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一千零一夜的喀什
出发地点:新疆 乌鲁木齐 新疆 喀什 1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4年8月27日-8月28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思源 提供
交通工具:汽车为主 目的景点:新疆 喀什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札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梦回一千零一夜的喀什
    在乌鲁木齐的二道桥市场,一幅油画让我定住了脚步。粗粗的笔触勾勒出了喀什老城区的面貌,清一色土黄色的房子高低错落地连接成一片。在温煦的黄昏光线中,两个蒙着头巾的白衣女子向小巷深处走去。这幅小品里有一种漫不经心的神韵打动了我,正如瑞典人雅林所说的,那是一千零一夜的喀什。我们能在这次喀什之行中找到它吗?
 
  下午四点多,在经过莫尔佛塔之后,火车终于驶进了喀什。果然,这座城市和其他单调乏味又千篇一律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马路边是同样的鲍翅皇、洗脚屋,同远处林立的高楼相比,土曼河边的老城区显得破旧不堪、毫无生气。艾提尕尔清真寺正在翻修改建,只能看到正门上的门笼和南北的邦克楼。当看到门口“艾提尕尔售房部”和旁边“倾情打造本土最大的自然风情主题公园—喀什噶尔风情园”的标牌时,我问自己:难道我们真的来得太迟了吗?
 
  入住其尼瓦克宾馆多少是一种补偿。其尼瓦克(意为中国花园)是19世纪英国人的领事馆。如今,它静静地矗立在其尼瓦克宾馆几座主楼的后面,已经快被人遗忘。同样被遗忘的也许还有英国第一任驻喀什噶尔总领事玛嘎特尼和最后一任西普顿,而他们的夫人凯瑟琳·玛嘎特尼和戴安娜·西普顿笔下的喀什印象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致命诱惑。从某种意义上说,玛嘎特尼有点像英国的班超,他孤身一人,凭借自己的出身背景斡旋于各种关系中,其间与俄国领事的关系一度恶化到三年间见面不说一句话。不过,同班超的大智大勇、铤而走险相比,玛嘎特尼身上更多的倒是中国人的中庸,他可以身着英式礼服和佩剑作揖打千,甚至在汉族朋友的葬礼上磕头。同其尼瓦克针锋相对的原俄国领事馆坐落在色满宾馆中,这幢土黄色的一层平顶房屋现在是色满宾馆的餐厅,推门进去,静谧幽暗的房间里当然再也听不到俄国人舞会上的谈笑声,只能从餐厅的气味中捕捉依稀的伏特加酒香。
 
  从其尼瓦克出来,过马路步行不远就是艾提尕尔清真寺。阔大的庭院中林阴掩盖着两个蓄水池,顿时让人感觉到分外清凉。眼下还不到祈祷的时间,清真寺里只有零星的游人。很难想象,每年古尔邦节的时候,会有7万人在艾提尕尔共同祈祷。看看离黄昏祷告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从侧门出来走到了喀什的老巷子中。终于,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钢筋水泥的背后,喀什慢慢开始施展她的魔力了。沿着六角砖指示的方向前行,就到了乌斯唐博伊,这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黄金首饰一条街。街边简陋狭小的店铺里云集着许多技艺高超的首饰匠。一把锤,一把剪,一把锉,一个小火炉,一个吹风管,一个羊皮风箱就是全部工具。当年马可·波罗就曾经将喀什的首饰带到中原炫耀。除了首饰工,这条街上云集了各种手艺人,做帽子的、做铜锅的、割玻璃的、弹棉花的、做箱子的、制琴的、织毯子的、镶牙的、配钥匙的,每个人都有一手绝活。
 
  几个严严实实蒙着咖啡色面纱的女人从我们身边急急走过,我们才想起来应该回艾提尕尔了。身着长衫的阿訇缓缓走进了木栅栏后,我们就只能在院子门口等待。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人进来,四下依然静悄悄,所有的人都在等待买增召唤教徒们做礼拜的那个喊声:“Allah-ho-Akbar(真主真伟大)!”的确,这犹如天籁般的声音好像让人们忘却了一墙之隔的热闹,在渐渐降临的暮色中越传越远。
 
  巴扎是喀什的另一个名字,凡尘的一切热闹和喧嚣在巴扎都能找到。周日的巴扎通常能够沿着马路绵延数公里,却又规矩分明,划行归市一清二楚。早晨第一个看的当然是牲口巴扎。交易的人们有开着汽车来的,有赶着驴车、马车来的,也有赶着羊群步行来的,院子里尘土飞扬。羊市、驴市、马市、牛市各成一隅,旁边是琳琅满目的各种鞍具、铃铛、车辕、马鞭和用旧轮胎做的饲料槽。院墙周边冒着热气的大锅里煮的是羊肉,小孩子提着茶壶在牲口群里穿梭,到处是牲口的叫唤声和“咆西—咆西”(意为“让一让”)的叫喊声,热火朝天。
 
  “咚—啪啪,咚—啪!”不用说,能跟喧闹的巴扎叫板的一定是纳格拉鼓。大鼓敲节奏,小鼓敲花点,加上一把唢呐,就是一个能掀翻天的乐队了。敲节奏的击鼓者每一下都像要使出浑身的气力,敲的人激情四溢,听的人自然也心情澎湃、脚板发痒,不知不觉地随着鼓声舞动起来。难怪有人说没有纳格拉鼓,就没有麦西来普,没有麦西来普,就没有了维吾尔族人的欢乐。
 
  巴扎上最受欢迎的食品是现打现吃的鸡蛋冰淇淋。只见卖冰淇淋的抄起一个长柄木杓,从正在旋转的搅拌桶中挑起一大块冰淇淋,啪嗒扣在桌上堆积如小山的冰淇淋上,旁边是同样堆积如小山的鸡蛋壳。而巴扎上最受游客欢迎的商品自然是热瓦甫等民族乐器和英吉沙小刀,同一种商品花色之多、式样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要买正宗的英吉沙小刀还是要到英吉沙。
 
  驱车70公里,就到了英吉沙。满街都是卖刀的,“正宗英吉沙小刀”、“正宗阿娜尔古丽牌小刀”、“正宗米斯热牌小刀”…… 五花八门的招牌看得人晕头转向。小刀协会的吾甫尔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说,“你们还是去老县城的英吉沙小刀厂看看吧,他们的巴旦木花牌有历史的。”一进厂门,就听到丁零当啷的打铁声。众多匠人中一位老者令人注目,一打听,这位名叫毛勒斯特克的73 岁老人果然是小刀厂的元老。他8岁开始学打刀,学徒7年以后先是自己在作坊里干,1958年他和其他12个匠人每个人凑了88 元钱合伙成立了小刀厂,如今13个创始人中间只有他和另外一位尚在人间。更有意思的是,他的4个儿子和孙子都在小刀厂工作 ,几个重孙当然也是在小刀厂长大的。我忍不住向他请教,什么样的刀是好刀。老师傅想都没想便说了句话。只见翻译面露难色,吭哧了一会儿才说:“他说好刀就是好刀!”我只好进一步问怎样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英吉沙小刀的真伪。听到这儿,老师傅和旁边凑热闹的人都笑了。他从自己腰间拔出一把黄色玉石刀把的小刀,同巴扎上雪亮的小刀不同,这把刀泛着幽蓝。他指着刀背上靠近刀把的一道颜色略深的接痕说:“看这里。真正手工打的英吉沙小刀是不会全用钢的,钢太硬,必须要接上点铁才能装上刀把。”就这么简单?看我将信将疑,老师傅干脆挽起袖子亲自操练了一把。往火炉旁一站,他就好像换了一个人,抡起铁锤来虎虎生风,锻炼、淬火一点都不含糊。干了一会儿,他的动作慢了下来,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到底是老了,干不动了。不过,每天我都要到刀厂来,只要听到打刀的声音,我的心里就舒坦。”
 
                    作者:song    转贴自:新疆旅游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魅力新疆快乐游(九)
魅力新疆快乐游(十)
魅力新疆快乐游(六)
魅力新疆快乐游(八)
魅力新疆快乐游(七)
魅力新疆快乐游(五)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