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之行
出发地点:未关联 山西 长治 古城代县 游记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未添加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汽车为主 目的景点:山西 长治 古城代县 山西省博物馆 平遥古城 城隍庙 乔家大院 古城长治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 长升源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平遥之行

5月11日我们到长治北出差。第二天抽空去了一趟平遥古城,长治北到平遥,有二百公里左右的路程,来去只有一天的时间,行色匆匆,可谓是走马观花。然而,平遥这座古城,还是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2日早晨,我们六点多起床,在车站广场的地摊上随便吃了点早餐。七点,我们分乘两辆依维柯前往平遥古城。
路上,所经的208国道路面大多还不错,加之司机技术高超,我们的汽车多以八、九十公里的时速奔驰。窗外,黄土一片,山上的树木稀疏,到处显得干巴巴的,甚至空气都是干的。
十点多钟,我们到达平遥,汽车停在古城的西门外。
我们以十元的价钱请了一位导游小姐。她领我们从西城门入城。那天真是不巧,残联主席邓朴方刚好也到古城来参观。当时他正在城门上,邓某在此,众生让位,我们也只能放弃上城墙了。
据说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约公元前771年),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明朝中、晚期有过修缮,现在基本保持着明初城墙建筑的形制结构。如果从空中俯瞰古城,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57.7米,高约12米,宽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环周每隔50米有一个城台,台上筑堞楼,共有71座,还有魁星楼1座,垛口3000个,传说是孔子72贤人、3000弟子的象征。城墙四周筑有角楼,6道城门均有里外门,向外突出,呈瓮形。古城,就像一只巨大的乌龟,头南尾北,静卧汾河东岸、太岳山北麓。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如龟背上的寿纹。因此,平遥古城一向有“龟城”之称。
我们自西向东沿着西大街向城中心走去。平遥古城是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的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干”字街是由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组成的,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森然的围墙紧密呼应,经过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出苍老,但苍老而风骨犹在,竟然没有太多的破旧感和潦倒感。
街道并不宽,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沿街的门面房不少挂着老字号的招牌,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当我们走到南大街时,宛如置身在明清时代的闹市中,只是人们的服饰变得现代化了而已。
在县城中心,横跨南大街路中,有一座高18.5米的三重檐歇山顶木构架楼阁。此地是当年的商贸聚集中心,世人称此楼为“市楼”。楼南东侧的脚下有水井一眼,据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
市楼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后曾有修补。底层面阔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筑砖石台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砖墙,东西各有券门一道,四周围廊,柱上施半拱。二层平座回廊,前后隔扇门装修,内施楼板,设神龛,南供关圣大帝,北祀观音大士,另奉魁星,屋顶装天花板,楼顶施彩色琉璃瓦,嵌镶成南“喜”北“寿”的精美图案,是城内独一无二的楼阁式高层建筑。据说市楼是登高俯临古城全貌的最佳去处。可惜,我们只是在楼南照了几张相而已。
到衙门街口西行,远远就看到了衙门口。趁着购票的空闲,我们在县衙的大门前留了影。仔细观看了县衙大门的景观。
平遥县衙座北朝南,南北轴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面积二万余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现存明清规制,除少量元代建筑外,大部分为明万历年间重修,建筑群主从有序,结构合理,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总房屋间数二百九十九间半。
大门东侧有一面大鼓,名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知县听到鼓声立即传唤击鼓人,上堂受理,如无词状者,委刑房书吏找人代写。然后,知县断写准讼日期,查究、堂审,如案情重大,知县立即升堂审问,若事情细微而击鼓者,知县即行刑讯,动用刑罚责惩击鼓人以肃堂法,可见击鼓鸣冤也是要担风险的。大门楹柱上有幅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对联之意颇耐人寻味,  这是知县规劝百姓,一方面要体谅知县为官不易,无事莫登三宝殿,另一方面也是警告百姓,进衙门要慎之又慎,一不留神,得不偿失,衙门还是少进为妙!俗话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不过,今天我们可是花了“银子”的——30元一张票。哪能不进?
进得大门,是二门。二门又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也。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上下有别,贵贱有序,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东为上,是“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日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仪门外有联曰:“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百载烟云归咫尺,一暑风雨话沧桑”。
仪门以内,庭院开阔,沿着长长的甬道,放眼望去,是位于七级石阶的月台之上的大堂,上书“亲民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悬有一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一县之长,虽说是七品芝麻官,但也是权倾一方的“父母官”。县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黎民百姓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县官的任命和选择,据说明清两代,官员的任用,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首先,是“别流品”,即官员必须出身清白,凡娼、优、隶的子孙均不准入仕;其次,是“观声音”,即品貌端正,言谈流利,身体健康。此外,还有“核事故”、“论资考”、“定期限”、“密回避”、“验文凭”等。每一条都严之又严,从中不难看出封建统治者制法的严密性。
大堂内,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这与宫阁上方所悬匾额“明镜高悬”可谓异曲同工。“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是不是也应成为我们今天领导干部“做官”的座右铭?
屏前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官阁”,是知县审案时所在的地方,由于官阁四面通风,冬天断案时,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炉,以供知县取暖,所以官阁又称为“暖阁”。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宝、令签筒、惊堂木等升堂用品。案的旁边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状。官阁顶蓬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象征皇权一统,四海归一。
大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明清时期,户房收集的田赋丁银除上交外,地方还要留存一部分,供地方日常开支及灾荒年间赈灾济荒,这些开支银两及帐册均存放在钱粮库,由县丞负责,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财务室,西侧的武备库,是明清时存放升堂时所用的刑具和部分兵器。以及县衙所有兵器刑具清单的地方,平常典吏负责管理。
位于大堂东西两侧是“六房”,吏、户、礼居东,兵、刑、工居西,它们分别与东边的钱粮库和西边的武备库合称为“东司”和“西司”。东库房由县丞(正八品)分管,西库房由典吏(从八品)分管,六房的正职称“经承”,副职称“管年”。其中,吏房管理县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负责登记本县进士,举人副榜封爵等,其职能相当于“人事局”,户房又称“户粮房”,主管全县征粮纳税,折成银两押解上缴朝廷国库,遇灾荒之年还办理赈灾放粮事宜,户房的“经承”又习惯称“钱谷师爷”,户房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礼房主要管理儒学、教育、庆典、祭祀等,科举考试时协助知县教谕,组织童生应试,监场、发放试卷,操办各种庆典,主管知县出巡、仪卫、鼓乐,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和“县办”职能。兵房主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兵卒,向上级输送兵员,驿站、铺兵、城防、剿匪等均属兵房管辖之事,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刑房主管本县民刑案件,其手下有“管年”、帮助、刽子手、狱卒、仵仆等,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工房主管全县蚕桑、织造、修筑公署、城防、庵观、寺庙、塔、兴修水利、铸造银两、铸造枪炮器械、雕刻塑造、销毁假币等,类似今天的“经委”。六房各司其职,同时由知县统筹管理,决策权在知县,而执行权在六房,可谓“议行分开”。
大堂后面是二堂。二堂与大堂由一道院门隔开,这道院门叫作“宅门”,宅门是通入内宅的咽喉之地,两旁设有“门子房”,是看门人的住所,“门子”日夜轮流值班,闲人免进。门子房既是传达室,也是保卫科。门子虽地位低贱,但却是知县亲信,知县手中有权,难免有人情相求,但若想见到知县,必须由门子通禀,门子虽然年俸仅有六两,但许多来访者为求方便,常对其行行贿赂,否则,在这里就吃了闭门羹,连知县的面都见不上,就别提办事了。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走门子”的历史渊源。穿过宅门,还有一道屏门,由四扇转扇门组成。跟仪门一样,只有在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开,平时用于挡隔人们视线,屏门上原先绘有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像以镇宅避邪。
穿过屏门便可见二堂,二堂外悬一联曰:“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其意不言自明,有意思的是下联的“愧”字少一点,而“民”字多一点,即对百姓要少一点“愧”,多么巧妙的寓意!
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室,知县每天除上午升大堂理事外,多在二堂办公,处理日常公务,召见下级,小范围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多数的民事案件也常在这里审理。这是因为民事案件的审理不需要大堂的森严气氛。二堂正中屏风上绘有“松鹤延年图”,这与大堂的“山水朝阳图”相比,无疑多了几分生活气息,案上的令签也与大堂不同,只有黑色而没有红色,表明在二堂一般不判处死刑,屏风上方悬有匾额“思补堂”,原称“退思堂”,均为退思补过之意。知县坐在堂上,抬头便可见对面屏门上所悬“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这六个字提醒知县断案时要权衡再三,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明清时期,民刑案件的审理是分开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审理,民事案件则在二堂。在二堂断案时,知县通常是给原、被告讲一些三纲五常之类的内容,用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来教育他们,从而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一般很少动用刑罚,除非当事人执迷不悟,顽固不化,单靠说教不能解决问题才用刑。
穿过二堂,便到了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内宅所悬匾额为“勤慎堂”,这是由于古代作为一个好知县的标准是清正、勤快、谨慎。“清”字乃是为官之本,是为官的基本准则,所以不需写出,加之,“清”字又是国号,所以后人慎用“清”字。由于一些涉密的案件也在内宅审理,故老百姓也称其为“三堂”。内宅所悬楹联为:“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意思是说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不要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则,要“存公道去私情”。虽然匾额中“勤慎堂”将“清”字略去,但在这副对联中却含蓄地表达了这一点,可见“清”是为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的。
明清两代,知县须在500里以外异地当官,朝廷制度森严,知县不许携带家眷,知县家属也不许来探望,加之交通不便,知县一年四季辛劳在任上。只有每年腊月二十至次年正月二十为封印期,为知县的一个月假期,知县方可以回家,由县丞、主簿、典吏等处理县衙日常事务。内宅东西厢房为客房,有上级莅临或同窗同科谊友来访,可做留宿之所。
平遥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建筑是大仙楼,这是其它县衙所没有的。始建于元朝至正六年,历次重修、扩建都未触动这里,以至于这里地势是全衙最低的,但是建筑却是衙署中最高的,而且保持了初建时的格局。
楼下东屋是衙署的厨房,西房是炊管人员的住房。正房是北方的特色建筑——窑,冬暖夏凉,这里是知县用餐的地方。正窑门外悬挂一联曰:“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除了神仙每一个凡夫俗子所离不了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做人的基本品德——“朱子八德”。
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据民间传说,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将其奉为“守印大仙”,虔诚供奉于此。大仙楼外有一幅楹联:“名场似奕无同局,吏道如诗有别裁”。做官尤如下棋,要勤动脑,慎动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勤一慎,这也正是内宅“勤慎堂”匾中所蕴含的为官之道。“奕无同局”、“诗有别裁”,即“治赋无常经”,为官者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的局面,无制法可循。可以看出做官也是一门学问,需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
从大仙楼东侧门穿过,便是县衙的后花园。这里有山水花草,亭台楼榭,是县官吟诗作画抚琴消遣的去处。不过,这里比之江南的园林来实在是逊色多了。
我们从后花园折回头向南,又参观了演戏用的风雅台、纪念萧何修建的酂侯祠、跪拜酂侯的献亭、存储粮食的粮厅等。
11点半,我们来到大堂,观看县官升堂表演。
故事讲的是,清光绪年间,平遥西郭村年青人莫天良,每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一付浪荡子弟,逆待长辈,忏逆不孝,其父生日之时,不但不管吃穿,反而听其媳妇之言,将父亲打出门外,其父忍无可忍,迫不得已跑到县衙击鼓喊冤,县太爷秉公断案,以理服人,情法并用,使莫天良悔过自新,父子重归于好。
平遥县民盟副主委,政协委员,美协主席张育人饰演县太爷,原平遥县政协委员,文化馆副馆长李兵文饰演师爷,山西美协委员、全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西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平遥老年画家郝生英饰演莫老六。演员很投入,惟妙惟肖,不时博得观众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从县衙出来,我们直奔“日昇昌票号”。途经长升源老号时,不少人买了长升源的黄酒和点心。据传长升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年慈禧太后西逃长安,路经平遥,曾品尝长升源的黄酒和点心,并御赐一个“长”字,由此得名“长升源”。
日昇昌票号坐落于平遥西大街的繁华地段,号称“中国第一家票号”。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一座小小的院落,却开创了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
日昇昌票号创建于公元1823年。投资人李大全,原是经营颜料庄的商人。日昇昌票号创建之前,商人之间的银钱往来一般都要请镖局押运,但因时局动荡,劫镖之事时有发生,靠镖局押运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商人的要求。李大全手下的掌柜雷履泰顺应潮流,劝说东家李大全改营金融业,投资三十万两白银首创了中国第一家专营银两汇兑业务的票号,从此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昇昌票号鼎盛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其经营网点遍布除东北、西北以外的整个中国,可谓“一纸风行”。
取名“日昇昌”,意在日日升,日日昌,四个太阳,似旭日东升普照大地,永远繁荣昌盛。“日昇昌”这块招牌,相传是雷履泰梦中所得。一天傍晚,雷履泰吃过晚饭靠着铺盖卷躺下,忽见斜对门的木器厂内燃起冲天大火,人们大呼小叫着去救火,雷急忙赶到木器厂前,原来竟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堂大院,推门进去,只见里面更是珠光宝气,碧瓦琉璃,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洞天福地。正在雷掌柜目不暇接之时,忽见东方朝霞虹景里,两轮红日喷薄而出,那金辉与宅院相映,更是璀璨壮丽,令人叹为观止。訇然一声只见天上开了一座大门,天界众仙飘然而至,许多神仙向他频频招手,约他一同西去,于是雷履泰顿觉身如飘带,冉冉升空,登上仙界……。雷履泰猛一激凌,翻身越起,竟是一个离奇的梦。这时,一个崭新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二日并升光照大地——票号就叫“日昇昌”。
如今的日昇昌票号旧址,已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所见所闻的是一百多年的过去。尽管日昇昌票号小小的院落,无法与现代银行的摩天大楼相比,但我们分明从这里看到了当代银行的影子。
院落不算太大,但布局紧凑,结构井然有序。特别是票号的防盗措施令人赞叹:所有房屋的屋脊都是建在靠外面的墙上,所以所有的外墙都是最高的,盗贼要爬上去是很难的。房屋与房屋、房屋与院墙的空中都覆盖着铁网,网上挂着铃铛,只要有人触动,就会发出声响报警。票号的金库一反常规,就建在人来人往的前院的客房内,真是出其不意,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我们从日昇昌出来,已过中午。我们在西门外,找到一家较好的饭馆就餐,24个人分成三桌坐下,待到饭菜上桌已是一点多了。我们叫了不少当地的风味小吃:炒不烂、搓鱼、栲栳栳……,当然也少不了平遥的牛肉啦。我不知大家感觉如何,反正我是吃不惯——除了牛肉。
三点左右,我们才从平遥出发,到祁县乔家大院,购票(门票30元一张)入院,好象是四点左右。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于一九六五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五年在此筹建民俗博物馆,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
从高空俯视乔家大院的院落布局,很象一个“喜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3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垛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
第一院和第二院为乔家历史和乔家珍品两个专题陈列。后四院主要陈展民间工艺、衣食住行、岁时节日、婚丧嫁娶、农商习俗等九大部分,祁县民俗博物馆是一所以清末民初汉民族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博物馆。开馆十多年来,先后接待游客达600万余人次。江泽民、乔石、刘华清、尉健行、李铁映等领导人以及华国锋、费孝通、胡绳等名人都到过这里。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参观团体也来过。曾有三十多个影视剧组在乔家大院拍摄过《大红灯笼高高挂》、《昌晋源票号》等影视剧。一九九五年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是一座集中体现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独特风格的宏伟建筑群体,外视威严高大,宛如城堡,内视则富丽堂皇,既有跌宕起伏的层次,又有变化意境的统一规范,结构考究,选材精良。院内斗拱飞檐、石刻砖雕、牙版镂、彩绘金装随处可见,工艺精湛,各具特色,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民居民俗研究价值,被许多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乔家大院大门座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衔大铜环,并镶嵌着一幅铜底板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大门顶端正中嵌青石一块,上书“古风”。雄健的笔力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质朴生活作风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有风采。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幅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这同作为巨商大贾的乔家所秉承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
进入大门,是一条长80米的石铺的笔直甬道。6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的3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3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
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4座,门楼、更楼、跳阁6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
走完那长长的甬道,尽头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两明两暗。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装饰精彩,富丽堂皇。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为李鸿章所题。
传说初大院建时,老院外原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得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家主人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乔家照梦中指示,移了树。果然树枝叶繁茂如初,于是又在旁边修了五道祠。后来乔家大院越修越大,家业也越来越富,直至今日还在泽被后代。看来乔家是得助于神灵的保佑的。
我们按照院落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转,一间一间地看,大家兴趣不同,不知不觉中都走散了。等到所有的人出了乔家大院,来到停车场,已是下午五点多了。
汽车出了乔家堡,风掣电驰般地跑起来,时速总在90公里之上,七点四十分,到达我们下榻的长北铁道大厦。结束了这次匆匆的旅程。

作者:xxxl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ailvyou-761(AILVYOU-761) 2006年3月12日 16点28分 评分:9
我随旅游团去过平遥一次,感觉平遥古城不错。
 
→回复
 
更多文章列表
北京背包客31小时代县游
太原游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滹沱河漂流
2009年元旦山西旅游
龙飞凤舞山西游
山西旅游攻略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