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云南(八)
八、过桥米线
一路从保山往瑞丽走都匆匆地赶路,再没有耽误行程,工作也很顺利。折到腾冲再折回保山,风光也很优美。只不过看得多了也就有点儿淡了,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吧。
回到昆明,才想起没有真正吃过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于是在地图上找,没有找到。宾馆的一位老工人告诉我,建新园是国营店,卖的是老昆明口味过桥米线,就是太贵了。和平村有一家经营蒙自过桥米线的,光辣椒就有七八种之多,靠近铁路。听说蒙自是云南过桥米线的发源地,于是就去了那里。
小店不大,很简单,但桌凳很精巧。老板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很温娴的那种。店里人不多,没有什么装饰,唯一的一幅书法作品写着过桥米线的由来。据民间传说,在蒙自县城南湖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环境十分幽静。县城内有一姓杨的书生为了赴京赶考,苦于城里人声喧哗,就到这里刻苦读书。为使丈夫安心学习,他那勤劳贤惠的妻子每日坚持为他送饭,但因离家较远,途中还要过一座桥才能到达小岛,等饭菜送到时已凉了。一日,妻子把家里一只肥母鸡宰杀炖熟后,把鸡切成块连同米线盛入装鸡汤的罐内,急忙给丈夫送去,岂知走至湖桥时因疲劳过度晕倒在地,等到醒来时,已不知过了多久,她连忙爬起来奔向丈夫读书处,待到丈夫面前,揭开盖子,见罐内鸡汤仍十分烫手,原来是鸡油将汤覆盖保温之故。她从中得到启发,后来常变化着花样把肉片、生鱼片等汆入汤中和米线一起入罐送给丈夫吃,丈夫深受感动,刻苦攻读,终于金榜题名。后人听说也如法炮制,过桥米线因此得名。
传说当不得真的,真正的过桥米线如何发展而来不是我的兴趣,我想的只是赶快吃上一口。问了价格,五元钱一套米线,云南人把过桥米线叫做一套米线,当时还是不便宜的了。试想,五元钱可以买到四十个鸡蛋了。同事玩笑说我还对鸡蛋的事耿耿于怀。赶紧落座,小店里就这样多了两个贪吃的吃客。
汤、荤料盘、素料盘和风味咸菜碟经过小店老板娘丰腴的手端了上来。见我们是外地人,好心的老板娘告诉我们,万不可上来就先尝汤,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的一碗不冒热气的滚汤温度很高,以前就曾发生过滚汤烫伤外国人的事。
我看到小店里有一桌本地的食客,于是照着他们的程序开始动作。先端起荤料盘,按先生后熟的顺序把各种肉片一一入汤,并用筷子将肉片在汤内轻轻涮几下,顿时鲜活的肉片变成白色;之后放入鹌鹑蛋,接着放素料盘中的各种配料,先菊花后其它,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或放弃某些品种,而我不管,什么东西都放了一点。
这时,大海碗内已呈现出五色交映的动人景象,令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下面就该“过桥”了——把米线碗凑近汤碗,用筷子夹起米线向上提起放入汤内,米线在两碗之间搭起一座不断线的“桥”。同事性急,一下把一碗米线囫囵倒进,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负了“过桥”的意境。最后选几种自己中意的风味酸辣口味咸菜碟,这些小料全部都是摆在一边,客人随意选几种,餐厅的桌子一般就只摆了两种。正所谓,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当时饿了,吃着很是入味。很多年以后回想起碗内粉白的肉片、金黄的菊花、白娕的鱼片,洁白的草芽、碧绿的葱花、红亮的椒油浑为一体,五颜六色的吃食,使人馋虫乱窜。
听说现在的过桥米线有买一百多元甚至出现了五百元的,配料达到四五十种之多,有点像套餐。从龙虾、海参到各种山珍,还囊括了云南的风味炒菜,一应俱全,让人大开眼界。从昔日的街边小吃发展到今天的昂贵大餐,不知是过桥米线的幸还是不幸。
离开昆明的时候带了很多水果,各式各样的,哪儿知道回到家已经坏了不少。没坏的分给朋友们吃,都说是好东西。
后来的日子常去云南,还有一次在昆明住了好几个月,大街小巷都很熟悉了,也就惯了,没什么新奇了,反而看出很多不是来。一个好地方也同一个好人一样,刚刚认识的时候你总觉得什么都是好的,久了,熟悉了,亲密了,你就会觉得也有很多不是。然而,总的说来,云南是个好地方,值得常去看看。
第三者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