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桂林(挺长的,看起来要有耐心,呵呵)
出发地点:未关联 广西 桂林 漓江风光 游记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未添加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广西 桂林 漓江风光 龙胜景区 荔浦景区 阳朔风光 龙脊梯田 遇龙河 月亮山 广西博物馆 人民公园 黄布倒影 九马画山 漓江民俗风情园 杨堤 阳朔公园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山水桂林(挺长的,看起来要有耐心,呵呵)


诗云: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引子
以前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旅游最开心的时刻,是在出发之前。”这句话细想来不无道理,毕竟没到目的地之前,那边的无限风光可以在脑海里无限的发扬,及至到了,也许不过如此。
不过这句话不能用在我的桂林之行。
据冯小刚的《手机》讲,人往往有一种审美疲劳,不仅仅是对人,对环境也是如此。生活在城市里时间长了,总想往穷乡僻壤里钻。不过去穷乡僻壤除了增长见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存能力的考验。等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已经看见春节的影子了,于是我们决定只是去增长见识。定了大方向,就要挑地点,远了不行,贵了不行,冷了不行,偏了不行,去过的更不行。综合各方面意见——其实只有2个人的意见,决定去桂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且又在南方,唯一没想到的是禽流感见于广西——没想到也好,否则现在只能在写《喜看新年上海大变样》。


第一、二天

出发
相对于一般人的旅游安排,我们算是速成式的,几乎一夜之间,从下决定到定车票,而且此时离过年仅有2天时间了,没来得及在出发之前憧憬桂林的迷人风光,我们一行4人已经背着包上了K149次火车
4人中我的年龄最大——自从毕业以来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被推举为管家,一开始很是得意,因为可以管着一大叠钱。越往后越发现这是个苦差事,此是后话。除我以外,往下是我的同事老杨,老杨一点不老,活力四射的小伙子。被叫做老杨仅仅是因为同行中有2位杨姓同志,为了区别,大了几个月的杨就被叫做老杨——也有叫大杨的,反正只要比“小”大就可以了。老杨以下自然是小杨,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婉约玲珑。排名最末的是个最后才下了决定的女孩子,见面前我们得到的情报是她年龄很小,从没有出过远门,使得我们纷纷猜想应该是个娇小可爱的小女生。等到车站见了面,发现可爱不假,娇小绝对用不上。不过同时我们松了一口气,因为目测她的身高和她的背包比例,想到断无让我们替她背包的可能。因为年龄最小,义无反顾被叫做“孙妹妹”。
第一次作长时间的火车旅途,大家免不了有些兴奋,对车窗外的花花草草,甚至破屋烂瓦都会报以欣赏的眼神。加上同行的是2位美眉,男女搭配,旅游不累这句话一点不假,24小时的舟车劳顿并没有对我们的兴奋造成什么杀伤力。特别是老杨,一路上妙语连珠,口吐莲花,惹的美眉们笑黡如花。而且凭他的庞大身躯,在车厢上铺那样的狭小空间里上下如履平地,令我赞叹不止。我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学会了一种新的牌艺——中怪路子,尽管早有耳闻,但一直无机会实践。此次长时间切磋,尽管仍旧是4人之中牌技最臭的,但仍然自觉受益匪浅。小杨从上车到下车,始终一付温婉的笑容,让人似乎忘了她还有其他的表情。至于孙妹妹,从上车时的脸红害羞,到下车时的叽叽喳喳,已经完全从陌生中恢复过来了。


抵桂
到达桂林火车站的时候,是晚上8点钟的样子,刚出车站,恍惚间是到了上海,夜间的灯火璀璨俨然显示着这座南方有名的旅游城市的风采。不过我们遇到的难题是没有回家的车票,由于桂林在K149路线上是一个中间站,无法在上海买到返程票。在车上的时候,已经被桂林的导游告知车票告急,我们死马当活马医,挤到了售票窗口,回答依然是死马。幸好的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导游小封此时打电话说阳朔的旅行社可能有办法,在电话里得到那个没见过面的旅行社老板有票的承诺后,我们坐上了开往阳朔的巴士。
10元一位的车票,如果是站着的话未免不太人道。所以当我看到巴士最后排正好有4个空座的时候,想都没想就冲了过去,心想在上海挤公交的本事总算有用武之地。但是事后发现这个举动只能证明我是没见识的外地人——没见识到后座是用木板铺设的。本来是想让女孩子坐窗口位置,但是未曾想着2位美眉是喜欢做夹心的,我只能自己先挤进去,所以第一个领教了“猛然”坐在一块木板上的滋味。余下三位莫不小心翼翼试了又试,方才落座,然后相互交流这个到达桂林后的第一个特色。至于行车中第二个特色就是,在黑漆漆的夜晚行车,双向车辆会车时竟然都是开着大光灯。这一点令我这个刚刚在年前拿到驾照的新手羡慕不已,对于桂林的司机们如何练出一付太阳眼镜般的眼睛,也是充满了好奇心。
行程50分钟左右,到达阳朔县城,看到窗外一下子有了热闹的痕迹,赶紧掏出手机给小封打电话。小封答复正在车站等候,我们于是纷纷调整好脸上的表情,待车停稳后鱼贯下车。没人……?再打电话,才知道我们下车的地方不是车站,竟然是车站外面的街心花园。2分钟之后,才看到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匆匆走了过来,很是热情朝我们打招呼。看来中巴司机看得出我们初来乍到,特地把我们扔在这么一个显眼的地方,以免淹没在车站人群中。


西街
小封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具体什么镇上的忘了),警官学校的大学生——这2个条件是吸引我们请他来当导游最重要的因素。小伙子理个板寸,特别显得精神,人不高,黝黑的脸庞透出健康。据说他们夏天军训的时候晒得非常黑,现在已经很白的了。我们于是纷纷往他脸上观察,努力去揣测那种“更黑”是什么模样。
早在来之前,我就在携程旅行网上看了很多阳朔的文章,知道阳朔有条非常有名的西街,所谓“魂牵梦绕”。所以,当小封领着我们穿过汽车站,来到一条人头涌动、商铺林立的小巷时,我就感慨地向同行宣布:“这就是有名的西街。”小封看看我,很不情愿地告诉我:“这是新街,真正的西街在后面。”
新街归新街,好歹是借了西街的光,向外拓展开来的一条街道。两旁的店铺以饭店为多,饭店以“漓江啤酒鱼”为多,“漓江啤酒鱼”则全部是冠以“正宗”二字。我向老杨汇报了这个发现,他感到我问得很傻,如果不是“正宗”,挂出来干嘛。不过我另外一个发现,则不算是傻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正宗漓江啤酒鱼”招牌都是一模一样的——除了店名。猜想是同一家图文社印刷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我顿时对这家印刷社盈利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我们四个人像是从冬眠中苏醒的熊,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也许从今天看来,那些小摊贩大同小异,但对于当时的我们,确实是充满了吸引力。而夜市的热闹,比白天更甚——白天游客们都在深山老林里。不过刚苏醒的熊,毕竟是刚苏醒,肚子还是很饿,于是4头熊匆匆穿过西街,直奔旅店。


旅店
旅店位于号称“西街居民旅店一条街”的桂花路上,叫“迎宾旅店”,很朴实的名字。但是装修不算朴实,而且从这里开始,我们慢慢的发现西街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部分中文招牌,包括中文标示符,都有地道的英文对照书写——当然,地道是以我的标准来评判,大多数情况下和“看不懂”是同义词。更让我惊讶的是,有些地方可以没有中文指示,但是少不了英文说明,让我以为来到了某个唐人街。
居民旅店,顾名思义是居民自己开的旅店,而旅店本身,也是居民的住宅,只不过按照旅店的格局进行了装修。所有的服务人员,都是一家子组成的。老婆做大堂接待兼客房部经理,女儿是餐饮部,儿子是后勤部,当家的自然是老板。其他人的职业可以从他们干的活上看出来,唯有当家的,我们从白天到晚上,只看到他在打牌,所以姑且叫老板。我们和大堂接待磨了半天嘴,总算把她嘴里所谓的节假日价格250元/间砍了50元下去。
然后老板亲自领着我们找房间,502和503——也非得老板亲自带领,因为我们发现,502和503两间房竟然在4楼。如果是自己找,低着头不去看门牌,恐怕要到露台上去找这2间房子了。房间挺干净,就是小,除了床和电视机柜,只剩过道了,连个椅子和茶几都没有。我去女生房间参观了一下,发现她们的房间比我们大——床也大,房间也大,起码大了20%。于是感到不公平,男的身高马大明显占地方,却要住小房间。但是调过来,也说不出口,出门在外不能落个欺负女孩子的名声。至于男女各匀一半——更是只能自己偷偷想。
好在有空调有热水,挤就挤一点吧。来之前就听说阳朔的居民旅店都有24小时热水供应,这种宾馆的待遇让我们对阳朔的生活水准很是羡慕。来了之后发现,24小时热水不假,偏偏我们到的那一天没有水——请注意,是没有水,不是没有热水,所以暂时无法考证刚才的说法。老板一脸的不好意思,毕竟刚刚一下子收了我们3天的房钱,没有水有点交待不过去。于是非常诚恳地向我们解释,这边的供水发生了一些问题,晚上只能稍微洗漱一下,明天早上肯定有水。然后很卖力的让人提了4桶热水上来,让我们每人一桶的洗刷。我是第一次在用塑料桶洗脚,和老杨两个人坐在床沿,4条腿浸在桶里其乐融融,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大学一年级寝室的4人共洗脚的场景,那时候还拍了一张照片,可惜现在不知去处。
洗完脚换上干净的鞋袜,出门祭奠五脏庙去。已经将近晚上11点了,西街显得有些冷落起来,街两旁大大小小的饭店自然也开始打烊。不过这种冷落自然是和它的热闹相对应说的,所以,2个女孩子仍然被那些晚归的小摊贩吸引,以至于忘了肚子的饥饿。但是饥饿没忘了我们2个男的,我们只能不断的提醒她们:“吃完饭还是可以逛的嘛……”女孩子没有往深层次思考,没想到这句话的依据并没有以当天为限,欣然同意先吃饭。于是我们在小封的推荐下,进了众多“正宗漓江啤酒鱼”的其中一家。


啤酒鱼
这么晚还有生意,对老板自然是种鼓励,而对员工则是一种折磨了。于是在老板的笑脸相迎下,快要开始打哈欠的跑堂、厨师又开始忙乎起来。抹干净饭桌,先泡上一壶茶,端上几碟干果。说实在话,我们几个实在是饿得够呛,对于这些客套的东西了无兴趣。一开始只有小封一个人悠然自得的磕着瓜子,不过到后来,想到瓜子花生小归小,总归是食物,也开始吃将起来。
点的尽是些下饭的菜,除了一条“漓江啤酒鱼”。鱼基本上不能解饿,所以我们都催老板赶紧上饭,吞下几口饭之后开始品尝这道菜。鲜、嫩是其主要的特点,另外就是不刮鱼鳞的烧法,一开始让我不是很能接受。但是又听说不去鱼鳞是味道鲜美的直接原因,惊讶之余,不免联想到“懒人推动世界发展”这句话了:不愿意走路的发明汽车,不愿意洗碗的发明洗碗机,不愿意摇扇子的发明空调……不愿意刮鱼鳞的发明美食,瞎想一番之后,发现盘子里除了鱼鳞已经剩不下什么东西了。举筷……抢!
这顿饭吃的其快无比,想慢都慢不下来,毕竟是和3个同样饥肠辘辘的人一块儿吃,顾及风度的后果只能去吃风。所以,用小学生作文常用的套路来描写,就是“恍惚来饭店的情景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就已经要买单走人了”。伙计们看到我们这伙半夜三更来折腾的人竟然如此迅速的撤离,无不欢欣鼓舞外加感激涕零,低头哈腰的送到门口,连声说:“慢走慢走,下次再来。”差点实话讲出来“下次早点来”。
一路回旅馆,无语,倒头就睡,梦中隐约有人磨牙,不知道是不是在回味啤酒鱼。


第三天

洗澡
因为惦记着早上有热水可以洗澡,所以用闹钟把自己早早的闹醒。可能整家旅店没有像我们这样为了洗澡这么早起床的,所以老板没那么早开锅炉阀门。看着窗外几乎黑着的天空,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去找老板。可是老板的房间门口并没有写着“经理室”之类的牌子,凌晨五六点钟也不敢瞎敲别人房门。我和老杨商量了半天,充分发挥了管理学的发散性思维和工程学的逻辑思维,好不容易找到了老板的房间,把他从被窝里叫了出来。老板显然对我们如此重视他的承诺不是很开心,但想到经商要以诚信为本,只能怏怏起床开了阀门,于是我们才得以洗澡。
刚通过管子的水自然是时冷时热,但我等不及,于是只能用冷水冲湿,抹完肥皂后,用开水冲干净,悻悻的出来。然后幸灾乐祸的看着老杨进了浴室,2分钟后,里面传出老杨欢快的歌声,显然冷热水已经调配均匀了,我不禁郁闷,又一遍深刻地领会到什么叫“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而且后来出门时候问隔壁的美眉们,知道她们都赶得很巧,于是又郁闷了一回。


米粉
到一个地方必定要尝当地的小吃,啤酒鱼昨天晚上吃过了,但那显然是大吃,而且一般小吃总是容易和早餐联系在一起,所以早上尽管因为洗澡问题耽误了原先约定的出发时间,我们仍然是兴致勃勃地去找卖桂林米粉的摊子。
桂林米粉的历史可以算是悠久了,具体的考证我没办法去细究,只知道这是桂林人每天早上必吃的东西,其普及程度就好像上海的大饼油条。而且听说在市场经济搞活之后,很多全国各地的小吃曾经纷纷登陆桂林,但都是铩羽而归,那些到桂林来淘金的小吃店老板,一般只有2条出路:回家,或者改卖桂林米粉。
在旅店老板娘的指点下,我们拐了3个街口,找到了据说是阳朔当地最有名的“瘦子米粉店”。有一点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那就是网上鼎鼎大名的“瘦子米粉店”竟然是露天营业的,几张矮桌(或者叫茶几也可以),几把小方凳,不知道是为了省钱还是为了创特色,反正怎么看怎么像个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小吃摊。
价格也是非常的便宜,1.2元/两,2元/3两。后来回上海后发现上海街头所谓“正宗桂林米粉”竟然要卖到6~10元/碗,不由深为生活在上海感到不快。米粉的做法很简单,但是调料非常丰富,很多个坛坛罐罐的放在大厨身边,里面装这个各种颜色的佐料,一样一样拌好后,配上卤肉,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在一旁的“自助调味台”选择咸菜、辣椒、泡菜之类,然后舀上一勺浓浓的骨头汤,吃得满头大汗。
盛米粉的盆子(不是碗)是那种似乎早就销声匿迹的搪瓷盆,似乎还都是有磕痕的那种,很像我大学时代用的饭盆,这使得我在拿到米粉的时候发了一番思古之情。刚开始吃米粉的我显然不知道正宗的吃法,所以先急着把所有的调料放一遍,又放了汤。后来才知道这家店里的米粉大部分是干吃,而汤都是到了最后才吃。于是第二天我特地去重新吃了一遍。
米粉好是好,显然不耐饥,所以都是要添加小笼油饼之类的。我只吃米粉吃得快,乘大家还在啃油饼的当间儿,我站到远处拍了不少照片,临了发现自己没有拍进去,于是端过老杨吃剩下的汤盆,让他给补拍了一张。照片里的那个搪瓷盆,只剩下盆底的一些残汤,好生可怜。


自行车
饱食早餐后,我们在旅店大堂和等候多时的小封碰了头,开始了第一天的桂林之旅。
大清早的西街人不是特别多,大部分人集中在各个小吃店里,稀少的人流使得周边景色开始凸现出来。由于前一天晚上无法去注意风景,这时我们才发现,整个阳朔竟然也是四面环绕着山,不过不是群山连绵。真正的广西特色,一座座独立的山峰各顾各的在那边显摆着。尽管见过山,但是喀斯特地貌只是在地理书上见过,这回身历其境,果然觉得奇妙。山上并非郁郁葱葱,但是悬崖峭壁的点缀着几棵树,倒也别有韵味。
到了新西街的入口处,小封径直领着我们往一个自行车寄存处走去,到了跟前才发现这里并非自行车寄存处,而是出租处。
单车游阳朔的旅游方式据说是几个老外想出来的,历史不算很悠久,但是近来的确盛行。但凡对自己体力有点信心的,无不纷纷趋之若鹜,也使得自行车出租这个行业应运而生,生意人们也纷纷趋之若鹜。小小的西街入口,竟然摆放了将近十处自行车摊位,每个摊位估计至少20辆自行车。其实从出旅店的当口,已经陆续有人上来推销他们的出租业务了,可见竞争也是激烈的。
自行车分为2种,越野型和双人型,这么说似乎犯了语言分类上的语病,但事实的确这样。早餐的美味营养使得4个人对自己的体力都报以充分的信心,每人挑了一辆带变速器的越野自行车——倒是我们的导游要带一位厦门JJ,2人同骑一辆双人车。
所有的自行车都没有铃,这让我这样喜欢按着铃骑快车的人不是很适应,所以我很是仔细的捏了捏刹车。
出阳朔县城不远我们就拐进了山路,说是山路其实也算并非大别山区的那种崎岖不堪了,只是在山间穿梭而以。辅以河流农田,一如我们从广西卫视片头中看到的风光。开惯摩托的我好久不骑自行车了,一开始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好在同样是2轮,5分钟之后,已经可以学着双手脱把了。
当注意力从自行车上离开的时候,我开始发现沿途的一些特点。第一,就是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其实在上海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我也会买副春联贴在门口,如今也流行过中国年,但是比及阳朔,只能说自己那是在附着风雅。这里的每户人家,每幅春联必定是手写,而且按我一路看来,竟然很少有重复的,使得我对当地村民的文学修养敬佩不已。第二,就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备的抽水井。我在浙江农村居住的时候,井也不算是稀奇玩意儿。但是抽水井就没见过了。感觉这样比普通的水井要方便得多,在普通水井里打水,可不是光凭力气就可以的了,一个空桶下去,由于浮力的作用是不会沉到水底的,所以如何让它灌满水是个学问。这样一来,阳朔居民们的法子显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有力气,甚至没力气,摇动水泵的手柄,清凉的井水就会喷涌而出。这使得我对当地村民的工程学造诣又敬佩不已。说到这里,阳朔的村民已经文理兼通,中西贯用了。


竹筏
在山路和公路上骑行了大约半个多小时,领队的小封车头一拐,进了一个村落,然后路就变成了田埂,一行人下车推行。正好在一个麦地里,回头一望,看到一大片空旷的平地映衬着后面的青山,中间点缀着农舍,一片片篱笆上结着的不知名的作物,我们大发田园诗意,纷纷拍照留念。
前行穿过一片作物棚,豁然开朗,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条小河横在了眼前,码头上颇是热闹。正在看哪里有售票的地方,几个揽活的艄公已经围了上来。问价,回答是每个竹筏150元。我正想说120行不行,旁边的小杨抢了上来:“80元。”我们大惊失色,生怕这话侮辱了艄公的劳动力。没想到对方只是愣了一下,还以100,我赶紧欣喜的同意。于是有一个收钱的人跑上来说让我们把钱付给他,艄公点头表示认可,一行人往码头下走去。途中看到另一拨人砍价结束,其中一个男人开心的说:“他们看在我们是学生的份上,同意便宜点,只要130元。”于是我们都感激的望向小杨,小杨明显对我的性急不满,说要不是我这么着急同意,80元也能砍下来。
竹筏是2个人一张,属于普通人觉着挤,恋人们觉着宽敞的尺寸。从岸上跨到竹筏上大概有半米多的落差,跨过去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技术,不然很可能跳到河里去。沿岸小贩聚集,兜售沙皮柚等当地水果,我们考虑到不增加竹筏的承重,纷纷婉拒。
竹筏开始离开岸边,向青山绿水间行去,我的心灵一下子变得空灵起来。照相机一路工作着,记录着遇龙河两岸的美不胜收。我们手痒,有时候便拿过艄公的竹竿撑几下——也就几下,因为发现撑船尽管比划船的技术含量要低,但是却是个体力活,3米长的竹竿一入水,顿时沉的拿捏不住,被流水冲得直往后漂。到后来,即便想拍一张撑竹筏的照片,也是必须气运丹田,双臂发力才能保持竹竿笔直的姿态。照片上的笑脸故作轻松,内心却无不痛苦。
河水是清澈见底,水草在水中荡漾着,惹得人们不断伸手去撩。若是夏天前来,自然可以脱下鞋子,赤脚去感受那一份清凉,但是眼下时值冬天,只能用手解馋。竹筏时而穿越一片片凤尾竹,那种在冬天仍然浓得抹不开的绿意,遮天蔽日,空气中飘缈着一种特殊的清香,我不禁猛吸着气,感觉的整个肺部在受到净化。
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少数民族的地方必定有民歌嘹绕。电影《刘三姐》把广西民歌传到了全国各地,像我这样出生在70年代后期的,仍然记得那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尽管多听自于斯琴格日乐的改编曲。兴致一来,不禁吼了一句“唱山歌哟……”,立马有人接了下去“这边唱来那边和哟”。回头一看,竟然是一个撑竹筏的年长艄公。我和艄公的对唱显然引起了附近几艘竹筏的兴趣,于是很多人都亮开了嗓子,悦耳的或不悦耳的,此起彼伏,大饱耳福。
整个遇龙河游览要过4道堤坝。若是雨季水位足够,自然是越堤坝顺流而下,但是现在,每每行进到堤坝前,大家都要下竹筏。然后站在堤坝上看着艄公们相帮着把竹筏拉到坝上,再从另一头推落到水里。听得此番描述,没见过实景的人可能会把艄公当成大力神般来敬仰,其实那堤坝迎水面也就高出水面20公分不到,饶是如此,要把几百斤重的竹筏用绳子拉上来而不借任何滚轮装置,也是让我佩服不已——至少像我这样的来3个也搬不动。从堤坝另一边下水的时候,艄公会建议游客坐在竹筏上,然后象玩冲浪一样跌落到比坝面矮了半米多的水中。竹筏头部直扎入水中又缓缓浮上来,不知怎的,我一下子想到了《猎杀潜航》中潜水艇上浮的场面。
行进到一大半,我们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艄公聊上了天。一个典型的广西汉子,约摸40岁左右,套了件还算时髦的毛衣,少了点乡土气息。以我们看来,旅游景点的生意应该很红火,艄公们也算是赚得锑满钵满。但是这位艄公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整个遇龙河漂流单趟2个小时,回程不载客稍微快一点,也就是说3个多小时打个来回。竹筏游览的时间一般在上午9点到下午5点,8个小时满打满算只能做3笔生意——大部分只有2笔生意。最让我们惊讶的是,100元/次的游览费用,旅游局、镇政府、工商管理等等扣除之后,进艄公口袋的仅仅是区区10元钱。艄公们工作一天的收入也就是20元人民币,这还是旺季的收入。我不禁哑然,想起了“苛政猛于虎”的老话来。用相机给艄公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满脸沧桑的男人正在用力的撑着竹竿。
2个小时后,河面一下子开阔起来,不远处看到了很多竹筏往岸边靠去,想必是到了目的地。载客的正在靠岸,空筏子也正在往回赶,呈现出“百舸争流”场面来。小封已经等在码头上了,4个人上了岸,付了2元/人的“码头建设费”,继续进发。


刘三姐故居
离开码头没多久,便拐上了公路,远远望见了一颗其大无比的榕树,传说中的刘三姐故居已在眼前。
刘三姐故居以大榕树为中心,遇龙河的支流穿越其间,大树周围商铺林立,以卖纪念品和拍快照的为主。对歌台和大榕树隔河相望,对歌台后面便是故居,一些农家劳动工具放置在屋内。总的来说商业气息浓厚,比及刚才的遇龙河风光,可谓天上人间的差别。但是作为阳朔的名人故居(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刘三姐是否真有其人),得益于50年代的同名电影,近来又靠了张大导演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人气始终不减。
小封显然也是和我想法一致,对此处景点无甚兴趣,让我们自己兜一圈,自己便在河边休息。我扛着三角架,挑了几个角度拍了大榕树,又给自己和同行者拍了合影,算是胜利完成任务,赶紧招呼着去找小封。路上看着声势浩大的快照拍摄点,不由对老杨说:“我拿手中的相机站在这里给游客拍照,一天下来估计也能赚个几百块钱。”老杨表示赞同,并向大家宣布我从商的想法。同行者显然非常感兴趣,纷纷表示让我单独留下来,等他们离开阳朔的时候再来叫我云云。


月亮湾
从刘三姐故居出发,不到20分钟便到了月亮湾。算是一个村落吧,以经营农家饭出名。那些农舍门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汽车、自行车,每一家都是炊烟袅袅,菜香扑鼻。
沿袭了居民旅店的经营理念,一家老少齐上阵,连大厨都有男主人亲自操持。据称所有的原材料都是自己种植或养殖的,土鸡、腊肉、油麦菜、酸豆角、米酒。吃起来都是鲜美无比,于是称赞农家饭果然与众不同,纷纷大快朵颐,事后想想,这么好的胃口和一上午的体力消耗必然分割不开。
老杨迷上了农家自酿的米酒,他本来并不擅长喝酒,但是米酒入口极是清凉甜润。6个人先要了一斤,发现一圈都转不够。于是又要了2斤,这下即便是当水喝也嫌多了,老杨舍不得,一个人喝了不少,还想把剩下的带走。
喝酒间发现村落对面远处的山顶有个半圆形的洞,感觉甚是奇特,请教小封,才知道这就是月亮山,也就是月亮湾得名的原因。仔细看去,也果然有些像月亮。但是静下心来想,很多景点原本就很美丽,为什么有些人偏偏要起个名字,想个典故。


龙门水岩
阳朔之美,美在山、水、洞、情,其余3样在其他地方或许也能找到,唯有洞一项也只有喀斯特地貌盛行的地方才有如此多的风情各异。山洞我没怎么钻过,岩洞更是第一次,兴致勃勃加上神秘兮兮,使得我在去龙门水岩的路上浮想联翩。
据小封介绍,桂林这一带开发成型的岩洞大都人工痕迹严重,因为一来要凿出些新鲜的景点,二来要考虑游客的安全问题,所以岩洞里大路畅通的可以开公共汽车。而且一路上彩灯闪烁,让人感觉是在逛庙会。而他带我们去的龙门水岩,是近来刚刚开发出来的,可能是当地最大的岩洞,里面连路都没有铺完整,更不用说灯光照明了,非常具有探险的刺激性。于是一行人的胃口马上被吊起来了。
果然是刚刚开发的景点,连买门票的地方都是在乡间小路旁的一个做破落的农舍里,若是没有人指引,恐怕谁都不会去注意。门口聚集了一些游客,说是等小巴来载我们到岩洞。看样子岩洞的入口里这边尚有一些路程。
半小时后,一辆破得不行的小巴摇摇晃晃出现在人们视线里,但是凭着4年读大学期间乘坐小巴的经历,我对这种破旧不堪的交通工具竟然有着一种亲切感,只是感到它比以前学校门口的更加风尘仆仆,差点以为是那里淘汰下来运到这里发挥余热的。一伙人挤上小巴,晃过农田、晃过农村、晃过山坡,足足晃了半个多小时,在一座荒山里嘎然停了下来。我一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人影都看不到,以为上了黑车,被人拉到这里卖钱来了。跟着司机往前走了50米,才发现一座和刚才售票处一样破旧的小屋,小屋旁是条很窄的河流,上面停了两三艘小船。
走到小屋跟前了才发现,小河尽头的山坡上竟然就写了4个大字——龙门水岩,此时才知道,4个大字下面的不足半人高的洞就是入口了。有人招呼我们拿装备——安全帽一顶、大号的矿工手电筒一个。我戴上帽子再拿上手电,还真像个矿工。
一艘船坐6个人,进入岩洞的时候,“船长”关照我们:“不要用手撑岩壁、不要晃来晃去、不要玩水。”搞得众游客紧张过头,6个人保持原有的形状一头扎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中。小船在行进途中,我才感觉到船长告诫的理由,如此宽1米,长不过4米的小船,负担了7个人的分量,稍微晃厉害点就会翻船,探险就是要有探险的样子,我在船上哆哆嗦嗦地想着。
100多米长的水道,不时有灯光从黑暗里照射过来,于是2边都会喊话:“哪部分的?”答案千奇百怪:“2连的”、“许旅长的”、“武工队”、“八路军”……感觉在上演渡江侦察记。
上岸以后便是打着手电,跟着领队前进,领头的滔滔不绝讲演某个景点的奇妙之处,然后用手电往那边一指,无奈手电筒聚光性太差,他这么一指把方圆几十米都照亮了,于是十几个光柱往同一个方向乱晃。有些人开始点头称是“哦……是有点像”,有些人在交头接耳“在哪儿呢?我怎么没看到?”那些开凿不完善的小路甚是难走,一路磕磕碰碰,甚至有些地方要从岩石下爬过去,背着个稍微鼓点的包还能被卡在里面。我的想象力不够好,看了五六个景点觉得有点意思,其余似乎都长得差不多,倒是在路上碰到一对情侣,在路旁的平坡上铺了块大塑料布,悠闲自在的躺在上面——看书看报是不可能了,晒太阳更是瞎说,也不知道享受黑暗算不算新的时髦。反正惹得众人把手电筒往2人脸上直晃,让我油然生出学生情侣碰到校联防队的感觉。
岩洞里的照片拍得非常少,因为太暗,打上闪光灯也只能照亮眼前几米的场景,而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又远在几十米开外,从取景屏里什么都看不到,拍了几张之后我就放弃了。一门心思的跟着导游去想象那些石头的形状。
岩洞太大,有些地方甚至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灯光照上去也被黑暗吞没,让我对自然的力量产生了敬畏之心。听导游说这个岩洞绵延几十公里,穿越7座大山,即便是他本人也只穿过1次,我们游客都是在5公里左右便返回。于是把来路上的磕磕碰碰再连滚带爬的温习了一遍,回到了下船的地方。10分钟后重见天日,刚才还觉得荒凉无比的荒山在我眼里多了份人间的味道。


同乐餐馆(附西街夜市)
返回西街的路上,天色开始转暗,人困马乏,但是饥饿和黑夜驱使着我们加快了骑车的速度。小杨明显体力不支,开始掉队,而且状态很差,宣称要打的回去。我们很快否定了她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并鼓励她咬紧牙关、坚持到底,鼓励无效后4个人先走,我留下来陪她慢慢骑。我似乎回到大学时代,也是在这样的黑夜,在没有路灯的公路上,陪着一个女孩骑自行车回学校……好不容易看到县城入口的路灯了,先头4个人在路灯下等着,表示了关切和慰问之后,发现小杨自行车的变速器竟然挂在高档上,于是明白了刚才她为何如此吃力的原因。
回到旅店第一件事情是问老板有没有可以推荐的饭店,我们要大吃一顿补充体力。老板拿出了一张“同乐餐馆”的名片,并在上面“李秀娟经理”的旁边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拍胸脯说这样可以多打折。为了不至于被餐馆轰出来,我们还是先洗澡换衣服,然后杀奔同乐餐馆而去。
这一次女孩子们很老实,一个小铺都没瞄一眼,直接就对着名片上的地址看门牌。无奈门牌地址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规律的分布着,往往是100号之后有80号,再往后又变成110号,每个号码还分ABCD小号,搞得我们头痛不已。实在没辙,老杨拉住路边一家饭店的老板问路,那个老板面露惊喜之色,赶紧点头称自己的店就是,语气中大有赞赏老杨运气好的味道。于是大家走近饭店,我搭讪着问:“你是李老板吧?”那老板先回答不是,然后愣了几秒钟,说李老板出去了。我抬头一看,店门口什么招牌也没有,不禁大起疑心。凑到老杨身边说了自己的疑惑,然后称自己要买烟出了店门。往汽车站方向又走了3家店面,猛然发现“同乐餐馆”就在左手边,马上问店门口的小二李老板在不在,小二往里喊:“李老板有人找。”我如释重负,赶紧跑回老杨身边,一干人在店老板百般挽留和疑惑的眼光中逃了出来。“其实每家店可能都差不多,但是这个老板骗我们就没意思了”——这是大家的同感,并且一致对老杨向同行打听同行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声讨。
李老板听了我们的惊险之旅,一方面对我们的信任表示了感谢,一方面对那位冒充她的老板表示了谴责,然后利索的让座倒茶推荐菜。土鸡、啤酒鱼、油麦菜都已经尝过了,我们看中了豆腐酿和鸭子。由于没到枇杷上市的季节枇杷鸭吃不了,我出点子说可以弹着琵琶吃鸭子,被众人否决,于是吃啤酒鸭。豆腐酿其实就是老豆腐里面塞肉,桂林人把这种做法叫作“酿”,我于是想到上海菜里的油面筋塞肉,可以叫作油面筋酿,众人点头称是。
这一顿我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酒足饭饱之后感到腿脚酸疼,我和老杨建议去桑拿,女孩子们觉得劳累的时候桑拿会晕的,于是改成按摩。2个小时按摩下来,4个人都睡着了,等按摩师把我们叫醒告诉我们该付账走人的时候,大家睡眼惺忪没有反应。出门时交流心得,认为按摩师很有可能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偷懒聊天,可惜没有证据。
不过精神恢复得不错倒是事实,大家分头逛商铺,小杨和孙妹妹买了很多荷包说是送人,我买了个葫芦丝,很有耐心的站在摊子旁跟摊主学会了最基本的7个音调。据摊主称这些葫芦丝、巴乌、笛子之类都是他自己做的,虽然粗糙,但毕竟是手工之物。摊主也十分的有耐心,手把手教我,甚至不去顾及后面的生意,仿佛他来摆摊纯粹为了享受音乐和知音,赚钱倒是其次。我甚是喜欢,回旅馆路上不时吹上一句《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也是我仅有学会的一句,老杨他们也夸我学的快,只是没意识到后面的几天时间里便要忍受我的噪音了。在另外一个摊位上2人同时看中了一个烟斗,可惜那时仅有的最后一个了。老杨忍痛割爱,让给为了我,但看得出这个痛他忍了好几天,一直到回到上海,发觉烟斗纯粹是装饰而不能派用场,这个痛才算过去了。
原本还想去泡酒吧的,无奈时间太晚,而小封又约我们明早9点之前出发去徒步漓江,大家悻悻作罢,休整。


第四天

渔船
本来想好的小题目是“徒步漓江”,后来发现这个题目太大,恐怕看得人没有喘气的机会,于是作罢。
起床的时候发现彼此有了一种后遗症,就是双股间隐隐作痛。不注意还好,老杨先发现了,说是昨天骑了一天自行车屁股疼。我们纷纷嘲笑只有他疼,别人都没事。没想到各人身上的疼被我们激将了一下,不服气起来,都跳出来显摆。于是大家都开始走路一瘸一拐。
总算今天是不用骑车了,往巴士上一坐,大家开始打盹弥补晚上的睡眠不足。大约1个多小时,车子停在杨堤的渡口,照例有不少小贩兜售桔子和柚子。小封领着我们往码头以外的地方走去,我们以为是徒步开始,纷纷打起精神。没想到小封只是往前走了一百米不到便停了下来,开始四下里张望,惹得我们好奇,也纷纷张望。看到一艘当地渔民的船停泊在岸边,小封往来路方向一边看一边做手势让我们上船,船老大也是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催促我们进船舱,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是纷纷配合的默不作声。刚坐下船就开始发动,但也只是一分钟的工夫,又熄火在江中间漂着。此时船老大进舱示意我们进里间,打开一块盖板,露出一间暗室,5个人都挤了进去。约摸几分钟后,船重新发动起来,开了几分钟后船老大叫我们可以出去了,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纷纷打听怎么回事。
原来漓江漂流是被政府垄断的,所谓正规的游船都是从桂林市区出发,当地渔民虎口夺食,在杨堤附近用私船拉客,自然是非法营运。小封带我们远离渡口上船是为了避开渡口的纠察,船老大刚开船又停下是发现有纠察过来检查。等船远离渡口,自然可以将嫌疑人等放到甲板上透口气,于是四人纷纷呼吸新鲜空气,拍照不止。
漓江两岸自然是说不尽的秀丽风光,令我的文学造诣在此等风景面前羞愧万分,船老大很是敬业,虽然是认真地开着船,但是每逢著名景点,便会从驾驶舱中探出来头来大声讲解,倒使得小封无事可干,带着一副生意被抢的神情坐在一边吃桔子。我本人倒是为船老大的安全担心——其实也是为自己的安全,毕竟被中途赶下船不是件快乐的事情——于是询问江面上是否有巡逻船只,回答自然是有。问如何对付,船家扬了扬手中的摩托罗拉,说自有眼线会通风报信,我乍舌,敢情漓江私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集团运营,而且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正说话间,摩托罗拉响了,船家冲着话筒喊了几句,就关照我们要靠岸避风,说是前面拐弯处有巡逻艇守候伏击,我们大笑不止,纷纷称奇。下了船,船家捡了些枯枝干草升起一堆火,我们大惊,以为他要常驻于此,连中饭都开始准备烧了。问了小封才知道,桂林山间江边的多寒气,当地人若稍事休息,一般都会升起篝火一堆用来取暖。于是我和老杨兴致勃勃地帮着捡柴火,把小时候不能玩火的抑郁都释放了出来,大火烧的竹竿噼啪作响,一帮人其乐融融,竟也忘了催促船家何时开船。
烤火间隙,发现少了2个女孩子,便到岸上去找,发现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卖水果,除了当地常见的沙皮柚、甘蔗等,还生火煮了一锅红薯,两位妹妹正和老太太扯闲话。听讲,老太太挑两大筐东西,走2个多小时山路,在这里摆个小摊,如果全部卖掉的话,营业收入为40元。我惊讶此处生活条件的落后,也同情老太太的辛苦,买了几个红薯。远远的看到几个徒步游客走了过来,又蹲在老太太身边帮着吆喝了几声。老杨看着挑担好玩,非要挑着拍照片,拍出来后发现特像赵本山。
约摸有1个小时,前方岗哨传话下来一切安全,一干人继续上船前行。沿途不时看到从市区开过来的大游艇,隔着游艇玻璃可以看到不少人坐在里面打牌,很是为他们不值。小封又说游艇最便宜的288元/人,最贵的488元/人——而我们,才40元/人,巨大的差距让我们获得了极大的心理平衡,原本陈旧的渔船在我们眼里也变得亲切起来。


数马
2个多小时后,离船登岸,开始了真正的徒步漓江。从时间紧凑的角度上来讲,在一天内要完成船游和徒步游两项活动,只能把杨堤——兴坪段的路程一分为二,一半坐船一半徒步。但客观上也为自己的不甚强壮的体魄找到了偷懒的理由,因为整段将近二十公里的徒步跋涉,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松完成的。
徒步并非都在江边走,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在江边走,我们像走街串巷的小贩,背着包行走在村落里。广西乡间的农田感觉和我幼时在浙东农村看到的并无太大区别,不同的是围绕着村落陡峭的山壁,那些从平地里冒出来的山峦带着明显的桂林特色,另一样不同的就是村落里随处可见的凤尾竹,点点绿意让我们都快忘了这是在腊月季节。
不知道是为了保留旅游的特色,还是此处有待开发,很多村落的房屋明显还是60年前的式样,包括了不少的土胚房。房子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标语更是让我们置身于文革时期,对于我们文革后期出生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是陌生却又仿佛熟悉的。老杨兴致上来了,掰根树枝当教鞭,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毛主席语录”。
途中经过最有名的景点便是“九马画山”。远远的一座大山,和其它所有山峰一样被绿意覆盖,所不同就在冲着路边的一面甚是陡峭,而且有不少斑驳之处没有植被,看上去便有了画的意境。据小封介绍,整座山面上一共有九匹马的画像,但是每个人悟性有差异,能看出九匹马的人都非凡人。相传周总理当年视察桂林,游漓江途经九马画山,回首之间便以数出九匹来,令陪同无不惊叹。得此传闻,一干人等无不往上极目张望,以盼自己也有此等眼力。可惜凡夫俗子到底是凡夫俗子,怎么也凑不到九。我看出四匹,小心翼翼问小封算不算及格,他大笑,说是看到四匹的只能算是个烂秀才。我悻悻作罢,心想秀才也好,大小算个知识分子。
中午和昨天一样在一家农舍用的餐,不知道是偏僻的原因还是过了午饭时间,只有我们一桌客人吃饭,倒是楼下有3个人在一起玩纸牌,类似于21点,看不太明白。经过昨天的农家饭,今天兴趣略减,土鸡+酸豆角的特色配方,可惜为了尊重小杨的民族习惯,不能点很多猪肉,其实桂林当地倒是有不少腊肉的烧法。吃完饭下楼,看到3个人还坐在那里奋斗不息,老杨手痒,问了一下玩法后欣然下注,手气竟然出奇的好,两注两中,赢了30元,开心的不行。
出门时小封神秘兮兮的告诉我们,刚才赌牌的3个人就是巡逻艇的纠察,而此时坐在饭店门口抽烟的就是一路跟踪他们的眼线。说得我们一惊一乍,感觉桂林当地人才辈出,007什么的跑到桂林来肯定是死路一条,必定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突然想到,既然唯一的巡逻人员在这里娱乐,此时的渔民们拉客岂不是很方便了?赶紧跑到江边看,果不其然,江面上渔船来来往往,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


兴坪(黄布倒影
很快到达终点站兴坪了,摆过渡口,远远望见N多人挤在江边,想必是一个有名的去处。小封也是很开心的向我们介绍漓江游览的最后一个、也是最有名的一个景点——“黄布倒影”,言语之间颇有压轴大戏开场的盛况。
其实很多人光听“黄布倒影”不一定能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但是只要提醒一下,就是新版20元人民币背景的取景图,想必大家都会像我当时一样,兴奋的掏出20元纸币跳上窜下地比较了。来桂林之前,就有朋友给我发过一封邮件,标题是“有个牛人找到了20元人民币背后的风景”,看来,我也可以过把牛人瘾了。拿着纸币对照好角度,拍了很多照片,只是美中不足一直找不到和纸币一模一样的取景点。事后想想,要么别人用了广角镜,要么就是坐了直升飞机去拍的。
所有来这个景点的游客都是手持20元人民币,在那里比划着摆姿势,那种盛况,在我眼里,大概只有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门口倒票的黄牛可以一拼,只不过黄牛们手里拿的都是一叠的一百元,从资金上来看略胜一筹。
原计划是到黄布倒影后爬山,可是一个电话败了我们的兴致。帮我们订票的旅行社来电告知明天回上海的车票买不到了,我和老杨无所谓,两个女孩子就不行了,说是误工了。于是打电话协调、沟通,甚至大骂。可是无济于事,就像订票处的人说那样:“现在已经订不到了,你骂我也没有用,关键是马上决定要不要后天的票,说得晚了连后天也没有了。”不得已,我们反过来做女孩子思想工作,只能在桂林多呆一天了,而且还要祈祷后天有票子回上海。
登山没兴趣了,匆匆赶回西街,一头撞进旅行社,眼巴巴地等在那里听消息。总算听到后天的票子有着落了,一帮人开心的像考试及格的学生,纷纷以手加额。为了表示庆祝,小封临时帮我们安排了第二天的龙脊梯田一日游,更是让我们像捡了皮夹一样。而事后证明,这次临时安排出来的旅游,竟然丝毫不逊色于头两天的行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五天

去龙脊山
历时7天的桂林之行,这一天是唯一的一次下起了雨。不过在我看来,晴雨交替,别有情趣,雨中的桂林自然另有一番意境在心头。
连吃2天的桂林米粉,同行的3个人不想再吃了,加上下雨,想必瘦子米粉店是没有那么大的店堂可以容下食客,真要是在雨中撑伞吃米粉,我们又没有修炼到这种境地。所以我们顺着西街找吃早饭的地方。最后在西街中间的一家西餐馆吃了我这辈子可能都吃不上几回的西式早餐,当然,价钱也是我这辈子可能也碰不到几回的。以至于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算这顿早点抵得上多少顿瘦子米粉,惹得老杨说我小鸡肚肠。
在阳朔车站坐上开往桂林市区的车子,我好像是刚到桂林一样往车窗外张望着,也难怪,来阳朔时是晚上,一路风景都是错过的。
不多时,车子到了桂林火车站,在路上的时候小封已经联系了一个开面的的朋友在等我们,烟雨蒙蒙中我们钻进了一辆小昌河。老杨在上海的时候开的就是昌河,他乡遇故知尤其显得亲热,非要帮着司机开车。司机估计头一回碰到这样的客人,车钱不少给,还不用自己开车,于是开心的忘了谈价钱就坐到了副驾驶座位上。
天雨路滑,我们坐在后面的不时提醒老杨开得慢点,在桂林市区的时候还是细雨霏霏,等出了市区竟然大了起来。老杨也是不敢马虎,加上这辆昌河显然比上海那辆要整齐很多,所以也算稳当。
一个小时左右开始上山,幸好雨也开始变小了。老杨显然是第一次开盘山公路,挂着3档慢慢的往上蹭,我们则打开车窗贪婪的看着别样的风景。和漓江两岸的风景显然不一样,这里的山都是连绵起伏,而且雄伟许多。刚下过雨的山坡上飘着白茫茫的雾气,竟然有人间仙境的味道,惹得我狂按快门。山路旁边时不时会有溪流冒出,尽管时值冬季,水流不旺,但是看上去仍然是充满了幽静的气氛。配上山峦间隐约的山寨村落,时光仿佛倒退了几十年,一切都是那么古朴、安静。
车到半山腰,我和老杨忽然觉得内急,想起早饭后一直没下过车子,内存需要清空一下,猜想美眉们也有同感,只是不好出口。问司机哪里有厕所,司机很诧异,回答:“厕所,说没有也没有,说有到处都有。”这番颇具哲理的话让我们玩味再三,随后便付诸实施。当然,限于男同胞实施。
车子停在一个像是废弃的采石矿场边上,我和老杨、小封三人顶着小雨下了车,往山路下奔去,估摸着跑得足够远了,回头已经看不见山路和那辆小车子了,开始各自方便。看着对面满山的青翠,细雨中的空气又是极为纯净,整个肺部像是作了一次透析。这样的如厕,即便是五星级饭店的豪华洗手间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于是全身上下通体舒畅,那种满足感使得我在多年以后也会时时念起。
经过采石场的一番洗涤,老杨精神十足,开起车来又快又稳,几个盘山弯路下来,已经是开山路的老把式了,以至于见车就想超。不一会儿碰到了2辆同方向的车子,一辆桑塔纳,一辆赛弗,显然是同一个团队的,开得比走路快不了多少。这对老杨来说显然是种折磨,于是我们这辆小昌河跟在两辆大车后面又是摁喇叭、又是打大灯,但山路毕竟是山路,加上对面不时有车下来,前面人想让,后面人不一定能过得去,老杨跟了十几分钟愣是没超过去。
总算是在一个弯口超了过去,又是一阵子通体舒畅,只是没多久就到目的地——平安村了。司机很热心,告诉我们除了一个人外,其他人都伪装成他的朋友搭车上山,而不是游客,这样可以省下若干门票钱。一行人依计行事,顺利过关。有过漓江岸边的经历,我对桂林人民的种种计谋已经见怪不怪了,不过佩服之情丝毫不减。


乡村旅店
过了售票处,上行一百多米山路,就是一处50米长的木廊——风雨桥,有几个壮族妇女打扮的商贩在兜售民族工艺品,不过我对这种明显的商业痕迹很是反感,所以匆匆而过。接下去又是一段山路,两旁边都是泛着浓浓壮族风情的吊脚楼。山路不是很长——当然是指走到我们住宿的旅馆,旅店和寨子里其他房子没什么区别,就是多了块牌子,上书“乡村旅店”。吊脚楼都是纯木结构的房子,依山而建,房屋的大部分是架空在山坡上,用木桩支撑着。所以即便是一楼,其实地板下面也是空的,所以走进去嘎吱作响。
刚进门,我就被一种气氛感染着。临窗坐着一个看上去很有气质的女孩子,披着一块羊毛披肩,双手抱着腿蜷缩在椅子里,膝盖上还有一本打开的书,桌上的一杯咖啡冒着些许热气,她就这样呆呆的望着窗外被雾气笼罩着的村庄。我们进门的时候,她还回头望了我们一眼,继续往外看。我都快相信这是在梦里了,几乎要凑上去搭讪,老杨神秘兮兮朝我笑笑,把我魂拉了回来。
我回过神来打量这家旅店,底楼充当饭厅和接待台,二楼是客房。纯木结构都是原木色,而且房间里的所有家具都是原木色,人不多,就两三个人,所以我们5个人进去顿时使得房间增辉不少。
老板娘殷勤的招呼我们住下,住宿费相当的便宜,20元/人/晚,但是房间也是够朴素的,一楼地板就是嘎吱作响了,二楼是更是惊天动地,感觉一摇三晃的进了房间,四周的木板还没堵严实,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外面漏进来的风和隔壁房间漏过来的光线。发现这个事实后,隔壁的两位美眉开始很仔细地的寻找墙壁上比较大的窟窿,准备拿东西堵上。后来发现工程量浩大,不得不放弃,改为口头警告我们不准半夜偷看。再后来发现道德教育在我们面前的苍白无力,只能又改为和衣而睡了。
放好行李回到楼下,发现刚才那个气质美女已经不孤单了,和刚才看到另外几个人在一起聊天。我开始感到自己行动太慢,让别人先拔头筹,后来才发现别人本来就是一伙的。他们用我听不懂的广东话热烈的讨论着什么,反正不会是在说我,我闷闷得想。
正郁闷间,门又大开,这下增辉不是一点点,起码挤进来十几个人,拖儿带口,偕老扶幼的,好不热闹。好在每个人都说普通话,我听出来真的是一家子。其中的几个小孩子却是十分的调皮可爱,跳上窜下没有一刻停息,我的注意力被他们吸引了过去,暂且忘了那个气质美女。
山上的气温本来就低,加上房子四面漏风,邻近晚饭时候,已经开始感到冷了,于是我又看到平时不常见的稀罕事物——炭盆。每一堆人分配一个,数量有限,我们不得不和后来的几个人合用一个,是那一大家子中婆婆、媳妇和小孙子。一起烤炭盆便一起聊天,得知他们一家子天南海北的,老太太很能侃,一口东北味儿的普通话,可她却是上海人(在这找到老乡了),只是后去了黑龙江插队,就一直生活在那里。儿子在广州工作,却娶了个西子姑娘。我们注意到那个年轻的妈妈温文尔雅,果然是典型的江南女子。老太太得知我们也是从上海来的之后欣喜万分,立刻改成一口吴侬软语和我们攀起老乡来,尽管在外多年,但是老太太一口上海话还是十分的地道。不光和我们聊,还向她老伴隆重的介绍我们,说是在桂林碰到上海老乡真是太高兴了。
一旦熟悉起来,我们便无所不谈,一直谈到上山的时候小昌河超桑塔纳多么的费劲,老太太竟然十分的诧异,把她儿子叫到跟前,说我们上山的时候超了一辆桑塔纳和一辆赛弗。她儿子一听乐了,立马承认那辆赛弗就是他开的,这下成了不打不相识,于是双方开始称兄道弟——旅行途中能够这样结识新朋友,也算是令人难忘的了。在双方友好的气氛中,我给老太太的小孙子——那个漂亮的小男孩拍了几张照片,并索取了他们的电子邮件地址,答应回上海后寄给他们。照片上的小男孩摆着酷酷的姿势,被老杨抱在怀里,老杨笑得比小孩子还开心,倒像是在给他的儿子拍照片一样。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小男孩叫吴未。

老板娘在晚饭前告诉我们,如果想做自己喜欢的菜,可以到厨房间自己去一展手艺。于是我们鼓动两个女孩子去尝试,孙妹妹推说自己在家时饭来张口族,小杨便义无反顾地奔厨房去了。我跟进厨房想去点菜,只可惜见证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偌大的厨房除了萝卜白菜就是辣椒豆腐,于是点了个“青菜豆腐汤”,其实在家都没吃过这道菜,只是想尝尝这两样最简单的材料凑在一起是什么味道。在小杨切豆腐的时候,我还给她拍了张侧身照,照片中的女孩子挽着袖口,把砧板上热气腾腾的豆腐,像雕刻一样的切成很小的方块,一幅贤妻良母的样子。
晚饭后便是打牌,脚底下生着炭盆倒也暖和,可是手中拿着牌却在哆嗦,不得已只能一手拿牌一手伸到下面去捂,过一会儿再换一只手,很是麻烦。我想到酒可取暖,便问老板娘可不可以拿点酒来喝。原本想着也许有些米酒或者白干之类,没想到老板娘的回答让我们晕倒——要威士忌、伏特加还是其他什么。我差点以为在衡山路的酒吧里,问:“你这里这些酒也有啊?”老板娘已经知道我们从上海来,得意的回答:“我这里洋酒的品种很全的,和衡山路上价格差不多。”我们顿时兴致大增,想象能在山村里喝到一杯威士忌,倒是难得。于是要了4杯加了汤力水的杰克丹尼,边喝边玩。途中发生了小意外,拿牌时碰翻了自己的那杯威士忌,幸好所剩不多,美眉们乘机打着补偿我损失的旗号,把自己喝不了的酒倒在了我的杯里。
果然,喝了酒的身体暖和许多,老杨借着酒劲,操着结结巴巴的英语和邻桌的一个瑞典来的单身游客攀谈起来,得知那老外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是88年时去的江浙沪,我们便以上海人民的名义热情邀请他再去一次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上海。问起他的工作,说是电工,我们惊讶,老外就是会享受生活,一个普通的电工攒够钱便周游世界,今年美国,明年中国。想着自己不知何时能够周游世界,不禁一阵感慨。
就寝前还要把炭盆端到房间里烤暖,因为怕半夜打翻炭盆引起火灾,所以先要有人看着,等烤暖了再端出去。老杨自告奋勇,我和小封自然不好让他一个人干坐着,便躺在被窝里一起聊天。我看着这个场景忽然想起一个笑话来,对老杨说:“我们2个躺着,你一个人坐着,倒像是守灵的。”……


第六天

龙脊梯田
这天醒得很早了,因为下午4点钟要坐火车回上海了,我们要乘着上午半天时间游览一下龙脊山著名的梯田。
一行人出发的时候,整个寨子还在沉睡中,雾气飘过村庄,一片安详的气氛围绕在大家四周。我们都不敢大声喧哗,怕吵了这份难得一见的宁静。可惜昨晚下过雨,早上还有些淅淅沥沥,路面湿滑,不得不小心前行。不多时走出村庄,来到田间。
所谓的田间便是山间小路,因为是梯田,整个就是遍布山坡,依山而耕。由于雾气太浓,我无法看到更远的地方,无法真正去感受梯田的风景,但是光凭近处来看,那并不平坦的山坡上整出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大小的农田——所谓“青蛙一跳三块田”,整座山被修得像个层层叠叠的大蛋糕,估计栽种几亩田要翻上几个山坡,耕种、收割都是非常的麻烦。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于村民们的坚韧与勤劳了。
路上有条狗一直跟着我们,像是生怕外乡人迷路,5人百般不得其解,难道是纯朴的民风也体现在动物身上?山间小路旁不时可以看到竹筒搭建的引水渠,从山顶流下的泉水任由过往的人取用,我灌了一壶,端的是甜美无比,比那什么山泉有点甜要好上百倍。老杨偏要刹风景的想象上游是否有人拿水用了洗了脚或者刷了锅,被我们一顿狂骂。最不幸的是孙妹妹,下山的时候滑了一跤,蹭了一屁股的黄泥。我伸手挽救不及,反而自己做了池鱼,一双鞋子像是水陆两栖坦克,重量翻了一倍不止。不过都说山间泥土干净,干了之后像灰尘一样,拍几下就下来了。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无法去领略大寨的风范,下山的时候,看到几幢在建的吊脚楼,作为5人中唯一正式学过结构学的,我饶有兴致看着那些木柱木梁之间的搭接方式,同时看着那些心灵手巧的木匠们在忙着锯木头。在一栋在建的吊脚楼门口看到一个壮族老太太,架着一个小火炉煮着什么东西,身边放着几包干辣椒,几个绣花荷包,看样子是做些小生意
本来我不想买纪念品的,不过在一条小路上碰上一个兜售银饰的小贩,手里拿着的几个手镯、项圈做工煞是精致,女孩子们爱不释手,于是在屋檐下谈了半个小时价钱,最终以10元一个的价钱,一下子买了7个,他们每人2个,我就拿了看上去很质朴的一个。后来回上海后,作为小礼物送给了一个MM,可惜一个星期后说是洗手的时候丢了。尽管是送出去的东西,对于我却有种心疼,感觉自己把在壮寨的心丢了。


桂林市
马上返回市区了,我们做中巴到龙胜县城,然后再坐开往桂林市区的班车,等班车的间隙临近中午,买了5盒炒粉充作午餐,算是我在桂林唯一一次品尝炒粉。
车上碰到一个平安村开居民旅馆的,忙着给我们发名片,抬头很大:龙居客栈,反面有地图,客栈位于地图的顶端。我研究半天,发现我们今天上午到达的最高点只是在地图的中间,遥想上午跋涉的艰辛,这栋给龙住的房子想必已在云深不知处了,果然有龙居的风范。

到桂林汽车站的时候差不多是1点了,小封十分的尽责,掐着时间带我们参观了象鼻山、两江四湖……著名的正阳步行街上买些名特产品,桂林三花酒、刘三姐牌的烟、荔浦芋等,可惜辣椒酱和腐乳怕搁时间长坏了,不敢买。最后是一路看着手表连奔带跑的赶到火车站,依依不舍的和小封告别,他说这次是他最后一次作导游了,因为开了学就是忙碌的大二,加上训练,已经无力分心作其他事情。我们作为他的封山之作,纷纷唏嘘不已,连连和他拥抱道别,几天相处已成老友,相互约定日后再见。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他的名字:封佑禧,非常有特色的名字,像是出自一位晚清秀才之手。
候车室里一对法国的情侣正在热烈的拥吻,我定定的望着他们幸福的笑容,突然间有些伤感起来。很多时候,旅游就像是谈恋爱,不能光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心去体会。不过,美丽的风景和美丽的恋人还是有点不一样,恋人可能会移情别恋给你带来伤痛,而风景,只要你喜欢上了,就不会背叛你,而且多年后每次回味,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向往。

作者:shrobin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桂林漓江游记
比北海人更了解北海
桂林、阳朔自助游超详细游记+功略
走近巴马
漓江精华游扬堤---兴坪
桂林阳朔三日精华游记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