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疆是跟的旅行团,单位组织了河北省下属的二十个员工,奖励了一次新疆旅游,连来带去就四天时间,算是比较紧张的了,不过大家都很眼红,毕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否则能去新疆也是很不容易的了。
我是从河北任丘出发到的北京机场,到的时候别的人还都没到,很无聊的在国内航班的三棵椰子树下等了好久,终于人到齐了。随团的导游竟然是河北中青旅的老总,看样子我们两个单位的关系也是不错,四十多岁的样子,胖乎乎的,给我们跑来跑去做着登机的工作。不过不是很顺利,8月的北京总是有雨,飞机晚点近四个多小时,应该是晚上七点半起飞的,我们到了十一点还没上去。机场方面并没有给我们特殊的关照,自然没有给我们准备夜宵了,呵呵~~~~,习惯这种待遇了。
下了飞机已经是晚上三点多了,黑乎乎的也看不清什么,一辆大车把我们带到哪里也不知道,迷迷糊糊的到了宾馆,困得睁不开眼睛,洗洗睡觉。
早上起来的时候,只听着楼下吵闹的厉害,虽然还是困,也只能起来了,下来转转,我们是住在乌鲁木齐的一个不大的宾馆里,叫什么已经忘了,下面是一条街,正开着早市,卖菜的一个比一个叫得欢。听着自然是普通话比较多,还没有到了异地的感觉,举着照相机拍了个遍。
吃了早饭上车,车上导游说着一天的行程,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也记不太清楚了,把有印象的说一说。
新疆的路很好,我们坐着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走在去吐鲁番的路上,途中经过了据说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达坂城风力发电站,当天很热,风不大,见不到所有的风车都转的壮观景象。抵达我国最热、最干、最甜、最低的地方-------吐鲁番,我们没有下车,远远的看到那堆发红的石头,据说是孙悟空一定要借了芭蕉扇才能走过的地方,看到了那根大大的代表着温度计的东西,据导游说当天是42度,我们座在空调车里,倒是没感觉有多么热。途中一个景点叫高昌故城,大家下了车,看导游去和一些赶着毛驴车的新疆大哥们商量价钱,我们的脚踩在大约有十公分的厚厚的黄土上,毛驴车被大家叫着赶得飞快,带着地上的浮土飞扬,看不太清远远的是什么,似乎觉得只是一座一座的小土丘。这时候已经能够感觉到酷暑难耐了,干糙的厉害,喝了一瓶水心里还是觉得热。没有被遮阳伞挡着的地方有一种血液要冲破皮肤的感觉。晒,极晒。坐上了颠簸的毛驴车,我们进入了尘土的包围区。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
高昌故城呈长方形,周长5.4公里,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份。外墙基宽12米,墙高11.5米,夯士筑成。全城有九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高昌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目前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两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规则的方形小城堡,当地人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1961年,高昌故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的内外建筑类型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进入城内、可参观外城墙、内城墙、宫城墙、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留存较为完整的建筑。外城内西南角有一座全城最大的佛寺遗址,占地1万平方米,佛寺两侧曾立着高大的佛塔,院内正中有残存着菩萨像和壁。
坐在车上的时候我在想,也幸亏这是在新疆,这里的年降水量非常的低,否则这座土城怎么可能把这种风貌保存到现在,真是文物啊!
再下车的时候,就感觉不到那种热了,原来我们是到了坎儿井。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里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境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尔井由竖井、暗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竖井口长1米,宽0.7 米。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你可以就近到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去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
走在坎儿井的两边,阴凉的空气扑面而来,也还是在新疆,虽然全是水,地上并没有苔,不象我国的南方,有一点点潮就满地的青苔。
上到坎儿井上边,就是葡萄房了,进去的感觉就是通风很好,很干爽,呵呵,也是,要不葡萄一定会成了葡萄泥,怎么也不会成葡萄干了
葡萄沟位于火焰山的西端,沟长8公里,宽0.5公里。沟中郁郁葱葱,遍布葡萄园,盛产各种优质葡萄,主要有无核白葡萄,这种葡萄晶莹如玉,味道特别好,另外还有马奶子、玫瑰红等13个品种,年产葡萄超过6千吨。
一进沟口,铺绿叠翠,茂密的葡萄田漫山遍谷。溪流、渠水、泉滴,给沟谷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桑、桃、杏、苹果、石榴、梨、无花果、核桃和各种西瓜、甜瓜及榆、杨、柳、槐等多种树木,遍布沟中,使葡萄沟又成了“百花园”、“百果园”。据说春季是繁花似锦;现在在盛夏,那就是硕果累累了。沟中藤蔓交织,曲径通幽,串串葡萄,举手可及。
葡萄沟南北长约8公里,宽半公里,居住着维吾尔、回、汉三个民族共约6000多人。现有耕地400余公顷,葡萄种植面积即达220余公顷。沟中产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玫瑰红、比夹干、喀什哈尔、黑葡萄和梭梭葡萄等品种。此外还有果酒厂生产的多种葡萄酒、葡萄罐头等。
灌了一肚子的葡萄,终于坐上了回程的车,也是很累了,坐在车上,睡着了。
中午晚上的饭自然是旅行社安排的,不错,我没敢吃太多,倒也没吃出新疆特色的风味来。晚饭后他们有人去做了休闲,我嫌累,很早就回宾馆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吃早饭的时候,他们说让多穿一些,因为要去天池,那里会冷。又跑着去拿了件衣服。
刚下过雨,有一点点凉,路上司机说去天池的路才通,前几天因为下大雨冲垮了一段,还伤了两个小孩子。弄得天池这条路好几天没通车。才调来的人修好的,我们算是比较有福气的了。
到了山下,天还有些阴沉沉的,零星还带着几点雨星,有点儿凉,同行的人有人去租了大衣,我犹豫了一下,没去。
换了景区的车,越向上就愈增加了凉意,外面在一丝雾气笼罩着,原本青翠的树也变得灰朦朦的。下了车,跟着别人向上走,山不陡,路还不算太窄,因为雨水还有一点滑。走过了说了几个景点也没留下什么印象,越向上走雾倒是越大了,最后到了一潭水边,就说是天池天了。
哇塞,盼了这长时间,这就是天池啊,雾实在是很大,只能看出一米多远,看不出池有多大,边上有一棵树,说叫定海神针,说是一棵榆树,长得不错,郁郁葱葱的,不象是内地的榆树的样子,内地的榆树一般总是会有很多的虫子,咬得树叶千疮百孔。这棵树的树叶有种枣树叶的感觉,油绿油绿的。
既然天池的水看不清,就找地方照几张像吧,反正好歹算是来了这一回。回去的时候至少能对别人说说,虽然没有看到优美的风景,在这“天然氧吧”里,好好呼吸一下洗洗肠胃吧!这里的空气确实十分清新,据说一年四季空气质量都在一级,要不怎么能有“天然氧吧”之称呢。
走啦
下午我们去了新疆大巴扎,来了新疆一定要带一些特产回去的,乱七八糟的各自买了一些。印象最深的是我买了一顶皮帽子,第一眼就看上了,黑色的貂皮,软软的,后面耷拉了几个小毛球,漂亮极了。不过回家以后发现,这种帽子看看还行,戴着其实不是很合适,花了400元的帽子从回家就一直放在一个很漂亮的盒子里,到了冬天的时候会拿出来试试,然后又放回去,呵呵,没用。
晚餐是我们的新疆**分公司请客,在一座大大的帐篷里,大概能座下100多个人,这回吃的是新疆的特色饭了,哈哈,饱餐一顿。
再次见到新疆的清晨就该是准备回去了,第三天的上午没有做任何安排,继续好好的呼吸一下新疆的空气,中午就要坐飞机返回北京啦
回来的这一路非常的顺利,三个小时多一点,我已经站在了北京的土地上,回家啦
河北 温馨于2006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