦法院判决依据援引了《天津条约》,使得中国人不得不把那张三十四层的设计图烧掉了一半。南面的海关大楼煞是雄伟。钟楼上的大摆尤为引人注目,但当年路前面可立着赫德这个把持中国海关半个多世纪的英国人的铜像,有识的中国人对其之愤应不亚于对杭州岳坟前那四尊白铁佞人。再南一点的是汇丰银行大楼,虽仅四层,但其圆顶和正面宽大的巴洛克式大柱在美学的角度上而言是美轮美奂。最南的是李鸿章主创盛宣怀主持的轮船招商总局,在浦东回望外滩时,才发觉这幢泛红的三层建筑是外滩建筑群中的小弟,正如晚清政府的世界地位。的确,“富国强兵”只成了一句口号。最后只得一提的还有那座外白渡桥,在《大城小事》和《情深深雨蒙蒙》中的美丽挡不住中国人回顾被欺负的过去,正如附近黄浦公园外曾经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牌一样。外滩的建筑可以被人称为是“万国博览建筑”,但其实,它们也像一部中国被侵略的历史电影中的几格胶片,像模像样的矗立在黄浦江畔。
 
艺术,也是文化的一个层面,说上海的影院是中国最有名的并不为过。南京西路上的“大光明”,淮海中路上的“国泰”,西藏中路上的“皇后”,“大世界”……这些就够了,从它们的身上就可以自然的联想到周旋、阮玲玉、胡蝶这些风云人物。“夜上海”也是在这里演绎,“不夜城”正是在这里体现,但“歌舞升平”之下却是太多的浮华,一旦“日出”。就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它的华灯和舞步,却已无暇去细嚼和回味了。果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么?那却不然,梅兰芳的蓄须既是正气歌,聂耳的大陆歌便是先锋号。李碧华在《霸王别姬》中哀叹“戏子无义”,那也只是传统的定位罢了,在国破家亡的时分,戏子们也有一番凛然大气,他们也能为民族的脊梁。
 
南京路便是那“十里洋场”,这里有“新新”、“大新”、“永安”、“先施”四大公司演绎这就是的商业传奇,可以想象,跑马厅往昔的人山人海,大光明旧日的妩媚妖娆,杜月笙陪着姨太太们在静安寺大殿的香炉前点香默念着投机成功,蒋介石在永安大楼上执起陈洁如的手信誓旦旦要“与子偕老”,上海滩的“十里洋场”充溢着太多纸醉金迷,仅能从四行储蓄会来联想起谢晋元们保卫浦江旁的四行仓库时的悲壮。
 
乱世中的人们是需要信仰的,所以上海有着很多的宗教场所。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壮大成就了白云观,早已汉化的佛教禅宗则老早建起了“静安”、“龙华”、“玉佛”等名刹。但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仅丛明末始,传教士们先后建起了徐家汇宏伟的天主堂,衡山路上浩大的国际礼拜堂,还有西藏中路上小巧的沐恩堂及多伦路上中式的鸿德堂……阿拉伯人也把清真教义带到了小桃园,斯拉夫人把他们圆顶的东正教堂建在了襄阳路。不过这些都敌不过老百姓的民间信仰,城隍庙比它们都小,但人们都把城隍庙看作是大上海特有的东西,一座小小的城隍庙被拔高而享有了同过去高高临架其上的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之声誉。城隍庙里最让人讨厌的是霍光,一般人可能还没想到“芒刺在背”这句成语出自于大汉朝的这位外戚。而陈化成,我们知道,是死在保卫上海的御外战争中的,应被人们永久敬仰的。
 
上海是临着海的城市,从市标上那艘乘风破浪的船更可见这一点,但很多外地人来到上海都会发现,上海并没有“海”。人们在都市里穿梭来往可看到的只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你可以去听航行在它们上面船只的汽笛声,但却感受不到巴塞罗那、利物浦的那种忘情海风。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海洋民族,从大连、青岛、宁波、厦门这些城市的近代发展史中读出的是列强的侵华史。中国可以有自己绚丽的“丝绸之路”,但却无法把郑和的西洋之路铺开。这些港口城市矗立着的那些西洋建筑的确很美,但却换不起中国人的本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只存在着西安、洛阳、北京这种内陆的大城市,被城墙包裹在里面的人们根本望不到墙外的风景,那些“地方保护”的源头便在此了。上海的文化底蕴并不如一些人想得那么肤浅,它有自己的身后,只是没有容纳这么厚的内涵的时间、空间和眼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什么时候,上海有了“海”才会冲破人民广场上那座博物馆“天圆地方”的那种精神樊篱。相信,那时展出的,不仅只有中国古代才有的绚丽的东西。
 
(作者:shuraul)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摩天楼上云中行
我的2002
5月2日奉贤海湾游记
清明踏青
初訪佛教四大名山(一)
五一崇明2日游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