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西百色大石围天坑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广西百色大石围天坑概况
大石围天坑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大石围位于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的北边,属红水河南端的干热河谷地带,经国土资源部岩落地质专家和岩溶洞穴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大石围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深度约为613米,居世界同类大型岩容漏斗第二,长约为600米,宽约为420米,其容积的0.8亿立方米,也处于世界第二位,有世界“岩溶圣地”之美称。

  此处是集独特奇绝的容洞与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垂直竖井,形成天然的洞底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观。两条地下暗河河流湍急,且冷热相交汇,洞中石笋挺拔丛生,石柱峭然擎天,石帘晶莹透亮,石瀑到处都有,造型组合不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大石围周边村屯又有独特奇绝的百洞、神木、苏家坑、邓家坨、甲蒙、燕子、盖帽、黄猄、风岩、大坨、穿洞等20多个石围,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坑群”。在“天坑群”的周边,还有冒气洞、马蜂洞、琢木当上洞、下洞、熊家东洞、西洞等30多个溶洞景点及配套的人文景观红七、红八军会师旧址和古老的造纸作坊,这儿已成为了许多考古学家、动植物专家、探险家和旅游爱好者寻幽探险的好地方。

  大石围是整个天坑群中最具震撼力的景点,是难得的天然风景旅游圣地。大石围景观可分为以下不同的几大观赏内容:
  
  洞外观光。站在高高的观光台上,眺望堪称世界岩容之首的喀斯特漏斗,其气势之宏伟,场面之壮观,不言而喻,而站在大石围西峰,眺望山峦起伏群峰连绵的远景,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之神奇。
  
  坑底森林观光。步入那独特、神秘的地下原始森林奇景之中,那珍稀的花草,罕见的鸟兽,翠绿的树木,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观赏探险地下河。大石围底部深处有纵横交错的地下河流,有姿态万千,神态各异的洞穴钟乳石,也有鱼、蟹等丰富的地下水族,是世间难得一见的洞中美景。
  
  大石围周边观光。大石围所在地白岩脚屯,路边花草芬芳,林木浓翠,绿树成荫,且山岭连绵,群峰争奇,富有诗意,令人流连,让人回味。
  
  岩溶洞穴观光。溶洞群中那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玲珑剔透的各种类型的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精美艺术品,每个洞都有不同的景观,让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总之,来到这儿,你将领略到世界“天坑”溶洞博物馆和“国际洞穴探险基地”的雄浑和壮观,“国家地质遗址”和“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1
大石围天坑
乐业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1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kevin_chen(西门) 2005年12月19日 02点22分 评分:10
关于大石围天坑群的发现,说法不一,较为准确的是,是日本人最早发现,而且是最早进入大石围天坑底部考察。日本人在通过卫星拍摄传回地面上的图片上发现,现在大石围天坑所处的位置,显示为一个很小的黑点,聪明的日本人认为,这里应该是一处神秘的地方,说不定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至于日本人是哪一年进入大石围天坑的,无从查考,更遗憾的是,聪明的日本人,没有为中国留下一丁点关于大石围天坑的科考资料。1973年,广西地质专家傅中平到乐业进行地质情况调查,曾对乐业大石围天坑进行初步调查,1995年11月,《广西林业》杂志组织有关专家对乐业大石围天坑进行了考察,并把一些图片和数据资料刊登在杂志上。直到1998年3月4日广西电视台和乐业县政府等单位组织的探险摄制组及科考专家才第一次进入大石围天坑及地下河内部,用时三天,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1999年11月9日第二次进入大石围。2001年2月至4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美国洞穴基金会和英国牛津大学洞穴联合会组成的科考队对乐业天坑群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三套、四套及广西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旅游报》等二十多家媒体跟踪报道科考成果,“大石围”,一个响亮而陌生的名字也随着众多媒体的连续报道而名扬海内外,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天坑,地理地貌上命名为“喀斯特漏斗”,当地人称为“石围群”。关于天坑的形成,众说纷纭,最多的说法是天上陨石砸下而成。随着对大石围天坑的科考,这一层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掉,科学地讲,天坑的形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乐业地区是大面积的碳酸盐岩,符合“岩体必须是可溶的”这一天坑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二、乐业附近的地质构造是很少见的“S”形旋扭构造,而乐业天坑群正处在“S”形旋扭构造的中部,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岩层产生了深度很大的张性裂隙;第三、乐业充沛的降雨,是形成天坑的最活跃因素,雨水沿裂隙溶蚀岩体,形成地下水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下河,由于地下水长时间对岩层的不断侵蚀、搬运,逐淅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地壳运动时,整个岩层垂直塌陷;第四、乐业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挤压抬升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地表不断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统不断向下侵蚀,才会使天坑越来越深。

乐业天坑群在方圆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分布着24个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已开发的有大石围天坑、白洞天坑、穿洞天坑等,其中大石围天坑为乐业天坑群中的代表,也是乐业人民的骄傲。
大石围天坑群位于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百岩脚屯,形成于大约6500万年以前,是一块鲜为人知的秘境,集险、奇、峻、雄、秀、美于一体,是世界上罕见的旅游奇观。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经过全方位考察论证后称乐业县大石围天坑为“天坑博物馆”、“世界岩溶胜地”。

大石围天坑东西走向长600多米,南北走向宽420米,垂直深度613米,象个巨大的火山口,四周似刀削的悬崖峭壁,异常险峻。大石围底部有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约9.6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地下原始森林树木粗壮、高耸,有好多酸枣树要三人合抱才行。天坑底部青苔遍布,灌木从生,发现有比世界上与恐龙时代同期生长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类植物,稀有绿色兰花,还有我国首次发现的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带刺方竹等。在科考中还发现许多稀有动物,象盲鱼、白色毛头鹰、透明虾、中华溪蟹、幽灵蜘蛛等,其中中化溪蟹、幽灵蜘蛛被确认为新物种。最神秘的是在大石围天坑底部发现有两条巨莽爬行过的痕迹,宽约40厘米,按此推算,这两条莽蛇之大,可想而知了。

大石围地下洞口宽约20米,高约40米,地下溶洞中,巨大的石笋、石柱、石瀑、石帘等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犹如一片巨大的宝藏,铺满晶莹闪烁的宝石,令人惊叹。洞内有两条地下河,水流湍急,最神奇的是河水一热一冷。在乐业县“飞猫”探险队的协助下,国家及广西区科考组几次进入大石围天坑底部考察,目前考察了约6公里长度,至于地下河还有多长?地下河的源头、出口在哪里?为什么河水一热一冷?都还是个谜,尚待后人去探明。

站在大石围天坑的观景台,俯瞰天坑底部,阴天的时候雾气缭绕、时浓时淡、似梦如幻、恍如仙境,晴天的时候,地下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神秘莫测。远眺前方峭壁,不知是自然的巧合,还是天意的显灵,上面清晰地赫然显现着一幅倒着的“中国地图”,非常之逼真,令你不敢想象,就连海南岛、台湾岛都非常清晰,整个“中国地图”的总面积约9600平方米,堪称“中国地图”之最。在台湾一小撮反华势力大闹“台独”的今天,应该邀请他们来这里看一看,祖国统一,人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自从乐业大石围天坑显现在世人面前时,大石围天坑的神奇就象一个蒙着黑纱的美丽少女,令数人为之顷倒。大石围天坑的神奇,一方面是它的形成、地下河的探秘、地下溶洞的发现,另一方面就是好多无法解释的事情。

一神,数字吻合。大石围天坑底部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是9.6万平方米,峭壁上的中国地图面积为9600平方米,和中国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都形成了一种科学上无法解释的关系。这也许是数字的一种巧合,但从迷信的角度,好象是冥冥之中上天给的暗示,让人费思不得其解。

二神,神秘失踪。在1999年11月9日广西电视台及科考队第二次进入大石围天坑底部考察,1999年11月10日在过天坑底部一条水不足没膝、宽不过5米的地下河时,随同武警少尉覃礼广同志搀扶着电视台摄制组成员及专家一个个过河,就在人们都过了河时,就那么一片地方,就那么一片空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时42分,年仅25岁的武警少尉覃礼广同志刹那间不见了踪影。地面“飞猫”探险队闻讯后,马上组织人员下到坑底开展搜救工作,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搜救,还是不见覃礼广同志的踪影,最后不得不宣告搜救工作失败。一年以后,一对美国探险专家夫妇进入大石围天坑考察,意外地发现了一年前失踪的武警少尉覃礼广同志的遗骸,还有散落在旁边的警服、警徽等。这对探险夫妇把这些收集好,用东西包好后,带到洞口,系在一棵树上,作了标记,上了坑后才通知我们的人员。可能在坐的各位朋友会问我,这对美国夫妇为什么不把覃礼广的遗骸带上来,不好意思,我真的没办法回答你们,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们一点,有人亲眼看见,这对生活在非常发达的美国,思想高度解放的夫妇在进入大石围天坑前,在乐业县城买了鸡、鸭、鱼等物品,在坑口祭祀后才进入天坑的。说到这里,顺便告诉大家,也算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我们以前的团队在游览大石围天坑时,好多人不知出于什么想法,往大石围天坑中扔百元大钞。我不敢对此行为妄加评论,但单从环保的角度而言,这种行为绝对是不可取的,或者说适得其反。你想一想,连最平凡的人都喜欢洁净,更何况神灵呢?所以提醒大家,在进入大石围天坑旅游区内,严禁乱扔喝完的饮料瓶、果皮、面巾纸等垃圾!

三神,坑顶迎客松。在大石围天坑顶部观景台上方的山顶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的迎客松,你可别小看了这棵松树,它在这个山顶上生长了多小年,没有人知道,更没有可考的历史。在大石围天坑开发初期,施工队明令告知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得破坏大石围里的树木。一个叫吴明的工人,可能是抱着为了留名千古的心理,在搭建大石围天坑观景台时,一个人爬上顶部,用一把小刀在迎客松上刻,刚刻了一刀,全身一麻,从顶部滚落到了观景台,幸好没滚落天坑。第二天,吴明的右手开始肿胀难忍,第三天,右手开始腐烂。在医院打了近一个月的滴水仍不见好转,后经人提醒,带上供品到迎客松树下祭祀。两天后,吴明的右手痊愈。一时间,吴明的故事传的沸沸扬扬,更增加了大石围天坑的神奇色彩。

四神,大石围天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不得带出。说的是2002年5月8日,大石围天坑接待了来自北京的一个科考团,共9人,全部是男性。在没进大石围天坑之前,导游人员已经把这一点讲清楚了。可能是大石围满山遍野的美丽樱花和极具观赏价值的奇石的诱惑,出来时多数人的口袋里都鼓鼓的,这时导游人员严励地告诉大家,把东西都放回去。好多人随然极不情愿,但还是听从了导游的劝诫,只有一位同志最后趁导游不注意,最后还是偷偷地把一块好看的石头带在身上。在车快出大石围的时候,不幸发生了车祸,其余8人都安然无恙,唯有这位姓梁的先生不幸身亡。

五神,大石围的天气。据当地人说,只要有人下坑或大的石头滚入坑底,哪怕是晴朗的天气,也会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好象一下子整座大山都摇晃起来。好多人都吓的两腿发颤、面色苍白,一些女游客吓的蹲在观景台上,两手死死抓住栏杆,一动也不敢动了。而一但骚动和响声停止了,马上就会云消雾散、雨住风停、艳阳高照。对于这神秘的天气速变现象,至今没有定论,只是猜测可能是因为这里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压、气流等缘故。


 
→回复
cappuccino8271(乖乖宝贝520) 2007年3月6日 05点25分 评分:10
探索地下世界:乐业天坑科考探险纪实
  
  我们许多人都看过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一部著名小说《地心游记》,其中描述了几个冒险家经过地下洞穴到达了地球核心的探险经历,其实在我们的地球上除了天空、海洋、陆地以外,还真的有着一个精彩的地下世界——天坑与洞穴系统。
  关于这样一个地下世界我国古代也曾有过不少描述,例如地府洞天,那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神仙住的地方,说得更甚一点,那里就是阎王殿,总之一说到地下的天坑和洞穴就会让人想到那是一个阴森冷酷的地方,确实,我们对那里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今年4月份,一支由我国中科院地质、动物、植物等专家和国外探险专家组成的中外科考探险队对广西乐业天坑群地区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科考和探险活动。我们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随队参加了科考并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北京松下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为这次科考探险活动提供独家赞助。
  天坑和地下洞穴就是我们所说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听起来还是很奇特的,它是一个外来语。在南斯拉夫西北部塞尔文尼亚共和国境内有一个高原叫喀斯特,那里是一片石灰岩裸露的地区,光秃秃的石头呈千奇百怪的形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貌景观。这个术语,起初是在欧洲,然后在世界各地都得到承认和广泛使用。
  我国广西乐业县的天坑群是一个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喀斯特溶洞群,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大石围”。它形成于6500万年前,形状犹如一个个巨大漏斗,隐藏在群山峻岭之中,经过初步考察已经认定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布利亚几内亚发现过天坑,近年来重庆南川地区发现过三个深约300米的天坑。而此次发现的乐业天坑群,由近20个天坑组成,最深的达600多米,浅的也有300多米。乐业天坑群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和溶洞的景观,具有极高的科考、探险价值,被专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
  对天坑的好奇不仅仅那些从未见过她的人,当地人也对天坑也充满了好奇,他们在两年前自行组织了一个天坑探险队,用当地的一种动物命名,——“飞猫队”。飞猫,这种动物学名叫鼯鼠,形似猫,在四肢之间长有蹼,能在山林中滑翔,平时生活在高山峻岭中,它们的粪便都是好东西,就是一种贵重的中药“五灵脂”。
  四壁陡直的天坑,对于人们来说,简直就是绝境,但只有这种小东西能够展开双臂自由地飞入神秘的天坑底部。这只探险队没有白叫“飞猫队”,他们经过千辛万苦还真下到了最深的天坑底部。但是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名飞猫探险队队员,当地的武警战士在进入天坑底部的溶洞中地下暗河1公里处,不慎跌入看似平静却急流汹涌的旋涡中,顷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参加这次大石围天坑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一共有十一位,其中的宋林华教授不仅是来对大石围进行科学考察,而且他还要对大石围是否符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进行评估。
  一路上,当我们问及这个问题时,宋教授一直微笑着不做回答。到达广西乐业县的第一天我们就马不停蹄驱车到达最大的一个天坑——大石围天坑口,这是海拔1400多米的峰顶。从这里往下看去,大石围天坑就象仰天张开的大嘴,陡峭的崖壁望不到底,崖壁上稀疏的长着一些小树。当地人说:“别看这些树小,树龄至少也在百年以上。”
  一团团的雾气从天坑底冒出来,四周的山野苍翠欲滴,蓝天如洗,真有一种置身神仙洞府之上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又再问宋教授:“您看这里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吗?”,宋教授沉吟片刻,以学者特有的口吻说道:“有可能,很有可能。”
  宋教授告诉我们,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天坑溶洞底下世界,绝非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冷漠、阴暗,这个地下世界其实是一个动力澎湃、充满活力的地方,在那里密如蛛网的地下暗河四通八达,时而小溪潺潺,时而大河奔流,时而激流险滩,时而水平如镜,无数的天坑溶洞就是在这暗河的作用下形成的。
  
走在化石成山的古海底上
  科考队到达乐业天坑的第二天就开始对天坑的地质、地形进行考察。
  在考察的路上,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不时因为周边的发现而停了下来。我们看到在开凿出的小路旁有许多红颜色的崖壁,走进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螺旋状的化石,这些化石从侧面看仿佛大大小小的螺丝钉它的剖面却是中空的和现在的腔肠动物非常相似。专家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远古时期海洋生物,说明这里的地质结构是由远古时期的海底抬升而形成的。
  为了扩大科考的范围,加快对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的科考探险进度,考察队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动植物学家带队,对构成天坑群、地下纵横交错的溶洞进行考察;另一队以洞穴探险专家为主,针对怎样从600米的悬崖峭壁下到大石围天坑底部这一难题展开预考。大石围天坑是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一个,与世界上所有天坑迥然不同的是,它现在还处在旺盛的活动期,这里存在着一个几千万年前就生长繁衍与世隔绝的古生物群落,是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远古时期生物标本。目前世界上只有大石围天坑群拥有这样独特一个的动物、植物基因库。
  大石围天坑底部是一个集地下原始森林、珍稀动物、独特溶洞和地下暗河于一体的独特区域,能否下到天坑底部对我们来讲是这次科考的最关键的一个步骤。
  在我们这些科考探险专家中,有一位专家值得一提,他就是云南地理研究所的刘宏,我们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他是我国四大攀岩和洞穴探险高手之一。这次天坑考察,他既是一位科考专家,又是我们的教练员。他告诉我们,洞穴探险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学问,它除了探险以外,主要是一门研究地下洞穴系统的地质、水文、生物、环境等的学问。当然洞穴探险是研究它的主要手段,这门学问兴起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当时主要是对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毕利牛斯山的洞穴进行探测。洞穴探险被列为世界七大探险之一,它与登山、攀岩、潜水等探险活动齐名。现在的欧美国家洞穴科考探险开展极为普遍,而我国的洞穴科考探险还仅仅是开始。
  为了能够安全地下到天坑底部,我们的队员在刘宏的指导下开始进行SRT训练,SRT是目前流行的单绳攀岩技术,这项技术要求在悬崖峭壁上把自己上百斤的体重系在一根只有拇指粗的绳子上,这对于我们这些只会乘电梯上下的记者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刘宏研究员介绍说,掌握好SRT技术最少需要一个月,而我们只有几天的训练时间。在我们宿营地旁有一棵十几米高的大数,训练就从这里开始了。我们个个都把自己想象成电影《垂直极线》攀岩高手,但是一挂到树上,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绳索在胸前绞成一团,一挂就是一、二个小时,几乎昏厥过去。这次来的英国探险家就此断言,我们这些记者一个也下不到大石围天坑。
  
发现世界第二地下大厅
  按照原定计划这两个方案:下到天坑底部一是用攀岩绳索沿悬崖峭壁下坑,二是尝试利用热气球进入天坑底部。
  一大早,科考队员携带科学探测器材赶赴大石围天坑顶部、海拔1600米的大本营所在地,做探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头天晚上的一场大风已把大本营吹得天翻地覆,帐篷里原来已经架好的一些器材全部被吹到了悬崖边上,营地看守人员两次摸黑寻找,旋即又被大风吹跑,造成了部分通讯器材损坏,已经不能修复。
  同时,当天下午,从南宁运来的热气球抵达了大石围天坑西面的谷地,工作人员发动鼓风机,并对点火装置进行调试。
  热气球驾驶员吴健告诉记者:“我们这次的任务就是想通过热气球飞进大石围,我刚才到大石围三个面的地方都去看了一下。从地形上看,如果是气候条件合适的时候,我们的热气球有可能飞进大坑。”
  但是,坏天气好象有意和科考队作对,一切设备调试完毕后,又刮起了每秒六米以上的大风,而按照规定,只要出现每秒四米以上的大风,热气球就被禁止飞行。
  科考队只好推迟热气球飞行,决定先对围绕大石围周边的几个较小的天坑,展开调查,等天气如转好后再实行下大石围的计划。
  一连几天,天气总是阴沉沉,小雨涟涟。科考队来到大石围附近的大曹天坑进行了科学考察。
  这个天坑坡度很陡,但是还可以攀行而下,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科考队来到大曹天坑的底部。大槽天坑的底部有一个通往地下的通道。进入通道后,科考队发现了一个深达30多米的陡峭的洞口,黑洞洞的,仿佛是个无底深渊。
  科考队决定派两名训练得最好的记者随探险专家下洞,而其他的人只能在洞口等消息。两名记者小心地拽着绳索下降,尽管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但面对着一眼看不到底的地洞时,动作变得还是有些笨拙。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队员们才终于下到洞底。
  借助微弱灯光的照射,他们发现地洞的四壁布满了海洋古生物化石。科考队的专家初步鉴定,这里在远古的二叠纪时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海洋世界。
  当队员们摸索着又通过一个狭长的小洞时,眼前突然变得漆黑一片,队员们所带头灯的最大照射距离是120米,然而所有的灯光这时都无法照射到洞的四壁,失去了参照物,此时他们才意识到科考队进入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地下大厅。中外专家为了初步测算这个溶洞的大概容积,作了一个简单的回声实验。
  英国洞穴探险专家詹姆斯在洞中大喊了一声,回声竟长达十三秒,按照声音传播速度,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个大厅的体积至少在150多万立方米,可以容下一个半的北京工人体育场。
  詹姆斯说:“这个溶洞大约长为300米,高为200米,它的形状就象特大的葫芦,前面一段狭长,有点象英吉利海峡隧道,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大的地下大厅。”
  根据国际上探洞的惯例,谁先发现的溶洞,就有权命名,科考队准备将这一特大型地下溶洞命名为“化石岩洞”。
  在进入地下大厅的入口处,队员们还发现了一处几米见方的木炭灰,灰烬堆放得十分整齐,显然是有人曾在这里烤火照明或取暖。专家们仔细研究了这些灰烬,发现它们大部分已经钙化,按照钙化的程度推断,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个大厅并在这个大厅里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么他是谁?一阵尖利的蝙蝠叫声从队员们头顶划过。
  
空中俯瞰大石围”
  屡屡因天气原因受阻的热气球空中考察终于有了转机。正在广西乐业进行考察的中外联合科考探险队盼来了能够让热气球升空的好天气。
  上午11点钟,大石围天坑附近天气晴朗,风速在每秒4米以下,完全符合热气球的升空标准。为防止意外,热气球由两条绳索栓在地面,被十几个壮汉拽着。“点火”随着一声令下。
  热气球徐徐升上天空,由于强烈的气流影响,尽管有地面的绳索控制,但这个庞然大物还是向大石围天坑相反的方向飞去。眼看热气球就要撞上崖壁,气氛十分紧张,所有的人屏住了呼吸,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曾驾驶着这个气球从中国飞越日本海峡到达韩国和日本,但是,他也是第一次在山地驾驶热气球,遇到这种情况也很紧张,不住得向地面喊“拉紧绳子”,同时不断调整气球状态,20分钟后,热气球终于开始沿山势迂回进入大石围天坑上空。
  这次热气球探察,最低飞行高度1100米,从坑口进入坑内,深入了一百多米,从气球向下看,大石围天坑底部呈螺旋状下旋,密密麻麻的树冠像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到地面。科考队因此获得了近距离拍摄大石围天坑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当热气球更贴近大石围天坑底部时,热气球的两根控制绳索被坑边的树枝缠住,险情再次发生。所幸驾驶员及时拉升,才化险为夷。这次热气球空中探察,为科考队最终确定大石围天坑的下岩路线提供了准确依据。
  
六百米之下的洞天
  4月15日,下午3点30分,科考队分两路开始向大石围天坑底部进发。
  东路,采用SRT技术从613米高的悬崖直落坑底。科考队以南路为主,从天坑南端的垭口,利用绳梯和综合SRT技术,缓慢向坑底攀缘而下。
  4点,大石围四周的雾气开始变浓,不一会儿弥漫了群山。在大本营西峰,山风凛冽。浓雾由东向西滚滚翻腾。而后开始下起小雨,科考队面临新的考验。雨雾使原本就十分险峻的崖壁,变得又湿又滑。
  我们的记者徐进通过“手台”(步话机)向大本营报道:“我们已下南部绝壁的三分之一了。”
  步话机传来阵阵急促的喘息声,只听徐进说:“小心有滚石。”
  天坑南部绝壁上长有许多树木,相对于其它地方,是最佳下坑的路线。但是,这一处碎石最多,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一阵石雨从天而降。碎石从四百米高处落下来,危险可想而知。
  队员们全身的重量都系在一根绳子上。时而四肢悬空,时而一足蹬壁,眼睛既要看着下面的深渊,又要不时抬头望天,看有没有碎石滚下。
  大雾已把天坑四周遮严,能见度只有十几米。指挥人员在大本营只能通过步话机了解下崖队员的情况。细雨疾风,刮得建在大本营的帐篷哗哗作响。守在这里的老乡告诉记者,这个帐篷已被大风吹翻三次了。大风多起于夜晚和清晨,起风之时,帐篷里根本就不能住人。西峰之巅,棚布飞扬,真怕被刮到天上去。
  6点,徐进向大本营报告:他第一个到达坑底。
  6点30分,队员俞玮向大本营报告,他已安全站在坑底,他兴奋地说,看见一只山鹰在低空盘旋,就盯着他,这时山顶已被浓弥漫,而天坑底部却没有雾,也没有一丝风,能见度很好,只是看不见天坑顶部。
  7点30分,队员徐进报告,他们已全部安全到达坑底,两路人马共8人。一个不少,一个也没有受伤,他们在原地等着飞猫队把装备送下来。
  7点40分,徐进报告从山崖上用绳子往下放的装备被卡在绝壁中的树杈中了。此时,南部山垭还看见天光,而洞底已是“黑夜”了。坑底湿度很大,气温十四、五度,温暖潮湿。四处都是奇花异草。
  8点,卡在树杈上的装备被送了下来,队伍又可以前进了。队员们沿着几乎成45度的陡坡走进了原始森林,可是脚下都是利刃一般的山石,这片森林到坑底的溶洞口,不足300米,他们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达,可见路多难走。
  9点,天已全黑下来,浓雾夹着细雨,把队员的衣服都打透了。徐进说,现在从里到外都是湿的。也不知是雨,还是身上的汗水,不过,他们都没有感到寒冷,坑底起风了。他们已到达溶洞口,听见许多碎石滚落而下的响声,而抬眼看到洞口有许多萤火虫在飞舞。
  大本营向他们祝贺,请诸位勇士多保重。
  当地山猫探险队告诉留在大本营的记者,他们第一次下到天坑底部时,还是晴天,到处是不知名的山花,令人眼花缭乱。地下原始森林,古树参天,有的两个人都抱不过来,不过许多树干上都是被崖壁上掉下的石头砸得伤痕斑斑,让人心惊肉跳,有一棵树上竟然有四十多处被石头击中的癍痕。
  大石围天坑底部的溶洞里没走多远,哗哗的流水声和一股股冷气扑面而来。
  天完全黑了,黑得把一切都吞噬干净了。维系队员之间的就是头上那一盏盏可贵的顶灯。下天坑的那种超强度的体力支出,在刘宏身上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他进入地下河便立刻撒开鱼网,支起鱼杆,在昏暗的灯光照射下,开始了考察工作。
  不一会,网上挂住了几条小鱼,接着他又捕到了一只在河边爬行的小蟹。
  极度疲惫的队员们兴奋起来,他们在刘宏带动下在暗河两岸开始搜索。
  一只拇指大的蜘蛛,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一动不动似乎对光有反应,一个队员刚想伸手去抓,被刘宏一声断喝止住了。
  “别去用手碰它,洞穴中的昆虫,很多都有毒,用网去捉!”
  浅滩中的小虾,通体透明,没有眼睛,肢节、触角,比身体长两、三倍,停在水中,一动不动,比外面不停嬉戏的小虾文静多了。也许是食物匮乏,它们总是停在一处,用长长的触角,悄悄地探索着。这里的动物触觉、嗅觉和听觉一定十分发达。对于我们来说无比重要的眼睛,在这里已毫无用处了。
  科考队仔细的观察了捉到的小动物,发现都没有眼睛。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最近发现,火星上可能有流动的水。而这些水又到哪里去了呢,专家认为就在火星的地下,也就是类似我们的地球地下天坑溶洞中。有水就可能有生命,那么可以想见,在火星的地下生物,和这里地下的生物很可能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果有火星人,那一定是没有眼睛的,肢体长长的,而且长着许多触角,或是鬃毛。
  像科幻片中演绎的火星人与地球的爱情故事。山上下雨了,坑内是雾。四周一片寂静,寂静得可以听见植物在生长,小虫在低吟,黑暗中仿佛有无数的精灵在向你靠近。(都是没有眼睛的。)你醒着,睁大眼睛,一无所见,象是在睡着,而你闭上眼睛睡下,却又像是在醒着。深夜,宿营在地下河畔的沙滩上,哗哗的水声像无数钟表在走动,但时间,似乎停止了。直到洞口,出现了蒙蒙胧胧的光亮,队员们才发现已是第二天上午八点半了,这在六百米以下的天坑底部也只能说是天刚亮。走出黑暗,队员们欣然走进神秘的洞外世界,晨曦笼罩,空气清新,直透心脾,林木葱茏,百鸟婉转,如弦如歌,纯净的雾气从洞中向外升腾。头上是一泓蓝天。森林里的植被远望似曾相识,走近一看一个也不认识,同是一棵树,却绿得太浓重,几近墨色。植物专家告诉我们,大石围天坑下面,大多是阴生植物。阴生植物一般都比较原始,藻类、蕨类居多。三叶桫,这里到处可见。还有比恐龙时期还早的桫椤成片地在这里生长着,这种景象可能在上百万年前才能看到。两天后,我们从大石围天坑底部回到科考大本营,队员们真有一种从恍如神仙地府回到人间的感觉。在地下六百米深的天坑底部,可谓怪石林立、举步维艰,而在地上到处都显得那么空旷。大家一致认为神仙地府虽然美妙,非我族类所在,还是世间好。
  
千古奇观冒气洞
  从大石围回来后,科考算是完成了一半。下面的考察由于没有象大石围那麽险峻,考察的进度也就快多了。
  冒气洞位于乐业县城到大石围天坑的路上,科考队首先来到公路边的洞口处,随后队员们对一个有趣的现象进行了测试:他们随便扔下一些竹叶后,竹叶在洞口上方非但没有掉下去,反而浮在了空中。专家解释说:这是由于洞中的气流不断往外升腾,遇到洞外温度比较低时,便形成浓浓的白雾。3月份还能看到这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冒气洞下面一定有另外的进气孔与它相通,一边进气,一边出气才会有这种现象。根据这个道理,科考队找到了与冒气洞相通的洞口,就是白洞天坑底部的溶洞。从而确定冒气洞与白洞是一对孪生洞穴。
  白洞天坑的位置位于冒气洞山后。队员们通过白洞天坑底部的溶洞,进入冒气洞考察。深入十几米后科考队发现,这个溶洞内布满了从顶部崩塌下来的巨大石块,洞内有一条暗河通过。来到冒气洞洞口下,队员们看到洞内的空间很大,而冒气洞的洞口很小,很像夜空中的半个月亮,经过测量,洞口距洞底的垂直高度为260米来到冒气洞口下,队员们看到洞内的空间足有一个足球场大,而冒气洞顶部的洞口却很小,经过测量,洞口距洞底的垂直高度为260米,确实很像一个巨大的抽风灶。
  云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宏说:“这个冒气洞原来是流水的通道,上面的水流下来,下部不断扩大,顶部崩塌不断扩大,上面的洞口只有几米那么大,象一轮残月挂在天空。”中午有一个时间,阳光正好从洞口射入一道光拄直透洞底,把天地连为一体,十分壮观。阳光照射到的地方长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草,而四周仍是漆黑一团。英国女专家艾伦,只有27岁她已是一个十分老到的探洞能手,她从洞口挂下的一条绳索攀上洞口,只须一个小时,令所有的人大为叹服。专家认为,白洞天坑和冒气洞应属一个整体,他们是这次考察中发现的仍正在形成中的一个最年轻的天坑。
  
猎狗与野猪
  科考队在这次考察中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有发现大动物。可是到达黄獍洞后这一遗憾就无影无踪了。
  黄獍洞天坑位于乐业县花坪乡以南13公里处,石围深约150米,四面绝壁环绕。据当地老乡说,有一位养猪专业户养的一只老母猪跑到山上去了,几天后又回到家,结果怀了孕,生下一窝小野猪。这位老乡怕养不活这些小家伙,就用个箩筐把它们放到黄獍洞里。几年后这窝小野猪发展成十几只,黄獍洞成了一个天然养猪场。科考队员利用当地人在石围北面突出的岩石上搭建的两个木梯下到洞底,为防止野猪袭击,小分队还携带了两只猎狗防身。另外,科考队还搭乘热气球进行了一轮空中跟踪和拍摄。
  下到石围底部,这里的湿度和温度较石围上部明显升高,靠近岩壁生长着几丛野芭蕉,蕨类植物明显增多。
  小分队带去的两只猎狗这时似乎发现了什么,不断地发出吼叫。
  黄獍洞下面的蒿草有半人多高,突然剧烈的晃动起来,只见一条黑影从我们的队员的面前一闪而过,“野猪”一个队员惊叫着。两只猎狗紧随其后,狂吠着冲上前去,然而野猪跑得实在太快了,我们只能看到一条黑色的脊背,箭一样的划过蒿草,劈波斩浪般在石围底部来回兜圈,富有经验的猎狗发现追不上野猪,立刻改变了追踪的方式,由于黄獍石围底部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野猪只能在这里绕圈跑。一只猎狗继续追击,另一只则绕到野猪的前面堵截,野猪终于被逼进一个崖壁的凹洞,走投无路,我们随着两只猎狗吼叫也一点点向它靠近。这是一只十分健硕的公野猪,背上鬃毛直立,时不时的张开嘴,露出匕首般的獠牙,一只小一点的猎狗也许是出生牛犊不怕虎,冲上去就要咬野猪的腿,结果野猪头一低,猛地上前用嘴把猎狗挑到半空。猎狗在空中打了一个旋,重重地摔在地上。此刻,我们同时惊出一身冷汗,野猪向我们直冲了过来。“快跑!”我们的摄像向身边最近的一个树跑去。
  科考队员随后又几次见到被猎狗追击后野猪奔跑的情景,当那只勇敢的小狗回到主人身边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的整个后腿都被鲜血染红了。我们的那位摄像心疼地抱住了它。
  科考队还对天坑底部的一个干洞进行了考察,这个洞坍塌严重,科考队只前进了十几米就无路可走了。在这里,专家意外地捕获了一只形似树蛙的无尾两栖类动物。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光说:“动物的视觉器官在黑暗的环境中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退化,另一种就是变得更大,这只蛙的眼睛就比普通的蛙类要大些。还有就是它的趾端膨大,好象还有吸盘。”
  它究竟属于什么科目的动物,还有待专家进一步分析。
  200万年前的大熊猫中外联合科考队在乐业县进行考察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关注,13号傍晚,一位老乡拿着几块动物化石送到科考队,说这是他在花坪乡的一些溶洞中发现的。科考队的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种大型的食草类哺乳动物的化石。当即决定连夜赶赴花坪。
  花坪乡与大石围天坑处于同一方向,科考队的汽车在路上奔波了一个半小时才抵达。一直等在那里的老乡,把科考队带到村子附近的一个溶洞内。这个溶洞是当地老乡开采紫水晶时发现的,洞壁内镶嵌着大量的动物化石,科考队当即对这里的化石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春光研究员认为:“这些动物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洞内居住或饮水时,由于洞顶崩塌,被突然压在下面,与外界隔绝,这样形成了化石。”
  洞穴中出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动物头盖骨化石还不能确定,有专家认为是猩猩或狗的,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是远古大熊猫的化石。
  在洞穴的上层还发现了许多被钟乳石包裹的蜗牛和贝类化石,这些蜗牛有鹅蛋那么大.专家认为,在这样一个溶洞里能够埋藏着如此众多的各种类型动物化石,说明在这一地区的不同时期一直都存在着大量的动植物,而且在不同时期这里的自然环境都非常良好,植物茂盛,这一点从生活在这里的大型动物的牙齿和骨骼都非常大就能说明。
  这次在溶洞中发现的脊椎动物的化石非常珍贵,有着很高的科研价值,考察队当即决定对其他几个存在大型脊椎动物化石的溶洞进行详尽的考察。
  在花坪乡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图象传到北京后,引起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专程来到电视台对图象中动物化石进行分析鉴定,对头盖骨化石特别感兴趣,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专家金昌柱指着图象非常肯定的说:“这就是两百万前的大熊猫头盖骨化石”。专家兴奋的用手指着图象告诉记者这是大熊猫的牙齿,这是它的鼻子,这是两个眼窝,整个头骨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他的表情比看到一只活的大熊猫还高兴。金昌柱说:“现在西南地区,发现了很多这些大熊猫化石,但是以前发现的都是单个的牙。我看到画面上的大熊猫的头骨很完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大熊猫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大熊猫的起源、演化是极为珍贵的。”
  金昌柱教授还指着另外一些化石图象告诉记者:这块剑齿象的化石,从牙齿判断,它是一只还在吃奶的乳象。
  对于化石产生的年代,金教授认为:“很可能是地质时代更新世晚期晚期的动物,从它们的生态习性来看,都是温暖潮湿的地方生活的动物。”
  这次中外科考队在当地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和脊椎动物化石,从而证实了广西乐业地区过去出龙骨的传说。
  
布柳河谷——原始植物的基因库
  经过两天的休整,中外科考队开始对大石围天坑群以北的布柳河进行考察。布柳河,又称布柳河大峡谷,是大石围天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密布在天坑群地下的暗河,到这里汇聚成了一条舒缓的地上河。植物专家认为布柳河是一片生态保持得非常完好的原始河谷雨林。
  科考探险队乘竹排顺流而下,一路可见河谷两岸悬崖陡峭,树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树木盘根错节,大型藤蔓悬荡其中。科考队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板根绞杀”、“老茎开花”等热带雨林独有现象。广西乐业属亚热带气候,为什么会出现热带雨林现象?
  坐在竹排上的植物专家和太平教授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指点着河谷的植被说:“远古时期,整个大陆的气候温差都不大,当时的植被分布也差不多,只是到了冰川期之后,气候才有了分别,广西乐业出现的热带雨林现象正说明了这里的植被比较原始,这些植被能保持至今实属不易。这么丰富的植被类型,栖息着丰富的物种。这也是人类善待自然的结果。”
  科考队在这里除了看到了丰富的植物类型,还发现了几种国家级的濒危物种,如任豆、顶果木等。
  专家说发现濒危植物固然是十分有价值,更有价值的是发现布柳河谷这样一个众多远古野生植物的避难所。
  随着地质的变迁、气候的改变、以及人为活动的破坏,斗转星移间,众多远古时期的植物或灭绝或变异,而在布柳河,却有大批植被还保存着多样性和原生性。无疑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原始生态的基因库,这对今后物种的研究和开发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布柳河上游,有一坐自然形成的巨大的石灰岩桥,横跨布柳河两岸,当地人称仙人桥。
  经过科考队测量,广西不柳河上的仙人桥桥面厚度达78米,总桥高145米,桥高19。4米,拱孔跨度达177米。其规模从目前的资料看,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形成的石灰岩桥。
  专家实地测量研究后认为,仙人桥的形成首先是由于河谷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曲流,随着地壳的抬升,坡面变陡,河水从曲流中间穿过,不断冲刷石灰岩质的坡面,加上不断崩塌,最终形成了如此壮观的仙人桥。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研究员认为,布柳河仙人桥是目前我国喀斯特地貌中最为独特的构造。
  为期一个月的考察让我们这些参加考察队的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大开眼界,一向在城里生活惯的人,走入大自然本来就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而我们远不仅如此,还来到这样一个人类几乎没有到达的天坑、洞穴,领略由于地质变迁而留存的千百万年前的大自然风貌,亲手触摸那只有恐龙才能触动的原始植被,在几百米的地下感悟陌生世界里的生命涌动。科考探险是人们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它绝不是那些躲在温暖的巢穴中,捧着一杯香茶的骚人墨客所能体会的。
  科考结束后,由于还需对现场勘测数据和动物、植物标本进行研究鉴定,在北京松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情况下,经过一个月的比较鉴定,中国科学院地质、动物研究所等专家在北京正式向外界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洞穴协会的专家们最终确定我国广西乐业天坑群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天坑群,已发现天坑23个,其中最大的大石围天坑底部分布的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垂直高度为世界第二。专家还测量了大曹溶洞地下大厅,长300米、宽200、最高处达260米,对比分析后确定大曹溶洞地下大厅是我国最大的地下大厅,也是世界第二大地下大厅,完全可以放得下一个北京工人体育场,地下大厅顶部距离外界地面只有20米,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天坑。有关专家表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天坑溶洞的成因构造提供了最直观的科学依据。这次科考队在成功下达最深天坑——大石围600米的底部后,发现一批神秘的洞穴动物,其中的两类动物已被中科院专家认定是新的物种。分别被命名为天坑中国溪蟹和张氏幽灵蜘蛛。值得一提的是天坑中国溪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专门生活在洞穴中的蟹类。还有十几种动物标本由于形态特殊,难于分类,正在分类鉴定中。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员陈国孝告诉记者:它的发现对研究和防治流行于我国南方的肺吸虫病有着极高的医学价值。
  在天坑这个封闭的环境中还发现许多史前时期的珍稀植物如三叶梭,在大石围天坑底部发现了一片的原始蕨类桫椤林,数量达60多棵。专家表示,天坑下生存的动植物不仅是保存了一个古生物的基因库,也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难得材料。这些对乐业天坑群地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材料。
  广西乐业天坑溶洞群科考队在花坪乡的一个溶洞中,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现已发现了11种大型脊椎动物化石。特别是发现的大熊猫头盖骨化石,是我国目前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熊猫头盖骨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的专家在当地的进一步考察中又发现了两个新化石埋藏点,专家认为在这样一个地区发现如此集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非常罕见的,而且保存得十分完整,由于这些化石的年代距今约200万年,正好是云贵高原抬升,也是人类起源的时期,所以专家认为乐业溶洞化石可能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要价值。目前,对这几个化石蕴藏地的挖掘正加紧进行,专家推测在这里极有可能取得更多的发现。

 
→回复

邻近景点
漓江风光
阳朔风光
龙脊梯田
资源景区
荔浦景区
芦笛岩
愚自乐园
斜阳岛
涠洲岛
龙胜景区
象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