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吉林吉林西团山遗址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吉林吉林西团山遗址概况
西团山遗址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西团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西团山上,属青铜时代遗址。

  遗址包括生活居址和墓地两部分,面积4万余平方米。山的西南坡散布较多的石、陶遗物,为墓葬区;相邻的西冈是居住区。遗址中共发掘石棺墓19座,发现石、陶器138件。西团山石棺墓的结构与形制是:石棺所用的石材多是花岗岩,在砌筑方法上有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墓的排列方向是因山就势,绝大多数是头朝山顶,脚向山麓。以西团山墓葬文化遗存为代表的考古文化命名为“西团山文化”。

  西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作为西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墓地之一,在东北地区青铜文化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具有广泛的影响。同时,它对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关系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6年12月16日 12点40分 评分:10
位于吉林城西2公里处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西团山上。该山海拔236.2米,高出附近平地约40米,山势略呈圆形,故名。山的西南坡散布较多的石、陶遗物,为墓葬区。相邻的西冈是居住区。墓葬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4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1950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的倡议和文化部文物局的领导下,组成了由裴文中教授任队长的东北考古发掘团,对西团山墓葬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发掘石棺墓19座,获得石、陶器138件。事后在以东北考古发掘团名义发表的报告中,正式建议将以西团山墓葬文化遗存为代表的考古文化命名为"西团山文化"。西团山石棺墓的结构与形制是:石棺所用的石材多是花岗岩,有板石和块石两种,在砌筑方法上有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墓的排列方向是因山就势,绝大多数是头朝山顶,脚向山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但也有仰身屈肢(屈臂或屈腿)葬。随葬品的摆放位置与组合有一定规律:白石管、野猪牙饰物多放在头胸附近,石斧、石刀、石镞多放在盆骨和股骨两侧,陶壶、陶罐、陶碗多放在足下或副棺中。西团山文化现已被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所公认。
西团山文化是吉林大地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遗存,对研究东北历史上家庭、私有制的起源,原始人类社会制度的改变和东北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1年6月,西团山遗址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6年12月16日 12点41分 评分:10
西团山坐落在吉林市船营区黄旗屯街道,海拔236.2米,是一处距今三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址,是“西团山文化”命名地。早在三十年代,我国考古学家李文信和日本考古学者在这里作过考古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西团山挖战壕露出许多石棺,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1948年吉林市解放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在这里先后挖掘石棺15座,1950年,东北考古发掘团又清理挖掘出19座,出土的遗物有石斧、石锛、石刀、陶、陶壶、陶钵、陶碗、陶三足器等。东北考古发掘团发表了《吉林市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首先提出“西团山文化”这一科学命名,这样西团山遗址就成了在东北地区富有特色的“西团山文化”的命名地了。生活在这里大约三千年前的西团山人,还没有能力将一块石头凿成一口大棺材,考古学家所发掘的石实际是用天然石板砌成或块石垒成的一种葬具。西团山文化是吉林大地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遗存,是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锄耕的阶段,其社会性质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西团山文化遗存对研究东北历史上家庭、私有制的起源,原始人类社会制度的改变和东北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1年6月,西团山遗址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团山是一座由花岗岩构成的圆形小山,又因位于吉林市西南郊区,故名。山的东南两面分别与松花江及其支流毗邻,西南坡散布较多石器和陶器。1948年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师生初步清理发掘后,发现西团山的西南坡是一个大墓群。后来,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倡议下,组成了由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博士任团长的东北考古发掘团,在1950年9月对西团山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工作。此次清理发掘出大量石棺墓,灰坑一座,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中主要包括石器、陶器和牙器等。

  出土的石棺墓分为砌筑和垒砌两种,均埋在山坡地表以下,地面不见封堆。随葬品石器、陶器和牙器为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具,种类丰富,石器皆为磨制,有镞、斧、刀、锛。陶器有杯、罐、瓶、纺轮和网坠等。装饰品有白石管、野猪牙等。以考古发掘的文化及研究成果为依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考古界正式提出以西团山墓葬遗存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为“西团山文化”。这是我省有史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命名的第一个考古文化。现已查明,西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地区和长春地区,四平地区个别县、市也有西团山文化的流布。其时间跨度为从西周初到秦汉之际。其社会组织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晚期出土的青铜器可认定其属青铜器时代文化。

  根据在西团山遗址所获得的生产工具和有关动植物标本,我们对当时的经济形态有了个基本的认识。这一时期的居民已经穿上了自己制作的简便衣服,衣料有植物类的草叶、树叶、树皮和动物类的兽皮、毛、鸟羽,也有部分麻织品和毛织品。装饰品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美观的,有的是作为狩猎纪念物的,有的是表示身份的,有的是作为图腾信仰等。从考古资料看,女性墓内多以白石管、玛瑙管、绿松石坠等装饰为主,而野猪牙、连珠状饰等则出在男性墓,这说明当时男女在装饰上已有所区别。有了装饰品的佩戴和使用,证明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已经得到了解决,而装饰品种类之少和有装饰品的墓葬所占比重之小,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审美能力不高。

  西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主要是养猪)、渔猎和采集。通过考古资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生活:小米和黄米是人们的主食,已经能够养猪,可以吃到比较丰富的副食,包括畜产品(猪肉等)。夏日里捕捞鱼虾蚌蛤等水产品,严冬江河封冻,就猎取野猪、鹿以及飞鸟等走兽飞禽,同时也采摘榛子和核桃等野果。获取这些食物之后,人们将其装在陶制的炊具中进行蒸煮或直接烧烤。由于生产工具不发达,制作工艺粗糙,尽管多方获取食物,但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只能维持“温饱”的最低生活水平。

  当时人们为了捕食方便并防御水害,多选择在不高的小山的向阳坡上居住,居室为深地穴式;后来多在山坡开辟出平台上居住,其居室变为半地穴式;而晚期时则开始移向平原,居室成为浅地穴式。

  由于文明发展的不平衡,西团山文化与同一时期的中原商周、春秋以至战国的文化相比,还没有进入文明的门槛。但作为我国境内一种古代文化,西团山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如西团山文化陶器群中普遍存在的鼎、鬲、甑,是我国中原古代文化特有的器物类型,由此可见西团山文化同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回复

邻近景点
吉林北大湖滑雪场
吉林雾凇
天池
净月潭滑雪场
北山
红旗村
防川--鸟瞰三疆
长白山瀑布与温泉群
高原冰雪运动训练基地
乘槎河
松花湖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