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四川阿坝石纽山刳儿坪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四川阿坝石纽山刳儿坪概况
“大禹故里”碑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位于汶川县绵池乡高店村飞沙关上,相传为大禹出生之地。据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吴越春秋》记:“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三国志秦宓传》记秦宓云:禹生于石纽,今至汶山郡是也”。《华阳国志》亦云:“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罗泌《路史》云禹母修己“屠氏禹于石纽山所谓刳儿坪。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青成记》云:“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家,龙家者,江源岷山也。有禹庙镇山上,庙坪八十亩。”《汶川县志》记“县(治绵池)南十里飞沙关岭上里许,地平衍,名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为圣母生禹处。有地址数百步。羌民称为禹王庙,又称为启圣祠云”。



  惜禹王庙已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仅存残垣断壁,而飞沙关洞口顶山石上横刻行书“石纽山”三字尚清晰可见。同时沿岷江两岸禹迹众多,如禹碑岭、涂禹山、石鼓、禹穴、圣母祠、禹王宫、禹舟渡等。   
                       






洗儿池
刳儿坪
大“禹穴”
禹王宫里的神禹像
“神禹故里”牌坊
小“禹穴”
禹穴沟口的禹王宫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7年8月2日 21点08分 评分:10
从小就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对这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王朝的奠基者充满了敬意。
这一次重走中国西北角,我途径大禹故里——北川羌族自治县,又听说了很多关于大禹的故事和传说,因此专程去寻找了传说中大禹出生之地——禹穴。
北川地处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过渡的深山峡谷地带,大约在两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这里就是人类活动之地。事实上,对于大禹出生地,也出现过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陕西石泉县,四川汶川县、茂县等,但是据历代文献记载、地面遗迹印证、专家学者考证,作为古羌民族杰出领袖的大禹最有可能的出生地还是在北川。
传说禹母在深山里一个半封闭的洞穴里生下大禹,再把他放进水池里清洗。清洗后,池水和周围的石头被染得血红。所以人们把洞穴称为禹穴,禹母生下大禹的地方叫刳儿坪,清洗大禹的水池叫洗儿池,被染得血红的石头叫血石。
这个古老的传说,是否能在现实的深山中找到遗迹,我带着疑问上路了。
从北川县城北行,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大约一个小时,突然看到了“神禹故里”的牌坊。这里是老县城禹里乡,这个牌坊是大禹故里的重要标志。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时任石泉县令姜炳璋县城(今禹里乡)城南石纽山下建坊,而建坊时间正是在清乾隆大帝亲自主持编纂的《御批通鉴辑览》成书之时。迄今为止,这是国内唯一建有“神禹故里”坊的地方。
在乡政府旁边,有一座大禹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大禹纪念馆。
在禹里乡南一里许有石纽山。山腰石林中有二巨石纽结,石上有阳刻篆书“石纽”二字。相传为汉代著名学者扬雄所书。据历代文献记载:石纽乃诞禹之圣山,早在汉代,石纽一带“方百里不敢居牧”。
古人有《石纽停云》诗云:“烟萝绕处石,高出群峰数万层;山色不随风雨变,往来时看五云升。”
与石纽山隔江相望的崖壁上有摩崖阴刻楷书“甘泉”二字。旁有泉池,池水清澈,冬温夏凉,四季不断。据记载:“禹母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的时候,在今北川县地设石泉县,即以“石纽”之“石”和“甘泉”之“泉”而名之。
从禹里乡向北,沿着一条土路行驶大约10公里,我们过了一座小拱桥。这里就是禹穴沟拱桥,桥头立有一石碑,上有楷书“禹穴”二字,落款为“颜真卿书”。
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了禹穴沟。沟口有禹王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道光十年(1852)石泉知县赵德林重修。1935年,石纽山下禹庙被焚后,民间祭禹活动集中于此。“文革”被毁,1994年重建。殿外面的横幅提示我们,去年是大禹诞生4133周年,大禹是农历六月初六出生,今年公历就是7月19日,马上就要到了。
禹穴沟是一条长数公里的峡谷,沟内峭壁凌空,奇峰夹峙,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两岸竹木森森,古藤缠绕,一派浓郁的原始自然风光。道路是类似于栈道的狭窄小路,只能容一两人通过,脚下落叶丛生,苔藓遍布。
在谷中穿行约二十分钟,遇到一个小瀑布,瀑布旁边的峭壁被称为金锣岩。岩上有楷书“禹穴”二字,“大径八尺”,“仙才天放,谨严有度”,据宋、明、清代史志及《李太白全集·外记》记载为李白所书,人称大“禹穴”。
往里走不久,会看到崖壁上的禹母床,可相传这里是禹母休息的地方,可惜修小路时遭到了一些破坏。
再走十分钟,看到从崖壁上流下一股清泉,汇聚成一汪清水,这里就是洗儿池。旁边不远的绝壁上刻有虫篆体“禹穴”二字,字迹已经模糊,需要仔细辨认,“传为大禹所书”,人称小“禹穴”。

经过洗儿池边,发现里面竟然有条一寸长的小白鱼,当我们靠近时,它像箭一样躲到了石头底下。洗儿池水清澈见底,冰凉透心,味道甘甜。
绕过洗儿池,循着旁边近乎垂直的“天梯”往上攀爬,大约几分钟后就到了传说中禹母生下大禹的地方——刳儿坪。据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载,禹生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刳儿坪位于九龙山第五峰下,其地“稍平阔,石上有迹,俨然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遗迹”。这里的确如此,比较平阔,像一张有扶手的椅子。
最奇特的是这里小溪中的血石。白石累累,俱有血点浸入,刮之不去,非常神奇。相传鲧纳有莘氏女,胸臆坼而生禹,石上皆是血溅之迹。古人有《血石流光》诗云:“血石流光点点新,花开水底锦江春,后人收作催生药,犹仰当年岳降神。”当地人很信这种说法:孕妇只要喝了血石泡的汤,生婴儿时就不会难产了。
刳儿坪本来也有很多血红的石头,千百年来被附近或远道而来的人不停“搜刮”,现在已经所剩不多了。


 
→回复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7年8月2日 20点25分 评分:10
石纽山刳儿坪相传为大禹出生之地,位于汶川县绵池乡高店村飞沙关上,是大禹故里景区的一部分。据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吴越春秋》记:“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三国志秦宓传》记秦宓云:“禹生于石纽,今至汶山郡是也”。《华阳国志》亦云:“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罗泌《路史》云禹母修己“屠氏禹于石纽山所谓刳儿坪。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青成记》云:“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家,龙家者,江源岷山也。有禹庙镇山上,庙坪八十亩。”
大禹故里景区大多位于绵阳市北川县治城境内,沿岷江两岸禹迹众多,面积50多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雄秀,林木葱郁,动植物品种繁多,地质景观奇特,流瀑飞泉多姿多彩,集秀丽独特的山地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主要景点有禹穴沟、禹穴、圣母祠、禹王宫、采药山、石纽山、禹碑岭、涂禹山、三叉河、摩岩甘泉、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刳儿坪、禹州池、一线天、血石流光、石鼓、猿王洞、禹舟渡等。
石纽山日落日出之时有五色霞气。每当雨后,白云飘浮于石林中,石峰忽隐忽现,变化万千;血石流光是指一线天到金锣岩的峡岩中有白石,其上红斑点点,好似血点浸入,相传是禹母生禹时的血渍;禹穴沟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石纽山还建有大禹纪念馆。这里是羌族居住地,可观赏羌寨风光,领略羌民族风情。猿王洞内,大景气势宏大,小景玲珑剔透,石柱、石花比比皆是,景观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千曲百折,奇景迭出。
《汶川县志》记“县(治绵池)南十里飞沙关岭上里许,地平衍,名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为圣母生禹处。有地址数百步。羌民称为禹王庙,又称为启圣祠云”。惜禹王庙已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仅存残垣断壁,而飞沙关洞口顶山石上横刻行书“石纽山”三字尚清晰可见。
北川县曲山镇禹王庙下有一座铁索桥,始建于一九六五年。三十多年的历程已使其破旧不堪,已被北川县安全办鉴定为危桥。一九九八年,该桥板下加了两根钢绳,允许人行走,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回复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7年8月2日 20点28分 评分:10
大禹于公元前2297年农历六月初六诞生在绵虒镇石纽山刳儿坪,至今已有4297年。虽然当时没有文字记载,但华夏儿女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大禹应天顺人、励精图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艰苦奋斗,率领人民第一次对自然进行伟大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文明国家的开国先驱,为万民所景仰,所以九州大地到处都有“禹迹”。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大禹遗迹有三处,重庆涂山、安徽当涂、浙江绍兴会稽山。这些地方都在大打大禹品牌,抢夺大禹正宗遗迹。但作为大禹故里的汶川县绵虒镇,却是无可替代,具有唯一性。

(一)大禹禹迹
 
  (1)石纽山—刳儿坪  大禹诞生地石纽山位于绵虒镇南2Km,飞沙关以东。在今飞沙关公路隧道上方的悬崖峭壁上有“石纽山”三个石刻大字。相传为大禹诞生地,位于石纽山半山腰一块缓坡台地。刳,意为剖开,传禹母剖背生禹之地,故名。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刳儿坪古来庙宇遍布,禹王庙、圣母祠虽毁,然遗迹斑斑,残垣断壁、庙宇遗址、禹迹石纹犹在。唐代名相李德裕、民国元老于右任,古往今来,多少人不辞辛劳跋涉,前来寻觅遗踪,留下了不少呤咏诗文。

  (2)禹穴  禹王庙遗迹址左上约50余米处,穴深丈余,宽5尺,可纳八、九人栖身。其上岩石上刻有“禹穴”二字,字大见方米余,虽经岁月侵蚀,但细细缕缕,“禹穴”二字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朝鲜诗人求质朴来此游历,曾作诗曰“岷峨近漏天,江水出禹穴,长庚照仙寺,间气钟离尘”。  

(3)洗儿池  禹穴北侧300m瀑布下(刳儿坪北有一山溪,由新店村入岷),池见方丈余,池水清澈透明。池底斑斑红色石块,传为禹母生禹后抱到此处洗涤,血水染红了池水,浸红了岩石所致。


  (4)禹王庙遗址  位于石纽山半山腰上,现仅存少量断壁残垣。据当地羌民讲述:古庙占地数亩,石木结构,朴实无华,香火兴盛。禹庙前殿供大禹神像,禹站立木轮车上,玉圭玄衮,神彩飘逸,形象威武。 

 (5)圣母庙遗址  据《石纽山圣母祠碑记》,圣母祠位于石纽山上平衍处,又名圣启祠,年久圮废,已丑岁邑士孟其敏等人移其路于山之麓,阅三月而建成祠,占地亩余,川(穿)斗架房,石木结构,青瓦飞檐,甚是美观。圣母祠殿堂正中塑圣母端坐神像,头缠纱帕,身着羌服,肩饰“缸钵花”、脚穿“云云鞋”,栩栩如生。

  (6)禹迹石纹  在石纽山刳儿坪周围,先后发现石纹30余处,大都凹凸分明,纹线清晰。岩石上石纹图案有的象龟壳上的网纹,有的象飞禽走兽,有的象汉字的点、横、撇、捺等笔画,有的象草绳结结,大圆小圆,有的象江河、溪流、水渠。这些石纹有人说是天神告诉大禹的治水秘诀,他人莫能解读。 
 (7)圣母塔  飞沙关隧道之上,悬崖陡壁有古书“大禹王故里”五个大字。每字见方三尺有余。山坳平地上修有二座塔,取名圣母塔,又名双镇塔。现仅残留近7m高的塔座。 
  (8)禹王宫  位于绵虒镇中街,坐东向西,占地亩多,建筑面积600m2余。面阔三间,进深4间,穿斗木结构单体歇山式顶。通高9.02m,走廊长13.66m。正殿有神龛,供禹王神像,台高1.4m,像已不存。正殿对面为戏台、戏楼。殿宇楼阁均饰以木刻浮雕,顶饰彩绘“藻井”,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图案中有一种有角的虎,此即绵虒的“虒”字也。《蜀中广记》曰“汶川县汉之绵虒县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兽矣”。内外四周均为精湛之壁画,为当地体现羌(禹)文化的重要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年),现存戏台、戏楼,正殿仅存框架。但年久失修,木质多已虫蛀近朽。戏楼、正殿有部分浮雕彩饰,但多数受到损毁,残缺不全。戏台上方檐下有数幅壁画,内容为旧时官宦、仕女水边游乐图,似有岷江水文化之特色,可惜风化水渍,面目不清。 
  (9)涂禹山  位于绵虒镇岷江北岸的涂禹山。山上有坪,为冰水堆积台地,海拔1938m,高出岷江河水位近700m,山梁缓,山坡陡。相传为大禹娶涂山氏(女娇)为妻,故名。
  (10)禹碑岭  位于威州镇禹碑岭村羊龙山上,因岭上有禹王碑而得名。海拔2145m,高出岷江800m左右。传说禹碑系羌民为纪念大禹治水而立。碑旁之黄桷树为护碑而栽,树与碑原有一段距离,后随着黄桷树慢慢长大,逐渐把碑包于黄桷树身内,所以,又名树吞碑。遂成为一道神奇景观,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此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关于禹碑尚有一段传奇: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妻涂山氏深为理解。还常偷看大禹率众治水导江之情形。岷、沱(杂谷脑河)汇合处因水道被突兀的鹫峰阻挡,大禹苦无良策,于是禹妻偷偷求助神力,将其母子变成一群野猪,前去治水之地拱山掘地,开辟水道。正在山顶察看地形水势的大禹慧眼识出那群野猪竟是自己妻儿所变,非常感动。但涂山氏得知大禹已知真相后自惭形秽,便溯岷江源出走,一路战恶浪、斗妖魔,为禹扫除治水障碍。禹无法脱身寻妻,就常在鹫峰凝望。后人在此立石刻字以作纪念,故有禹碑岭之谓。
  (11)大禹坪  今名大禹坪,位于羊店村河坝,此地历史上曾为广柔县治所。李锡书编修的《汶川志略》考察,清初,广柔城址尚依稀可寻,社稷坛犹宛然残存,故曰“广柔治在今治(绵虒)之南大邑坪”。大禹坪,因大禹为广柔县人,故名。只是历史演变和口传,早先的大禹坪现已称为大邑坪了。




 
→回复

邻近景点
九寨沟风景区
亚丁风景区
四姑娘山
黄龙风景区
米亚罗风景区
僰人悬棺
五须海
松潘古城
蜀南竹海风景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
自贡恐龙博物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