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崇洋媚外的产物
出发地点:未关联 |
新疆 和田 新疆博物馆 游记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未添加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新疆 和田 新疆博物馆 红山游览区 丝绸之路博物馆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丝绸之路”是崇洋媚外的产物
我多次去过新疆的和田地区,对它有特殊的感情,权且以此文作为和田的另类游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蚕、丝、帛等文字记载。中国绚丽多彩的丝绸,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就传入西方,这条沟通中国和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的交通商道,就是所谓的“丝绸之路”。
然而,如果沿历史向前追溯,人们就会发现在所谓的“丝绸之路”以前,就存在着一条文化之路,这就是“玉石之路”。这条“玉石之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元明清、中华民国直到今天,在六千多年的岁月中,和田玉传遍中国各地,流传到中亚、欧洲乃至全世界,使和田玉登上了古代文明史、现代和当代文明史,称誉世界。
随着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而这些玉器不论数量上或是在艺术水平方面都十分惊人。考古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并且认为“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真正起源的时代。
玉器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一走上历史的舞台,它就不是物质的,而是社会的、精神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我国从殷商开始到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完成了和阗玉的政治化、宗教化,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很多人不明白,和田玉为什么那么有名,位居宝玉石之首?原因就在:
1、和田玉(器)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象征。
2、和阗玉的政治化、宗教化,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
3、人类的伊甸园已经被本文作者考证在和田地区,和田玉是上帝的挚爱。
现代考古挖掘中,在新疆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和田玉制成的玉斧、玉串珠;据悉,在陕西仰韶文化遗址已出土了和田玉玉器;在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玉片也可能来自和田玉。这一切表明,在“玉器时代”和田玉已被当地人们使用,并传播到甘肃、陕西等中原地区,这一条传播路线就是“玉石之路”的雏形。
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已经出现了丝绸,但那时真正驰名的是新疆的和田玉,而并非丝绸。那时的丝绸默默无闻,而和田玉却从遥远的新疆流传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新疆玉材需经甘肃、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从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这条“玉石之路”已向西延伸到中亚。据乌兹别克史记载,在公元前两千年时,就已有新疆和田玉在那里出现,可能就是从新疆北麓远运而去。这条大约四千年前的西去“玉石之路”,早于以后出现的“丝绸之路”一千六百年左右,可能是中国通过中亚一条很古老的道路。
黄帝娶妻昆仑一带旺族西陵氏之女嫘祖,在新疆和田河畔树桑养蚕,开创了中国的纺织技术。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此“玉石之路”因丝绸贸易的日渐兴旺而变得繁荣起来,被称做“玉帛之路”。在汉代,出现了一个重要地名,这就是《史记》中所说的“玉门”以及《汉书》中记述的“玉门关”。为什么叫“玉门”、“玉门关”而不叫“丝门”、“丝门关”呢?我认为,这个史实反映了和田玉沿“玉帛之路”向东输入中原的铁的事实,而不是丝绸。玉门关处于新疆与甘肃交界地带,是运输和田玉必经之地。当时的汉武帝非常重视和田玉,因此,设置亭障都尉把守,并以“玉”命名,“玉门”即玉石输入之门,“玉门关”即玉石上税、挑选入宫之门。
汉时,和田玉输往中亚和南亚各国。据学者考察,在巴基斯坦古城塔克西拉,曾发现公元前一世纪由中国新疆运去的软玉。在汉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处于丝绸之路关键地段的新疆,对外联络增多,和田玉更成为宝物东往西出。
“玉石之路”是新疆和田玉在中华文明史上重要地位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及对外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首次在其《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 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作“Seidenst Rassen”(丝绸路)。
由此可见,现在所谓的“丝绸之路”是后人吹长的牛皮,是天大的谎言,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在时间上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目前之所以盛名,是崇洋媚外的产物!真正延续数千年一直到今天的是“玉石之路”,“玉石”很重,需要马车来运输,因此它需要路,玉石文化内涵极大、使用价值高,值得长途运输;“丝绸”很轻,而且“丝绸”发音同“死”,以丧葬文化为主,其文化内涵和使用价值不足于长途运输,也不需要“路”,因为它不需要马车。
作者:mark2002002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光看题目就感到惊讶,作者的视角很独特啊!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