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川西游程简记之中甸县城
中甸与丽江仅一江之隔,江南是丽江,江北是中甸,我们穿越虎跳峡一线都属于中甸县。中甸、德钦和维西三个县成品字形排列,中甸靠东,与四川乡城接壤;德钦在北面,以梅里雪山为界与西藏毗邻;维西靠西,境内有著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河平行地由北向南流淌。三个县共同构成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州的首府设在中甸县城,所以明天开幕的迪庆赛马会也在中甸县城郊外举行。中甸县城原名建塘镇,变成县治后渐渐没人叫建塘了。古名尼央宗,藏语里大概是太阳城的意思。初唐时吐蕃就开始认识到这里的战略价值,在这里修筑城堡。此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地形上西面、南面都有大河作为屏障,北面是难以穿越的梅里雪山,东面穿过森林、山地后可以到达川南和滇北,可攻可守,乃战略要地。本世纪中叶,运送援华抗战物资的盟军飞机沿着所谓驼峰航线在印度与云南之间穿梭,而迪庆、丽江地区也恰好位于这条航线上——我们在玉龙雪山脚下还看到过当年作为补给、修理之用的盟军机场、兵站——后来有个家伙因为飞机失事掉了下来,这倒也好,自动进入带薪假期。他发现这里景色非常优美,获救回国后写了本书叫做《失落的地平线》,把这个地方叫做香格里拉。事实上这里的藏文名字叫作香巴拉,意思是“太阳照耀的地方”,此公看来是犯了个听力错误,没想到“香格里拉”这个名字从此世界闻名起来。 经过“广大专家研究论证”,中甸就是这位老兄描述的地方。(当然还有另一批专家经过同样严密的研究论证香格里拉应该在四川稻城,我们不是专家,又不敢对专家厚此薄彼,所以两个地方都去了),从此中甸的旅游业就打着“香格里拉”的牌子大踏步进军国际旅游市场了。说实话,中甸附近有雪山、大河、峡谷、冰川、草甸、湖泊,还有丰富的各兄弟民族文化,尤其是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确非常值得一去。 丽江到中甸有一条214国道,亦即滇藏公路,过中甸后经德钦进藏,直达拉萨,我们下面几天就得同它打交道,所以在此郑重提及,闪亮登场。 比起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的路况要差得多,很多地方连柏油都没有铺,车颠簸得很厉害。为了改善丽江至中甸的交通,214国道连接两地的这一段正在翻修,说是要改成一级路面。我们正赶上修路,这段路可没少受罪,很多路段都必须绕到旁边的临时土路上行驶,加上雨季,土路成了泥路,路况就更加不堪了。就在这一路颠簸之中,我们开始了香格里拉之旅。 晚上住在扎西杰索酒店,三人间60,双人标准间80一夜。据说扎西是最常见的藏人姓氏,我们一路上见到好多家扎西旅馆,大概类似于汉人的“王家老店”吧。安顿下来之后刘师傅带着我们去靠近永生旅馆的天成酒店吃晚饭。来中甸之前在网上查到这里的两家著名旅馆,一家叫永生,一家叫Tibet Hotel,到了才知道原来是一家,只是中英文名字不同而已,我不禁纳闷:永生和Tibet有什么关系?难道藏语里对他们自己民族的解释是永生不灭?才疏学浅不得而知。 在天成吃的是团队餐。刘师傅告诉我们,旅游区的饭店给散客开的菜单是很高的,自己来点菜吃的话很贵,而团队餐则是旅行社同饭店实现订好协议,由饭店为团队游客准备的套餐,按人数计算,价钱比较公道。对于旅行社来说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对于饭店来说则是拉住了大客户,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确保利润。刘师傅开的车是旅游公司的,所以虽然我们实际上属于散客,他每次都腆着脸对饭店说我们是某某旅行社 的团队,要吃团餐,这样一来可省了不少钱,一般来说每个人平均十块钱一顿饭,大概有10菜一汤,还是相当丰盛的。当然,对于刘师傅来说也有好处,就是他作为司机带游客来吃饭可以享受饭店的免费招待,So everybody happy。 晚上去了一家藏民家访,参加他们的歌舞晚会。中甸县城周围这种家庭晚会相当多,都是迎合游客接触藏民家庭、文化的要求而应运而生的。我们这一家的男主人本来穿着一身军装——大概是收购旧衣服买来的——见我们一车人到来,衣服都来不及换,马上捧了一盘早就准备好的青稞酒壶酒杯,让一个藏族女孩捧着一大堆哈达来门口接我们。我首当其冲,接过他敬的一杯青稞酒一饮而尽,他看我喝干了酒挺高兴,赶忙把哈达缠在我脖子上,这是藏人所谓最高的待客礼节:把洁白的哈达献给远道而来的客人。接下来一个一个敬酒、献哈达,我们这些海外侨胞都不太敢喝青稞酒,大多数人只是沾了沾嘴唇。进门之后我才想到,刚才我虽然喝完了酒,礼节上还是有问题,根据藏人的规矩,客人在喝之前应该用手指沾一点酒,弹向空中,如是者三,然后方才一饮而尽,这样主人才会觉得高兴。 男主人带我们进了院子,他家是一栋两层小楼,底楼大概是用来放牲口饲料什么的,二楼才是居室。一边上楼他一边接过家人递过来的藏族民族服装往身上套,看来这玩艺属于工作服,平时不穿的。他看其他人都不像中国人,就我一个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为我是全陪导游——涉外导游分两种,一种是带着客人满中国走,另一种是当地的导游,只负责某一地的向导工作——我也就糊里糊涂答应着,心里指望他把我当导游呆会收费时少收我这一份钱,我们可以用来多尝点当地小吃。 上了二楼先进佛堂参观,男主人自豪地指着琳琅满目、金碧辉煌的各种法器说这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千里迢迢从西藏、印度请来的,然而一旦我们的团员问起其中一些法器的意义和用途,他就说不清楚了。我开始觉得这可能是他为了招揽游客而特意搞的佛堂,他本来就不信仰,因此也说不上来其中的名堂,后来想想也未必:这世上相信宗教的要么是很有文化的人,要么就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更以后者居多。信宗教和懂宗教完全是两码事,宗教学家信教的凤毛麟角,教徒懂教义的当然也一样少。绝大多数信徒并不知道宗教里面纷繁复杂的各种教义、派别,他们只是希望信仰之后那个不知道藏在哪里的上帝或者如来或者sth like that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气,又抑或是他们的祖祖辈辈历来是信仰的,所以成为了一种习惯,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拿这位男主人来说,实在不能指望他说得出多少藏传佛教的知识来,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 既然他说不上来,我又一心想扮演“全陪”的角色,于是便越俎代庖地开始向大家介绍藏传佛教的一些简单知识,什么转世灵童啦,花教白教啦,布达拉宫啦,达赖班禅宗喀巴啦,不一而足。主人对我非常感激,并不失时机地弄了个人进来在那大磕长头,我觉得还是见好就收吧,便拉着大家坐到客厅里去了。 虽然这一户比我们在牦牛坪访问的那一家富裕得多了,但客厅的结构还是差不多的,核心总是一个不灭的火塘,我们围绕着火塘坐下,主人奉上酥油茶、青稞酒,又排出了些藏族小点心,如青稞炒面、奶酪之类。接着主人召集来了四五个藏族男女,一个个都穿着美丽的民族服饰,给我们表演民歌、独奏、锅庄舞、旋子舞等民族歌舞,还拉着我们一起上去围着象征家庭财富的大圆柱尽情的唱啊跳啊,大家完全沉浸在藏族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总的来说,虽然这种藏民家庭歌舞晚会已经非常商业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化并非一定是负面的,它带来了比较良好的策划、组织,晚会可以说搞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因此对于没有体验过藏族文娱生活的游客来说参加一下这种家访活动还是相当值得的。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个“全陪”看来不正宗,最后付钱时每人40元,还是算了我的一份。
作者:stallion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