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吉林 → 长春 → 吉林省博物馆 → 概况 |
|
是原伪满洲国的“皇宫”所在地,伪满洲国皇宫位于长春市东北角光复北路3号,占地面积12公顷,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的宫殿,也是溥仪日常生活及政治活动的场所,由勤民楼、辑熙楼、同德殿等一组中国古典式、欧式、日本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组合而成。宫内展有溥仪及众妃们的腊像。偏殿有日本侵华及从皇帝到平民图片展。 伪皇宫正门叫“莱薰门”,西侧大门叫“保康门”。整个宫廷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廷是溥仪及其家属日常生活的区域,主要建筑有辑熙楼、同德殿;外廷是溥仪处理政务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此外还有花园、假山、养鱼池、游泳池、防空洞、网球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以及书画库等其他附属场所。溥仪就在这里渡过了14年的傀儡生活。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仓皇出逃。伪皇宫遭到破坏,内部设施大受损失。解放后,历经整修,逐渐复原。现存文物资料7000多件,现在伪皇宫里展出。 游人来此参观,犹如重读了日本侵华的那段历史;并且目睹昔日皇宫的生活,揭去宫廷的神秘感。
吉林省博物馆新馆是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早在1 9 7 9 年,原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同志, 就提出了建设吉林省博物馆新馆大楼的意见,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省政府连续两次把建设博物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 9 9 5 年省博物馆工程终于启动,地点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9 0 号,建筑面积1 6 0 0 0 平方米,分展览区、库房区、办公区。到目前为止,库房修建工作基本完工。吉林省博物馆现在的行政级别为处级,编制7 4 名。 →回复
主要陈列内容有:吉林省历史文物陈列、辽墓壁画展、馆瓷器·工艺品展、清代宫廷画家作品展等。陈列体现了该馆的性质和藏品特点,展出藏品2000余件。其中《吉林省历史文物陈列》为基本陈列,以展出地方出上文物为主,从100万年前的"王府屯人"遗迹直至1840年前后,按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部分陈列,基本反映了吉林省历史发展的概貌,突出了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和清几个历史时期的重点。该馆现有藏品51049件。其中地方考古品13682件,以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的出土文物最富特色;瓷器、玉器、铜器、竹木器等传世品26553件,以历代瓷器为大宗;书画藏品10814件,数量之多,品类之齐全,是本馆藏品又一特点,成为国内书画收藏比较丰富的几家博物馆之一。本馆成立40年来,特别注重对原藏长春溥仪皇宫内清故宫流散书画的寻访和搜集。收藏有北宋苏 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墨迹、南宋杨婕好《百花图》、金张瑀《文姬归汉图》、元何澄《归庄图》、元张渥《九歌图》、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记》、清丁观鹏《法界源流图》等许多蜚声中外的名迹。对于虽未经清内府收藏的历代传世书画名迹,本馆也悉心收集。所藏明清及近百年书画扇面和成扇的精品,数量也相当可观。经专家鉴定各类一级藏品106件。 该馆除重大节日闭馆外,常年对外开放。开馆时间为每日9时至16时。 →回复
吉林省博物馆现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90号,伪满皇宫遗址内,是我国省级地方性博物馆,馆内陈列面积达2000平方米,主要以陈列吉林省的历史文物和吉林省自然资源为主,其中历史文物由旧石器时代开始,直至清朝,藏品十分丰富。 吉林省博物馆现有藏品近8万件,分为出土文物、传世文物、历代书画、自然标本等多种,藏品中尤以乌桓、鲜卑、高勾丽、渤海、辽金时期文物最富特色,上起汉代,下迄近代,馆内展藏的铁甲、牌饰、陶壶、马具、瓷器、铜镜等,非常具有地方民族特色。 吉林省博物馆中展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多为名家真迹,其馆内144件一级藏品中就有106件书画作品,不乏有古代名家大师的作品,如北宋的苏轼、元代的张渥、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丁观鹏等人的作品,近代更是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吉林省博物馆还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展览,其馆藏的张大千作品展曾在国内多个城市的不物馆巡回展出,影响颇大。 景点旅游提示 到达方式:在长春市区内可乘坐80路、264路公交车直达。 →回复
吉林省博物馆现有藏品六万件,其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考古品占有较大比重,始至远古,降及明清,精华荟萃,内涵十分丰富,所收藏的书画艺术品,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是吉林省博物馆藏品的特色之一。历年来,音林省博物馆利用藏品举办各种展览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口的成果,现已成为中外旅游者观光游览的重要场所。 1951年夏秋吉林省博物馆开始筹建,馆址选在吉林市美丽的松花江畔,新建简易而又别致的绿色圆屋顶的房舍。创业者历尽艰辛,筹集文物标本,筹办陈列展览。 1952年1月27日(旧历正月初一)开馆接待观众宣告吉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 1954年初冬,吉林省博物馆随省会迁至长春西安大路7号(现吉林省革命博物馆馆址)及西安大路9号一座日式旧砖木结构二层小楼。 1959年完成由自然、历史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三部分组成的基本陈列。 1960年文化部文物局在本馆召开了全国博物馆陈列工作现场座谈会,同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于“红旗单位”称号。当时本馆为地志性综合博物馆。 196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罪行陈列馆(馆址在伪满洲国傅仪皇宫)与本馆合署,两馆合署后馆名仍称吉林省博物馆,职工最多达132人,馆址分两处,库房移至伪皇宫。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林省博物馆遭受严重挫折,基本陈列被拆除,人员被遣散。 从1972年以后,由于周总理的关怀在西安召开了全国文物工作座谈会,本馆文物工作得到一些开展,进行了库伦辽墓等考古发掘工作,撰写了一批文章,举办了出土文物展览,被遣散的专业人员陆续调回馆内。 1977年以来,通过拨乱反正,贯彻《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征集、保管、陈列、群工和科研等各项工作得以恢复,本馆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 1978年以后先后分出田野考古部分,成立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现吉林省历史考古研究所前身); 分出革命史与社会主义建设部分、成立吉林省革命博物馆)分出伪满洲国十四年史部分,恢复了吉林省伪皇宫陈列馆。 1987年5月,又分出自然部分,成立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至此,吉林省博物馆便成为一座历史艺术博物馆。 →回复
博物馆基本陈列有《吉林陨石雨》和《吉林地区古代历史陈列》。后者以大量文物和辅助资料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康熙十二年(1673)建吉林乌拉城五千年间的发展。还曾举办过《吉林城市建设》、《中国历史货币》、《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等数十个临时展览。 博物馆编写出版了《吉林史迹》、《西团山文化研究》等书著。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