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老外, 不得不提提这个问题,很多人以为这里老外多,多聊几句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其实坦白说,就那么几天的听说对提高是毫无意义的。去年在阳朔不小心邂逅了一个漂亮的英国女孩,她只会他们国家的语言,所以我只能结结巴巴地用丢弃了多年的英语和她交流,一天下来我也不知她听懂了多少,反正我是搞得自己舌头老打转,英语还是那个臭水平,并且脑袋晕晕的, 见了中国人也老想说英语!在我所掌握有限的几个英语句子里,其中有一句是说得最溜的,“where are you come from?”,有次碰到个在西街晒太阳的老外,我很有自信地对他说了这句,但这家伙白了我一眼,然后用比我还纯正的中文说,我可不可以不回答这问题,因我每天都要被这同样的问题问超过一百次!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向任何老外问这个问题了。 和老外打交道并不总是那么愉快的。前年因贪便宜住在蓝莲花酒吧上的阁楼,十元一晚。都晚上12点多了,酒吧里一个美国人还在拼命地又唱又跳,搞得我睡不着,我就冲下去想教训他一顿。但一看到他快一米九的身高和粗壮的手臂,为了中美两国的友谊,我想算了,放过他一回吧。后来我也拿了杯啤酒 ,和他们一起乱蹦乱跳乱唱。 说实在我还真挺怀念那里的农家饭的,而且我还喜欢自己去做。每次去阳朔我都会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在大榕树后面的小村庄,叫穿岩村,唐叔叔家就在那。有一年春节我和几个朋友买了几瓶酒和糖果,阿好和黄金萍还买了鞭炮,美其名曰去拜年,其实是去蹭饭吃。唐叔叔家的房子很老了,我们象小孩一样和他们家一起放了鞭炮拜了神,他们去找山洞,我就和唐阿姨去菜地里亲手摘菜。嫩嫩的菜花在阳光下很美,吃在嘴里就更美了,洗完菜我们就回去包鱼丸,再准备了些阳朔的特产蜡肉蜡鸭,我们就围着火炉吃干锅。在寒冬里,没有什么比这样吃顿农家饭更爽的了。几杯自家酿的白酒下肚,话也多起来。唐叔叔说阳朔游人是多了,以前只有老外来,后来所谓的背包客,到现在连旅行团也杀过来了,但真正带给本地人的经济上的帮助还是很少的。象政府把他们村的大榕树承包开发,给他们村每年也只是八万元,这钱连修路都不够。一些游人心态也有问题,总以为这里的人只盯着他们的钱包,这让当地一些较为淳朴的村民很是无奈。我只能默默地干了杯中的酒,并祝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原来我以为在阳朔肯定很多外地人在那玩,因喜欢那就在那留下来生活工作的,但上次去认识了我们珠海老乡阿华,他说情况完全不是那样的,在整条西街,除了他和另一个汕头人外,其他都是本地人。阿华前年来这玩,不知什么原因他就在这开了个大排挡,生意也是一般般,除了几个月的淡季,周一到周五也是游人不多。在秋日的阳光下,我和阿华在那如诗如画的花园餐厅里闲聊,他给我讲了很多阳朔的趣事和新闻。 阳朔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让我说不出它的好,却又欲罢不能,那就只有再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