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四川成都宝光寺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四川成都宝光寺概况
宝光寺舍利塔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位于新都县城北,距成都20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全寺占地八万余平方米,唐僖宗曾驻跸于此,晚上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为“宝光寺”。宋时香火极盛,僧侣达3000之众,后毁于兵火。现在的建筑是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主持扩建的,有一塔五殿十六院,堪称四川佛教一大丛林。

  宝光寺除以“舍利宝光”闻名外,还有“罗汉堂”誉满禅林。堂在大雄殿东,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罗汉500 尊,佛、菩萨、祖师77尊。中堂另塑千手千眼观音。这些群塑,线条清晰,无一雷同、是我国南、北两种流派各显其技的产物。

  宝光寺收藏的文物很多,有梁武帝大同六年(540 年)所雕刻的“千佛碑”;创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泰国国王所赠的贝叶经和同年从斯里兰卡求回的藏于石塔中的4 粒舍利子;还有唐伯虎、祝枝山、竹禅和尚、张大千等名家的书画珍品。

  1、交通:从高笋塘乘中巴或公交车前往,行程约40分钟。

  2、门票:2元


宝光寺藏经楼
宝光寺天王殿
宝光寺 山门
新都宝光寺山门
宝光寺大雄宝殿
宝光寺藏经楼(二)
宝光寺天台胜境
宝光寺罗汉堂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oma_lebonbon(ella) 2005年11月15日 16点43分 评分:10
宝光寺占地 10万平方米,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用 400余根大石柱,构成一塔五殿十六院的严谨布局。罗汉堂尤为杰出,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独特,气度非凡,平面为“田”字结构;557尊菩萨、罗汉以及历代祖师塑像,出自清代四川泥塑大师黎广修师徒的巧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天成,全身穿金,全国罕见,堪称“东方雕塑艺术瑰宝”。

 
→回复
kevin_chen(西门饮马) 2006年1月12日 15点00分 评分:10
成都宝光寺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之一,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怀。“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寺院大多遭破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派一个团的兵力驻守,宝光寺得以保护而安然无恙。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尉健行、吴邦国、田纪云等先后来寺游览。他们盛赞宝光寺是“新都胜景”、“文物荟萃重地”、“香城宝地”。众多的国际友人和海外佛教界人士也前来观光、旅游、朝拜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宝光寺占地 10万平方米,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用 400余根大石柱,构成一塔五殿十六院的严谨布局。罗汉堂尤为杰出,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独特,气度非凡,平面为“田”字结构;557尊菩萨、罗汉以及历代祖师塑像,出自清代四川泥塑大师黎广修师徒的巧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天成,全身穿金,全国罕见,堪称“东方雕塑艺术瑰宝”。
宝光寺内文物非常丰富,唐代舍利宝塔、梁代玉佛和石雕舍利塔,还有蜀汉章武铜鼎、唐代显庆陶塔、元代金银粉写的《华严经》以及被寺僧称为“寺中三宝”的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等。寺藏名家手笔真迹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宋微宗、慈禧、竹禅、徐悲鸿、张大千、康有为、赵熙、谢无量等古今书画家近千人的 1000多件稀世之宝。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来寺,在鉴赏文物时,特别指出徐悲鸿所画立马图是国内收藏品中最大的一幅,再三叮嘱寺僧务须妥为保存好此幅真迹。
宝光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庄严多姿的雕塑、清幽恬静的环境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许多年来,迎来了众多的四方客人,年平均游人数达200余万人次。

宝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处新都县城。从成都出发,沿川陕路前行十六公里,约半小时的路程,便可见一座红墙环绕,佛塔凌空,竹树掩映的高大古庙,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新都宝光寺。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它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是清朝以来我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四川著名禅寺。

宝光寺相传始建于东汉,但无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公元880年,唐代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内修建行宫,并命悟达国师重修庙宇,唐僖宗晚上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为“宝光寺”。

宝光寺除以“舍利宝光”闻名外,还有“罗汉堂”誉满禅林。罗汉堂由清道光末年住持妙胜禅师主持修建。该建筑平面呈“田”字形,有4个天井。道光三十年(1850年),妙胜禅师聘请民间艺人黎广修塑佛、菩萨、祖师、罗汉像577尊于内,其中罗汉500 尊,佛、菩萨、祖师77尊。中堂另塑千手千眼观音。塑像每躯高约2米,全身彩绘贴金,或立或坐,姿态各异。有的瘦削长颈,有的佝楼龙钟,或笑容可掬,或横眉怒目,或文静端庄,或和善慈祥,或憨厚滑稽,喜、怒、哀、乐,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衣折条纹,清晰分明,无一雷同。是我国南、北两种流派各显其技的产物,是四川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塑像群。

宝光寺的历史沿革

宝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区,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

此寺相传建于东汉,因史料不足,难以断论。但从这里至今保存了我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来,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当时是否叫宝光寺尚无法稽考。但从1996年5月在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寺中的佛塔,名称宝光塔。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宝光寺难免劫难,宝光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尚未重修。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军的保护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经新都,曾“驻跸”于宝光寺。后来,他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现存于七佛殿前廊柱下)。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即派郭尊泰捧着皇帝的“玺书”,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即悟达国师)到僖宗驾前随行。

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据说这天晚上,他在行宫闷闷不乐,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惶失措地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佛寺仍名宝光寺。当时寺内有僧众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因此,悟达国师被尊为宝光寺唐代的开山祖师。

宋代,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大观三年(1109)又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使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元代,寺庙一度残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永乐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内建造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后来寺庙毁于火灾。明正德年间(1506棗1521),宝光寺经当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翰林院修撰、新都状元杨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备极宏丽。

宝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遭到毁损。清唐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县双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来到宝光寺,新都县知县毕成英及地方缙绅的支持下,剪荆伐棘,重兴道场,被称为清代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从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由于不断培修扩建,宝光寺一跃而起,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民国年间,宝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寺内方丈和尚无穷和贯一在国内佛教界颇有影响,而在成都“四大精蓝”间,宝光寺尤以执行禅门清规而闻名。当时在挂单僧人中,流传着这样顺口溜:“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因此,宝光寺有“峨半堂”之称。在宝光寺受戒,参学的僧、尼,不少都学有成就,有的还成为我国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解放后,宝光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一九五六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内许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序的破坏,但宝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基本无毁损,成为我国结构最典型,保护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禅宗丛林。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宝光寺作为全国重点寺庙和著名旅游点,必将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

 
→回复
panjinfei99(飞飞) 2006年3月17日 15点18分 评分:6
门 票:伍圆(开放时间8:00-17:00) 电话:028-83994916
 
→回复
xiaoxiaoqing(玫瑰花开) 2006年6月22日 16点31分 评分:10
宝光寺

  寺庙简介
  具有一塔、五殿、十六院宏追赶建筑规模的宝光寺,自照壁到藏经楼后紫霞山长约100公尺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和藏经楼。中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伽蓝殿、客堂、极乐堂、祖堂、念佛堂、罗汉堂、禅堂、影堂、戒堂以及东西方丈室。布局严谨,次第有序,其主要殿宇有:
  山门
  创于乾隆年间,内供设法神、金刚力士和明代县人杨廷和杨升庵塑像。

  天王殿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佛德和堂建,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月和堂建,中供弥勒佛,两侧供四大天王,殿檐悬"一代禅宗"匾额。殿后因有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石刻《尊胜陀罗尼咒》经幢,故此殿又名尊胜殿。

  舍利塔
  位于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隋代系"木浮图九级",一殿。此塔建自唐僖宗中和年间,历千余年,屡有残破,屡有培修,现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塔,高约二十公尺,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护以石,底层正面龛内塑释迦牟尼座像。龛聊"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为现代著名高伪太虚大师撰画。每级翘悬铜质风四个,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塔刹冠以金铜宝顶,映日夺目,是佛教著名圣迹之一。史称宝光寺中与初祖、清初著名高僧笑宗印密曾赋诗赞塔曰:“宝塔凌空利似剑,几经鏖战圃周唐。清平天下无能及,留与业作栋梁。”

  七佛殿
  宽五间,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的唐僖宗时的遗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以此础题诗曰: 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 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驾,不及胡僧渡海杯。 殿内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庆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七佛立像,分别高4.4米和3.1米,神态壮严,造型宏伟,有较高艺术价值。佛龛前供1.36米汉白玉卧佛,系1991年缅甸佛教徒捐赠。此殿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

  大雄殿
  高五丈,广五楹,面积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间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间妙胜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撑,雄伟壮严。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     

  宝光寺舍利塔
  两旁立迦叶、阿难尊者,雕塑工艺精湛。殿悬一副脍炙人品聊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藏经楼
  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宽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撑,为该寺杰出建筑之一,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修建。上为藏经楼,贮有敦煌藏经四十三册,房山石经二十二册,北藏经和频伽藏经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观世音菩萨像。四壁有诸天画像,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艺术风格。藏经楼楼下为说法堂,乃历代方丈说法处。

  念佛堂
  位于寺院东侧自南向北的极乐堂后面,堂高10米,宽九楹,清同治年间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高约5.5米,直径2米,由三块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宫殿式。塔内精细地雕刻有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为中心的各式各样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六根石上盘以飞龙,造形生动。整个石塔玲珑剔透,是寺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刻之一,相传为清代三个名工历时三年刻成。历代住持皆以此作净土宗道场。

  罗汉堂
  宝光寺的杰出建筑,堂高约10米,广深40米,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清咸丰年间妙胜和尚募建。全堂由一百根石柱支撑,结构坚实,布局奇巧,堂内工整地布置着四个天井,平面如一"田"字,小入其间,难辨东西南北。殿中塑有五百罗汉像和毕提菩萨像。全殿共塑菩萨、办汉以及历代祖师共五百五十七尊,每尊高约1.7米,或立或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绝伦。殿中央供奉高6.6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面对四方。全部塑像乃当时四川雕塑大师黎广修率其门徒历时九年雕镌的传世之作,堪称"东方雕塑艺术的一颗明珠"。


 
→回复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7年4月25日 20点17分 评分:10
宝光寺在成都市新都区宝光街,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我国历史攸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文物众多的佛教禅宗丛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宝光寺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之一,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怀。“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寺院大多遭破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派一个团的兵力驻守,宝光寺得以保护而安然无恙。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尉健行、吴邦国、田纪云等先后来寺游览。他们盛赞宝光寺是“新都胜景”、“文物荟萃重地”、“香城宝地”。众多的国际友人和海外佛教界人士也前来观光、旅游、朝拜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宝光寺现任方丈意寂法师,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正宗第五十六世、宝光寺清代中兴以来第二十五代方丈。 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己享有盛名。广明元年十二月(880年1月)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南逃入蜀,曾在宝光寺后修建行宫驻跸,并迎请高僧知玄(悟达国师)住此,重修宝光寺、塔。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国悟国师)在此“修持说法,接众数千”。元代寺院残破。明代经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状元杨升庵父子捐修,殿宇宏丽。 明末清初,宝光寺毁于兵燹。清康熙九年(1670),临济宗第三十五代祖师破山海明派弟子笑宗印密禅师重修宝光寺。经康熙到光绪两百多年间的不断扩建,宝光寺与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四大丛林”。解放后,宝光寺一直享有盛誉,早在1956年即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以来,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宝光寺视察,对寺内文物保护给予高度评价。宝光寺占地 10万平方米,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用 400余根大石柱,构成一塔五殿十六院的严谨布局。罗汉堂尤为杰出,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独特,气度非凡,平面为“田”字结构;557尊菩萨、罗汉以及历代祖师塑像,出自清代四川泥塑大师黎广修师徒的巧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天成,全身穿金,全国罕见,堪称“东方雕塑艺术瑰宝”。 宝光寺内文物非常丰富,唐代舍利宝塔、梁代玉佛和石雕舍利塔,还有蜀汉章武铜鼎、唐代显庆陶塔、元代金银粉写的《华严经》以及被寺僧称为“寺中三宝”的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等。寺藏名家手笔真迹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宋微宗、慈禧、竹禅、徐悲鸿、张大千、康有为、赵熙、谢无量等古今书画家近千人的 1000多件稀世之宝。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来寺,在鉴赏文物时,特别指出徐悲鸿所画立马图是国内收藏品中最大的一幅,再三叮嘱寺僧务须妥为保存好此幅真迹。
宝光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庄严多姿的雕塑、清幽恬静的环境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许多年来,迎来了众多的四方客人,年平均游人数达200余万人次。
宝光寺座北向南,结构谨严,布局宏伟,建筑主要由一塔、二坊、三楼、四殿、十二堂和十六庭院组成,三面为红墙环护,绿水萦绕的竹木林园,全寺占地十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从山门外福字照壁起,山门殿、天山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并以它们为中轴线,旁边有钟鼓楼,二牌坊、左右廊庑、东西方丈等相对称,显示出我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庄严、雄伟和整齐。殿堂内泥塑的菩萨佛像,檐拱间木雕的瓴毛花卉,屋脊上陶制的宝珠垂兽,细致精巧,形态毕真,反映出古代工匠的高度艺术成就。寺内的主要建筑,共用了四百多根大小石柱。这些石料,采自百里外的金堂云顶山等处。在当时交通不便,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全靠逆水险道、筏载人拖运到寺内,可见工程之艰巨。

宝光寺的布局设施,展示了我国佛教禅宗寺院的完整风貌,它至今完好地保留下来,在全国是不可多见的。但就每处建筑和塑像而言,其结构和安排也各具特点。


山 门

我国佛寺大多修在山间,故佛寺的大门沿称为山门。山门一般有三道门,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克作门。宝光寺的山门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单檐歇山式,中开一门,旁开二门,“宝光禅院”的金字石匾嵌在中门上方,为当时新都知县钱履和所书。门外,一对大石狮子雄峙左右,八字红墙环绕西东,使山门庄重肃穆,气势雄伟。

山门内,两则龛中各塑一尊执金刚杵护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刚力士。据《大宝积经》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皈依佛法后,成为佛的五百名随从侍卫的首领,因为他普闻一切诸佛秘要秘迹之事,又称密迹金刚。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只有一位,为了符合中国人讲对称的习惯,后来添上一位,成了两位。他们上身赤裸,手持宝杵横眉瞪眼,怒气满面,象两位忠于职守的卫兵,护卫着宝光寺山门。左边一位,正张口发梵语开头的“啊”音;右边一位,正闭唇发梵语结尾的“哈”首。在《封神演义》中,为使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所封的神,并把“啊”、“哈”二音转变为汉语中富于感情色彩的“哈”、“哼”二音了。

宝光寺山门与其它寺院山门不相同的是,这里还有明代新都人杨廷和、杨升庵父子的塑像。杨廷和(1458棗1529),字介夫,十九岁举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两朝首辅。他在执堂朝政期间,轻漕粮,减赋税,罢团练,还边兵,遣返宫女乐人,释放无辜囚徒,裁减冗兵冗员,诛杀奸宦头子,竭力清除弊端,使朝野为之一新。并捐资为家乡筑堰开渠、维修城墙、重培宝光寺等,做了许多好事、善事。杨升庵(1488棗1559),名慎,字用修,杨廷和长子,二十三岁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并充任为皇帝讲书的经筵讲官,后因“议大礼事件得罪嘉靖皇帝,被流放云南。他学问渊博,有著述四百余种,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清道光十九年(1839),家乡人民在升庵年轻时读书、游玩之地桂湖修建祠堂,并在宝光寺山门为他们父子造像,以缅怀这两位具有历史功绩的地方名人。

杨廷和塑像在山门殿左侧,头带方巾,身穿便服,清癯白须,左手拿化缘薄,左手执毛笔,好象刚写完捐银若干两的样子。杨升庵头载乌纱,身着朝服,广颐黑髯,左手放于膝间,右手托银元宝,好象正施舍给寺院。宰相状元疏财护法,既提高了佛教和寺院的地位,又给刚进山门的善男信女们一种作施舍的暗示,可见塑像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也有人说,左边的塑像是山门护法神,他拿着笔和“因果簿”。

福字照壁

在通往宝光寺的宝光街上,触目可见一座青灰色的砖石照壁。这座作为寺庙屏障的古建筑颇有特色:壁顶作屋面状,脊上塑着宝珠、螭尾和飞禽走兽,造型古朴精美,壁上方嵌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蓝底金字,“南无”是梵语音译,意为“致敬”,是佛教徒一心归向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名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诚。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经》说,你或常念阿弥陀佛名号,深信无疑,即能往西方极乐世界。两旁为“福田广种,寿域同登”的四字对联。福田,以种田得食喻种善得福;寿域,指太平盛世。全联的意思是劝人们都来积善成福,同享太平盛世。照壁背面正中,嵌有一个二尺见方的红色“福”字,福字照壁由此得名。据说,人们有离照壁几丈远的山门口,闭着眼睛,伸出手掌,跨步前行,能摸着“福”字的便有福气;若能摸着“福田”(福字右下的田字)更有运气,因为田能生长棉麻稻麦,使人们丰衣足食,今天,国家安宁,人民幸福,但摸“福”字的仍然接踵而来,那是因为人们把摸“福”当成一种饶有兴趣的游戏罢了。

天 王 殿


由山门殿往里走,第二重殿是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的天王殿,殿堂两边塑着“四天王”,其坐象高一丈二尺,为全寺中最高大的塑像,但按《婆沙论》“四天王身长百丈”的记载看来,这里的“四天王”又显得太渺小了。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处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二十八天”之中,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界,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等六天。四天王天在宇宙中心须弥山的山腰,那里有一座建陀罗山,山有四峰,四天王及其随从分住其上。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天下”,即掌握须弥四方人类社会的东胜身、南瞻部、西牛货、北俱卢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

四天王的形象,在各个时代,各地寺庙所塑的不完全一致。现在宝光寺所塑四天王形象为: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抱碧玉琵琶,弹琵琶调弦,职调;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青光宝剑,舞剑生风,职风;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握混元珠伞,撑伞避雨,职雨;北方多闻天王,黄脸,托黄金宝塔,塔镇妖魔,使其归顺,职顺。因此,在科技落后,靠天吃饭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祈求“护世四天王“保护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王殿正中一龛塑的是弥勒佛,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佛经记载,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来,上升兜率天内庭。宝光寺的弥勒佛塑像,准确的讲,应是布袋和尚的塑像。布袋和尚(?棗917),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住奉化岳林寺。传说他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形如疯癫。他临死端坐于岳林寺磐石上,有《辞世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世人遂以他为弥勒佛化身,称为大肚弥勒,并为他造像供奉于寺庙。

为什么要把大肚弥勒安置在前殿呢?因为,人们一进寺院,首先见到横眉怒目、凶神恶煞的二金刚和四天王,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紧张感觉,为了缓解气氛,特派他作“礼宾官”,在这里迎侯客人。他手持念珠,翘翘脚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满面,好象一位礼宾官在迎候贵客,给人以和蔼亲切之感。前人游宝光寺,曾有诗咏道:“宝光照我凡心朗,弥勒迎人笑口开”。

殿后有明代石刻的《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故天王殿也叫尊胜宝殿。

舍 利 塔

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

[注释]

舍利:传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所结成晶莹坚固、五彩斑斓的珠子;藏有舍利的塔名舍利塔。寺:指宝光寺。青色宝:指舍利子。山:指紫霞山,位于藏经楼后,传为一千一百年前,唐僖宗李儇驻跸于此,曾见舍利放光。

[讲解]

上联说:宝光寺的舍利塔,埋藏着释迦牟尼火化后结成的青色宝物舍利子。下联说:宝光寺紫霞山,唐朝的僖宗皇帝在这儿辊见到舍利子放出紫色霞光。

七 佛 殿

舍利塔后的七佛殿,建于清咸丰十一年(8161),单檐歇山式,当心间前廊柱下的两个石础名叫"僖宗遗础"。
全国有七佛殿的寺庙不多,关于七佛名号,各种佛经所列不一。据《长阿含.大本经》、《增一阿含.不善品》、《七佛经》记载,七佛是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佛教的一种时间概念"劫"。"劫"为梵语劫波的略称,佛教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过去若干"劫"组成"过去庄严劫",现在若干"劫"组成"现在贤劫",未来若干"劫"组成"未来星宿劫"。过、现、未三劫均有千佛出世。上述七佛的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最后三位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前面四位佛。又,这七佛中除释迦牟尼佛外,都是过去了的佛。故统称"过去七佛"。天王殿的弥勒佛,只能称为修补佛或补处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据佛经载,弥勒现住的兜率天内院,要经过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下生人间,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继续释迦牟尼之后而成佛。

七佛殿之七佛均为贴金站像,每尊高达一丈六尺,是依据佛经所谓"丈六金身"塑造的。这些塑像按照透视原理,有意把头部塑得较大,身体略向前倾,人们在像下仰望,却感到佛像身体直立,比例匀称,显示了我国古代塑师高超的艺术水平。

七佛殿中龛背面是韦驮菩萨的站像。据《正法念经》说,韦驮的父亲是位国王,国王的第一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就是现在贤劫的千佛,释迦牟尼是千佛中的第四位。韦驮是第二夫人生的,他发誓愿说,金刚不坏,童真不破,我要一直保护一千个哥哥转法轮。于是,他被塑成年轻英武的将军,顶盔贯甲,右手握金刚杵拄地,正对着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成为护持佛法的天神,相当于佛的"侍卫长"。又传,唐初高僧道宣(596--667)梦见一位韦琨将军,是南方增长天王部下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他童真修行,面受佛嘱,周统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三洲巡游护法事宜,故称"三洲感应"("四大部洲"之北拘卢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不属巡游之处)。后来,佛教就把韦驮和韦琨二人视为一人了。
钟、鼓 楼

形如双峰对峙的钟楼和鼓楼,在宝光塔东西两旁。二楼均为卷棚屋顶,青色筒瓦,飞檐翘角,蔚为壮观。钟楼的窗户呈钟形,楼上挂洪钟一口,其声清远;有匾曰“钟敲鹤起”,楹联为“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鼓楼的窗户呈鼓形,楼上架巨鼓一面,其鸣如雷;有匾曰“鼓击龙飞”,楹联为“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两副楹联,简直把钟鼓神秘化了。钟、鼓本是我国古代的两种乐器,后来佛教利用了它,作为寺院生活起居的讯号,更用为宗教仪式的重要法器。早晨,先鸣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鸣钟。晨钟暮鼓,为禅林凭添了几多幽韵。钟楼前侧为“天台胜境”牌坊,可通向罗汉堂,因浙江天台山传为唐代五百罗汉现身应世之处而得名。鼓楼前侧为“庐山遗迹”牌坊,可通向原来的念佛堂,因江西庐山传为东晋高僧慧远结社念佛之处而得名。


伽蓝堂和客堂

鼓楼毗连的伽蓝堂,又叫云水堂,为云游僧来寺挂单(暂住)之处。故有匾曰“从哪里来”。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略称,意译为众园、寺院。堂内供三尊伽蓝菩萨,中间的名波斯匿王,左侧的名祗陀太子,右侧的名给孤独(即须达多)长者。

他们三位怎么会成为伽蓝菩萨的呢?据说,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常将财物施给孤独贫困之人,故称为孤独长者。一次,他请佛到舍卫国来说法,为了给佛和佛弟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最后选定了祗陀太子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花园的意图,便对孤独长者说:“你若能在我的园地上布满黄金,我便把花园卖给你”。给孤独长者果然这样作了。太子很感动,便少要了一部分黄金作了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后来,国王波斯匿王也皈依佛教,佛教很见快在舍卫国兴盛起来,成了国教。为感谢他们三人对佛教的贡献,于是把他们作为护持寺院的菩萨。伽蓝既成为寺院的保护神,伽蓝殿也就成为寺院的保护和监察机构。根据佛门规矩,凡是云游来寺挂单都要先到伽蓝殿拜伽蓝神,三位神灵共同对来者进行“资格审查”。特别中间的波斯匿王,顶盔贯甲,仪态威严,头上长了三只眼睛还嫌少,手上又拿着一只眼睛,结合匾额“从哪里来”的发问,看来这位护持佛法的国王是明察秋毫的。钟楼毗连的客堂,是寺院接待客人之处,其主要执事为知客师。

影 堂

千佛堂西面为影堂,堂中塑有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像。菩提达摩是南印度人,南朝宋末由海路到广州,继而应梁武帝之请到金陵(今南京市),与梁武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到洛阳,后入嵩山少林寺。他在那里面壁静坐九年,慧可(487棗593)承受了他的心法,于是禅宗得以流传达室。

影堂内,除有达摩祖师塑像,过去曾挂有禅宗历代祖师的画像,每年春节、冬至多举行法会祭祀。故影堂的匾曰“源远流长”,楹联曰:“面壁指心传,万代禅宗由祖证;影堂遗像在,千秋佛法见根源”。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全寺的主殿,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单檐歇山式,下有高约一米的台基,五楹五进,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全殿共用三十六根石柱支撑,结构牢实,雄伟壮观。大雄,梵语摩诃毗罗的意译,即像大力士一样,一切无畏。古印度佛教徒用来作为释迦牟尼的尊称。大雄宝殿,即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殿,殿前檐口下,挂着“南无释迦牟尼佛”的白地兰色横匾,传为济公和尚所书。台基下,安放了一座造型精巧、焚化纸钱的大铁鼎。循梯进殿,当心间柱上刻着清人何元普撰书的一副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联语颇富佛教哲理,具有辩证观点。殿内宽敞宏阔,蒲团整齐,供具精美,钟、鼓、鱼、罄等法器均按佛教仪规陈列,四时香烟缭绕,幢幡飘佛,是寺僧早晚上殿 礼佛和日常做法会的庄严圣地。

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诞生像、成道像和说法像。

诞生像为高约六寸的铜质镀金立像,作儿童状,全身裸体,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据《佛传》说,在西印度迦毗罗卫国(地跨今印度与尼泊尔之间)国王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临产了,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摩耶夫人必须回娘家分娩。她在波阇、波提等人陪同下离开王宫,当路过蓝毗尼花园时,就感到身子不舒服,她手攀无忧树枝,悉达多太子便从右胁降生。降生后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上,唯我独尊”!这时,天空出现两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为悉达多太子洗澡。据《太子成道经》记载,悉达多是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但此像却相反。这是为了适合中国“以左为大”的习惯,而改成了左手指天,右手指地。

成道像为高约一尺五寸的玉石坐像,洁白无瑕,雕刻精美,为清光绪年间清福和尚从缅甸迎请回寺的。据《佛传》载,释迦牟尼在成道前,作为王太子,他受到了国内最好的教育,并养尊处优,享尽豪华,十九岁与美丽贤慧的表妹耶输陀罗结婚,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罗怙罗。他善于思考,当看到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八种苦恼后,为了寻找解脱这“八苦”的方法,追求最高真理而舍弃宫廷的荣华宝贵,到雪山苦行六年,最后求得大彻大悟,即成就佛道了。

说法像高约一丈二尺,为泥塑贴金坐像,右手上举作说法手印。释迦牟尼住世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最早在鹿野苑,后来在祗园精舍、竹林精舍、灵鹫山、那烂陀等处。释迦牟尼的弟子前后数千人,其中十个人最有名,称“十大弟子”。说法像左边立像为“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叶,俗收老迦叶,他少欲知足,是个苦行僧,称“头陀第一”。释迦牟尼死后,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右侧为阿难陀,俗叫少阿难,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侍从释迦二十五年,并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由他诵出经藏,即是最早的佛经。

殿壁挂着清代著名画僧竹禅精心绘制的十六尊者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像。

殿后一龛,为阿弥陀佛站像,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为药师琉璃光佛、婆娑世界的教主为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所理想的最美好的社会。据《佛说阿弥陀经》所述,这里众生没有痛苦,享尽欢乐。极东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众生所住的楼阁亦以金银、琉璃、赤珠、玛瑙装饰;天上常传来美妙的音乐,下着曼陀花雨……人们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又名“接引佛”。

这里的阿缩小陀佛塑像作接引众生的姿势:他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常中有金莲台。此如为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后的座位。佛教净土宗将它分成九等,称为“九品莲台”,按照念佛者“功行”深浅,享坐不同品级的莲台。阿弥陀佛两旁的石柱上,刻着中州程祖润撰书的楹 联:“退一步,看利海名场,奔走出许多魑魅;在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机关”。体现了作者看破红尘,向往佛门的思想感情。

说 法 堂

六十二种因缘萃来绀宇,喜龙持贝叶,象负莲花,妙境超给孤独园以上;

八万千法界数到兜罗,看座拥雁王,经翻鹿女,真形悟常寂光国之中。

[注释]

说法堂:法师向僧人世间解说佛法的地方,在藏经楼下。因缘:佛教以事物生起东坏灭的主要条件叫因,为其辅助条件的叫缘。六十二种因缘:指导世间随因缘生灭的六十二种有情识的众生。绀宇:即佛寺。贝叶:贝多树的叶子,可用于写佛经,名贝叶经。给孤独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富商给孤独买得祗陀太子的园林,捐助给释迦牟尼作为说法的场所。八万千年:八万四千年的略称,古印度形容数量之多常用八万四千,或说八万四、八万千。法界:泛指各种事物。兜罗:木棉的一种,也泛指草木的花絮。雁王:即释迦牟尼佛,据说佛生来容貌神异,有三十二种显著特征,第五种手脚指趾间呈缦网状,如雁如鹅,故称雁王。鹿女:鹿母之误,《鹿母经》,为西晋时印度僧人法护所译。常寂光国:即常寂光土,佛教所谓“四土”之一,为诸佛如来所居的地方。

[讲解]

上联说:为了接受佛的教化,世间一切众生都聚集到佛寺。说法堂中,仿佛见到龙持着经书,象揹着莲花,这美好的环境超过了佛亲自说法的给孤独园。下联说:从数不清的各种事物,乃至随风飘荡的花絮各有来头。试看那位坐法台,正在讲《鹿母经》的法师,他的真形有可能就和佛同住常寂光国里。
 
藏 经 楼

大雄殿后的藏经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九楹,进深五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为全寺最大一重楼阁。此楼檐牙高啄,飞阁流丹,富丽堂皇,工程浩大。它动工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成于咸丰元年(1851)前后共花四年时间,楼高20米,若连脊顶,则与舍利塔不相上下,故藏经楼楹联有“一楼与一塔齐高”之语。登上此楼,可饱览新都的山川景物。藏经楼上有脱沙千观音塑像和彩绘二十八诸天壁画,更重要的是,珍藏着清雍正、乾隆间印行的佛教《大藏经》。《大藏经》分为经、律、论三藏,共366函,6361卷。楼下是说法堂,为本寺历代方丈升座说法的地方。法堂内挂着许多名人字画,如明代唐伯虎画的中堂《红树青山归晚樵》、祝枝山写的对联,“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还有清代光绪皇帝的老师龛同和写的单条等。最有气势的是“九八如一老比丘”清光绪间七十三岁的竹禅和尚根据佛经内容所绘的《华严经序品》,象这样各高六米,宽五米的巨幅字画,为世上所罕见。

斋 堂

出七佛殿,东侧为斋堂,斋堂即是五观堂,寺僧吃饭的地方。五观,僧人吃饭时应该想见的五种思维境界,即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斋堂廊柱上所刻楹联:“试问世上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也不过认得田自心来”。正体现了“五观”思想。

此堂及东西两廊其它建筑,都是清末被焚后重修的。堂外挂着木鱼(梆),“梆响过堂”,敲木鱼成为僧人进堂用斋的讯号。梆,还有表示寺院规模的作用。鱼头向外,说明这里是丛林大寺,可以接待云游僧人挂单;鱼头向内,说明这里是子孙小庙,无力接待云游僧人挂单;头尾横向,说明这里是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可以部分接待云游僧人挂单。

斋堂内,用斋的桌凳安放整齐,僧人用斋前要念“供养咒”,盛菜添饭有行堂僧人经管,用斋时不得说话,规矩很严。斋堂上方,挂着清人杨道南撰书的《游宝寺值众僧早斋已毕有感而作》的诗匾一道,颇有情趣。

斋堂后的面为香积厨,即僧人的厨房,内有监斋菩萨龛。

戒 堂

戒堂在斋堂的对面,是一座花木扶苏的四合院,分为前厅、正殿和两厢。前殿外匾“宣律戒堂”,内匾“离垢地”。“离垢地”为佛教菩萨修行过程的“十地”(即十个阶位)的第二地,它使修行者远离起任何犯工时之烦恼,使身心清净无垢。

正殿上方,有“万寿戒坛“匾额,为清代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所书。殿正中龛内有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像,因为他是律藏首诵者,精通戒律,故戒堂内塑他的像。戒堂两旁为禅榻,是沙弥受戒居住的地方,称大戒堂,大戒堂右侧还有沙弥尼受戒居住的二戒堂。

天台胜境

觉路满大千,众生共赴超尘界;

法门惟不二,奕世同游选佛场。

[注释]

天台:即浙江天台山,传为五百罗汉显化人间的地方。宝光寺建有罗汉堂,此联刻于通往罗汉堂的天台胜境牌坊上。觉路:觉者佛也,成佛之路。大千:佛教称包罗万象、广大无边的世界。超尘界:超越凡尘的境界,即成罗汉的境界。法门:佛教指入道的门径,共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通圣道。选佛场:佛教开堂设戒的地方。

[讲解]

上联说:成佛之路遍布广大无边的世界,愿众生都去到佛国乐土。下联说:不二法门是通住佛国乐土的唯一捷径,让人们世世代代同受佛的教化吧。

祖 堂

穿过问本堂,又是一座花木扶苏的四合庭院,宝光寺祖堂即在庭院正北。祖堂正中龛内,为本寺清朝第一代方丈笑宗的金身塑像,龛壁供奉着神宗历代祖师的牌位。

祖堂当心间石柱上,刻有隆莲法师撰、谢无量书的楹联,并以联艺中的“凤尾格”嵌入了“笑宗”二字,与笑宗塑像相映衬。庭院花丛中有笑宗灵骨塔和衣钵冢,更烘托了祖堂的肃穆气氛。

东 方 丈

东方丈是寺中之重地,竖有“诸师进出随手关门”的牌子,一般游客是不能进去的。进门为花园,园内有盘扎精巧的古银杏树和四季常开之花。其建筑有方丈室、小客堂和大客堂,这里清静无尘,陈设古雅。大客堂又叫问本堂,正中匾额上有清代宝光寺方丈妙胜和尚写的跋语,阐明了问本堂名称的由来,叙述了从唐代马祖道一禅师到明代天童密云禅师对佛教本源的理解,归根结蒂突出了“使后有来者不忘闻本之间”。一进,问本堂成为方丈和尚询问初入佛门的僧人出家本意的地方。

在东方丈范围内,历代名人字画荟萃,满壁琳琅。小客堂内,有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敦煌临摩的工笔重彩画《水月观音》,有宋徽宗赵佶画的《白鹦鹉》,有宋元之间著名书画家赵孟俯画的《五马图》,有明代文征明画的《山水》、破山和尚写的草书单条,有清代陈延壁摩绘的《瑞应麒麟图》、遂宁张船山画的《蜂猴图》、丹徒王文治写的单条等。南厢房内,有诸葛亮撰文、岳飞草书、清代湘绣的《出师表》。问本堂内,有明代陈遵画的《荷花》,有清代黄才敏画的《雪梅》,王宫午画的《墨龙》风云子画的《山水》屏,竹禅画的“吟风”、“烘晴”、“醉雨”、“承露”四幅《竹石》和一幅《墨狮》。《墨狮》可谓神笔,不管你站在哪儿,它的眼睛都直端端地把你盯着,饶有风趣。书法有清代和近现代名人何绍基、俞文诏、慈禧太后、颜楷、于右任撰书的对联和赵朴初写的中堂等,颇有艺术和文献价值。

韦 驮 殿

浩大功勋,护法安僧同守戒;

聪明正直,受持结愿本无私。

[注释]

韦驮殿:塑顶盔贯甲、威武雄壮的韦驮像的殿堂。韦驮,传说姓韦名琨,又称韦天将军,南方增长天王八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所统三十二神将之首。佛教说他生知聪慧,早离欲尘,立下宏愿,要终生护持佛法。自唐代他示现人间以来,佛寺多塑其像。

[讲解]

上联说:韦驮的功勋浩大,他护持佛法,安定僧众,和大家一起遵守佛教戒律。下联说:他聪明正直,接受佛的教化,满足众生愿望,自己毫无私心杂念。

五 观 堂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注释]

五观堂:即斋堂,僧人们吃饭的地方。此联以佛教禅宗在议论上转换机锋的话头禅手法,阐明在对待物质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上,世间人不如出家人,出家人不如座上的佛爷。并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教化人们要爱惜粮食,含有“一饭一粥,当思来这不易“的意思。

[讲解]

上联说:试问世间上的凡人,有几个懂得米煮饭的深刻哲理呢?下联说:请看宝座的佛爷,他与众不同的是,不仅懂得饭是米煮的,米是黄谷碾磨的,黄谷是田里生长的,还懂得田是人们费尽心力和劳力开垦出来的哩!
 
禅 堂

禅堂在戒堂北侧,是一座清静隐蔽的四合院,前面有一段巷道,正壁嵌有“禅堂”两个大字,两边的对联为“行须缓步,语要低声”这是在告诉进禅堂的僧人,里面的僧从正在参禅打坐,不要惊忧他们。禅堂又名大彻堂,喻通过坐禅求得大彻大悟之意,此堂是广汉卫千总李会通居士在道光年间捐资兴建的。

堂中塑有东方药师琉璃光佛,简称药师佛,又叫大医王佛,《药师经》称他曾发愿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两旁靠壁的木台为禅榻,是僧人们的坐禅地方。大彻堂对面还有一韦驮菩萨龛,廊柱上的对联为:“直对慈颜,钦崇法化;横挥宝杵,歪振禅风“。这里的韦驮菩萨双手合十,降魔杵横托于两腕间。他不是站着的,而是坐着的,因他护卫的不是释迦佛,而是药师佛。

紫 霞 山

藏经楼后有一座建筑精美的砖石照壁,壁后有一座高约八米,方圆百米的土丘,据说,这里是唐僖宗从长安逃到蜀中,“驻跸”于新都城北的行宫遗址。宝光寺历代僧从都把这里作为圣地,并以唐僖宗见紫霞涌聚,舍利放光而定名为紫霞山,一千多年来,紫霞山已成为宝光寺的代称。

紫霞山周围,原有古楠数十株,密集成林,苍劲挺拔,但每株各守疆界,树叶互不相扰,叹为霞山奇观。这批古楠,已于二、三十年前先后死去,在所见到的楠林,名布金林,是后来补植的。

从紫霞山后及东西两侧,一直延伸到山门,全是苍翠的竹木林园。漫步林园之中,空气清新,鸟鸣和谐,别有一番情趣。此外,两侧林园还有普同塔院和由本寺历代老和尚的骨塔所组成的塔林。

西方丈

藏经楼东西两侧各有双扇拱门一道,榜书“狮窟”、“龙潭”、经“狮窟”门通东方丈,即现在方丈和尚的居室、客堂和花园;经“龙潭”门通西方丈,即退院方丈和尚的居室、客堂和花园。西方丈客堂名叫静照亭,以宋代眉州东坡居士(苏轼)故事而得名,现在这里改作西藏密宗殿堂。

密宗为中国佛教派别之一,源出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唐开元初(716棗720),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为中国传教,并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但密宗在中国内地两代即衰。公元八世纪至下一世纪之间,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建立了西藏密教系统,称为藏密。这里,就是按照藏密的坛城仪轨安放着数十尊密宗铜造像。安放在正中的,是黄教祖师宗喀巴(1357棗1419)的坐像。黄教是西藏佛教的一派,又称格鲁派,下传达赖、班禅两系,成为西藏的执政教派,并在蒙藏地区广泛流传。

宝光寺本为禅宗寺院,为什么又要设密宗殿堂呢?因近百年来,寺内有的法师显、密双修,精于密法,他们曾深入西藏地区,研究西藏佛教,并带回了这些佛像。“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有不少藏族佛教徒来到内地寺院朝拜,这样,更能满足他们的宗教信仰,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释迦佛龛

现身净饭国中,九有四生,同尊慈父;

说法灵山会上,十方三界,共仰能仁。

[注释]

释迦佛:即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相传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他出家修道,创建了佛教,经常在灵鹫山等处宣讲佛法。净饭国:即迦毗罗国。九有:又名九地,为众生居住的九处地方。四生:一切众生,都是由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形态而生。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三界:佛教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一切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能仁:释迦牟尼的意译。

[讲解]

上联说:释迦牟尼现身在净饭王的宫廷中,天下一切众生都把他当慈父尊敬。下联说:释迦牟尼在灵鹫山宣讲佛法,也受到了十方三界的共同景仰。

云 水 堂

翻来覆去,缽吃千家,如不了道明心,踏破草鞋非谛当;

朝南走北,身游万里,果能悬崖撒手,行参云水实悄然。

[注释]

云水堂:外地游方云水僧人来寺挂褡暂住的处所,堂前有匾曰“从那里来”。

[讲解]

上联说:云水僧托缽行化,去了又来,吃着千家饮食,如果不诚心修行,纵然踏破草鞋也寻求不到佛教的真谛所在。下联说:云水僧朝南走北,身游万里,果真能够达到在攀附悬崖时放开双手的无我境界,来到这里,定会是默守佛门规矩的。
 
宝光罗汉趣闻多

宝光寺罗汉堂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处在北京碧器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扬名天下。每天都有许多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罗汉堂参观、朝拜、探寻佳趣。

宝光罗汉知多少有人说,宝光寺的罗汉是数不清的。因罗汉堂建筑结构奇特,塑像纵横交错,道路四通八达,宛若一座迷宫。前来数罗汉的人往往又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边数边看,数来数去,结果总不一样。若要数清罗汉堂共有多少塑像,必须知道它的建筑结构。

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内有四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状升起,宽阔的空间矗立着一尊高约六米,有二十八个头、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的观音塑像。其他塑像围绕“田”字,内外四层,中以“十”字相连,使得通道回环曲折,更觉堂内气象宏深、变化莫测。但是,塑像的安排很有规律。它以进门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观音菩萨,里壁的三身佛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内外协调,每层每排均有定数。

罗汉堂内塑像到底有多少?按照常人习惯,都说是五百尊。但是,当以三身佛左侧的“第一阿若桥陈如尊者”数起,由外层到内层,一直数到“第五百愿事众尊者”后,还剩下居于“十”字上的三佛、六菩萨、十八罗汉、五十祖师。故塑像共计为五百七十七尊。


五百罗汉何处来

五百罗汉的来历,考诸佛经,传说不一。有说是古印度一位知识广博的婆罗门僧侣,他精心教授五百贵族子弟读书,这批子弟学成后皈依佛教,成为五百罗汉。又有说是过去有五百商人出海采宝,被一千强盗劫持并剜去眼睛,住在灵鹫山的释迦牟尼佛解救了他们,从此,他们修持佛法,都到了罗汉果位。也有说五百罗汉是五百蝙蝠变成的:南海之滨有一株枯树,树洞里住着五百只蝙蝠,有位商人边烤火边诵经,不久,火焰引燃了枯树,蝙蝠危在旦夕,却因听经入迷,不忍离去,终被烧死。蝙蝠转世为人,出家学佛,修为罗汉。

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释迦牟尼逝世后,为了弘扬佛法,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弟子五百人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集会,这就是佛教史所说的第一次结集。会上,弟子们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汇集起来,以传后世,这五百弟子即是五百罗汉。

宝光寺罗汉堂的五百罗汉是何处来的呢?相传,唐代眉州青神县出了一位高僧罗讵那,俗名罗尧运,他说法的道场在青神中岩。后来他带了五百弟子从四川到浙江天台山。据说,这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罗汉显化人间的。因此,宝光寺罗汉堂的对联说: “即此是天台,像显阿罗五百。”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罗汉堂塑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形态表情富于变化,姿势动作各不相同。其形态有胖有瘦,有老有幼,有高有矮,有美有丑……其表情或喜笑颜开,或愁容满面,或慈祥和善,或横眉瞪眼,或文静端庄,或勇武骠悍,或憨厚滑稽,或狡黠老练……其姿势有正襟危坐,合掌参禅者;有翘腿抱膝,怡然自得者;有张口振臂,谈笑风生者;有闭目托腮,若有所思者……其动作或持物,或不持物,而所持物件又各有区别:有持数珠、木鱼、宝杵、禅杖等法器者,有持钵盂、书卷、拐杖、拂尘等用品者,有玩蝙蝠、蟾蜍、仙鹤、麒麟等灵物者,有捧灵芝、仙桃、佛手、石榴等瑞果者……同时,其衣着的款式、色调、纹饰也各有差别,这些都与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巧妙配合,从而使五百多尊塑像造型千姿百态,各有旨趣。

许多塑像,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像创造出来的。其中,有乘孔雀的,有驾虬龙的,有长三个脑袋的,有生五只眼睛的,有掰开颖壳现脸面的,有扒破肚腹露胎儿的……那引人注目的三位长臂罗汉,更是各有其“特异功能”:妙臂尊者会捉飞鸟,罗喉罗多能摘太阳,法上尊者可捞月亮。这些具有丰富想像力的佛教神话传说,表现出古代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也显露了雕甥家高深的艺术造诣。

人物形象 真实细腻

罗汉堂塑像,更多的是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线条明快自然,造型准确优美,形象真实细腻。塑像比真人略为高大,除一些面部形象作了艺术夸张外,头、躯干、四肢(长臂罗汉除外)都符合人体比例,衣纹、肌肉、骨骼也符合解剖结构,看起来自然贴切,给人以美感。塑像中,由于五十位历代祖师都实有其人,特别是禅宗初祖,南北朝的菩提达摩以后的祖师,他们去时不远,容貌神情大多栩栩如生,少有佛像的神秘感。有的像,还是按照祖师们生前的真容画像塑成的,而且毫无避讳地保留了他们的生理缺陷。例如,禅宗临济正宗第三十代祖师、明朝的密云定慧禅师(1565~1641年),晚年面容清癯,须发尽白,但因过去生癞疮而毛发脱落,成为秃子,故顶上只有短而稀的几根头发,与那长而密的胡须相映成趣。又如禅宗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代祖师、清朝宝光寺的第六位方丈月容老和尚(?~1784年),身材矮小,面目浮肿,右眼小而下拉,这样的相貌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见到的。由于人物造型真实,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更增加了塑像的艺术效果。

五百罗汉塑像与佛、菩萨塑像相比又是迥然不同的。按小乘佛教的说法,罗汉是人通过修行可以得到的果位,故罗汉像仍然没有离开人类社会,r其面貌形态体现了佛教所流行的广大区域内的各色人种、各个民族的特点。显而易见的,有皮肤黝黑、须发卷曲的印度人,有身材高大、广颐深目的西域人,而更多的是和我国人民的面孔相同或相近的人以及东南亚各国人。1973年,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和她的丈夫、印度工程师陆文星来此参观时,曾指着几尊罗汉说:“他们真像地道的印度人。”

生活气息 浓郁芬芳罗汉堂塑像,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生动形象,再现了古代社会的人物风貌,见之似曾相识,倍感亲切。现略举数例:十八罗汉中的半托迦尊者,是位印度高僧。他正与心爱的幼狮玩耍,突然,幼狮好奇地咬住他的左耳环直往下拖。这位慈悲的佛子,双手托着心爱的小灵兽,痛得嘴歪眼斜,埋下头来,不知所措。见此情状,怎不令人失声发笑!

五百罗汉中的第九十八位法王菩提,光头赤脚,放荡懒散。他僧衣半脱,裸露出肩头、胸乳和肚脐,右手肘托在踞坐的右膝关节上,正拿着挖耳子掏耳朵。那敛眉眯眼、咧嘴露齿的神态,表现了他那既感疼痛又觉舒服的内心感受。

第一百二十位境界尊者,是位须髯浓密的西域胡僧。他远离乡邦,修行独处,僧衣残破,无人代劳,只好穿针引线,自己缝补。

第二百零七位无边身尊者,是位皱纹满面、生活清苦的老和尚。他将僧衣脱至腰间,露出瘦削的肋骨,右手执搔耙(俗称“孝顺子”),反手抠背。此刻他的面部表情上,正流露出搔痒的快感。

第三百八十八位飒拖怒尊者,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是一位喜爱儿童的长者。六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或爬肩头,或踩脚背,或坐手心,甚至干出了挖他肚脐、掏他耳朵的恶作剧,而这位长者毫不动怒,任他们嬉戏玩耍……

南北塑师 各显神通

技艺精湛的罗汉堂塑像,是我国南、北两种流派的民间塑师汇聚一堂、分工合作、各显神通的产物,可谓达到了当时雕塑艺术的高峰。

清道光末年,宝光寺妙胜禅师共聘请了三批塑师:属于北派的陕西帮、属于南派的川西帮和川东帮。陕西帮塑的罗汉头部肥大,肌肉丰满,造型奇特,别有情趣。川西帮和川东帮风格相近,塑的罗汉头部适中,表情自然,造型不同于一般的菩萨像,而更多地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川西帮领头的姓周,他技艺高超,憨厚朴实,将毕生精力都放在塑菩萨和教徒弟上,到了中年尚无子息。现在,寺内老僧还津津有味地讲述他塑完罗汉得贵子的有趣传说。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川东帮的黎广修。广修原名德生,传说是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县)人,据今考证是四川德阳市绵竹县人,少时曾读诗书,后随父辈以塑像为业。由于聪明好学,他青壮年时在宝光寺塑罗汉中即大显身手,成为四川的泥塑名家。他将近六十岁时,应昆明筇竹寺住持、四川僧人梦佛之请,率徒五人前往塑五百罗汉,历时七年乃成。黎广修不仅积累了塑罗汉的丰富经验,而且擅长书法、绘画,精通诗文、佛理,故塑像得心应手,不落俗套,以生活气息浓郁而闻名全国。

宝光寺罗汉堂的五百多尊塑像,出自三批塑师之手,观察其风格,比较其优劣,现今尚能辨别出各家的作品。但总的说来,皆各有所长,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不愧是我国清代精美的塑像群之一,一直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门 票:伍圆
(开放时间8:00-17:00)

电话:028-83994916


 










 
→回复

邻近景点
九寨沟风景区
亚丁风景区
四姑娘山
黄龙风景区
米亚罗风景区
僰人悬棺
五须海
松潘古城
蜀南竹海风景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
自贡恐龙博物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