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西塘
出发地点:未关联 |
浙江 中国旅行社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浙江 嘉善 越剧博物馆 中国旅行社 廊棚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温情西塘
时隔两年,我又来到了西塘,来到了这个自称为“生活着的古镇”的西塘。这次我是第一次以旅行社的名义,并以旅行社人员的身份来到这里。 2004年6月19日,在蒙蒙细雨中,我们一行六人从上海梅陇火车站出发赶赴西塘,对于身边的那些来自台湾,学成于马来西亚和正在就学于英国的所有非江南人士来说,西塘是陌生的,却又有向往着的美好,连这双层的旅游列车都是好奇而新鲜的,是可以有足够的冲动拿起相机来记录的事物。对于我来说,去往仿佛是一个归家的浪子重新回到故乡母亲的怀抱,我可以一下火车就操着乡音,融入那些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在有着熟悉气息的河水中洗净流浪所留在脸上的尘土,吃着接近于故乡的熟悉的菜肴。 当火车减速进站的时候,已经收到地接人员的简讯,告知为我们预备的车的颜色、车牌等讯息,我来不及打伞就在出站后急切寻找着,仿佛是在故乡的车站寻找着熟悉的亲人身影一般。在到达位于陶府边上的预定酒店稍事停留之后,我们便来到了双桥附近的农家菜馆,餐桌上有带籽的盐水河虾,油炸臭豆腐干,裹着新鲜野菜的豆腐衣包,肥酥而不腻的红烧蹄胖,清蒸的白水鱼(又称白丝鱼),葱姜薄青壳螺丝,迷你一口棕,鲜美的土鸡汤,嫩绿的青菜还有雪里蕻(当地腌制的一种咸菜)炒黑鱼,在一些热炒中会有着几根嫩黄的韭芽代替平时常见的葱花,也许这样的热炒只能在这样的水乡才能吃到,就像在武夷山会吃到加了香叶的炒青菜一般令人感觉口味不同。当然来到这里我是不会忘记叫上一瓶嘉善佳酿的,平时我们会把这种糯米酿制的酒称之为“黄酒”,但对于外籍人士来说只有告诉他们这是“绍酒”才会被理解的。这酒是甜甜的,也是浓郁的,带着糯米特有的清香,不过除了我,他们对于这种陌生的酒都很不习惯。 午后的小镇没有那么嘈杂,也不会象乌镇或者其他的旅游地一样时刻会有导游的手提式话筒呼啸而过,一切都是悠闲的,连路边店主的叫卖声也是如此低声细语,想着双桥边上的那个卖豆花的老头,你在走过他的摊子前,他总是会以适合的音量让你驻足,然后告诉你他卖的才是最棒的豆花,虽然社会进步至今,他已经不会再用家里的粗陶碗勺来为你盛上一碗白白嫩嫩的豆花,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倚着古老的石头栏杆品味这古老手艺制作的家常小吃;不远处有个不善言的摆馄饨摊老头,挑担旁放着古旧的低矮木桌、木凳,虽然用一次性碗勺盛放的小馄饨已经不再有“一烫胜三鲜”的味道,但这样的小吃依然诱人,并不在于它有多美味,只在于一份乡情,一种情愁,让人想起这样的老人挑着担子在午后走街串巷的情形,担子停留之处,会有柴火的青烟,孩童的口水和急切的目光,以及丫鬟拿着精致的细瓷碗静静的等候。。。 廊棚是西塘人家永远的护卫,无论烈日,无论暴雨,黑瓦白墙是西塘永远的风景,连屋前的招幌也是柔情的,一如镇上轻轻流淌的小河,现代人们沿河挂上的红灯笼在多年的风吹雨淋后也已经开始旧旧的,这反倒和这街道更和谐起来。河边人家很多是没有门户的(西塘不象乌镇那样有着曾经翰林的深宅和文豪的故居,这里在过去和现在生活着的都只是普通百姓而已),只要穿过窄窄的过道,就可以进入寻常人家,过道是阴暗的,过道深处是未知的,也许某间屋内有老人在午睡,也许有老人在天井里清洗小鱼,脚边有闻腥而躁的小猫急切而哀求的叫唤,有主妇在为家人熬粥煮绿豆汤。。。西塘老宅的门户上好像从来都没有免入牌,在过道里侧身给主人家的阿婆让路,然后和她说一声“阿婆,下午好。”慈善的阿婆也会微笑着对你说“来白相啊?!”言语中是西塘人家特有的一种闲淡。也许我们会在这过道口探头张望一下,会觉得过道墙壁上蛛网般的电线很破坏民宅韵味,会害怕或不屑于过道尽头未知的世界,但我们完全不必以游客的身份去疏远这样的小镇生活,就把它当成你童年美好的回忆,看成来一个亲朋好友家串门,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目光,西塘会更美。 不远处有个老人在家门口燃起一个小小的煤炉,支起一口小小的油锅,用在我的嗅觉中已经很淡了的臭豆腐干的飘香吸引着你,当你走近探头于油锅内滋滋作响的臭干时,他会和你说“尝尝吧,这是我自己臭的”,和他讨价说能不能一串五块,他嘴里说着不行,但还是会在长长的竹签上串上五块,然后依然收我一块钱,即便你加多了他的辣酱和甜酱,多拿了他的一根竹签,他也不会说什么,只是会说“味道和饭店里的不一样吧,我自己臭的哦”,边说边用长长的竹筷翻动着油锅里的臭干。 走出廊棚,走到小镇的边缘,屋檐下有条被豢养的小狗,安静地蹲坐着,嘴里衔着一棵小草,用忧郁而茫然的目光顺着流淌的河水凝视着远方,仿佛那小草是远行的初恋留给她的爱情信物,也仿佛她等待的是五百年修炼得来的回眸一笑,千年的擦肩而过。西塘的狗基本都是很安静的,特别是那些草狗,我们在双桥边的馄饨摊前时,会有一条大约两岁的狗会慢慢的靠近我,并不是为了乞食,也没有摇头摆尾,而是乖乖得守护在身旁,把它的头依偎在我的腿上,让人不无爱怜地去轻轻抚摸它,感觉我在它面前不是一个来自异乡的匆匆过客,而是它的归家主人,彼此间没有猜忌,没有敌意,也没有陌生而带来的警觉,也许生命之间就是如此,彼此相爱,彼此相依,这样的下午,这样的情形,在我的心里会觉得小镇如此安详,如此宁静,眼中的一切也变得愈发美好起来。很长时间,这狗会默默走在我们的身前身后,就像是我们的导游,引领我们发现这小镇的温情,感受这小镇的温情。 晚餐后,路遇一对分别来自于北京和上海的夫妻,和他们一同坐上水乡的小船,听着吱呀的船浆声,看着两岸悠闲的小镇人家,有戏台上不知是哪出的越剧,有母亲唤儿回家,有自行车碾过青石板的声音,也有商家打烊关门所发出的门板碰撞声。。。。有船擦水而过,一群应该是来自于北京的学生齐声唱着几十年前的老歌,歌声飘扬,给这个本地年轻人不多的小镇平添了一份活力。 重回就餐之地,占据水边的八仙桌,老板泡上一壶炒青,切上一个西瓜,抓上一碟香瓜子和一盆熏青豆,手摇竹骨纸扇,谈天说地,趣事连连,欢声笑语,节奏是缓慢的,就像脚下缓缓流淌的河水。应该说这样的周末是更适合于我们这些来自快节奏都市的人们,没有压抑,没有紧绷,小镇依旧是这样的小镇,只是我们用不同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便会获得不同的心境。从来都不喜欢走马观花,因为这样的小镇只适合闲庭信步,西塘人家都是好客而热情的平民,但却都是如此的和蔼和可爱。 在回酒店的路上,看到陶府的门还开着,门前有两盏灯笼也亮着,这建筑在当地已经算是豪宅了,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深夜也并没让人觉得阴森,拿起手中的相机,好留影之人站在门前,倚着石狮,摆出姿势。有人从身后走来,轻声细语地说:“请不要拍照,闪光灯会影响我们拍摄。” “你们在拍什么?” “早春二月” “我们可以进去看吗?” “当然可以,只要不发出声音就行。”
第二天清晨,早早起床走出酒店,走在刚刚苏醒的街道上,新建的街区是现代的,只是不会有高楼大厦而已,这里的空气是鲜甜的,早起的人们在晨雾的笼罩中迎接着新的一天,准备着招待来自各地一批批的异乡人。回酒店叫醒同伴,带着新的心情去昨天尚未到达的烧香巷,那里有一间被称作“水阳楼”的建筑,这也是西塘镇上对外开放的一座民宅(现在的主人是一位中学老师),防火墙和楼梯风格都是来自于上海的石库门,而浮雕瓦当还是保留了明清时代的风格。虽然小楼只有一进,却被布置得干净整洁,客厅墙上有主人家的女儿十六岁时所作的猫咪图,靠墙的玻璃柜里,有着主人点滴收藏,穿过客堂的屋侧,有石阶伸向小河,小小的天井摆布着盆栽,坐在这样的客堂,泡上一杯香茗,或执子对弈,或倾诉宣泄,窗外垂柳摇摆,清风徐徐,偶有鸟鸣清脆,令人心畅神怡。踏着陡陡的楼梯,楼上有主人的卧室,有一个洋灰(水泥)地的阳台,同样摆布着盆景,试想在傍晚夕阳下,在这样的晒台上洒水降温,然后一家三口围坐聊天,平民之所谓天伦之乐洋溢期间,无需奢华,也无需炫耀,感受着我们的人生就象这流经屋后的小河,永久地只是涟漪轻泛,在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激情得平静中流淌过一个又一个世纪,对我,会喜欢这样的情调,也许会有短暂的厌倦,却会有永久的眷恋。 走出“水阳楼”,去老街边上吃早餐,我喜欢那里一家叫“大不同”的店铺,每次总会看见老板娘一个人在店堂前,不紧不慢地照应着身边的锅灶蒸屉,有小包子般的少油煎制的生煎,有白嫩的菜包和肉包,有宽汤的榨菜肉丝面,有汤上飘着些许葱花和点点猪油的小馄饨,有童年和少年时代熟悉的清汤京粉,不过做工复杂的塌饼早已卖完。店堂的一角,总能看到店家标致的女儿或不紧不慢在包着小笼,或迈着轻柔的脚步穿梭于店堂为客人端送着盆碟。此刻的小镇,有老人或在街边的老旧茶楼里早餐、早茶,或在凉亭中闲聊家常,或在河边的廊棚下舒展筋骨,然后老人们会买菜各自回家。而我们却是要在这慢慢散开的晨雾中离开这个小镇,去往另一个小镇――乌镇。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伙伴,不同的西塘,却还是同样温情和令人留恋。
作者:windsnow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