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1日下午四时,一路走过太谷、祁县、灵石、介休,我背着重重的行囊来到了晋中之行的最后一站:平遥。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平遥,与以往的来去匆匆不同,这次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它。两天前的那场雪虽然早已化净,但寒风依旧萧瑟,城门外空旷的停车场上只有两三辆旅行车。我孤寂地停留在城门外,仰望着高大的城墙徘徊在护城河边。
目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离去之后,暮色悄悄降临,城门口也开始热闹起来,入城的和出城的两股人流伴随着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我终于走进了平遥城,此时此刻,我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更象我身边这些下班后匆匆归家的平遥人——我需要这种回家的感觉,城隍庙街的昌兴隆客栈,就是我在平遥的家。
一、古城墙
对于很多游客而言,平遥古城留给他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古城墙。平遥县,秦置平陶,汉置中都,北魏年间因避拓拔焘名讳而改名为平遥。那么,平遥城墙始建于何时呢?
尹吉甫是西周名臣,曾在周宣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823年,率军反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进攻到太原地区,或许是曾在古平遥地驻军的原因,因而留下了平遥城为尹吉甫修建的传说。
在平遥城上东门太和门下,沿东马道北行一百余米,有一个宽阔但却破败的院落,尹公祠就座落在这里。如今的尹公祠,只留下一座濒临废毁、门窗紧闭的主殿。出太和门,北行一百余米,向东拐入城外的小巷,便可以看到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尹吉甫墓。尹吉甫墓底边包砖,上实封土,规模并不大,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墓冢。由太和门上古城墙,北行至距下东门新翰门约二百米处时,城墙扩张为四四方方的平台,这里被称为尹吉甫点将台。
传说终究是传说,最早的平遥古城当然不是尹吉甫修筑的。有人说,平遥城墙始建于北魏,也有人说,始建年代无考。现在看到的平遥城墙,修筑于明代洪武三年,平遥县衙对原有夯土城墙进行了扩建,并加高、加厚、包砖。此后几百年间,又进行了二十余次修整。
平遥距太原90公里,晋中平原又无险可守,所以,历史上平遥经历的几次战火基本都与太原有关。公元960年,宋军北伐太原,宋将李继勋火烧平遥,不久,太原也遭到火烧水淹的噩运。靖康元年,金兵围困太原八个月之久,战火蔓延到太原周边地区,太原和平遥先后沦陷,太原百姓被屠戮一空,平遥百姓被杀五千余人。1938年,日军攻陷太原不久,稍做休整就继续南下。农历正月十四,阻击日寇的国军退入平遥,封门死守,日军轰塌上东门以南城墙30余米,平遥沦陷,平遥百姓被屠杀数百人。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在太和门附近的城墙上看到日寇留下的累累弹痕。1949年,太原城墙在经历战火的洗礼后变得千疮百孔,这一次,平遥古城因为战火的及早熄灭得以幸存。
平遥城墙在冷兵器时代的几次战争中并没有发挥作用,但它却在现代社会建立了功勋。1977年,汾河泛滥,尹回水库垮坝,平遥城正是赖以城墙的庇护才将这造成70人死亡、同蒲铁路中断10天的巨大洪水挡在了城外。
改革开放初期,平遥的地方官员雄心勃勃地为平遥古城描绘了一幅现代化蓝图,规划送到省里,有关部门建议他们先听取正在榆次做城市规划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意见。当大吃一惊的阮仪三教授赶到平遥时,古城东面已经在城墙上扒开一个口子,并拆去了东大街两旁180米长的传统民居房屋以拓宽马路。按照他们的规划,城墙上一共要挖开8个这样的大口子,还要拆掉县城中心的市楼和周边的明清民居建设环形交叉路口。在阮仪三等一批学者的大声疾呼下,平遥古城终于被保留了下来,并确定了“新旧区绝然分开,确保老城,发展新城”建设方针。回想起祁县、太谷、忻州、介休四座古城的破坏,不由得为平遥深感幸运。
事实上,当时的平遥城墙已经相当残破,建国前饱经战乱,建国后缺乏维修和管理,1977年水灾过后城墙垮塌17处,一些单位和个人甚至扒下城砖建了仓库和厕所。过去城墙上建有3000堞口、72座敌楼,象征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此时已经只剩下2座敌楼。
从1980年开始,平遥开始了漫长的城墙维修工程,到1993年结束的14年间,除了中间停顿2年之外,平遥每年都要修复少则数百米多则上千米的城墙以及城楼、敌楼等。与此同时,部分历史街区和部分民居店铺、清虚观、县衙、城隍庙等古建筑陆续修复。1986年,平遥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前两次来去匆匆,只在北门和下西门逗留过,现在,终于可以了确我绕平遥城墙走一圈的愿望。这一次,我是从下西门登上的城墙,与十几位旅游公司新招聘的导游一同途步南下。
平遥城墙周长约6200余米,高约10米。民间将平遥称为龟城,并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说法。平遥共开六门,南曰迎熏,北曰拱极,上东门太和,下东门亲翰,上西门永定,下西门凤仪。六座城门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均建有瓮城,四座瓮城外城门朝南开,下东门和北门的瓮城外城门则朝东开,民间传说这是怕这只乌龟爬走,而将其左腿拉直并捆在麓台塔上。所谓龟前戏水,是指城南的柳根河。平遥城墙其它三面均是笔直,只有南城墙蜿蜒崎岖,就是因为南城墙是顺着柳根河的流向修建的。不过,南城墙也因为这些优美的曲线而比其它三面城墙更具美感。
南城墙的尽头,建有奎星楼。奎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运,建造此楼的目的就是祈求文运昌盛。奎星楼下,便是过去的平遥县文庙,建国后,文庙被平遥县中学占用,现在还保留有大成殿等一批古建筑。重建于金代的文庙大成殿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中最古老的建筑。大成殿规模宏大,令人惊叹,很难想象当年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建有如此规模的殿宇。如今的大成殿内,摆放的是曾经巡回全国的孔子生平展,孔老夫子被赶出祭祀自己的文庙几十年后又在平遥被请了回来。平遥是省重点中学,名列全省前茅,许多太原人也慕名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这里来求学。我到平遥的第二天上午,到平遥中学门口的眼镜店修理眼镜框,店主一开始还以为我是在这里上学的太原学生。人们传说,平遥中学之所以人才辈出,就是因为它的风水好,赖以奎星的护佑。不过,平遥正在逐步将城内的学校、机关、单位搬迁出城,平遥中学首当其冲,凭着做了几十年老邻居的关系,想必奎星还会继续保佑平遥文运。
二、票号沧桑
公元1703年,为迎接康熙皇帝的到来,平遥城重新修筑了六座城楼。如今,平遥城只剩下两座近年复建的城楼,分别位于下西门和北门,南门城楼也已经计划在2003年复建。之所以要首先复建下西门和北门城楼,不仅因为它们更靠近平遥新城区,更重要的是,它们从古至今都是平遥交通最为繁忙的两座城门。
与平遥火车站和汽车站距离最近的是下西门,很多游客都是穿过新城区的西关大街来到的平遥城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镶嵌在下西门的瓮城城墙上。走近瓮城城墙,你就会发现平遥古城的旧城门早已深陷在地平线以下,是汾河一次次的泛滥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古城外的地平线升高了一米左右。瓮城城门如今已经废弃,瓮城两侧各开了一座便门,分流下行和下行的交通。
走入瓮城,道路在向南开的外城门与向西开的内城门之间,形成了一段急促的90度直角转弯,无论是策马入城的征服者还是驮载着财富归来的商人,走到这里都必须放慢速度,于是,这段青石条铺就的道路上,竟然留下深达数厘米的车辙印。顺着这条车辙印走入平遥,眼前便是平遥自古最为繁盛的西大街,当年中国的华尔街,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日昇昌”票号就座落在这条街上。
在许多人眼中,平遥古城与晋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中,晋商几乎可以与票号划上等号。巧得很,中国第一家票号与最后一家票号都出自平遥,他们就在这西大街上面对面地隔街相望,中国票号从起源与繁荣走向衰落与消亡的历程,其最形象的直线距离,就是这条西大街的宽度。
尽管在山西也有不少学者和读者给予《抱愧山西》以无情的批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篇文章在大多数疏于历史的年青人心中对晋商与票号起到了启蒙作用,它对于山西的宣传作用不次于乔羽老先生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当年余秋雨来到西大街时,“日昇昌”还被一家机关占用着,如今,这里已是中国票号博物馆,大多数游客光临平遥时的必游之地。
许多第一次走进“日昇昌”的游客绝不会想到,这个“天下第一号”的前身会是一家名为“西裕成”的颜料庄。随着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与经济的发展,各商号迫切需要一种比现银解运要方便、高效、廉价的解款方式,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晋商的肩上,也只有“海内最富”的晋商有能力、能魄力来奠定这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道光三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与存放款业务的票号诞生。票号的名称取自“如日初升,繁荣昌盛”之意,过去商家的幌子是竖挂的,“日昇昌”三字便可排列成“日日升日日”,非常好的口彩。从此以后,票号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据说,中国共出现了51家票号,其中,南帮票号8家,晋商票号43家。43家晋商票号中,就有22家出自平遥,他们控制着全国80%的资金流向,西大街,因为票号的集中而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与今天那些豪华气派的金融机构办公地点比起来,“日昇昌”的三进院落显得实在简朴,事实上,“日昇昌”平遥总部在鼎盛时期,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也不过十余人,而遍布全国的各个分号,通常也只有三、四名员工。
五开间的门面,便是“日昇昌”当年的营业大厅,墙上张贴着“日昇昌”的规章以及一篇看似普通的诗作,“日昇昌”及整个山西票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他们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去修改、调整其中落后的不适应新形势的规章制度,也是他们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解说员告诉我,墙上的诗作其实是“日昇昌”的密码表,客户的汇款地点、汇款金额、提现地点都要以被当做密码的汉字书写在汇票上,从而达到保密的目的。
“日昇昌”的内院,是总经理办公室、会客室以及客房。总经理办公室内,没有宽敞的大班台,总经理的主要工作,就在土炕上的炕桌边完成,当年的雷履泰以及他的继任者,就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听取帐房先生的帐务汇报,通过信房先生把各项指示与要求传送到全国的各个分号。
做为一个金融机构的总结,就必然设有金库,“日昇昌”的周转金库,出人意料地设在会客室里,一个看似简单的灰坑,打开顶盖,便是一个地下银窑。“日昇昌”的安排,正应了那句话: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日昇昌”的后院里,悬挂着光绪皇帝所赐的匾额,那是气吞万里的四个大字:汇通天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日昇昌”以及山西票号业甚至整个晋商都开始走向衰落,时局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墨守成规、缺乏应变的不思进取,使他们昔日的雄风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中,让后人只能从故纸堆与老房子间追寻他们远逝的风采。
三、历史街巷与传统民居
平遥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格局基本完整的历史街区与保存基本完好的400余处明清民居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城镇建设的格局、规模有着极为严格、完整的规制,同时还要遵循礼制、顺应风水,方方正正,面南为尊,强化中轴,突出中心,经纬分明,主次有序,讲究对称。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看今天平遥城的城市布局、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就如同看到了一张中国古代汉民族城镇建设尤其是县级城镇的标准化图纸。
左文右武是中国古代城镇的基本格局,这一点在城门的命名上也有体现,例如北京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平遥也不例外,东有亲翰门,西有永定门。平遥县的文庙,座落在县城东南的文庙街,而武庙则座落于县城西南与文庙街基本平行的书院街与校场巷的交汇处。如今的武庙被一家幼儿园占用,仅存破败的主殿等部分建筑,据说,有关部门有意修复武庙,以更好地恢复古城布局。
官署通常位于城镇中心地带,平遥县衙位于县城中心偏西南的衙门街,平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衙后,这条街道也就被改名为政府街。平遥县政府搬出古城后,这里被修复一新,对外开放。当年平遥古城曾被撤出申世名单,理由是它并非原汁原味,也进行了一些翻新和复建。他们所指,可能就包括被修复得整齐完备的县衙。县衙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东西厢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县衙内还建有酂侯庙,酂侯即是汉代名相萧何,封建王朝昭令各县修建酂侯庙,希望县吏们都能以之为榜样,忠君报国。平遥的酂侯庙同时还兼有戏园的功能,我来县衙的时候,几位票友正在这里自娱自乐,丝竹唱和之声传遍整个县衙。平遥县衙内还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那就是大仙庙,传说供奉着替县官保管大印的狐仙,据说,县政府占用期间,县衙内的许多建筑被改建或拆除,唯独大仙庙无人敢动,就是畏惧于狐仙的法力。
古代城镇中心通常都建有钟楼和鼓楼,但平遥却以市楼代之。市楼位于古城中心地带,横跨于南大街之上,是城内的最高建筑。市楼原名“金井楼”,因为楼东南侧的一口水井“水色如金”而得名,现在明清街上的一家客栈就取名为金井楼。那么为什么现在被为市楼了呢?据说是因为古代平遥的工商管理机构就设立在楼上。
宗教祠庙也是古代城镇必不可少的建筑,据说平遥最多时曾有过十余座观音庙,但现在已经无一留存,尚能找寻到残存建筑或遗迹的有城内的火神庙、关帝庙、吉祥寺和城外的龙王庙、介神庙。
目前城内能够完整对外开放的宗教民俗祠庙是城隍庙和清虚观。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一个常被游客忽视但却绝对值得一游的地方。清虚观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清虚观同时也是平遥县博物馆所在地,保存着平遥县的一些珍贵文物、碑刻及民间艺术品,以清虚观道教文化、平遥县史、历史珍品为主题的几个展室能让游客对平遥的历史、文化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
清虚观的主要建筑三清殿曾在九十年代落架大修,一天清早,当人们回到工地时,落满尘土的地面与梁柱上,遍布规则的奇异图形,它们极其自然地组成了“龙凤之迹”。从图案的形成来看,这绝不是人为描画,似乎是某种动物不经意间徘徊于此而留下的足迹,但又是什么动物呢?为什么又会形成如此逼真的龙凤图案呢?学者与百姓百思不得其解。如今,这些“龙凤之迹”的照片依然留下三清殿前,等待后人去破解。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西大街与东大街为一条笔直贯通的交通主干线,连接着下西门与下东门。南大街是平遥古城的中轴线,但它与北大街却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一点,与祁县旧城呈十字形交汇的四条笔直大街有着明显区别。
南大街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迎熏门,在明清之际就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这里商贾云集,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鳞次栉比。九十年代中期,经过集中改造复旧,历史铺面逐步被恢复,形成以古玩业、住宿、餐饮、老字号、镖局等私人博物馆为主的商业旅游街,这也就是游客们常说的明清街,协同庆、云锦成、天吉祥、百川通、天元奎、云阳驿等店铺均座落于此。2000年《东方时空·直播中国》的平遥专辑里就重点介绍了明清街,长升源的黄酒、炉食在平遥是有口皆碑的传统名吃,当年慈禧太后路经平遥时曾盛赞这里的黄酒,如今,太后的画像与主持人敬一丹的照片都被店主自豪地悬挂在店铺里。
街市依旧,繁华依旧,所不同的是人们的现代装束与留连于此的游客。从青石板路面上走过了一个个悬挂着工整汉字匾额与大红灯笼的店铺,眼前市楼的过街门洞仿佛就是时光隧道的入口,霎那间,时光为之倒流,几百米的长街,我却在恍惚之间仿佛走了几个世纪。
|
|
|
从鹦哥巷看明清街 |
与南大街北口相连的小街有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字——鹦哥巷,这一名字来自于巷中鹦鹉石的传说。另一条得名于传说的小巷是城西的凤凰巷,可惜传说中的凤凰台已经不复存在。
平遥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商业尤其是票号的兴盛使得平遥城不需太多努力建设便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有了经济实力做后盾,富商、显宦以及普通居民兴建住宅蔚然成风,为几百年后的今天留下了四百余处保存基本完整的的民居院落。这些保存基本完好的院落大多集中于平遥古城的南半部,这是因为城内地势南高北低,建房避开低洼处以防止内涝这是一基本原则,因此,过去的深宅大院大多建于古城南半部,而北半部则主要是普通民居。当然,商业街、县衙、文庙等公共建筑位于此处使得城市重心南移也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建国后,棉织厂、柴油机厂等工业企业的厂址选在了古城的西北部,以致这一地区的民居被毁坏殆尽,取而代之的大多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排房。因此,整个北半城,只有马家巷和关帝庙街还有一些保存基本完整的古民宅。
梁思成将平遥民居的特点极为精辟的概括为“外雄内秀”。走在平遥的寻常巷陌之间,两侧均是不留窗户的青灰色深宅高墙,抬头仰望,是高高的屋檐和两侧屋檐间的一线蓝天,果然是“外雄”。而平遥民间的“内秀”在宅院之外便能有所体会,精巧雅致的垂花宅门、精雕细刻的门墩石雕也是平遥民居的一大特色,以纯朴忠义、修身立德为主要内容的门匾更是体现了主人的文化品味与敦厚家风。
平遥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山陕一大怪,房子盖半边。”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山西不仅干旱,而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可以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与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而显示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从漫长的封建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风水观念,在民居建筑的选址、格局、坐向和规制以及建筑小品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风水楼与风水照壁就随处可见。
平遥的民居院落中,位于上西门书院街的雷履泰故居是保存较为完好并且是唯一经过修复正式对外开放的民居院落。雷履泰故旧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布局为轿杆式院落,象征吉祥、荣华富贵。与书院街交汇的葫芦肚巷里暗藏着一座比雷宅更为宏伟的二进宅院,面宽五间,正房与厢房均为两层,一层为窑洞式建筑,二层为普通砖石结构,均带有前廊,整个院落造型壮观、开阔宏大,为平遥民居气势之冠。这个院落建于明末清初,日升昌掌柜冀玉岗、外贸家雷任民的先祖均曾是该院主人,建国后,这里先后成为人行与平遥党校办公场所。这个院落现在的主人是耿保国,原平遥推光漆器厂副厂长,漆器工艺美术家,他以七位数的价格购买下这个院落后将其更名为“浑漆斋”。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他个人漆器厂的经营地址。耿厂长的儿子带我游览了这所宅院,他告诉我,凤凰台“千禧之旅”曾在此拍摄关于春节民俗的节目,“浑漆斋”的名字就是那个时候请余秋雨题写的。他还告诉我,这个院落在彻底修复后也将正式对外开放。
平遥民居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站马道街的冀氏老宅。冀氏始祖祖籍澳门望厦村,与元代国师一清道长因视察涝汛途经平遥时,认定平遥西门外这片传说凤凰栖身之处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买下此地,由一清道长依照五行、八卦设计建造了一所鲤鱼跳龙门格局的宅院,其主楼取名为栖凤楼。明朝初年,一场大水将平遥西城墙冲毁,而栖凤楼却安然无恙。明洪武三年扩建平遥城时,冀家这条鲤鱼也就跃进了龙门——从城外划入了城内。冀氏老宅体现出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风格,结构布局富有神秘的传奇色彩和渗透着风水理论,是平遥传统民居的典型范例。在冀氏老宅中,赫然可以看到一块只有在太和殿见到过的牌匾——“正大光明”,冀氏后人告诉我,这是当年冀氏祖先向清廷捐献攻打台湾的战船而御赐的。
古代民局都有严格的规制,而财大气粗的冀家后人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盖起了逾越等级的七间七檩院落。当然,如此违制毕竟是有杀头风险的,冀家不久也就将其自行拆除,这个位于沙巷街23号的院落后来成为日昇昌掌柜侯殿元的旧居。
侯殿元出生于票号世家,其父侯王宾是天成亨的掌柜,侯王宾旧居位于沙巷街16号。侯宅大门外引人注目地立有四根一字排开的高大拴马柱,可以想象当年门庭若市的景象。拴马柱上雕刻有大猴子背小猴子,意寓“辈辈封侯”、“马上辈侯”。我来到侯王宾旧居时,整个院落就是一处热闹的装修工地,工人们正往土炕里埋设暖气管道——这个院子马上就要被改建成民俗宾馆对外开放了。 |
|
|
侯王宾故居 |
前面说过风水楼与风水墙,它们的建筑初衷是改善宅院的风水、遮挡邪煞,以高于周围宅院的高度而获取更好的风水。西石头坡巷的日昇昌掌柜张兴帮故居的正房房顶就设有一座风水楼,这座风水楼同时又是一座佛阁。在位于仁义街37号的文人王沛霖旧居里,五开间的正房顶一字排开树立着三座风水影壁,显得高大威武,这个院落无论从建筑构思还是装饰效果、门匾图案上,都体现出更甚于其他平遥民居的文化气息,洋溢着书香门第书礼传家的氛围。
此外,仓巷35号的王荩廷旧居、49号的赵大第旧居、关帝庙街9号的程遵濂旧居、范家街的张生瑞旧居、东郭家巷的王汝恩旧居、西巷14号的范冶旧居也都值得一看。其实,漫步于平遥里巷间,不经意地走入的一个寻常庭院,都有可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从双林寺到镇国寺
当年,平遥是以“一城两寺”共同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两寺”,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和镇国寺。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于双树之间,圆寂之后,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双林寺因此而得名。
双林寺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为明、清遗物,年代并不久远,之所以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因为寺中汇集了中国元明时代的彩塑精华,这些神形兼备的彩塑作品透过宗教的拘囿,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双林寺当之无愧的成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最先迎接游客的是天王殿廊檐下的四大金刚,四尊三米高的座像一字排开,气势威猛,令人震畏。解说员告诉我,游客不论站在任何一个角落,都逃不出四大金刚的目光。我试着变换自己的位置,果不其然,无论走到哪里,总会与一位金刚灼灼逼人的目光相遇。解说员还说,金刚生动传神的眼睛是用琉璃烧制好后嵌入泥塑的,双林寺的塑像均是如此。
十八罗汉像是佛教艺术中的传统题材,几乎每一座保存完好的寺庙中都有他们的位置。或许是我的游历与认识太肤浅,天下佛寺中的十八罗汉恐怕不会再有谁家能够超越双林寺的艺术成就了。在中国民间艺术家写实、概括、夸张、提炼等艺术手法的表现下,一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罗汉群像使得阴冷昏暗的佛殿顿时生机盎然,使人似乎听到了满堂的笑语喧哗。酒酣迟归的醉罗汉、愁肠百转有苦难言的哑罗汉、形容憔悴的病罗汉、安详沉静的养生罗汉、怒气冲冲的赤脚罗汉……十八罗汉本来各有一个梵文名字,而在这里,已经全被这些生动亲切、个性鲜明的雅号代称。
双林寺内艺术成就最高、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彩塑作品有三尊,它们是自在观音、护法韦陀和渡海观音。
渡海观音塑于释迦殿背后,波涛汹涌的苦海上,观音在十八罗汉的护卫下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逆风前行,衣带随风舞动,面对惊涛骇浪却安祥自若,静中有动、以动破静的艺术效果带来强烈的感染力。
另一尊令人叹为观止的观音像出现在千佛殿内,只见这位观音姐姐坐于榻上,恬静自然,浅藏笑意,一足盘膝,一足下垂,一手扶榻,一手搭于膝上,一副极其轻松、随意而又有几分豪放的姿态。细看观音的坐姿,扶在榻上的左臂支撑起身体的重点,似乎想要站立起来,而屈膝置于榻上的右足足底与榻微离,又似乎是刚刚坐定,这尊充满动感的精品彩塑的名字就叫“自在观音”。
自在观音像下,站立着护法神韦驮。韦天王神情凝重,眉头紧锁,重心立于左腿,右腿微曲,上身与头部正在向右扭转,眼睛却望向左方,整个身体夸张地扭曲成“S”型,这是一个打破常规、极具想象力的造型,充满了令人震憾的活力与流动感,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刚劲有力、威武敏锐的护法神形象,堪称同类彩塑中的绝品,难怪一位网友说他在看到这尊韦驮像后足足发了两分钟的呆。
双林寺以彩塑著称,镇国寺则以古建闻名。镇国寺的古建筑,又以万佛殿为最。万佛殿建于五代北汉年间,就历史而言,仅次于五台山的南禅、佛光二寺,在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排名第三。万佛殿的高度并不突出,但屋顶庞大,出檐极为深远,四角昂扬向上,有如展翅欲飞,突出强化了它的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
|
|
镇国寺 |
万佛殿内,从释迦佛祖到到菩萨、金刚,共有彩塑11尊,是我国存在的五代时间的唯一作品。塑像面部丰润,体态优美,堪称我国早期彩塑的精华。镇国寺的彩塑作品,无论置于何处,都将成为倍受重视的稀世珍品,无奈,它却与“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为邻,以至于风光全被双林寺占尽,许多游客来到平遥却不曾涉足镇国寺,实在让人深感遗憾,既为镇国寺,也为这些游客。
五、闲话平遥
很多年前曾读过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诗作:“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遥望并州是故乡。”再次想起这首诗是在我客舍平遥的日子里,与贾岛当年心境不同的是,我几乎把平遥当成自己的家了。
客舍平遥的七天里,我住在城隍庙街的昌兴隆客栈。这是一处规模并不大的二进院落,很传统的民居,院落里平整地铺满了青灰色的方砖,整洁而朴实。走进客房,摆放着古朴的明式家俱,火炕占去了近一半的空间,上面放着一张精巧的炕桌,背后是图案简单的炕围和传统的国画。走进似曾相识的昌兴隆,很容易让我想起雁门关外的故乡,想起在故乡度过的童年时光。好在炕上洁白的卧具和现代化的卫生间将我拉回了现实,告诉我这里是平遥的民俗宾馆而不是昔日的家。
在平遥,类似的民俗客栈还有很多,尤以明清街集中。长不过三百米的明清街上,集中了云阳驿、金井楼、天成奎、云锦成等近十家风俗客栈。此外,西大街日升昌票号至南大街北口这一段以及北大街也有几家民俗客栈。
这其中,名气最大的可能要数天元奎宾馆,它不仅开办时间较早,而且也是平遥较早上网的宾馆,再加上宾客们的介绍,使得天元奎在旅游者尤其是网友中间口碑较好。规模最大的则是城南西南门头街的乔家庄园,因为它是新建而非象别的民俗宾馆那样是由近代民居改建,所以在占地面积上极大地突破了四合院的规模。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西郭家巷17号的山辉民俗旅馆,它既是平遥古城中唯一的家庭旅馆,同时又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宅。山辉家庭旅馆的条件虽然比较简陋,但它保留了平遥民居的原汁原味以及家庭式服务的亲切感,因此得到了一些希望深入接触平遥普通居民生活的中外旅游者的亲睐。
客舍平遥的日子里,生活既懒散悠闲又充实丰富,这是很多年来最为轻松愉悦的一次休假。每天早晨八点多,我都要睡到自然醒,然后吩咐服务员准备早餐,洗漱完毕后趿拉着拖鞋穿过小院走到餐厅紧靠着暖气的那张方桌旁,一边斯条慢理地吃着早饭,一边再充实今天的行程安排。吃完早饭,就穿上冲锋衣,戴上耳套和作训帽,用一条围巾围住半张脸,斜背着工作包,拿着地图,全副武装的走出昌兴隆融入平遥古城之中。这一走就是一天,渴了,就从包里拿出杯子随意敲开一户寻常人家讨杯热水;饿了,就在街边找一家小饭店、小地摊,面条、水煎包、碗托、油糕、羊杂割……哪一样都能填饱肚子;累了,就坐在民居的门槛上歇歇脚,有几次还晒着暖洋洋的太阳慵懒地躺在路边的三轮车里和城墙的炮架上打会儿盹。到晚上华灯初上,带着一身风尘回到客栈后,吃饭洗澡,然后躺在火炕上看中央台的《康熙帝国》。看完电视后,再披上衣服到客栈外的网吧泡上一个小时,到十一点客栈锁大门前一人走过冬夜凄清冷寂的长街回去睡觉。
冬日的平遥游客不多,客居昌兴隆的七天里,房客的数量从来没有超过服务员,而在房客中,外国人反而多于中国人。古城内的其他民风客栈里,除了天元奎情况稍好一些外,很多都是空无一人。昌兴隆标价180的标准间,对面厢房的广西女孩30元就搞定。这个广西女孩本来兴致盎然地要好好转转平遥古城,但第二天跟我去了趟双林寺后便冻得落荒而逃。
平遥县衙每逢双休日都有升堂表演,我去县衙那天,等待观赏表演的游客只有五位,还没有大堂上的衙役多。不过,几位业余演员都比较敬业,故事编得也还不错,一个关于赡养老人的民事案件。
游览清虚观的那天,空寂的院落里只有我一个人。正当我在“龙凤之迹”的照片前发呆时,一位道士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的身边,主动与我攀谈起来,虽然从他的形象上来说酷似影视剧中的妖道,但他自报家门来自于道教圣地青城山后,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聊过几句之后,道士极其热情地邀请我求签,盛情难却,那就求上一签吧,摇出签盒的就是一号签,“缘份呐”,道士激动地说。虽然我听出了道士关于钱财如粪土等一番话的言外之意,但他关于“三个月内人生将有重大转折”的预言却依然触动了我。事业与感情上经历的一些事情使我一个月来陷入了对过去人生的思考之中,沉重的思考带来的失落与郁闷伴随着我走入了平遥城,我知道下个月即将到来的一场变革是我事业中的一次重要机会,莫非“重大转折”指的就是这个?道士亮出了底牌,一好百好,欲知后事如何,请交一百元解签钱。我的命运自有上天安排,岂是你的几句话便能改变的?我将20元钱塞进了三清像前的功德箱里,扭头便走。
独自一个客居平遥,冬至的饺子照例还是要吃,尽管没有妈妈亲手张罗,平安夜照例还是要找些事情来打发,尽管没有商家的炒作。
平遥古城内有两家教堂,一家是城隍庙街的天主教堂,一家是西巷的基督教堂。昌兴隆客栈离天主教堂不到二百米,神父告诉我,晚上的活动安排在古城外的一家教堂内,这里只有一个迎圣婴的仪式。城外教堂太远,姑且就在城内凑凑热闹吧。天主教堂不大,一位教士在教大家唱歌,前两排跪着一些信徒,后面坐着一些年青人,一看就是隔壁平遥一中的学生。教士一共教了四首歌,《平安夜》、《阿代司代》、《爱使我们相聚在一起》……最令我难忘的是《朋友我永远祝福你》。
“朋友我永远祝福你,朋友我永远祝福你,祝福你健康,祝福你快乐,朋友我永远祝福你。 朋友我永远想念你,朋友我永远想念你,想念你笑语,想念你友谊,朋友我永远想念你。 朋友我永远伴随你,朋友我永远伴随你,伴随你生活,伴随你工作,朋友我永远伴随你。”
在这样一个孤寂的冬夜,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所有的失落与郁闷霎那间都烟消云散。
晚上十点,结束了晚自习的一中学生挤满了教堂。迎圣婴仪式结束后,教士简单地宣讲了一些教义后带领大家祈祷,为主,为世界,为和平,为父母,也没有忘记为学校和老师。快十一点时,教士说为了不违反学校的规定,活动该结束了,于是,大家又一起唱起了《朋友我永远祝福你》。
第二天,我又来到西巷的基督教堂,小小的教堂里塞进了近千人,其中还包括曾在昌兴隆住过两天的三个老外,他们后来转到了天元奎。庆祝活动包括唱赞美诗,宣讲教义以及教友们排练的文艺节目。
牛肉与推光漆器是平遥的两大特产,每次来平遥,牛肉都会塞满行囊。这次休假出发前,同事们就叫嚷着让我带上牛肉回去,并特别声明一定要是那种带“牛筋筋”的。平遥牛肉有两大知名品牌,出售散装牛肉的店铺比比皆是,口味也都差不多,而且提供真空包装服务。
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平遥推光漆器主要有屏风、首饰盒、柜、几、盘等近百种制品,外观古朴雅致,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为漆器中之精品。明清街上,几乎将近一半的店铺都在销售推光漆器。这里还有一家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位于永隆号旧址,《东方时空》曾在此拍摄过节目。这里临街铺面销售各类推光漆器,铺面后的院落则为生产场所,游客可以进去参观推光漆器的制作过程。在鹦哥巷还有一家平遥福利工艺厂,可以参观的制作过程比永隆号更为完整。
平遥的推光漆器过去是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但现在明清街上销售的推光漆器,更多的只能算是规模化流水作业生产出的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许多推光漆器厂里的主力都是缺乏基础与经验的二十岁上下的年青人,一位正在描线的年青人对我说,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从前都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当然,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他们所要购买的,也只是旅游纪念品而非工艺品,工艺精品动辄成千上万的价格也不是普通游客愿意承受的。
前面介绍过的“浑漆斋”,既是一个准备开放的古代民居院落,同时也是一个前店后厂的推光漆器厂。这里的主人耿保国在名片上自豪地印上了漆器工艺美术家的头衔,其作品也确实体现出高超的水平,价格自然也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而且降价幅度都不大。我后来带回太原的首饰盒,就是在这里购买的。
随着平遥的旅游业的发展,外界对平遥的评价也越来越多,正面的、负面的,不一而足。看过许多游客的游记,归纳起来,对平遥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环境肮脏杂乱、管理混乱无序以及一些平遥人的急功近利、目光短视、价格欺诈。
每次去平遥,都可以看到野导游和三轮车夫们围追堵截游客的壮观景象,很多游客对平遥的印象正是被他们破坏的,而平遥的相关部门似乎从未对此认真清理整顿过。平遥古城最近推出了联票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总算看到平遥古城有了重视和加强管理的开始。平遥的许多问题其实是因为地狭人稠引起的,古城内工厂、机关、学校、人口目前已开始逐步外迁,随着迁移工作的展开,游客所反映的古城内的交通、卫生、噪音等很多问题都将得到改善。
平遥人在山西其实是个比较特殊而且个性鲜明的群体,他们创造了昔日的票号神话,却无力改变今天落后平庸的经济地位,有人说他们聪慧坚强,有人说他们市侩贪婪,过去曾有不找平遥人做女婿的说法,在一部名为《话说晋中人》的系列文章中,甚至将他们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平遥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别平遥人身上的劣根性,使得急功近利、目光短视、价格欺诈的事情一再发生,更使得大多数游客笔下淳朴热情的平遥人形象被破坏殆尽。要挽回这些负面影响,最有效的良药无疑仍是加强管理。
说到环境,很多人把平遥与另一座古城丽江做比较。北方干旱地区的平遥在自然环境尤其是自然景观上当然无法与小桥流水的丽江相比,这是由地理位置与气候类型等先天条件所决定的,而古代建城的规制和忽视绿化的传统又便得平遥古城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自身的恶劣环境。
不幸的是,就是这外在的环境,为平遥招来了善意的批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刻薄的挖苦甚至全盘否定——这类帖子在网上并不鲜见,一些仅仅是走马观花路过平遥或是只在平遥住过一夜的旅游者便以一种平遥通的口气来指点2700年的沧桑。他们厌烦平遥的喧闹与嘈杂,他们受不了平遥的风沙与灰色,他们说在平遥没有找到在另外一座古城所拥有的东西,但他们真正想从平遥找到什么东西呢?恐怕在他们来平遥缘木求鱼之前根本就未曾认真考虑过。满街的酒吧与工艺品让他们神清气爽,而满街的票号镖局与古玩则被他们斥为恶俗;他们看不穿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看到的只是街市上飞扬的尘土与菜单上的价格;他们只有在青山秀水间才能找寻到心理的平静与平衡,北方粗犷的风沙只能把他们驿动的心吹得更加浮躁。也正是在这一心态的作用下,就连“清虚观欢迎您”这样的条幅在某些自诩的文化人眼中也变得文理不通让他深恶痛绝。平遥古城,反映的是北方汉民族内向内敛的民族性格,或许真的不适合这些奔放热烈的新新人类来。
客舍平遥的日子结束了,走遍了四大街、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之后终于走上了归家的路,无端更渡汾河水,遥忆平遥是故乡! 撰稿人:张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