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发表 发表评论
湘西的故事:舒家塘--如果没有遇见你 作者:synthiay 发表日期:2002-7-10
面的车在任贤齐“冰力十足”的劲歌中铆足了劲,加大油门向舒家塘绝尘而去。可怜经历了黄丝桥追捕之后的我们,在换了无数种坐姿仍然要被颠得东倒西歪、七荤八素之后,只好紧紧抓住中巴前后左右座位都装有的扶手,才不致被抛到空中(后来,湘西面的车内安装的扶手被誉为最能体现人性化的一面)。
不知过了多久,面的终于喘着粗气停下了。打开车门,噗地一声踩在水洼里,才发现刚才司机不停地开雨刷并不是因颠簸出现的幻觉。
***路遇向导,误入歧途***
时近中午,超过半数的人都摸着肚子喊饿,民主表决后的结果是:找一处农家先吃饭。和一位朴实的农妇用普通话、手语和微笑交流了许久,才大致搞清楚她的意思是让我们到前面一幢白色的小楼里吃饭,那里好象是餐馆。
小楼其实近在咫尺,走近时迎面遇到几位游客模样的人,前面带路的是一个当地的青年,正在介绍着什么。我们好奇地凑过去听,原来他要带这几位上山去看一段古城遗址,导游费也不计较,看着给就成。看这年轻人憨厚朴实的样子,我们没有犹豫就跟着队伍向他指的方向走去,文领队一边走一边做着大家的思想工作,肚子饿先放一放,等看完长城后一定吃顿好的。
***暴雨之下的妥协***
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暴走了近四十分钟,行得急,大雨下得也越密,打在人身上、脸上生疼,但却压根没看见古城的影儿。在前面队伍两位穿高跟鞋的少妇相继倒地、一人鞋跟折断的时候,十人军团也开始出现厌战和畏难情绪,几位女生的鞋里灌满了水和黄泥,裤子也几乎湿透,干脆站着不走了,以示抗议;Wendy的挎包带子断掉,拉锁罢工,手里无形中又多了层负担;Tony的冲锋衣不堪暴雨,湿漉漉地贴在身上。追问向导下才知,还有一半路程,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众人齐晕!文领队看看大家的狼狈样,迅速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沿原路返回”。别过那位带我们误入歧途的好心向导,和那几位具有敢死队精神的少妇,我们向山下折去。
雨,下得更大了。心里虽然暗骂自己不争气,瞧人家穿成那样还坚持上山呢,我们这些人论年龄比她们年轻,论装备比她们精良,怎么就这么意志薄弱!可如果继续前行,谁也不知道会走多远,还会有多少未知的危险。
机械地迈动着沉重的双腿,谁也没有喊累,因为大家都清楚,在这样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一鼓作气,尽最大努力返回原处,才有可能停下来喘口气,休息。吃饭的念头,此时似乎成了一种奢求。
***被困黄泥塘***
走在最前面的文领队停了下来,前面没路了。我们刚刚走过的黄泥路都不见了,脚下是一池浑浊的泥水。要么趟过去,要么改走下面的田埂。
女生们坚持要走下面的田埂,依然是少数服从多数,虽然民主,但不一定正确。田埂越走越窄,刚才还勉强保持着平衡,现在已经举步维艰。放眼望去,周围一片黄色的汪洋,一脚踏空掉下去,或是踩偏,都将是比刚才趟着黄泥过河更为严重的后果。
小蔡仗着身高腿长,自告奋勇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大家沿着她的足印小心翼翼地走着,一步不敢大意。不再有人开玩笑,偶尔传来几声惊呼,马上有人伸出援手扶一把,战战兢兢地这样走着,虽然惊险,还算平安。
小蔡停住了,远远地喊:“前面又没路了!”这无疑是个更大的打击。有人提议返回来时的那条路,趟着泥水过河,关键时刻又是文领队挺身而出,稳定军心,大家暂时先“钉”在田埂上一会儿,他去四下察看。此时天渐放睛,不由得环顾四周:青山如黛,远处似有瀑布飞流而下,在这独木桥一般的田埂上,竟有这般绝色景致!我不禁将手伸到包里去摸相机,忽然想起胶卷在黄丝桥用完了,还没等换就开始逃亡了。在这种处境下还是别换为妙,免得机毁人伤,索性眯了眼睛站在那儿欣赏美景。
***踩着我的脚跳下来***
文领队带来的消息令人喜忧参半:往回走不远有一块大石头,跳下去,再越过一片不知深浅的软泥地,就可以到达村子了,从视觉上看,这的确是最近的路。
事到如今只好孤注一掷了。心一横,跳吧,可就是不敢。看着文领队、Tony、小苗等几位男同学跳下之后向下俯冲险些坠崖的样子,双腿就直打哆嗦。文领队做女同学思想工作未遂,只好牺牲自己的NIKE鞋,将一只脚搭在石头边,让我们踩着他的脚跳下去。这是何等的境界啊!不跳怎么也说不过去。好在有小苗在一旁保护,夹杂着高分贝的尖叫声,所有人都安全地转移到了软泥地上。这软泥地比黄泥汤更胜一筹,脚踩在上面走,一不小心鞋子就陷在里面,只拔出脚来,在上面走了两步试试,鞋子上粘的泥竟然比脚和鞋都重。
清点人数时,下去探路的Tony大喊:“有路!再坚持一会儿,底下就是石板路了!”这无疑是和黄泥塘搏斗两个小时以来最为振奋人心的一句话。石板路,夹杂着牛粪味和黄泥汤的石板路,弥漫着臭水和杂草的石板路,居然如此亲切可爱。
再次见到村瓦房舍的时候,恍如隔世。不知是谁提议在这里留个合影吧,碰上这么回历险不容易,十人军团的狼狈样被摄入镜头,从此永留脑海心间。
也怪,刚刚的勇气和耐力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人的生理需要又跳出来:一行人排队到好心的杨大爷家里如厕,然后搬了竹椅坐在人家水龙头下面刷鞋。杨大爷一面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一面拉起了家常。原来舒家塘的一千二百多村民,百分之九十姓杨,是杨家将的后裔。我们虽有兴致再听下去,却没了力气。趁着还没饿晕,还是挣扎着找个地方吃饭吧,在舒家墉吃午饭的强烈愿望在听到杨大爷微笑着说2个小时就能做好的承诺中,灰飞烟灭。
面的司机在睡了一觉,逛了两圈之后终于等到我们“凯旋”归来。爬上汽车坐定下来,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居然找到了久违的安全感。经过南长城远远地眺望了一下,一眼就看出那簇新的青砖和停车场扎堆的旅行社大巴,兴味索然地回到车上,唯一的收获是喷香的煮玉米和甜面包子,暂时果腹。
湘西的故事(四)
作者:synthi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