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和历史间行走--——武当山西神道五龙山游记
出发地点:广东 深圳 |
湖北 十堰 0日自助游 |
同行人数:0人 |
文章类型:游记 |
出游时间:2006年3月30日-3月30日 |
人均费用:0元 |
出游类型:自助游 |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
薰衣草 提供 |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
目的景点:湖北 十堰 武当山
|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
在现实和历史间行走--——武当山西神道五龙山游记
一 从十堰市六里坪的蒿口村经鲁家寨、系马峰、仁威观、隐仙岩至五龙宫,然后再从五龙宫经青羊涧、紫盖峰、驸马桥、上中下三院抵武当山南岩,这是过去人们上武当山进香乞愿的一条神道,而且是最古老的神道,俗称西神道,现在又称五龙山景区。景区内有五龙宫、将军庙、隐仙岩、金花洞、仁威观、姥姆祠等10余个文物景点,这条线路上的核心建筑---五龙宫,以及五龙顶上早已湮灭了的五龙祠,则是武当山古宗教建筑的肇始,是武当山六大景区中建筑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宫观之一,而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序幕也是于唐贞观年间在灵应峰的五龙顶拉开。西神道有多处武当山之“最”:武当山最大的涵洞--“五龙宫涵洞”,始建于宋代;武当山最大的真武铜像--元君殿殿基汉白玉座上的铜铸鎏金真武坐像。武当山最大的石雕香案;最大的武当道人墓穴--“榔梅真人墓”;武当山唯一一座跨河谷两岸修建的庙宇“仁威观”;孙思邈研制火药的岩洞--“凌虚岩”等。这条线路上,散落着大量或基本完好,或坍塌湮灭的宗教建筑和遗迹,沿途所经过的建筑和村庄,蕴藏着大量瑰丽神奇和质朴动人的山歌村谣、神话传说,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五龙山区,风景蕴壮、奇、秀、险于一身,而神道上的小道错综复杂,五龙宫至南岩的20多里路程翻山越岭,更是无路可寻。整条线路,集自然景观、宗教神韵、山居民俗、人文嬗变于一体,是驴行爱好者徒步、搜奇、探险、追求心灵舒展的极好路线。 二 丙戊春节的长假里,天气阴得象没达到心愿的孩子的脸,吃过年夜饭,完成了团年的仪式,我就基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电视上恶俗的歌舞和连续剧仿佛被加了过多的味精和色素的菜肴,鲜亮却倒人胃口,偏偏此时,电脑的网络不知道哪根筋拧了,如同植物人一般--生命体征还在,却没有了思维和运动的能力。我独对屏幕,徒唤奈何。一连数天,皆是如此,于是,因天气阴冷而偃伏的户外徒步的想法又蠢蠢欲动起来。 老天助我,初四上午,多日不见踪迹的太阳竟晃晃悠悠的出现了。在小妹家上网,QQ上遇到驴友寒烟翠,一聊,她竟然也有出去走走的想法,此时恰巧看到老草刚贴出的他初二在六里坪山里拍的照片,于是和寒烟翠一合计,决定闯闯西神道,我们主意一定,立马打点行囊,初五凌晨,乘车直奔六里坪而去。 六里坪的天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下车后,发现整个小镇都被毛毛细雨笼罩着,我们心里虽然犯着嘀咕,却丝毫没有犹豫,在饭馆简单早餐后,坐上了到五龙山入山处--蒿口的中巴车。 在蒿口下了车,发现毛毛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天色也亮朗了许多,路旁有一高架铁路桥,桥下,见一条简陋的的公路在两座山之间蜿蜒入山内,过铁路桥,公路上立一牌坊,上书“国家森林公园 五龙宫景区”,这里,就是我们此次探幽寻胜的武当山古西神道的起点了。 进山的公路是条泥石相杂的毛坯路,可通机动车,雨后的路面凌乱稀湿,却不妨行走。路跟着一条干涸了的山沟随山而逐渐向前并向上延伸,坡度很小,倘若不是两旁的大山时时提醒,我们倒是觉得如行在丘陵地段的农村泥泞路上一般,丝毫没有爬山的感觉。此时,节令虽说是在春节,气温却是深冬,放眼四望,山色多是赭褐色,间或被不规矩的常绿树木辍上一块块蓊郁的补丁,时不时的再间杂着耀眼的红叶及其他颜色,象老和尚的百衲衣,色彩虽杂,却分外和谐;又仿佛初谙画事的蒙童的随手涂抹,大胆中又显一派天真烂漫。这样的山色,较之春夏看山,另有一番韵味。鸟声不是没有,只是分外得稀少,淡淡地溶进了我们的脚步声和闲聊声中。偶尔见一只不知名的小鸟跳跃在我们前面路旁的树枝上,见我们近了,歪歪脑袋,“倏”地飞到远远的地方去了。与路相偎相伴的山沟里,一丁点儿的水都没有。沟底,被溪水年复一年冲刷的石头散乱着,棱角依然分明,这些石头和沟沿上的石块相比,颜色是独特的,润泽光滑,似乎还散发出迷人的光泽。只是没有水,只是没有水,沿着一条没水的山沟“走”山,怎么给自己宽慰都是一种遗憾。
走了半个小时,除过我们这两个外来的行者之外,没遇到一个路人。刚刚感叹完山行的寂寥,转个弯就见前面一妇人和我们同向而行,我们紧赶几步,和妇人并行,向她打听线路,妇人答,沿着公路一直走是不错的,再走个把小时,可以抄近道,起码能少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妇人还热心的说;你们就跟我走吧,到了大路和小路交*的地方,我给你们说。我们欢喜地谢了妇人,就跟着妇人不紧不慢地走。一边和妇人闲聊,一边欣赏着沿途的景色,我还一边不时的对着这美丽的山景拍照。 此时已是上午10.00多,慢慢的起雾了,不浓,象给远山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处山坡上错落的农舍和房前物后一畦畦浓绿的蔬菜在飘荡的雾中影影绰绰,,不时有高亢的鸡鸣和狗吠声穿透雾帷,在山间散开去,此景此声,竟使我有恍若隔世之感,以为身处桃源仙境。此时我想:自己虽然羡慕此境斯景,但真要是在此长住,怕是耐不住的。真佩服古时候的山隐文人,一枝笔,几卷书与眼前的大块烟景,便构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其物欲之简陋,其心境之高华,我辈只能是望其项背的,又转念一想,他们大隐于这深山大壑间,真能都象陶渊明说的那样“自怡悦”和“共忘机”吗?我怀疑。突然,思绪被寒烟翠的呼喊打断,抬头一看,原来我在冥想中不知不觉的和他们拉大了好长一段距离,回过神来,笑笑,忙颠颠地赶了上去。 三 眼前的道路突然左拐一个弯,过山沟的一座桥向山的背部伸展去,妇人指着公路桥边的一条小路说,从这里走,就是去五龙宫的近道,能少绕好几座山呢,就是路不好走。妇人说她的家就在前面不远,我们谢了妇人,与妇人告别。 连续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们已经感到有些疲倦,和妇人同行的时候当然不好意思叫累,此时别了妇人,就想休息休息。刚下小路,就见路边一户人家门前的场地上有个棚子,棚子里几个男人在锯着木头,旁边有椅子和桌子。我们决定就在这里休息片刻,顺便把去五龙宫的路问的更详细一些。 来到棚子旁,老乡对我们的到来并不惊讶,热情的递过椅子,并帮我们放好背包,我们向他们讨了开水,一边喝一边和他们聊天。他们正在做的是寿材,俗称棺材,是为老人准备的,老人只有六十多岁,身体也好,提前做了放着,同时也是讨口彩,因为棺材谐音“关财”——把财关到自己的家里。|我和寒烟翠新鲜好奇的也去和老乡拉了几下大锯子。看我们来了,两个十来岁的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子围在我们旁边,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我们。寒烟翠说,来,我们给你们照张全家福合影,回去了洗出来寄给你们,听我们这么说,孩子们和大人都很兴奋,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换上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孩子的父亲指着屋旁的田地和不远处的山说:“就以这当背景吧,把我们的地和山都照下来。”我轻按快门,这祖孙三代一家人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山野,就定格在了我的镜头中。 照完像,已是中午11.40时,女主人招呼大家吃饭,众人热情的邀请我们一起吃,我们颇觉不好意思,反复推辞,这时候,一个小伙子说:你们也是顺便这这里吃,其实,你们来了没多久,我就通知做你们的饭了。听了这话,我们为山里人家的淳朴和热诚感动,同时我想,这也是难得了解当地风俗的好机会,打扰就打扰了吧。 进得堂屋,桌椅已经摆好,主人执意要我们坐上位,频繁辞让后,终于把上位让给了老人和孩子。一时间,满桌的菜肴流水般端上来,叠碗架盘,很是丰盛,酒是自酿的黄酒,菜是自种的蔬菜和自腌的鱼肉。坐在寒烟翠旁的那个小伙子自豪的说:我们这里的蔬菜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深山里空气好,水质好,又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出来的菜格外好吃。席间,主人殷勤劝酒布菜,我们也不客气,放开了怀畅饮,宾主频频举杯,我们频频端酒回应,气氛欢畅融洽,酒过数巡,我已经感到两颊微热,赧然有醉意矣。 我们边吃边聊,我打听着去五龙宫的路线,小伙子说:山上岔道多得很,好些地方又没有人家和标志,很容易走错路,不要担心,你们慢慢吃,饭后我带你们去五龙宫,陪你们好好玩。我很感不安,忙说:这样就耽误了你的事情,多不好意思。小伙子答;不碍事。他解释道:他姓杜,做寿材的这家是他姐姐家,他是过来帮忙的。去五龙宫,刚好也要经过他家。听他这样说,我放下了心。等到大家都吃过饭,我们请主人留下了详细的通信地址,以方便把照片寄给他们,然后向主人家道了谢,小杜领着我们,从小路继续我们去五龙宫的行程。 四 小路的难走,出乎我的意料。所谓路,几乎全是山坡间的上上下下的羊肠小道,湿滑的小道一会儿紧贴着刀削般的陡坎儿,一会儿猛的一转,变成一道几乎有60度的陡坡。坡,也没有平齐的坡面,多是脚窝窝和逼仄的不规则土石面,上坡后还没走几步,就又下坡。如此反复,不断地上上下下,我一会儿就气喘吁吁起来,内衣尽被汗湿。寒烟翠可轻松多了,上路伊始,小杜就接过了她的登山包,她只是拄着竹杖,跟在我们后面。小杜虽然背着行囊,却显得很轻松,步履轻快,我勉力才能跟上。 我和小杜一前一后的边走边聊,他告诉我,他今年已经三十五岁了,平时和老婆孩子住在老营镇(武当山镇),*打工谋生。春节回老家过年,前面不远处,就是他家,邀我们顺便去家里坐坐,歇歇脚。这样说着,转眼间,杜家就到了。杜宅建在山腰间的一块平地上,一溜四间,和山里大多数人家的房子一样,也是土墙黑瓦。但是,从我们踏上杜家场院开始,我们对杜家的最直观印象就是特别的整洁干净,屋子四周收拾的利利落落,劈(pǐ)柴长短一致,很顺溜的贴山墙码着,几乎遮住了整面山墙,柴上面还有个简易雨棚。寒烟翠见了,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啧啧称奇。屋前的场地还算宽敞,也被主人家收拾的没有一丝杂物,屋子的右侧,有口水井,井口和井台用水泥抹的平整光滑,井后的石壁上,贴着写有“清泉满井”的红纸条,井旁边是个用水泥做的洗衣池,里面还有个很精致的水泥搓衣板,水井和屋子之间,有口小小的水塘,或者说是鱼池。鱼池设计的很巧妙,完全是依照自然的地形稍加修整而成,两条青鱼静静地卧在水底,老僧入定一般,一动不动。井的那边,一株万年青树高高的矗立着,整个树冠蓊蓊郁郁的,在冬季的萧瑟山色中分外抢眼,小杜说,万年青是自家栽的,已有20多年了。看罢屋外,进了堂屋,小杜的父母和媳妇孩子都在,热情的招呼着我们,两位老人都在60开外,见了我们,和善而热情。我们简单打量了一下屋里的格局和布置,室内的各个房间同样收拾的纤尘不染,各种家具和物品归置的井然有序,一间卧室里放着电视机和VCD机,更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卧室地面竟然铺着人造革地板。我们猜想,这间也许是小杜夫妇的卧室。屋子最左边是个单间,室内门口处是砖砌的鸡舍,墙面抹了白灰,鸡舍的门口贴着“鸡鸭成群”的红纸条。屋子的里面放着农具和盛放粮食的大木箱柜,柜子上也贴着红纸条,写着“五谷满仓”的字样。我感叹,这真是勤劳朴实,也是很认真生活的一家人,仅从住房和室内家具陈设看,家境也就是山区很普通的一户人家,但是,屋里屋外干净整洁,家居功能区安置的条理有序,到处贴着吉祥的短语,还有那自栽的挺拔茂盛的万年青大树,所有这些,无不显示着这户山里人家的勤劳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憧憬。稍事休息后,我给他们一家人照合影,按他们的要求,背景的选择依然是青山,此时,我强烈地感受到,对山的热爱,对山的崇拜,对山的希望,早已经融进了他们的血液,融进了他们的灵魂,成为他们思想和生活中不可须臾分离的部分。他们是山,山也是他们。 五 13.40时,我们告别了小杜一家人,小杜又领着我们踏上探访无龙宫的崎岖山路。路依然是不知道多少代山人在高高低底曲曲弯弯迂迂回回的沟沟坎坎上趟出来的小道。这时候,天气阴的重了,原来淡淡的雾变得浓密起来,空气也湿漉漉的。没有风,雾就在空中默默地弥漫着,早先朦胧的峰影在雾的笼罩下,悄失踪影。山,在我的眼前迷朦起来;山,在我的心里神秘起来。雾中在神山间徒步,相较晴日赏山,少了对自然风景的沉醉,而多了对神山的敬畏,更多了对在云山雾罩中修炼得道的仙人的神往。在雾中的古神道上行走,更能欣赏神山的神采,也更能体捂到神山的神韵。 翻过系马峰(因真武在这儿系马而得名),我们又上了公路,走不多久,小杜指路边着很深的谷底里一排房舍说,那里就是仁威观的遗址,原来的建筑早就没有了,只剩下老房子的台基,我们看到的房子,是福利院。我努力睁大眼睛向被大雾掩住的谷底俯瞰,隐隐地一排屋舍,什么古迹也看不到,想下去看看,但又想,下午要赶到五龙宫,然后还要在天黑前爬上五龙顶,时间太紧张了,遂打消了探访仁威观的念头,继续前行。 过仁威观约十五分钟,公路在一个谷口转了一个大U型弯,U型弯的正中是过谷的公路桥,桥边立一石碑,上面镌刻着“蝴蝶谷”三个楷体描红大字。小杜指着谷口说:每年到了春夏之际,各种蝴蝶群集谷中,或上下翻飞,或停立花间叶上,景象绮丽壮观,每天死亡的蝴蝶,就可以扫一两簸萁,我听了,眼前仿佛出现满山遍谷千万蝴蝶纷飞相逐聚会交欢的壮观景象,顿生无限神往,可惜我们来不缝时,未能一睹这在都市里终身难见的景象,惟有遗憾,昔年,郭沫若先生游大理蝴蝶泉未遇蝴蝶,写诗道:“低首自息来太迟,期以明春不再误”,我现在的心情,也和郭老当时的心情略相仿佛。 带着遗憾的心情告别了蝴蝶谷,沿公路转个弯后,就又上了小路。这时,雾愈发的浓了,百米之内,惟余茫茫,前后左右,已看不到可以判断方向和方位的参照物,天突然又下起了雪粒,密密的雪粒打在我们身上,打在树上,打在地面厚厚的树叶上,刷刷作响。老天!我暗自祈祷道:千万不要下雪花呀,万一大雪封山,别说去南岩,就是从五龙宫回程出山,恐怕都很难啊,何况还只剩初六初七两天时间,初八就该上班了。我一路上心里打着小鼓,还不住的暗诵着“无量寿佛”,嘿嘿,因我的虔诚和神的慈悲,到底雪粒没有转变成雪花。 沿途的神道旁,人家渐少,却散落着许多古建筑的基址,也许是刚上一个坡,或者是刚转一个弯,便会发现这些已经衰败、几近湮灭的神迹。残存的精美的石雕基座上布满了湿滑翠绿的青苔,碑座、围栏等石雕构件散乱的躺在荒草腐叶之中,我登上一个废台基,手摩挲着冰凉的石雕,顿生无限伤感,想象着昔日香客如织香火旺盛香烟缭绕的景象,不禁怆然。沉思良久,转过身来,发现小杜和寒烟翠已走好远了。 六 在一个山坡的半山腰间,小路向山的左右分开来,左边的路口,刻有“隐仙岩”字样的石碑躺在坡上,于是走左路,转过山来,猛的抬头,一座隐在大岩穴下的古建筑兀地堵在了我们面前。 啊!隐仙岩。 隐仙岩又名尹仙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在中国道教历史上久负盛名。据史料记载,汉代著名方士尹轨就在此修行。尹轨在道教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传说老子曾授他《道德五千言》。 我们顺岩脚的坡道爬上仙岩的地面,岩穴很大,穴内现存五座基本完好的石殿。说是石殿,其实是砖殿,砖上的纹饰相当精美,每个石殿的建筑结构精巧细腻,砖构斗拱勾心斗角,繁复错杂,让人不得不被古人的精妙手艺所折服。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砖饰已被风霜侵蚀的残损班驳,但是,它就象一个曾是绝代风华的女子,如今虽然褪尽铅华,我们仍能从其仪态娴雅的眉目之间,越过岁月的沧桑,依稀想见她昔日眼波流转的动人模样。 隐仙岩的正殿前摆着一个比石殿还要宽的石雕香案,这个香案,是全武当山最大的石雕香案,由案身和案板两块大石拼合而成,案身四周被当时的制作工匠精雕细琢,竟然是几乎镂空的文饰,花纹精细繁复,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可以想象,数百年前,在没有现代机械工具的条件下,当时的石工是如何开采出这么一大块的石头,然后又被一凿一凿地雕凿成这么精美的香案。其水平之高,工艺之精,条件之苦,心力之定,毅力之坚,是时刻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五座石殿皆供有神像,两侧的偏殿里各供一尊,正殿里却供奉两尊,这两尊石象造型粗犷、服饰独特,是道教信奉的“太阳帝君”和“太阴元君”二神的造像。据说在这两尊神像的背后都有两排神秘的文字,但这两排酷像“篆书”的文字如何读、代表着什么,至今还无人破解。我始终没有勇气爬进主殿内,去看两尊神像背后的神秘文字,既然神秘,就让她继续神秘吧!把神秘还给神像,把想象留给自己,岂不更好!其实,在古代文化中,有关太阳和月亮的传说以及各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太阳帝君和太阴元君在武当山隐仙岩同时出现,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隐仙岩的建筑是明永乐十年敕建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却不知是哪个年代的遗迹。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隐仙岩的神话和传说。古代有许多高隐之士在这里得道。有一位叫房长须的道人,他在武当期间,不避寒暑,终年在山上挖坑栽树,一日,他睡觉醒来,只见胡须长满胸前,自此不知去向。人们都说他成仙了。可见成仙并不难,只要你一生做好事,老百姓就认为你是神仙了。 小杜虔诚的在石案前燃起一炷香,我是无神论者,只和寒烟翠围着几个石殿细细地观赏琢磨。15.39时,我们出了隐仙岩,走出几步,我回转身,举起相机,把雾气朦胧中的隐仙岩留在了相机里,也留在了记忆中。 七 山路依然如前一样,时平时陡,路边依然如前一样,不时有残碑断碣。一路上不见一户人家,山林越来也茂密了,山色越来越暗淡了,花栎树叶厚厚地铺在路上,湿滑松软。蓦地止步,原来是朽枝腐木横亘在面前;趔趄摇晃,却是陡坎泥泞荡摆着我的身体。一枝刺棘调皮地地牵挂住我的襟袖,仿佛我是不忍遽别的情人;凉凉的树叶肆意地轻薄着我并不年轻的脸颊,我还以为是街头的浪荡少年。雪粒还在下着,雾气还在漫着,路还在延伸着,我已经很累,寒烟翠也已经很累,我不知道路在前面还有多长才是尽头。我猛然长啸一声,想把郁积在体内的疲乏甩将出去,却不料。啸声刚一出口,又被层密如织的繁柯硕干挡了回来,让我喘不过气来。 就这样不间断地行进了四十来分钟,一道整齐的石阶正当路中央迎接着我们,小杜说,这里是五龙宫的山门。山门为两墙夹道,说是门,建筑早就不复存在。地面上空落落的,只剩下石阶和门厅两边约一米来高的墙,砖墙下约半米的墙基,是由雕着精美花纹的石块砌成,墙上长满了蒿草。 过了这所谓的山门左转,走约两分钟,见路的右侧有一座人工的石台,台下是石穴,穴门被封住了,门两旁分别一对有石楹联和一对石人。石台上,很多石构件横七竖八叠压在草丛里,簇拥着一座有些倾斜的石塔。出人意料的是,石门上边石台的边沿上,长着一株硕大的树桩,这树桩倔强地从压住他根部的石碑上探出身来,头努力地向上昂着,整个树干部分仿佛一把短而阔的剑,直指苍穹。下得石阶,来到石门前,我们以为石门里是个墓室,通过石门上方的洞隙往里探视,黑忽忽的,开了电筒照去,隐约是拱形的石室顶,看不真切,用相机打闪光拍照,在液晶屏上回放,所见还是漆黑一片,只好作罢。我不知道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遗迹,顶上躺卧的墓额和墓门的对联也没有提供具体的线索,但由其形制猜想,应该是一座规格不低的纪念性古墓。临别,当我在石塔前留影时,陆游的两句诗突然浮上心头:“僧亡惟见塔,树老已无花”,简直是对眼前景象的传神写照。顿时,一路上游山探景的宁静与从容转化为“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肃然凝重。 过石台再往前走几步,路边又有一个石台,这个石台却简陋得多。石台上一个驮碑的*屃,*屃是由两块石头雕就上下半身再拼合而成,现在下半身完好,上半身却没了踪影。我在台四周寻找一番,没有发现*屃上半身的丁点痕迹。老龟身上驮的碑横*在石台下的道旁,奇怪的是,石碑的品相相当完好,碑文清晰如新刻一般。略看碑文,记述着武当道人李素希在此栽种榔梅的事迹。原来这里就是神梅(榔梅)台,台上是永乐皇帝亲自赐建的著名道士李素希之纪念亭,李素希,榔梅真人。武当山著名高道。明永乐十九年羽化,终年九十三岁。殁后皇帝亲赦京官吊唁,谕建墓塔,以示恩宠。资料记载李素希明永乐十九年羽化,但是,我发现碑文的落款却是明永乐四年七月初五日,碑先于李素希仙去十五年而成,真是奇怪,我学力不逮,也没时间细看碑文以探究竟,只好存疑。此刻,当我站在这个碑前时,时间刚好也是初五日,石碑已经和我相隔了整整六百零三年半的时间,呵呵,这个感觉还是很奇特的。此时正应是榔梅盛开的季节,但在这个地方却没有一株梅树,正疑惑间,迎面过来一位老乡,问他,回答说:几百年前就没有了。我想,李道人以种榔梅传世,羽化后又得皇帝亲敕建塔纪念,其种梅事迹当为不凡,而梅树的规模也不会太小,徐霞客游武当曾亲见,并形容榔梅开花时“花色浮空,映山绚丽”…… ,那么,这么多梅树,又是如何的败落消失的呢?如今,后世迟来的我们只能在想象中感受满山遍谷那榔梅的疏影幽香了。 站在榔梅台前向路的左边眺望,不远处,一片颇具规模的建筑掩隐在蔼蔼雾气和沉沉山色中,虽看不真切,却使我的心猛的一紧,随即又舒展开来,--在深山老林深沟大壑中竟然有如此大规模的道观,而建筑布局又是如此的整饬严谨,实在出乎我之前对五龙宫的想象,精神蓦地一振,忘却了早先的疲累,紧步向宫内赶去。 八 弃小径,过农家,穿墙门,下石阶,然后,我们一步踏进了五龙宫院内。 五龙宫再次让我惊讶,这次不是因为它的宏大,而是因为它的衰败。 五龙宫,建于灵应峰的半山腰,坐西朝东,背依灵应峰,上接五龙顶,环境清幽,状态原始,历史上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应之地"。我国古代著名道教人物尹喜、尹轨、马明生、陈抟等,都在这里修道有成。五龙宫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此后历朝历代均有兴建,在明朝最盛,到了明嘉靖年间,五龙宫各类殿宇道房达850间,道人有三千人之众。古人盛赞五龙宫是"层层历落怪松,拥殿千朵芙蓉",由此可见当时建筑之宏伟壮丽。 也许是冬天,也许是山高路远,此时,院内阗无人迹。我们站在主殿的高台上,五龙宫的整个面貌尽收眼底, 全部建筑都是顺山势地形而设计建造,院落十分敞阔,有玄帝,启圣二殿;九层重台,前五重为八十一级,后四重为七十二级,玄帝大殿建在最高的台上。殿前有甬道把宫院分成两半,左右分筑天地二池,从重台中伸出两个石龙头,泉水从龙口流入二池;两侧有五口水井,左三井、右二井,据说在一个水井内打水,其它四井水也翻动;西侧又有日、月二池,让人不解的是两池水色却不同,日池碧色微绿,月池深缁色。宫院的左侧山坡上楼阁林立,都是砖混结构,依山而建,大都失修,一些已经坍塌,但是仍不失早先的鳞次栉比和凝重古朴。甬道两侧是一畦畦的菜地,长着些肥瘦不一的菜蔬。甬道尽头,是龙虎殿,殿内左右侧各供奉着青龙、白虎泥塑彩绘像,皆高丈余,神态都是狰狞威猛,奇怪的是两尊塑像高举的手臂下都有一个小人,伸手抬臂,不知要做什么。资料说,这两尊泥塑是武当山最大的泥塑神像。回来察看拍的两尊神像的照片,好生奇怪:一个没照上,另一个神像全被白乎乎的烟雾遮住了,但是前景却特别清楚,以当时殿里的能见度和我的照相技术,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百思不得其解。龙虎殿前的两边,分别是两座碑亭,驮着御碑的老*屃(龟)踞伏亭中,颈长而头高昂,不类于以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样子,*屃的身子布满青苔,头颈异常光滑圆润,想是不断有人抚摩的缘故。看到这些,不知怎么,大脑里竟蹦出来一点不雅的念头,我也伸手去摸了摸,笑笑,然后去看碑文。看碑文落款,知是明代成德帝敕建。出碑亭转身回望,五龙宫所背倚的灵应峰,只见眼前的一点影子。回到主殿的高台上,越过五龙宫远眺,弥望的是雾遮峰隐,金锁峰完全变成雾锁峰了。 当我们对五龙宫的历史沿革和基本规模有大致的了解后,现在可以谈到我前面说的惊讶了。进入五龙宫内部,第一感觉是破败,到处是颓墙残垣,宏广阔大的主殿只剩下两侧高高的山墙和后墙(据说是毁于辛亥革命年间),殿台中央有一间小屋,应是后来所建,门掩着,小杜敲门,没应,于是我们大胆推门进屋,迎面所见,是一尊金色神像,我想,这一定就是那尊全武当山最大的镏金铜铸真武大帝象了。神像高达1.95米,是武当山文物中的珍品。传说,这尊玄武像是依据明成祖朱棣的形象铸造的。这样一尊神像蜗居于如此矮小简陋的小屋,他是否觉得憋屈,我不可知。但我总感觉有损真武大帝的庄严。出小屋,转到屋后,一个很大的石雕台座掩在屋后,上面丛草杂生,我推断,这一定是昔年主殿神像的台座,我由现存主殿遗留物作参考,想象着当年真武大殿令人目眩的外观,猜度着殿里镏金溢采香火缭绕的繁盛,抚今追昔,不胜“人世几回伤往事”之感。 破败感之二,是人们对宫内建筑古石件管理的缺乏,石阶两旁散落着的石件,随意的躺在地上,没人归整,左侧的宫室多为砖木结构,破损严重,即是眼前脱损的砖石,也没人修补,而做这些,仅是举手之劳而已。更有甚者,当我们自宫后登五龙顶,从与宫墙紧邻的农家猪舍旁经过时,发现当年皇家宫观的雕栏玉砌今日有些已成为猪舍的玉砌雕栏,我不由得为过去的皇帝悲哀,心里戏改李煜词道: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猪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泡猪尿向宫流。 粗略参观了五龙宫的主要建筑后,已是17.10时,我们不敢再在五龙宫耽搁,因为要在天黑前爬上五龙顶,大殿里的道姑认为这时上五龙顶怕是来不及了——六七里山路呢!劝我们在宫内住一晚再上,但是,想到明天还要过上中下三元赶到南岩,时间已是相当的紧张,我们谢绝了道姑的好意,毅然向峰顶进发。 九 登顶的路又不同于前面走过的路,没有欲上先下的坡,没有欲进却回的弯,没有欲平反仄的道,只是一个劲儿地上,不停地上,不多一会儿,我便牛喘起来,浑身燥热,内衣汗透。开始时两腿很疲累,每上蹬一步,小腿仿佛在打转,走下去,腿好象不是自己的了,只是机械的反复抬腿落脚。一个坡紧跟着一个坡,一个坎又连着一个坎。这时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怎么还没有到山顶呀?眼巴巴地总希望下一个转弯就是峰顶。到底是山里的人,小杜背着寒烟翠重重的登山包,却步履轻松,把我们不断的甩在身后,然后又施施然的慢慢等着我们。我有些后悔了,想:山顶上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呀,值得这么受罪么?想退,却又不能退,只有硬撑着往上爬。想着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里面的话来给自己打气:“世上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迹所罕至焉”。无量寿佛!但愿峰顶的风光如王安石所言,能安慰我们这双超负荷的腿脚。也能抚慰我们期待的心情。 往上攀登了四十余分钟后,山坡上渐渐有零星的积雪,雾气也更浓了,十余步之外,不辨林迹,越往上,积雪越多,雾越浓,树上也渐凝雾凇,更上,雾凇越厚,绒团玉锦般附着在枝叶上,融合在浓雾中,我们好象走进了一个奇异的神话世界,精神为之一振。再上行,枝叶上的乳色的雾淞开始变的晶莹透明,成了冰挂,树叶和树枝包裹在玲珑剔透的冰晶中,象是玉色琥珀。原来湿滑的山路也变的硬梆梆的,山风起处,树枝上的冰挂来回撞击,哗啦作响,犹如仙女的环佩叮当。这时,山道上出现了一个树棍搭的栅栏,越过栅栏,转个弯,眼前一亮,哈哈!我们终于登上海拔一千多米的五龙顶了。 我们不能不首先了解五龙顶在武当道教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五龙峰,全称:“大五龙灵应万寿峰”,山顶俗称“五龙顶”,五峰排列,似群龙升天,而此峰顶,相传是五气龙君寓所。这自然是传说。但是,当我回来查了五龙顶的历史资料后,大吃一惊,连忙再次打开当时在峰顶拍的照片,细细端详:原来,整个武当山的道教文化,都是从我当时脚下的五龙顶开始的,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均州太守姚简就来到这里祈雨,天下果然下了一场透雨。唐太宗就此诏令在峰顶建五龙祠,从而揭开了皇帝在武当山建庙宇的序幕。为武当道教的兴盛打下了基础。真是遗憾, 如此具有重要历史涵义的山顶,我因为无知,竟然没有留下一张全景的照片。 一脚踏上峰顶后,放眼望去,峰顶的简陋出乎我的想象。峰顶呈马鞍型,两头高,中间稍低的部分,是一块约二亩地大小、很平整的场地,一树,一井,一池,还有一排外观上几乎和农舍没有区别的简陋房屋。当年唐太宗下旨修建的五龙洞,早已荡然无存了,只有水井,估计还是唐朝建筑的证物。传说,这口井边原有一个大铁桩,铁桩上拴有一个铁链,铁链的另一头搁进井水里,里边锁着一条孽龙。现在铁链铁桩早已不见了,那条孽龙也可能飞走了,留下来的故事,却叫人回味无穷。 明代有一首诗描写此峰:“岸容初得雨,山势欲飞天。王母乘云至,斑龙九色鲜。” 十 此时天已傍晚,天色有些暗了。我们来到房前,中间的房屋门开着,看布置,是供香客拜神的主室,没人。于是我们对着其他的房间大声询问:有人吗?一片寂静。其他的几间门都没上锁,关着,一一推开门看去,分别是厨房、库房、卧室和客房。小杜说,平时五龙顶上一直有一个值班道人的,道人也许是早我们一步去五龙宫了。没准在宫里听说我们上来了他会赶回来呢?我们商量了一下,就先在厨房里生火做饭吧,边吃边等道人回来,于是在灶前燃起劈柴,分别拿出了食物。我没想到小杜从家里带来一大瓶黄酒,还有花生米和腌尖椒,我们三人围坐在旺旺的火堆边,煮着面条,一边喝着黄酒,一边拉着家常。在这海拔一千多米的道教神山顶上,门外是寒冽而又晶莹如玉的冰挂奇观,室内是喝着美酒吃着佳肴并被柴火烤的红艳温暖的方外游客,一时之间,我竟有些神思恍惚了,不知今夕何夕。小杜提议,这样干喝酒无趣,不如划拳。我不好酒,也不会划拳,只会老虎杠子的方法。霎时间,五龙顶上,神厨房里,两个“妖人”伏虎驱鸡,舞棍唤虫,闹的不亦乐乎。寒烟翠在一旁饶有兴味的观战,并不时的作战事点评,几个回合下来,酒干菜尽,已觉腹中过饱,看时间,已经21.00时,估计道人今晚是不会回来了,这样也好,我们反而更自在一些。浇熄了火,收拾好厨房,进了客房。 客房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床上叠放着五六床棉絮。看到棉絮,我们的心塌实了,今晚可以睡个暖和的觉了。山顶奇寒,我们单*薄薄的睡袋和帐篷是抵御不了寒冷的,而小杜,什么也没有。屋墙是土质的,耐火,我们围着墙角又架火而坐,天南海北的聊着天,虽然白天累了一天,此时却没有一丝睡意,登顶路上那种无法言说的累,早丢到爪哇国里去了。小杜登五龙顶已有数次,在顶上留宿,却也是头一回,他和我们一样,也为今天的经历而新奇和兴奋,他说,倘若是夏天来这里,就可以在屋外燃篝火,看星星,赏月亮,困了就露天而卧,那种感觉,比今晚还舒服。我听了,心里叹到:小杜虽是一介山民,却也慕风雅、脱形骸,看来,古神道上的文化气氛对山里人的影响是很深的。今天他主动和我们把臂游山,他也是在寻找并体验着一种新的生活感受,而我们,又何尝不是?不知不觉中,火渐渐弱了,时间已经到了23.00多,快午夜了,我们精神仍很兴奋,却不敢再这样玩下去。明天,我和寒烟翠还要由五龙宫,过上中下三元到南岩。据说,这段路更难走。休息好,尽快恢复体力,对我们十分重要。于是,小杜睡床上,我和寒烟翠分别把帐篷支在床的旁边和当头,一人抱一床棉絮盖在睡袋上,沉然睡去。 不知怎么,夜里突然醒了,许是兴奋的缘故吧,我怎么也睡不着。白天一天的经历象放电影般在脑海里一幕幕闪过。这一趟的五龙山之旅,虽说是偶然成行,也是必然,而一路上的际遇又使自己充满了好奇,新鲜:山家午饭,山民伴游、雪霰隐雾、幽林迷径、废台崇基、宏观颓院、冰挂仙境、神顶戏酒、峰观夜宿.......,而明天-——明天还有什么意外奇遇在等着我们?想着,就有些兴奋和期待。门外,一阵阵劲厉的山风声呼啸着穿透观门,穿透帐篷,在耳边盘桓,室内,也不知是小杜的鼾声还是寒烟翠的鼾声,时急时缓,忽高忽底。门外的松涛和室内的鼾鸣一远一近、一强一弱地唱和着,交相穿融,竞有些奇异,仿佛天籁。抬手看看表,才深夜四点多,就这样胡思乱想着,在山风和鼾声的协奏曲中,又恍惚入睡。 十一 再次醒来,已经是初六的早上八点多,三人几乎是同时起床,分别收拾好自己的行旅,然后小杜在厨房煮白菜面条(白菜和面条都是道人的),寒烟翠则清理着昨晚在厨房吃饭和客房烤火时留下的垃圾。我无所事事,就在峰顶和每间房子里转悠参观。 经过一夜的寒冷气温的作用,树上的冰挂更浓厚了,峰顶上大大小小的树木,都银妆素裹,如同披上了铠甲一般,走近细看,枝条上迎风的一面,冰极少,而顺风的一面,冰被风吹出了约两到三公分不等的宽度,薄薄的,象蝉翼,又象利刃。此时,风已经停了,悄然无迹,顺便带走了前夜里的疯狂。那些银枝玉条一动不动,象被施了魔咒而沉然酣睡的童男玉女。伸了手去摇一摇,冰晶相碰,有轻微的叮当声,手一松,便又凝然不动。掰一片冰含入嘴中,是沁入心脾的凉。折一枝厚实的冰挂不断在口里含着,银色糖葫芦一般,只是没有了山楂的酸和糖稀的甜,只有冰凉,多舔了几口后,仿佛感觉到了丝丝甜味,淡淡的。 地面被寒风吹得硬梆梆的,昨天的雪粒没有化,有微微的白,像是铺了厚霜,脚踩上去,吱吱作响,还有些滑。水井边的水桶里和大树下的龙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想起早上收拾背包时,发现从家里带来的备用水杯里的水也结着厚厚的冰,可以想象昨夜是多么的寒冷,我深感庆幸:假如昨夜五龙顶上没有房子,房子里没有被子,单凭我们带的春秋季节用的是睡袋,是无论如何也度不过这么寒冷的,如果连夜下山,又是多么的危险,此时想想就后怕,也有点后悔我们的孟浪。 山顶道人的卧室收拾的干净整齐,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些杂物,墙上挂着一把剑,一双芒鞋和一张手工绘制的五龙宫平面图,还挂着一支竹笛。笛子是我少年时代最大的爱好,也曾下过一番苦功,只不过年齿渐长,童心渐失,而现在的居住环境也不容许我天天呕哑嘈杂,那样岂不烦死邻居?此时看见竹笛,倍觉亲切,于是取下竹笛,信步来到屋外,就在这五龙山巅,立在披满冰挂的树下,横笛而吹,清越的笛音,在峰顶袅袅散开去,在树间缭绕,斯时,斯地、斯景,斯曲、斯人、斯境,一时之间,我竟迷醉魂销,恍若是驾鹤归来的仙人。终归是多少年没有练习,一曲未终,便觉口唇僵硬,喉头发紧,这时,小杜唤吃饭,便把竹笛仍挂在了墙上。 饭罢,我和小杜在道人卧室的桌子上给道人留了一张便条,为我们一夜的打扰道了歉,并留下了十元香火钱。此时已近上午10点,该起程了。我们背起了行囊,关好每个房间的门,在龙池边和小杜分别合影留念后,顺原路下山,临别五龙顶时,寒烟翠面对着如此美丽的冰挂奇观,久久不愿离去,我相机一举,留下了她在冰挂前沉醉的神情:) 十二 下山一点也不比上山轻松,上山累腿,下山累脚,这是我深山徒步的感受。小杜因昨天接到家里电话,说有事要他赶回去,所以走的较快,我们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被冰挂枝叶蓬拢着的小路硬梆梆的,我们一点也不担心滑倒。天气依然跟昨天一样,阴沉沉的,大雾密密地稠稠地粘粘地裹住山林,裹住我们,不一会儿,我见寒烟翠和小杜眉发皆白,料他们见我也一样。约走了十来分钟,冰挂渐渐消失,雾也有些淡了。又走了一会儿,路突然一分为三,小杜说,中间的路是我们昨天傍晚从五龙宫来时的路,右边是去南岩的路,左边,则是绕倒五龙宫山背后回家的路。按照预定计划,下一步,我和寒烟翠该就此与小杜告别,往南岩去。小杜说,你们今天最好不要去了,雾太大,辨不清方向,虽说这里离南岩只有二十多里路,但是山形复杂,几乎没有路,也没有人家,太不安全了,不如和我一道回去,有机会再从此走一趟。我望着数十米之外,惟余茫茫的大雾,踌躇良久,不探南岩,总心有不甘,仿佛一首乐曲,在最高潮处戛然结尾,心给悬在了半空中,可是坚持走下去,又担心真迷了路,何况,旅伴还是一个女性。我问寒烟翠怎么办?寒烟翠无所谓的样子,说:你说怎么走我就怎么走。我思忖:徒步毕竟不是探险,我们剩的不多的食物和水也不允许冒险,于是决定随小杜返回,希望将来有机会再走这条路了。 也许是家中有事的缘故,小杜背着寒烟翠的包急急地走在前面,远远的把我们甩在后面然后等我们赶上,就又冲在了前面。我虽然觉得累,但还是有后劲,寒烟翠则明显的体力不支,空手拄杖,落在我身后老远,我打趣她道“呵呵,谁让你在Q上倚老卖老,总想当老姐?瞧,真把你叫老了吧,老得路都走不动了。”说笑归说笑,从五龙顶到小杜家约二十多里翻山越岭的羊肠小路,整整三个小时我们硬是没有休息,坚持走了下来。 在小杜家吃过了午饭,我们和小杜相互留了联系地址和电话,小杜告诉我们,绕过他家前面的几户人家,再上一个山坡,就到了公路,沿公路走大半个小时,在公路的一个大回弯处有条小路,那就是过去人们去五龙宫的进山神道,路面铺的青石板,一直通到进山处的蒿口村。我们记住了,与小杜一家人依依不舍的告了别。 公路环山而建,回弯处极多,几乎每半里路就有一个回弯,很多回弯处都有一条下山的小路。我们试着走了两条,总觉得不对劲,连忙又转了回来。呵呵,古人说山中歧路多亡羊,本地的羊尚且迷路,何况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人。终于,在一面山坡发现公路突然转了一个急弯而下,呈U形状,上下公路之间有条近路。这里是不是小杜说的大回弯呢?寒烟翠欲抄近道,我说,又不在乎多走这一点路,没准弯口有小杜说的下山的神道呢。还真是,正对着公路的弯口处,一条小山道蜿蜒而上,山脚下隐隐有人家。离公路上小路走了百十米,只见蜿蜒起伏的山梁上,一条用方正石块铺砌的古道向远方伸展开去,看不到尽头。古道宽约2-3米,每一块石板都被打凿得棱角分明,路面光滑平整,仿佛保存着无数双远去的脚印。于是和寒烟翠商量好,就认准这条道了,走错了也就错了,只当游山了。此时才是下午3.00时多,时间比较宽余,天气也晴朗起来,神道十分平坦好走,(走在上面感觉象走在咱们襄樊的扁山顶小路上一样,不过比扁山高多了,也好走多了),我们轻松愉快的走着,欣赏着山景,寒烟翠已全然没有了上午赶路时的疲累窘态。约莫走了一个小时,突然隐隐看到山脚下进山的公路,这下我们心里塌实了,我们此时走的,正式小杜告诉我们的那条古神道。再往前走,神道渐渐往下,转个弯,越过一个坡,我们进山时的路口呈现在眼前,国道上的车鸣声也传了过来,急步下了最后的一个陡陡的山坡,站在国道边回望,原来进山的古神道起点就在进山公路路口左侧的山坡上,我们无知,沿公路进山,所以多走了一个多少时的山路,也正因为避开了进山的古神道,才有了我们这两天和山民意外、温馨的接触,才有了奇异、方便、顺利的五龙山之旅。 十三 此时,当我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游记时,已距五龙山之旅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来,每当我了却俗务、夜阑人静时,五龙山之行的点点滴滴便会涌上心头。我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的,目的不过是和以前驴行一样,脱离都市,逃避喧嚣,览山水之丰盛,感民风之淳朴,是以身体的疲累换得浮生的二日悠闲。但是,越往前走,对前面风景风情的期望越大,我越无法轻松,心情也更凝重。不是因为前途的悠长,不是因为山路的坎坷,更不是因为美奂美仑的风景被山雾遮掩。西神道,你是一条什么样的山道?当我在神道上每落下一脚,究竟叠印着多少前人的脚印,而这些脚印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有多少希望,多少悲欢,多少梦幻,多少沧桑。 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山道,被以神冠名,昔日神道两旁巍峨壮丽的神殿,又使神道承载了数不尽的俗世芸芸众生对神祗的畏惧向往。可是,千载的风风雨雨,荒荒寒寒,帝王的功业,百姓的梦幻,全都在这条神道上湮灭了-——五龙宫衰败了,五龙祠消失了,仁威观坍塌了。于是,神道两旁,散落着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废墟。 废墟! 我终于明白,我越往前走心情就越沉重的原因。因为每往前走一段路,就会有一座废墟展现在眼前,它们躺卧在荒坡枯草间,也横亘在我的心头。一座废墟,就是一个迷团,让人猜度它的建立、繁盛和衰落;一座废墟,就是一个故事,诉说着创业祖辈对自然的征服传奇。废墟,活象一个已经苍老又步履蹒跚的悲剧英雄,固执而顽强;废墟,又象一个色衰躯残的耄耋老妇,哀怨而忧伤。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者,向我们昭示着时间的无情;废墟是现代阅读古代的课本,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废墟是哲学家,它以沉默向我们讲述宇宙和时间;废墟是诗人,它用残石在大地上写下感怀伤逝的诗行。 西神道,犹如一座露天的历史博物馆,收藏了风景,宗教,民俗、神话;收藏了博大、渺小、短暂、永恒。收藏了人的精神、意志、智慧,收藏了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假如没有这些废墟,或者,这些废墟还没有成为废墟,而五龙宫也不衰败,依然是高庙华观,我们行走在西神道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历史感没有了,沧桑感没有了 ,远比自然花草强大的多的生命过程没有了,我们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也最终失去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终极意义的哲学求索的引导。 如今,进山的宽阔的公路已经蜿蜒到了尹仙岩不远处,不久以后,这条公路将被铺上柏油沥青而会成为一条热闹喧嚣的路,我生怕这条道路一直修到五龙宫,掩隐在古木野草间的废墟被暴露在阳光下,剥脱了世俗声色的荒山古寺的静默肃穆之美荡然消失,它不再神秘,不再荒寒,不再冷清,不再远寂。而我们对西神道的探访也不用再迈动自己的双腿去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去拨草寻路,猜度迷津。当现代文明手段使游览变的快捷和舒适,没有了犹豫,没有了艰难,没有了寂寥,没有了顾影自怜,没有了对我们“青春浩气走千山”的万里豪情的羁绊,也就没有了人与自然对峙时产生的凌厉的张力,也就没有了艰难困苦带给我们的浓厚的诗意和荡人心魄的震撼。 也许,我在不久的时候还会背起行囊,再走一遍西神道,最好是在一个微月的夜晚,把帐篷扎在五龙宫的院落里,踏着清冷幽暗的月色在残墙颓垣间漫步,然后和着历史的呼吸,入梦。 西风瘦马二零零六年三月九日结稿于燕居
(全文完)
http://www.hb28.com/bbs/dispbbs.asp?boardid=67&star=1&replyid=4406&id=1483&skin=0&page=1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是
我的联系方式:
是否已聘请导游: 是
对导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是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
网友评论
西风瘦马,寒烟翠,小杜;您们辛苦了,佩服天寒地冻拜武当,感谢西风瘦马好文章,我永久收藏,寄希望能有幸再次品尝大作!
→回复
嗯···不错,热爱生活,热爱旅游吧。顺便锻炼身体,延年益寿嘿嘿
→回复
妙,会旅游的人也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体会到旅游的真正乐趣
→回复
道教总让我感觉清奇诡谲一样的神秘。了解太少了。
→回复
很想走神道,游武当.只怕不懂道教.羡慕寒烟翠与你同行,妙哉.
→回复
美哉,足见文化和道教深厚功底.能与你同行是件美事.还想看你的文章.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