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湖南永州上甘棠村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湖南永州上甘棠村概况
上甘棠5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如画的山水,古色古香的建筑,朴素的村民,走进上甘棠村就宛如步入了世外桃源。

  上甘棠村距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现有453户居民,共1865人,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续至今。该村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

  村内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此外,村庄里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明万历四十八年的文昌阁、明弘治六年的门楼、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桥、民国二年的石围墙等,还有一批明显带有宋代特征的古建筑。创建于一千多年前的村庄,在历经千年风雨后,村庄的村名、位置、居住家族始终不变。考古专家称,像上甘棠村这种同时具有建筑、商业、书院、宗教等文化特色并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实属奇迹。

  在上甘棠村“月坡亭”有一摩崖石刻,据考证,该石刻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1000年间陆续镌刻下来的,主要内容是讴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风光和周氏家族在该村进行的各项建设,共有功德碑、劝谕文、感怀诗、八景师等24方古代石刻,绵延宋、元、明、清4个朝代,是一部千年石刻家谱。

  这一处由一个家族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镌刻下来的专门反映这个家族千年发展史的摩崖石刻在湖南省还是第一次发现。它对于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的乡村历史、民俗,尤其是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甘棠村南面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曰“步瀛桥”,该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历经元、明、清修缮,千百年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桥长27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净高5米。拱桥采用半圆型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应成趣。

  石拱桥是湖南省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宋代古桥。此外,还发现了文天祥书法题词“忠孝廉节”,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长沙学宫遗址发掘出四方清嘉庆年间的“忠孝廉节”字体一样,书法风格相同,尺寸大小都差不多。

  上甘棠村的发现为文物专家们研究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细胞。在农耕社会里,血缘村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活圈或文化圈,是保持着社会各项特征的最小的单元。上甘棠村的发现就为我们提供了从普通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角度研究历史的完整资料。   
                       






上甘棠1
上甘棠2
江永
上甘棠4
上甘棠3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swallow3072005(可乐) 2005年11月26日 13点18分 评分:0
  上甘棠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处,村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村后是深广的屏山群峰。一大片黑色小瓦的房屋,紧紧凑凑地依偎在大山的弯谷里。清晨刚爬上山顶的太阳使整个村子群蓄在背光处,更增加了几分凝重和苍老的味道。从屋顶瓦缝间袅袅升起的炊烟,鸡叫牛鸣又给这座山村增添了无法用语言能表达的生气与活力。 上甘棠村属于典型的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全村453户,1865人98%是周姓人家,唐大和二年,周氏前辈率子侄族人定居上甘棠。悠悠时空,物过境迁,那段远去的辉煌距今已两千余年。从鼻祖算起,村中周氏族人已繁衍到第四十八代了。一千多年来,历经几个朝代,无数次动荡,这个家族抗扰能力持强,高纯姓氏始终保持不变,居住地址始终保持不变,古朴的风貌始终不变,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千多年来,在这偏僻的千年古村中居然走出了知县以上的文武官员达101名,这并不是神话故事,只能说这真是块神秘之地。让我们更惊奇的是在村子周德雄老先生家竟然还保存着一块宣统元年朝廷所赐德进士匾。 上甘棠西端的谢沭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叫步瀛桥。听村人解释瀛指瀛洲,唐李世民为网罗人才,选十八学士成立文学馆。选中的人,为天下人慕向,称他们“登瀛洲”。步瀛桥的意思是步入瀛洲的桥梁。此桥建于宋清康元年距今已877年,如此古老的石拱桥在全国为数不多,不知在何年迎水面被水冲塌了半边,让你清楚地看到石桥的内部结构,那些欲塌未塌的边沿方石,能让你百看不厌。此桥另外一个名字唤“渡仙桥”,传说桥建成后,全村人都很兴奋,择日举行踩桥仪式,神仙铁拐李路径此地登上石桥一脚跺塌了半边。 踱步于桥上,三十米的距离使人仿佛跨越八百多年的时空,从桥上落下了101块石头,真的使这个小村出了101位官员,村里流传下来的《百官图》上记载有京官18名,进士11名,最后一个是国民党时期跟随张治忠先生参加过“重庆谈判”的爱国将领周翰宗将军。如今,在桥拱处悬挂的一块小石头已有近百年,村人都希望它早日落下,好成就另一位官员。这神话今天听来,明显地带有对千年古村的崇拜味道。今天的上甘棠人心中另外有一座无形的桥,它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连接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的心境距离,这桥在以后的日子里,哪怕千年万年,他们也会让它昂昂挺立于他们心中。
  在村东大约两百米左右的谢沐河畔,这里是西汉武帝元鼎六年,由皇帝刘彻敲定的谢沐县县治地。到隋开皇九年,正是谢沐县满700百岁的时候,文帝杨坚的一开金口,它并入了南边的永阳县。县太爷以及持水棒火的衙役们全到那边上班去了。谢沐城只好“光荣”地列入到集镇或村落的名单之中,如今在县衙遗址的位置已看不到任何建筑遗存,只有躺落在河套中的石建筑物,它们已在此沉睡了近两千年,在昂山脚下这个巨大的石磨不知制造于何年。但我们从这些石器石臼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谢沐县鸡犬之声相闻的繁华景象。 山水秀丽的上甘棠村,是一座典型的袖珍式古城,东冲西一里路,南到北不过两三百米,在莽莽群山延绵起伏的旮旯深处,整个村子就像是坐落在一把太师椅上。迈过古老的青石门槛,进入古村,行走在沿河的石板路上,你就会感觉好似走进了一座封闭的古城,沿河的防洪墙,全是用青石垒就的,据村里人讲这道墙比村中的居民更古老。 由东向西,一条街道与谢沐水曲流而下,除沿河边一排房子为形成街景朝向相反外,所有房屋一律坐南朝北,村的南北方向,分成若干条主巷道直通村后山边。众多小巷道横跨主巷道,与主街道一起形成棋盘格局,组成民居内交通网。每条主巷道在与街道连接处都建有门楼,现主街道上存四座古门楼,七十来座清代民居建筑。四百年以上的民居有七、八栋,户户联门。立足于一户人家门前,精美的门庐壁画虽在风雨中斑驳,但似乎仍在诉说着主人当年的荣华。推门而入,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高墙里的天井河几进的房门做出恰如其分的渲染,在岁月流失中它们全是不变应万变。一家一户为一单元,整个建筑内部,高低错落有致,虚实结合,朴实大方,饶有变化。 两头飞檐上翘的屋顶饶有特色,可以看出工匠们煞费苦心,极力装饰。少数人家,雕粱镂窗,垂柱门楣刻工精细,外部木结构与白墙互相结合,显得雅素明净。总之,上甘棠古民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整体布局到造型,从装饰到艺术美观,从台基到顶端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首甘棠八景诗,完整得展现了上甘棠村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历史,置身其中,犹如穿过时间隧道,沐浴着古老的民风民俗,追回古老的时光,这是祖传的宝地,也是教化人、鼓舞人,求学求上进的地方。在村北谢沐河畔,文昌阁旁有座上甘棠小学,孩子们一入学,首先要上的第一堂就是这里延续了几十年的德育课。不知有多少人曾经走上这条青石板路,但一定所有的上甘棠人都走过这里,虔诚地接受过文明的洗礼。 这个地方叫“月陂亭”,在数十米的崖壁上。共锲有石刻二十六方,延绵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内容极为丰富,大部分内容是记述历史的,还有诗和劝渝文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是古时一位当上了杭州府太守的甘棠学子带回来的文天祥手书,在乾隆二十八年刻于亭中,好让后代得到良好的教化。 位于古村西南500米处有一座小亭,名为寿萱亭,寿萱亭原为古驿道的凉亭。为供行人避风雨或小憩饮水使用。在古代湘西南地区有许多这样的凉亭,木椽青瓦,石拱门显得古朴而庄重,这座凉亭建于光绪三十三年,是村人周际隆因其曾祖毛太夫人受到光绪皇帝封诰“五品宜人”而建。是村人想起毛太夫人在村里的无数善举,集体撰文刻在碑上,立于亭中,这就是著名的“他字歌” 碑,尽管碑中所言的事物有些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再现,但它也有史料价值。这是一部全方位的生活指南,“他字歌”碑载有81个“他”字,全是昭示族人为人处世之道理。

   尽管这个村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毕竟她已步入了21世纪,外部世界的信息、商品经济的影响是上甘棠人不可回避的。 于是在今天的上甘棠,平日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大都外出打工、做生意,在县城在遥远的他乡,去追寻他们的现代生活之梦。那些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构成了上甘棠的日常景致,他们从事着日复一日的家务劳作,也延续着恬淡悠然的生活节奏。在这里,孩子从小就要从事劳动,因为父母不在家,他们就成了主要劳动力了。实际上,上甘棠的数百个家庭,正是靠这些很少出村的人们打理着支撑着。有了他们,孩子有了照应,男人有了归家的安逸,上甘棠也由此延续着她的生机。黄昏时分,孩子放学,耕牛回家,一些县城的上班族也骑着摩托回来了,此时的上甘棠才到了合家团聚最热闹的时刻。 延续千百年的生存环境和鸡犬相闻的邻里关系,使上甘棠人有着浓厚的自然亲情和相濡以沫的情谊,那些世代相传的道德操守和价值观念并没有随时代的演进而淡漠。这个古老的院落,住着三户人家,今天周腾云家来了北京的亲戚,周家自然是欢天喜地,而另外两家的喜悦也不亚于周家,眼下,三家的主妇在一起忙着杀鸡宰鸭。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一些上甘棠人浑然不觉的人际关系,是那样的自然和亲切。 建于明代的文昌阁原是甘棠村西门外最亮丽的景观,因年久失修,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为此事全村召开了集资大会,由村民自己集资修复文昌阁。

  千百年来上甘棠人始终保持这个优良传统,在“月陂亭”的摩崖石刻上就有着很多有关村人建设和修复文化古迹的记述。 看到今天这个热闹的场面,会使人们想起历史上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 历史和传统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她可以启迪后人,感动生命。那些关于人与自然的经典记述,已成为传统文明的内涵,而在上甘棠,人们看到的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回复
kevin_chen(西门) 2005年11月26日 14点45分 评分:10
  村落依山傍水,原本是西汉谢沐县(现在广西恭城的前身)县府所在地。现存民居200多栋,基本上保持了古湘南建筑的特色,大部分为明清建筑。整个村落采用中轴对称的纵深布局,各户均以天井组合而形成住宅单元,房屋墙体均以三六九寸大眠砖砌成,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冠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并极尽所能地点缀门庐、漏窗,形成对比强烈、清新明快。

  村中民居小巷错综密布,最窄小的地方需要游客侧身方能通过。民居风火墙末端的凤凰翘头比湘西的雕刻更为精细,其尖头下面还多有一个瑞兽或祥鸟的浮雕像。部分民房木门的上方,还插有一对园柱形门钮,刻以梅花、卷云等图案。

月陂亭
  位于村子西侧,刻有有文天祥摹写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奇怪的是这四个石刻大字与长沙岳麓书院所陈列的“忠孝廉节”在字形和字体的大小上完全一致。摩崖石刻字体有的形同女书,有的又如蝌蚪文,记录了周氏家族的千年发展史。

文昌阁
  位于谢沐河下游的村口,始建于大明万历四十八年。阁旁的木楼,原本叫“前方寺”,因在上甘棠村入口的前方故名,现改作了上甘棠村小学校舍。校舍对面的田地,曾经还有大戏台和碑林,可惜均毁于十年动乱,仅存一块基碑为志。

  楼阁东侧(过步瀛桥以后的大块平地)曾有隋代的间禅寺。明代有一四川籍县令,为官濂明,退官归乡后,村人将他的塑像立于寺内。待他回访上甘棠时,深感教育之重远胜于个人崇拜,下令将塑像转置忠厚堂(现堂内还有一块村规碑),空出间禅寺,改为仰濂书院,以教化乡民。

  “仰濂”二字,既以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号濂溪)为景仰。上甘棠是周氏族人聚族而居的村庄,其先辈与周敦颐同宗,由山东青州迁徙而来。周族始祖周归仁生有二子,长子周如堤、次子周如锡又各生八子、十六子,因名字中均有一个“弘”字,合称“二十四弘”。

  “二十四弘”中有18人中过进士,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国,有许多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据周氏族谱记载,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一代文豪鲁迅、一代伟人周恩来均出自“二十四弘”。正如月陂亭宋代石刻所言“舂陵周氏溪山胜,多少骚人为发扬。我道其间描不尽,一图太极是甘棠”。

  上甘棠村还几乎未被旅游者踏足过,所以民风非常淳朴。有时路过民宅时,里面的村民还会主动招呼你进屋吃饭喝茶,千万不要客气。小学校的周老师知道很多村子的情况,可以向他咨询。游览村子前最好把背包行囊托付一家人代为照看,因为很多小巷实在太窄,背包都通不过。

  从正公路口进村的车很少,主要集中在上午,大概1个多小时才能轮上一趟。下午2点之后就几乎没车了,步行出去要花半个小时左右。运气好可以搭上拉煤拉砖的机动车进出村子,这里的人很朴实,搭便车不收钱的。

  村口的丘陵山上有块漂亮的风动石,村子周围还有20多个长短不等的地下溶洞及暗河流。例如大庙岩洞、穿岩洞等,纵深行程基本上都在2个小时以上。探洞爱好者带上足够的装备可以请个老乡带路。
 
→回复

邻近景点
凤凰古城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索溪峪自然保护区
天子山自然保护区
金鞭溪风景区
衡山
韶山
洞庭湖
桃花源旅游区
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围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