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造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龙脊梯田堪称地球上的一大奇迹,在漫长的岁月中,壮瑶族人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造就了这片“世界梯田之冠”的地方。
龙脊梯田只是一个景区统称,包含龙脊寨(壮族)、平安寨(壮族)、中六寨(瑶族)、大寨(壮族)、田头寨(瑶族)、小寨(瑶族)等若干村寨。龙脊梯田常规来说有3个入口,一个是平安村,一个是大寨村,还有一个是龙脊村(龙脊古壮寨)。
我们选择了功略中推荐的风光最好,也是路途最远的大寨梯田,车行大约40分钟。我们跟随小向导在提前1公里左右下了车,决定用走路的方式体味这积累了几百年人类的智慧和勤劳的伟大景观。背上包,人一下子就置身在这个广袤的区域中,随着道路,蜿蜒在跌宕有致的梯田里,眼中的每一垦梯田都一直从山脚修到了山顶,肉眼估计高差至少有几百米高。虽是初冬,但男人们依然在地里忙碌着,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孩子们在田埂上跑来跑去,炊烟袅袅的木楼里出入的是女人们的身影。
翻过一个山头,豁然看见一大片黑黑的木楼,小向导高兴地说:“看,那就是我的家了”,然后轻快地点着石子三跳两跳地飞一样离去,只留下我们小心翼翼而又沉重地踩着石子,躲过一片又片的积水。我们到达的地方是大寨的最高点——田头寨,也是大寨梯田风光最壮观的地方。田头寨里居民都是壮族,布局很散,三户两户地散落在山涧、山脚、山岗。古旧发黑灰色的吊脚楼,映衬着梯田、云雾、溪水,颇有些古意,犹如水墨画般好看。
寨子和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是这几个寨子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居住在这里的壮人、瑶人都是通过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与外界沟通的。据说几百年来,这条山腰上的石板路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每村都要修补经过本村的路段,而且每家都要出三天义工。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条完好的石板路。
午后收拾停当,我们背着相机、兴致冲冲的登上二号观景台。水是梯田的命脉,没有水的梯田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不鲜活不生动。因为雨水的充沛,初冬时节,漫山遍布的梯田在逆光的照射下,像一面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虽然天一直在阴沉变化中!乌云笼罩了整个上空。好在阴雨天的梯田别有一番风味,从二号台往东俯瞰,有几座山包,如练似带般的梯田,从各自的山脚盘绕而上,而山的顶峰共有七块大小、形状不一的水田,太阳一照耀便闪闪发光。故名“七星伴月”。再配上农夫、水牛耕田穿梭的身影,吊脚楼顶的袅袅炊烟,宛若一幅古朴而壮丽的田园画,令观景台上的我们叹为观止,乐而忘返。
从2号观景台出来,要走一段回头路,从田头村南行,去大寨最高的地方——1号观景台。在梯田间漫步是很容易迷路的,因为梯田无论形状还是位置都很相似,好在我们不惜力,迷失在这美景中也体会着找寻的快乐。窄窄的石板路随着山势逐渐升高,人也开始喘粗气。雨停了,但云雾逐渐大了起来,回望田头寨已淹没在一片白茫茫云雾之中。跟泥泞的道路挣扎了1个多小时,我们终于登上了大寨的最高点——观景阁。蒙蒙的梯田显得格外的缥缈而神秘。透过薄薄的云雾,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梯田,但足够你去赞叹了。从瑶族的先民来到后就开始在这片山地上用双手开凿的梯田,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着。
天快黑的时候,太阳终于顽强地探了一下小头,顿时,划破乌云,露出隐隐的蓝天和朵朵的白云,慨叹着,这是何等醉人的美景。可惜风光转瞬即逝。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天未大亮,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停下来了,我们背上相机、脚架,又爬上2号观景台。云雾中,一级级的石板路沿着山脊盘绕,我们也如同进仙境一样,行走着。还是一样的阴天,太阳死也不肯再透出头来,这里便完全成了云雾的天下。
风起,云涌,雾气从山下的江水中冉冉升起,壮家山寨吊脚楼在云雾中犹如天上的玉宇楼阁,灌满水的梯田在晨光下像一条条银色的飘带,扬扬洒洒。出晨工的山民走在石板路上、三三两两的悠悠而来,不时传来几声鸡鸣,还有那布谷鸟隔山歌唱,飘荡的雾把昨天还记忆深刻的景色装点得美妙无比而且变化无常。
有意思的是,昨天从1号观景阁遇见的一只家狗,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尾随我们到了山顶,呆呆地一会看看我们,一会看看我们谋杀胶片的好景致。雨又是时候地无边无际地下了起来……
雨阻挡了我们的行程。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决定延迟时间,在寨子里安安静静放松放松。因为不是旅游旺季,这里的游客很少,潘老师家的旅店,也只有几对外国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几杯当地特有的水酒下肚,大家都成相识已久的好朋友,各种语言、笑声、手势混杂一起,相约北京再见。
送走了他们,空空的大厅只剩下我们。倚窗而坐,抬眼满是望不尽的层层梯田,年轻人早已下地,老人们或编织围巾、帽子、提包,或出售着各种当地特产。这里开发旅游业已多年,难得的是,居民们还可以保留着最原始的本色,依然耕耘着古老的梯田。他们爱这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这份神奇的祖业完好地保留着,发展着。
虽然自然界充沛的降雨、丰富的水源、保持水土的森林覆盖是梯田赖以扎根的基础。一年多次自然降水和山坡上众多溪河,为稻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水源。但壮瑶家人千百年来能够保持青山绿水的秘诀,还在于他们将人类仅仅视为天地自然造化中的一分子。壮瑶族人延续上千年的这种朴素的自然观,无形中跟现代的环保观念倒很契合,他们认为人类是属于自然的,而不是自然是属于人类的。在这里,自然和人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升华到“人景合一”的至高境界。
终于要离开了,在潘老师家吃完最后的午饭。这里是一个很舒服的旅店,全木质的小楼,刚刚装修完毕,还散发着木材的清香,走台阶的时候总是一阵阵地轻响。我们住一宿或食一餐,也只收一二十元,主人还细心地为客人提供了免费热水器、洗衣机等服务设施,少了很多的商业味,更多了些家的感觉。我最喜欢看大桌子上的留言本,厚厚的几大本,我们的情感都是这么的相通,美的山、美的水,更美的是这里的朋友。相约总有一天,故地还是要重游的!我也在本中留下了:“窗外,随意散落在山间梯田的农舍在淡淡的薄雾中像一幅幅灰绿的山水画。瞪大眼睛,不舍得眨一下,不能留在镜头,就永远地留在记忆里吧……
http://oeeee.com/travel/mylove/t20060120_13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