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深处的圣地-朗德
出发地点:广东 广州 |
贵州 黔东南苗侗区(凯里) 1日自助游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2004年10月10日-10月11日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小小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贵州 黔东南苗侗区(凯里) 朗德苗寨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万山深处的圣地-朗德
没有任何准备,接到依然发来的邀请,爽快的决定,周日清晨7点多,便登上了南去的列车。 这是我想了很久的地方——郎德上寨,黔东南万山深处的神秘古朴的的苗家之乡。
许是刚过完国庆黄金周,列车上空荡荡的,一节车厢至多二、三十个人。和依然一路聊着,两个半小时很快溜过去。十点半,我们已经站在黔东南首府凯里火车站的广场上,和前来接我们的郝处谈笑风生了。心里从对电器机车的发明者一直谢到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发明者特里维西克再一直谢到蒸气机的发明者瓦特先生。
转乘郝处的小轿车,和从贵阳开小车前往的另一车朋友会师 ,立即往目的地——静静地隐立于连绵如涛的深山地腹中的苗寨——郎德上寨奔去。
一路上,巴拉河流域的青山秀水笼罩着蒙蒙细雨,原始的爬满绿色的卡斯特崖壁从窗外掠过,二十九公里弹指一挥间。很快到了全国第一座露天民族博物馆——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郎德上寨。 背山面水的寨子掩藏在大片绿林青蔓中,静悄悄如无人之境。寨内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上专供苗族姑娘们刺绣时坐的“美人靠”空无一人,和电视台、媒体宣传的“热线旅游点”大相径庭。我不由心生疑虑:这个寨子和我当知青插队的那个寨子有多大的不同?竟然上了央视的台面? 稍顷,郝处事先电话联系好的支书兼村长,一个瘦小毫不起眼的苗族青年迎出来,领我们到寨子中间陈列着当年抗清英雄杨大陆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 盔、铁炮等武器,以及到寨子来参观过的中央省市领导和各种肤色的外宾留下的照片的“杨大陆文物博物馆”参观,一路走着,小支书从容淡定的神态,倒让我感到了他胸有万千兵马的大气磅礴。 此时从小支书口中得知:下午三点有外宾前来参观游玩,寨子苗民将以最隆重的礼节为远道的来宾表演民族歌舞,可以一饱眼福,不再单独为我们一行组织演出了。
运气简直太好了!难怪清晨一出门就开始下着绵绵的小雨,据说这是贵人出门的征兆。
时间尚早,和依然沿青石小路往寨子深处信步。寨子里的每一条小路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铺就,既防滑又美观,且无论晴雨天都干干净净,看不到在其他乡村寨子里司空见惯的大堆的牛屎烂泥,屋前屋后绿树成阴,枝头上挂着红的柿子绿的柚子,淡淡的炊烟在屋顶安静祥和地缭绕,整个山寨如刚用水洗过一般洁净,四周环抱的大山湿漉漉的仿佛绿色的海……走在这样的小径上,走在这本色的清清亮亮的苗寨,恍然如置身陶渊明老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疲惫的心灵得到了休憩和回归。宁静、自然、浪漫如田园诗般的自然风光和纯朴善良热情的民风让我拾回逝去久远的梦…… 只有每座吊脚楼长满青苔和小草的屋檐下,大串沉甸甸金晃晃的玉米和红得耀眼的辣椒,以及院落里自由悠闲地啄食的鸡公鸡母提醒我们:这里是万山深处的苗寨! 小支书在寨子门口喊我们说饭熟了。到了寨子对面公路边的木楼中,木桌木凳早已摆好,此时我肚里早已大唱空城计(头晚因胃疼没敢吃饭,今晨为赶早车来不及吃饭),看到两位窈窕美丽的苗家姑娘端上来的绝对环保的青椒豆腐、糟辣回锅肉、青椒炒肉丝、红烧小土鸡,清汤瓢儿白、香气扑鼻的甑子饭……我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只管往肚子里抓,全然顾不得假装秀气——很久没有吃到农家肥种出来的菜和放养的土鸡了,那味道真是赛过山珍海味。 席间,两位淳朴秀丽的苗女唱着山歌来敬酒。按照苗家人的风俗,被敬酒的人是必需要喝的,若不喝便是看不起她们,且不许用自己的手去接酒杯,须得由敬酒的女子把盏,你只用嘴接着酒杯喝就是。我们一行每人三杯,那红红的刺梨米酒,醇香甜糯,佐以苗族少女清亮甜美的敬酒歌,早已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下午三点,寨中广播喇叭中有人用苗语高喊几声,沉睡的寨子仿佛从梦中苏醒。很快成群结队的盛装苗族青年男女陆续来到寨门前。我和同伴近前细看,天哪!那苗族服饰描龙绣凤,穿花飞蝶,尤其她们佩带的满身银饰,手钏、项圈、戒指、银扇、银梳、银花……花团锦簇,银光闪闪。姑娘莲步轻移,全身的银饰随步履节奏相互碰撞,撞击出丁零当啷的声音,宛若奏响悦耳动听的轻音乐。
姑娘小伙们沿寨门分列两边,待外宾的汽车从远处公路拐弯处露头时,鞭炮响起,小伙子们吹起芦笙,姑娘们脸上挂着最纯净的笑容和发自内心的欢乐,随芦笙依依呜呜的韵律唱着清亮的山歌翩然起舞,向下车的外宾及游客敬献醇香的“拦路酒”,以“阻拦”游人进寨的民族风俗表达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欢迎。从寨脚公路开始,到寨头的进寨门楼,“拦路酒”卡共有12道。每道酒卡,在路中间放一方桌,几个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壶端杯,向客人敬自制米酒,每道两土碗,意为“福寿双全”。最后一道酒卡在进寨门楼处,土碗换成了大牛角。若有想满饮进寨者,除非“海量”。若不会饮酒也不必担心,只需弯腰用唇轻触酒杯,说声“谢谢”即可“过关”。热情好客的主人绝不会强人所难。 此时我兴致大发,一路逢敬必饮,喝至寨门,早已脸红筋胀,浑发热,深秋细雨的寒意被驱逐得无影无踪。看那些老外,亦个个兴高采烈,被这独特的苗家迎宾礼仪感动得忘了国界和肤色,有的竟和苗家姑娘小伙勾肩搭背相互揽着往里走…… 寨中心的地面是用鹅卵石仿古代铜鼓面上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铺成的芦笙场,原先藏在木楼里的铜鼓早已高悬,盛装的苗家女子汉子们且歌且舞,奏响多情的芦笙,欢快奔放地跳起号称“东方迪斯科”的苗族舞蹈芦笙舞、板凳舞、木鼓舞,铜鼓舞……,用音乐和舞蹈讲述着他们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倾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讲述他们生活的不易和生命的顽强。 最有特色的是十个寨中元老排列成行,年龄最大者已逾古稀。他们每人手捧一支芦笙,每个芦笙不一般大,从最小一尺来长,到最大的一丈有余,认真严肃地演绎着浓酽如老酒的乡土气息和风情。正中间最老的,大约也是寨中最德高望重者执一杆特粗特长的芦笙,吹奏时腮帮鼓起,两眼放光,凝神屏气,表情肃然,俨然是一位金戈铁甲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最后是一位锦衣绣裙,靓丽得足以闭月羞花的苗族少女盛装出场领舞,一群同样美丽迷人的少女伴随着跳起“锦鸡舞”,少女们时而如彩蝶翻飞,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霞飞天宇,时而如雁落平沙……我站在场外疯狂拍照,心里却暗自感叹:想不到万山深处,竟有如此绝美的女子,竟有如此绝美的舞蹈,竟有如此绝美的苗家,竟有如此真实而生动的快乐。
乡村,苗寨,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表演结束后,全寨的男女老少鱼贯入场,邀请周围观看的游客一起,围成若干个同心圆,随着铜鼓点子款款绕场起舞,将狂欢推向高潮。此时,不论国内国外,不论寨内寨外,不论黄皮肤黑皮肤,不论蓝眼睛黑眼睛,手牵手臂挽臂,仿佛从来就是一家……洋溢在人们脸上和心中的,是和平友好善良真诚欢笑。这样的地点,这样的时刻,我突然对这圣洁的场面生出一阵莫名的感动。 我 和同伴拉起两位盛装的苗女合影,留下了苗女最美的笑容。她们淳朴得不知道拒绝,也许她们天性中就好客就善良。想起前不久在吐鲁番、在敦煌、在九寨……要和当地少数民族照相,要想穿上他们的服装留影,不给钱是办不到的,而且收费越来越高,他们纯净的心灵圣地已经被开发。同样是旅游胜地,同样接待了数以万计的游客,苗女们却留守住了她们的自尊,按照国际标准衡量,这里还贫穷,但他们不欺诈,不乞讨。也许,她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这个原始古老封闭的山寨,能否抵御商品意识和强势文化的侵入? 该走了。站在蜿蜒的青石小径的尽头,回望郎德上寨,这个绿色海洋中的纯净小岛,这个万山深处的圣地,看着路旁背着熟睡的小宝宝,爬满皱纹的脸上挂着羞涩浅笑的苗族大嫂,想起中午见到成群结队地背着干粮和书包,笑语喧哗地搭乘客车赶往县城中学的那群学生娃,想起芦笙场外提着竹篮兜售她们千针万线绣出来的精美绣品的苗女,想起那位瘦小羸弱,却能指挥全寨五百余男女老幼,能说国语和苗语的小支书……他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但是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和传统古老的习俗,维系着奇特独有的文明形态,传承着一种稳定、平和、生态健全的部落文化。
生活在干渴的城市中,郎德,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它激情和恬淡的并存,以她独特的安祥和快乐,让我饱尝了一道开胃的“山地大餐”。
http://bbs.outdoors.com.cn/read.php?tid=3621作者:月亮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