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厕
出发地点:未关联 上海 黄浦 黄浦江 游记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未添加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上海 黄浦 黄浦江 南京路 上海博物馆 世纪公园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上海――如厕

我希望明天的上海――

如厕不再成为作家的话题
日月谭

20世纪50年代初,绝大多数的上海家庭不说没有独用的卫生设备,连公用的抽水马桶都很难被普及使用。本地房屋和老式石库门建筑的家庭,一般都是使用马桶,即使是市中心热闹区域,方便事都很难堪。在使用马桶的民居,每天水火之急是开门后的头等大事。里弄中的公共厕所前排起如厕者的长队,是老式里弄民居中的普遍景象,更何谈半夜三更遇到如此这般的尴尬时刻。那时,一家一室的时代,房间中拦出一个放马桶的角落,私密性当然无从谈起,只是靠着上海人老派的尊严与矜持,多少年来,大家就这样心照不宣地维持着生存的最迫切需求。
由于,有诸如此类的不方便,以至于在那个时代,去人家屋里作客,要将方便牢记在心头。量出为入地喝水品茶是基本常识,客人入座没多久而谈兴方起,已经要起身告辞,大多数就是因为有无法排遣的“隐忧”。一位外省作家如此回忆他在上海做客的情形:“年轻美貌的女主人把我迎入狭小的屋子,用自己炒制的瓜子款待我。她在寒暄了一阵之后,突然走入一米远的帘子后面,随后传出了近在咫尺的清亮的尿声。须臾之后,女主人一边系着裤带一边走回到桌边。她的举止没有丝毫的局促与尴尬,倒是我的面颊因隐秘的欲望而感到发烫……”
学者、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谈到昔日上海的日常如厕风情时,也不免记忆犹新:“都市居民的排泄物的收集、便器的清洗,是一项不可废弃的重大事务。从当时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国际饭店的窗口,你可以清晰地听到这种声音,当太阳初升在黄浦江上时,它们就回荡于以南京路为核心的排屋区,犹如成千上万人的生理性晨祷。这就是上海早晨的伟大标记。群众卫生运动启动了红色黎明。那些有节奏的刷洗声是都市时间和节律的隐喻。”
在上海如厕之难,还使得江苏作家叶兆言创作了小说《关于厕所》。其中,有个真实的细节,一位叫杨海龄的女青年,在上海逛商场时内急。商场厕所少,该青年排队等候,最后忍无可忍,在众目睽睽之下尿裤了。她觉得自尊心严重受损,当时的她选择了离开。她离开了家乡那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城市,到了北方一个气候等各方面条件都差很多的城市工作。她认为尿裤之后,她无法再面对那些熟悉的面孔。
上海学者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中,记述他在瑞士走访爱因斯坦故居的感受时,不经意地就写到了厕所:“在故居里转了两圈,没找到卫生间,开始为爱因斯坦着急起来。怕他也像当初我们住房困难时那样,与别人合用卫生间。这种每天无数次的等待、谦让、道谢、规避,发生在他身上是多么不应该。”即使是走到地球的另一半,上海人心理上昔日如厕“集体记忆”,依然会在他的潜意识中浮现。
进入21世纪后的上海,马桶逐渐淡出视野,居家生活的“方便”也开始走向方便。但是,昔日文人笔下的上海如厕难堪的讲述,已经成为上海人的一种耻辱。因此,我希望明天的上海,城市发展的诸般事情中,首先考虑公厕的普及,让如厕不再成为作家的话题。

作者:riyuetan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摩天楼上云中行
我的2002
5月2日奉贤海湾游记
清明踏青
初訪佛教四大名山(一)
五一崇明2日游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