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黔东南(一)——镇远舞阳河
(一)走进镇远——太极图上的千年古城
镇远位于黔东南州东北部,1986年跻身于全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1984年和1985年,对报批的历史文化名城负有考核使命的两批专家抵达镇远城时,跟第一次路过镇远的林则徐一样,“此身未坠胆已落”!怎么也想不到,中国的西南端竟藏着这片以险夺人的洞天福地!怎么也想不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宗教的文化,何以独钟这一峻山深水间的小小城邑?何以共居于如此集中的古建筑群中?
一踏进镇远,青山、绿水、古井、老巷,就在那一瞬间,小城的宁静与安详停下了我匆忙的脚步。。。。。。
1、氵舞阳河上
清晨5点多到达此行的第一站——镇远。出了镇远火车站,天还没亮,黑乎乎的看不清这座神秘的古城池到底是什么模样。搭上一辆计程车往县城里走,在街中腰下了车,天上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沉睡中的古城宁静而祥和,石板路上只有我这孤旅之人茫然地寻觅。路旁的旅店几乎都是大门紧闭,没有一家待客的,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困乏至极的我怎么也找不到一处可以歇脚的地方。转悠了一个多小时,雨停了,天也大亮了,不知觉中又转回到火车站附近。临街一家叫作“新世纪旅行社”的开了门, 老板说7点旅行社包车前往舞阳河,正好还有座位,于是上了车,索性到舞阳河上去歇歇脚吧。
邻座是一位退休教师,大伙儿都称她张老师。张老师65岁了,和70岁的老伴儿来自山东,他们说已出门9天,走了很多地方,游完镇远下一站要去九寨沟。。。顿生钦佩。
半小时后到了码头,又下起雨来,且越下越大,游人都挤进一个长亭里避雨。张老师的老伴儿拿出速写本唰唰地画了起来,更加钦佩ing。。。
过了1个多小时,雨小了,只是还飘着雨丝。随着游人一起上了游船,尽情饱览着旖旎的舞阳河风光,轻松而惬意。。。
舞阳河的水很清,却绿得很特别。张老师跟我说清代有一诗人从漓江来到舞阳河,感叹漓江的水是可以形容得出,而舞阳河的绿是写不出的!(据当地人称可能是因为水中缺氧藻类繁盛而造成的。)
2、青龙洞边
从舞阳河回到古城,就在新世纪旅行社住了下来。稍事修整,午后一个人晃晃悠悠地在小城信步游走。
舞阳河以优美的倒“S”形贯穿了整座古城,就像太极图,镇远因此又有“八卦城”之称。既来走此一遭,我且“八卦”一回吧。
河水在盘龙大桥下转了一个弯。弯的西南部就是火车站一带街道构成的卫城,和普通的县城没多大不同。
穿过盘龙大桥向城东走去,以为古城不过如此,漫不经心中已然来到一座石桥边。
横跨舞水的这座七孔石桥——祝圣桥,桥长100多米,坚固无比,是600年前明万历年间所筑。祝圣桥原名“氵舞溪桥”,据传是为了给康熙皇帝祝寿,而更名为祝圣桥。这座石桥曾是古城连接舞阳河两岸的唯一通道,而现在的盘龙大桥是解放后才建成的。
祝圣桥还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又是湘黔公路的必经之道。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宽达8余米的桥上还跑起了汽车,作为滇缅公路的延续,承担了输送生活及战备物品的通道作用。这桥还特别的结实,据说1949年11月,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据守祝圣桥的国民党部队在桥上放置了炸药,企图炸毁这座古桥,结果只是在桥面上炸开了两个小窟窿。
100年前,一位日本人类学者鸟居龙藏路过镇远时,在旅行日记中写道:“镇远府的入口处架一座漂亮的石拱桥,桥正中建有3层楼,正面的门额上写有‘河山柱石’4个大字,左右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楂撑斗出 / 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从这副对联上可以看出,在地理学上此地是中国西南的要道。” 鸟居龙藏记载的这副对联是清镇远知府汪炳璈所作。
被黔中人称“风流太守”的汪知府在镇远不过待了两年,却在镇远的亭台楼阁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佳句,而且为官清廉,勤政惜民。据说这位知府出门,不骑马不坐轿,不鸣锣开道,常简装简从,甚至微服出访。城中各牌之间建有大的“隔火墙”,也是汪知府的“爱民墙”,因当地民房大多是木质结构,府城各牌街巷每牌筑高墙一道,以防不慎。
民间传说中还将这位才华横溢、受人尊敬的知府,说成了先知先觉的预言家。故事还得从桥上那座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的楼阁魁星楼说起。魁星楼于光绪年间汪炳璈所建,又称“状元楼”。在开科取士的封建社会,每地必建,不足为奇。魁星楼多建在城市的偏北方,魁星的形象则是头像鬼,一脚踏鳌意为独占鳌头,另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弯勾,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偏偏祝圣桥上的魁星楼位居城东,建在了桥上,还将魁星的形象设计得别出心裁:魁星脚下不踏鳌而踏虎,左手不提斗,而握着一枚意喻财神爷的金元宝,魁星身边还多塑了一尊裸体童子,一只白鹤。魁星楼建成后,汪知府断言,10年之后,贵州一定会出两名状元,而这两人的名字就在魁星楼上。10年后,贵州果然有两人高中状元,一人名为赵以炯,另一人为夏同和。对照魁星楼上的塑像,果真是知府的预言。魁星楼上的财神取的是赵公元帅的“赵”字,侧面而立的裸体童子暗喻夏天的“夏”字,童子取“同”的谐音,鹤取“和”的谐音。这种解释虽令人捧腹,细一想又像是在情理之中。可惜魁星像在解放前的一把大火中烧毁,重新修复的魁星楼,也没能将其复原,而魁星楼上的预言却流传了下来。
八卦至此,还是继续看一看古城的神奇。从祝圣桥上望向对岸,不禁令人陡然一惊:悬空吊脚、楼洞相接的亭台楼阁奇迹般地贴在崖壁上,上接山巅,下临深潭,原来这里就是久享盛名的青龙洞贴崖古建筑群。
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初,至清雍正初年臻于完备。明清时,这里曾是东南亚僧众转经拜佛之圣地,也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三教胜地,聚儒、道、释、俗建筑于一山。
古建筑群背依中河山,前临舞阳河,由30多座靠崖连洞的单体建筑组成,大部分建筑在中河山腰宽约80米、高低60米、长约300米的狭长悬崖地带。远远望去,这些飞檐翘翼、青瓦红墙的殿阁就像挂在山的同一平面上,与石崖、古木融为一体,和河对岸的成片民居相映成趣,与雄峙城周的高山遥相呼应,岩石、洞穴、远山近水、炊烟、行船都成为了青龙洞的借景。
没有走进青龙洞,因为疲乏,因为想给自己留有一点对洞内木雕石雕的想像,就这样在祝圣桥旁、青龙洞边随意四望,什么都想,什么也都不想。。。。。。
3、古街巷中
在祝圣桥向北而立,前方刀劈斧削一般的石屏山陡然直立,镇远的府城出人意表地倚着这座高峰,脚下绿森森的舞阳河环城而过。
信步古城中,从天后宫码头的深巷走下去,在岸边看到“府城”与“卫城”隔河相峙,两城临河一线时见两三层形似吊脚楼的民居。
沿着石板路走在古街上,街的左右两边一边是新修建的民居,那挺立的一面面防火山墙让我想起凤凰来,别说还真有几分相似呢。
挂着红灯笼的大都是家庭旅馆,有心想把每一家的名称电话住宿条件价格记下来,又倦怠的懒得费神。如果不是这个倒S的河遮住了这半边的古街,清晨到小城的我也许会住在这条古街上。不过住在那家旅行社倒也不算后悔,在邻家吃早饭时,女主人现包现蒸的盐菜包子还一直让我口齿留香,咸、辣、鲜、香,两个字:好吃!
街的另一边是真正的老城区,老宅从山脚下依山势修筑,沿着石屏山次第上升,青石板铺就的石阶串连起一条条幽深的小巷,我只是在山麓街巷闲逛,没有再上到更高更幽深的那些大院旧宅里去看个究竟。游人不多,静静的街道倒是很适合闲散的心情。同样是在黄金周,想起去年到阳朔、凤凰,不难想象5月2日的那里又该是怎样一番人潮拥挤的光景。也许是因为交通不便、因为宣传不力、因为小资不理,镇远更像是藏在深闺不被大多数人所识,虽然是与丽江同一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却远没有那些地方出名。
在一家临街的小铺子里吃了份臭豆腐。现炸现卖,3元一小盒,有5、6块儿,皮儿是酥黄的,来吃的人还真不少。和长沙的那种黑皮臭豆腐相比,可以说各有滋味在其中。
傍晚时分的天后宫略显冷清,这里是福建会馆,里面有座妈祖庙。这几位正在拍照的游客竟是聋哑人,在次日去往黎平的途中三次转车中他们总是和我一前一后上的同一辆班车,却不曾和他们交流过。
在镇远这座不大的小城曾有过20多个码头,码头连接着老街老巷,现在城中保留下的12座码头还沿用着旧名,天后宫码头、上北门码头……在城里人眼中,每一座码头都有一段往事。
走出仿古街,出入口处立一大牌坊,正面横书“石屏巨镇”,背面横书“滇楚锁钥”,两边是汪炳璈所作对联:
西来舞水云山野渡舟横两岸晓烟饶画意
东去洞庭月落蜃楼海市五溪夜雨沁诗魂
——清·汪炳璈撰 陶钟麟书
令人皱眉的是古街上时而进出的出租车、小轿车、摩托车,没有了这些车辆感觉会更好一些。
镇远郊外有个似世外桃源的风景区——铁溪,游舞阳河时张老师曾问我是否去过,说那里很值得一去。依稀记得56回的《儒林外史》用了3回的篇幅描写镇远,而在第四十三回,吴敬梓写道了“龙神嫁妹”之地——铁溪。铁溪是以翁仲河的溶洞奇、龙池水的宝蓝和深不可测,以及郁苍幽深的森林和峡谷令人神往。可惜我没有时间再在此地逗留,还是保留一点龙池仙气的神秘,给自己一个再来一次的理由吧。于是,早早回了旅舍酣睡,准备修养好精神开始下一程的跋涉,一夜无梦。。。。。。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是
我的联系方式: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