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龙胜(小黄篇)
出发地点:未关联 贵州 镇远古城 游记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未添加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贵州 镇远古城 镇远博物馆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黔东南-龙胜(小黄篇)

【小黄篇】

临近小黄时的塌方阻住我们大半个小时绕路前进,一路上村民不断的“你好”和真诚的笑容让我们预先体会到了侗家的好客。

要进寨子之前是难得一见的一块平地,一大片水田平铺在路边,有侗民看似悠闲地赶着牛在田里耕作,再加上不远处的山和木屋做背景,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悠闲景象。Phil一下子窜进了农田去拍照片了。探长在进村子的路上也没闲着,对着赶鸭子,赶牛的侗民一阵猛拍。这里的侗民很随和,你拍你的,他依然按着他自己的拍子走自己的路,还会善意地对你笑笑。我看见路边的三四个孩子再玩两个很奇怪的动物,象是红红绿绿的四脚蛇。孩子们见我好奇,天真又略带狡猾地说“这是壁虎,不怕的!”笑了笑然后又低头专心致志地让两个动物打架。后来在广西看到保护动物图谱,才知道所谓的“壁虎”原来是国家保护动物变色蜥蜴。可惜没劝他们放了它们。


一路顺着路穿行在侗寨里。发现路边田里有样东西很特别。是一间非常非常小的木屋,四个角用原木撑在田里离田大概一米高,平台上墙只有半截,前面只有四十公分高,后边也不超过70公分。而且不止一个在田里靠近田埂的地方。后来见到有个木屋有人,才明白那原来是个卫生间。方便直接排到水田里,体现了侗族人本能的生态意识。

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个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特别的产物,是木桥上面盖了翘檐的亭子,亭子里面的靠近顶的地方全部画上生活习俗的壁画。桥前是一群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们。买了门票,其中的一个女孩阿英就一路陪我们走了上寨子。侗寨女孩子的衣服很特别。首先料子是布染色的时候再普通颜料里加上鸡蛋清,结果料子就由普通的深蓝色变成了深紫色,硬硬的,仿佛给压过塑料膜般反着光。上衣是窄窄腰身窄窄袖子,但前襟左右各短一节,合不到一起,露出里面的肚兜。肚兜也是用同色料子做的,颈口加了5公分的彩色花边,多是女孩自己绣的漂亮图案。腰下方角的部位全是用鲜艳的方块色布拼出来,因为外衣合不拢,艳艳的露了出来。整个肚兜的四边都是用手工织出来的色带嵌的边。肚兜的后边虽然有两根带子,但留的特别长,到背心的地方才打结,打结处挂着一个核桃大的实心八棱银锁。我问阿英这样后颈重不重,她抿嘴笑了笑,没有答。侗族的裙子是百褶群,一褶有一两公分(这和其他各族不一样),有趣的是小腿上还绑着深蓝色的布,布外用彩色绑腿系住,在我的眼里显得她们个个小腿曲线都很美。女孩子们都穿着布鞋,多数是绣了花的。男人们的衣饰就简单的多,同样的深紫色的面料,不过是对襟大褂加比较宽的直筒裤,唯一特别点的就是裤子长度只有九分。

来之前就听说小黄是歌之乡,天生人人唱歌,合唱如天籁之音。正好遇上另一群游客,商量着等多一批人请他们表演唱歌。干等之余,就和阿英和另外一个女孩子――妮芳聊天。我请她们两人合唱一小段,她们也不扭捏,阿英起个调,妮芳就合了起来。一曲“上山歌”唱得果然委婉动听,夹杂着清脆的模拟鸟语的音调,虽听不懂,但人已轻快了起来。而且两个人好自然地分出了声调,合起来如同满目芬芳的山林,什么乐器都觉得多余了。

一唱歌,好像就和两个姑娘熟络了起来。妮芳一听说我们要吃饭,就自告奋勇的带我们去她表姐——美兰的家。美兰家里应该是村里的重要人物(好象是支书家),村的展览馆就设在她家,有一个房间不停的播放着民俗的VCD,还有个村民出去学了西方画,设了个小型的个人画展,就陈列在她家正门两侧的走道上。她还开了个铺子专门卖自制和村民托售的各类纪念品。美兰的举止显得落落大方,气质有点与众不同。她给我的感觉是热情中流露出干练,家里谁碰到难题了都会去找她,好像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和美兰说话,觉得她的条理性很强,我们后来一起听歌的一群人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在他们采访/问询歌手们的时候,美兰已俨然是她们的发言人,答对时应付非常自如。这点让我非常惊讶而印象深刻。

在请美兰帮我们做饭的过程中,我们和屋外的孩子打成了一片。孩子们在我们的邀请下毫不推辞地就唱起了歌。一听到唱歌,更多地孩子们和大人们都围了上来,越来越多地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令人出奇的是孩子们,有的看起来才5岁不到,都有一副好歌喉,而且唱起歌来谁也没和谁约好,自自然然地就分出了声道,合得天衣无缝。孩子们唱着,美兰和妮芳也一边忙着一边合,仿佛唱歌是她们的生活中的一部分,融在她们的气息之中。我们拿出早准备好的糖,分散给孩子们的时候,妮芳还在边上善意地提醒我们,不是一定要给糖的,不给糖孩子们也喜欢唱歌。孩子们中有两个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一个是领歌的小女孩。她瘦瘦长长,一张脸长得非常端正而漂亮,但一眼看上去你只会注意到她的一双转来转去的眼睛,仿佛在说话,又仿佛在不停地探索周围。她是这个临时凑出来的童声合唱团的核心,每次都是她先起个调,再大家合着一起唱。她唱的是高音部分,不管其他的孩子们怎样唱,都没办法压住她的声音,显得清脆而悠扬,是歌的灵魂。小女孩唱歌非常专心,我们的掌声,小糖都只能让她恬静地笑笑,然后又回到她唱歌时的庄重的表情,让我觉得她只是为唱歌而唱歌,而且她在唱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一种对周围小孩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俨然一个不用如何说话的孩子头。另一个让我觉得特别的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看上去非常小,圆圆的脸盘上两个眼睛几乎是滚圆的。她好像站也站不稳,又腼腆又害羞,常常两个手纽着衣襟低着头透过长长的眼睫毛悄悄地打量我们。她淡淡地低着头,偷偷笑得特别甜,一边笑还一边用眼角瞟着周围,非常可爱。这个小宝宝特别愿意唱歌,虽然唱得不怎么好,经常唱着唱着就掉了队,要过两句词才找得到调。尽管如此,她唱歌时背也挺直了,手也停止了纽衣服,头也抬起来,大眼睛正视着我们观众,仿佛充满了自信。一唱完“哎揪”(侗语里完了,停了的意思,每首歌尾都会唱)她又恢复了佝背低头的腼腆样子,她好像还没学会主动接过我们的糖,每次都要拉着她的手硬塞到她手上。从这两个孩子身上,我深深感觉到了歌唱对于小黄侗民的重要,唱歌就像她们吃饭呼吸般自然而不可缺少。

妮芳和我们聊熟了,我和她手拉手去游她们的凉亭。一路上,她和我嘀咕了很多她们的风俗。
妮芳告诉我,小黄有许许多多的歌,上山有上山的歌,下山有下山的歌,种田,走路,串门,请客,过节,甚至做饭和一年四季都有各自不同的歌。孩子们可以说是一边学说话就一边学唱歌。从小,孩子们就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学唱相应的声调。人多人少,出口就是和声,谁也不会唱走调。妮芳告诉我,这里的女孩子16岁就可以结婚(我可没查婚姻法是否有少数民族特例),但她现在20岁了,还没开始谈恋爱,因为“觉得还早”。大家谈恋爱通常去鼓楼(和风雨桥并称侗族标志性建筑,雕梁画栋的一个亭子,顶如宝塔般一层又一层)和小山上的亭子,或者就在家里。妮芳带我们去了小山顶,从小山上望下去,整个侗寨一目了然,木屋瓦顶围绕这葱郁的树木山林,非常漂亮。在山上,妮芳突然笑了一下,说我给你们摘点果子吃,之后就竟自走到山边,弯了腰摘很危险地探出身子和手。我拼命叫她别摘了太危险,她回头笑了笑没说话。回来的时候她伸出手掌,掌心已经是多了不少指尖大的覆盆子,红得略发紫。这些覆盆子入口特别甜,但更甜的是我们的心。妮芳是迎宾队的成员,所以她也是一身盛装,不过她偷偷告诉我说在大太阳下这套装束太热,她出了一身汗而且汗把衣服都浸退色了,同时绑腿也绑得她很痛。我劝她不如脱掉外衣,象其他人一般只穿薄薄的白色外褂,她摇了摇头,“他们(村里人)看见会说我的”言下之意是她是迎宾队成员,就一定要着盛装,不然就对不起游客,会被村里其他人批评。小黄的侗民真是淳朴到了一丝不苟。妮芳现在已经是迎宾队成员,用不着去下田耕作,因此她还是简单而快乐着的。

吃饭的时候,美兰和妮芳突然笑靥盈盈的举着酒杯走了过来。这是侗族欢迎贵客的迎宾酒。两个侗族美女突然走到身边,一边唱着一边喂自己喝酒,这可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好像我们几个全是半僵这身子,一脸快乐而又尴尬的笑容,红着脸让她们俩给我们把酒送到唇边——好像这酒也特别香甜。
吃完饭之后就快要表演了。妮芳和美兰都是是表演队成员,上楼换衣服去了。下来的时候让我们耳目一新。之前她们已经是盛装了,但还没有穿戴银器。现在她们头上带上了花鸟饰物和银翅,走动时还轻微晃动,脖子上挂了二三个由两股筷子粗的银条拧成的麻花项圈,外加两个手指粗的长到腹部的银链子(空心),还有个大大的银锁,银锁下面挂着细细密密的银穗子。手上带了粗粗的好几个银镯子,腰上系上了围腰,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圆圆的大银片。腰后还系上了腰带,腰带末端也挂着银穗子。银器柔和地反着光笼罩在她们俩身上,唯有走起路来银器碰撞摩擦发出的悦耳声音和她们熟悉的笑容,提醒我们她们真实的存在。妮芳告诉我们,这些银饰是她们家代代相传的。每个女孩都要由母亲给备一整套(好像是14岁时吧,我不记得了)。可惜女孩子结婚时是最后一次带头饰,之后也只能重要的节日带其他的饰物,但一旦生了孩子就不得不将这些漂亮的银饰全部收起来,留给自己的女儿将来用。如果家里有两个女孩,母亲也得备齐两套,“好在我家只有我一个女孩子”妮芳笑着说。侗族女孩子的美丽也只有这短短的几年,一旦生儿育女,就全副身心承担家庭责任,这不由让我佩服侗族妇女的勇敢和美德,同时又替她们感到惋惜。希望妮芳可以乘她年轻尽情地享受属于自己的歌声、美丽和阳光吧!

歌舞表演仿佛吸引了全村的人,除了鼓楼内的大条凳(一个有半米多宽,六七米长)空给了我们这些游客外,鼓楼四周围满了村民,孩子们也大胆的走到我们身边,依在柱子上或鼓楼的栏杆上看表演。侗族男子也带上了用一整条布缠的头饰,也显得庄重而英挺。

美兰原来是女队里的高音主唱,外兼报幕。果然,这些精选出来的表演队成员,唱起歌来确实不同。如果天籁有音乐,也当是如此原始,简单而和谐,又在穿透心灵时带着一次又一次地悸动。听了小黄的歌,真有一种天下乐器都很多余的感觉。每当妮芳,美兰和阿英看到我在和她们打招呼,扮鬼脸或举大拇指夸她们唱得好,她们会很甜很甜地笑一笑,歌声却毫不阻滞,不然我可会被探长和Phil骂啦!

听完了歌,我们决定离开侗寨。又发生了一件让我难忘的事。美兰在山下接受采访,店里只有妮芳看着。我看中了一个牛角做的火药筒,妮芳不知道什么价钱,于是她就直接将火药筒交给我,叫我自己下山去找美兰。这种萍水相逢就产生的毫无怀疑地信任让我们三个都很差异:仿佛妮芳脑子里没有概念怀疑我们就这么把东西拿走。下山找了一大圈都没有找到美兰,但妮芳的信任让我不停地问村民美兰在哪里。好不容易找到美兰,却说这是件寄售品,她也不知道值多少钱,于是她说我觉得该给多少就多少。和妮芳一样,美兰也无条件地给我她的信任。最后,我只有很遗憾地把火药筒还给了美兰,因为我不忍我说的价钱比不上它的价值而辜负了她们俩。也许在都市里的生活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提防和怀疑,侗族人与生俱来的慷慨和真诚让我深深感动。

【Phil】离开小黄时,除了曼妙的歌声仍萦绕于耳以外,我身上还多了一件绣工精致的“龙袍”。从来就向往能穿一穿旧式服装的我,怎么也没想到竟一下子就穿上了龙袍,而且还是侗族的手工绣品呢。后来在肇兴和龙胜的时候,到了晚上实在太冷了,这龙袍还真派上了大用场!

【探长】寨子口上有一片梯田很漂亮:

作者:_ceair501820406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自驾贵州行
贵阳无聊游(中)
贵阳无聊游(下)
贵阳无聊游(上)
兴义两日游(下)
兴义两日游(上)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