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贵州 → 黄果树瀑布旅游 新闻 → 景区投入不能只盯着政府--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袁德刚的发展观 |
|
2005年11月3日 08:37 作为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区,壮美的黄果树大瀑布,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上了全国小学统一语文教材,在信息传播还不发达的年代,这种早早确立的特殊“文化品牌”吸引了无数游客不远万里,来此一睹飞瀑流泉之丰姿绰约,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水帘洞”及其他外景的拍摄,更使其名噪海内外。然而,因管委会与集团公司责权不明,各自角色意识不到位等原因,一度黄果树景区开发滞后,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景区形象严重受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春开始,安顺市委对黄果树工管委和旅游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相继被委以管委会主任兼集团公司董事长重任的袁德刚,从此与黄果树的沉浮捆在一起,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两年来,黄果树在推进景区建设,加强企业化经营与市场开发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在资本的引入和运作方面作了许多尝试,被国家有关部委树为行业典型予以广泛宣传。 近日,袁德刚就如何看待多种资本进入风景区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畅谈自己的看法—— 在是否引入资本对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之有效转化为旅游资源这个问题上,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分歧,也常常走向两个极端。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我们姑且称之为“保护派”,忽视了在改革开放环境下当地政府和老百姓迫切要求发展的实际,一味机械地或者说消极地谈保护,极力排斥对风景资源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而“开发派”则往往保护意识淡薄,只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漠视资源保护。双方似乎水火难容。 像媒体披露的梵净山修建索道一事,至今悬而未决,正是这个原因。两派意见不能统一,景区的后续开发也就成了问题,何谈资本的引入? 我认为保护与利用这两者完全可以统一。黄果树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态势,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在两者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就我们国家而言,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往往都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也正是因为这种客观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的落后,才使得许多珍贵的自然遗产得以留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围经济纷纷崛起,这些地方的政府和老百姓在经济极度贫乏的状况下,为求生存和发展,总会有意无意地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一种盲目、无序,甚至破坏性的“开发”。这是“保护派”始料未及的。 资源的保护也是需要成本的。长期靠政府从“盘子”里挪出资金投入,显然不现实。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对风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的同时,用所获取的相当一部分收益来对资源进行长效保护。这就是“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开发和保护的统一。 比如我们黄果树,门票收入除部分用于管理部门正常运转的必须开支外,其它都用在了资源的保护上。从2004年起,我们一改过去绿化造林等靠上级项目划拨资金的方式,主动投入,主动实施:两年植树万余亩,投资1500多万元,高质量、高标准分期实施以大瀑布可视范围内逐步向周边景区景点辐射的工程式绿化造林。黄果树要持续发展,类似的投入也必将持续,这就有效地形成了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本身资金不足,适度引进外来资本对非核心景区进行开发,收益的一部分用于景区的保护,我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他们所带来的管理水平、经营质量,对我们的管理也是一种有益的冲击。 黄果树除核心景区外的所有经营项目,如宾馆饭店的建设管理,我们都可以放开。去年我们就引资6800万元。现在已运行的有合资3000万元建成的亚洲最长的露天观光大扶梯,引资100万元恢复开通的郎弓漂流和引资1500万元兴建的石头寨生态万鸟园三个项目;前者是民营股份制,除交纳国有资源使用费和税金外,实行按股分红的分配制度;后两者是独资,只收取国有资源使用费和税金。 今年上半年我们已引进资金9877万元,这次瀑布节又签下5个项目,签约资金达1298亿元,它们都将成为我们景区保护与开发的有力外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仅欢迎,也需要更多形式的资本进入。 作者:高发强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