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江西 → 抚州 → 麻姑山 → 概况 |
|
麻姑山,位于江西省南城县西郊,距县城建昌镇4公里, 主峰海拔1064.3米,与山下日温差8℃左右。千百年来, 它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是我国东南道教与避暑游览胜地。 唐开元年间,因本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而得名。据《云笈七笺》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诸名山之中,麻姑山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国内罕见。 麻姑山括起来有一溪、二涧、三洞、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九十九座庙宇,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八十年代以来,碧涛庵、垂玉亭、龙门桥、观瀑亭等名胜古迹得到了修缮,玉练双飞、垂瀑三叠、神功泉、半月泉等自然景观也得到了保护和装点。1992年,全县筹集资金,重修了仙都观仿古建筑群,重刻了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修建了160余米长的现代书法碑廊,竖立了进山石牌坊,修筑了双龙湖,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陆续兴建。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城西南,离城约5公里,海拔约500米,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传为麻姑山仙子得道成仙处。相传晋代葛洪曾在此处炼丹,至今仍有葛仙井遗迹。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此写了《麻姑山坛记》,是与王羲之《兰亭集序》齐名的名碑。麻姑山山势秀美,林木葱笼,新建的山门就在国道旁。由山脚步拾级而上,约两面三刀三公里便来到半山亭,此亭正确性好建在麻姑山的半山腰。站在半山亭抬头向上望而生畏去只见两道飞泉犹如两条白龙从悬崖飞流直下,崖旁有石雕“玉炬双飞”四字,苍劲有力。这就是有名的“双瀑泉”。麻姑山共有13佳泉,唯此泉蔚为壮观。沿涧而上,到“龙门桥”,桥上架设长亭,桥下垂着水帘。凭栏远眺,只见山石开裂,水在桥下直泻深潭。桥下有一个水洞,洞口隐于水帘之中,像一钩半月挂于石壁。水帘洞中明亮宽敞,能容上百人。龙门桥下遍布奇形怪石,组成一个个小潭、有的形如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叫月潭,还有龟潭、伏狮潭等,千姿百景不胜观赏。过龙门桥,涧水淙淙作响,幽胜异常,这便是“神功泉”,泉深不及一尺,大小刚能入勺,但勺之不尽,终年不涸,其水甘甜清洌,古时麻姑洒即得以此泉酿成。沿功泉上行数百步,便是麻姑山的中心仙都观,它位于四面环山的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上。据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载:仙都观建于唐代开元年间,观内供奉着麻姑神像,装饰金碧辉煌。可惜现在殿宇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块有“小有洞天”的匾额。 →回复
麻姑山,原名丹霞山,位于南城县西部,主峰海拔1064.3米,周回100余里。麻姑山景色优美,风光迷人,有一溪、二涧、三洞、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且山间多怪石,或俯、或仰、或蹲、或立、或卧、或吞、或吐,形象逼真。 麻姑山既是洞天亦是福地。据《云笈七签》卷27《洞天福地》记载,麻姑山为道教36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日“丹霞洞天”,是道教72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相传,古时麻姑女于丹霞山隐居修道,功德圆满成仙飞升;汉昭帝时(前86—前74)亦有仙人浮邱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在此炼丹修道,在山上遗有丹井和飞仙台;东晋时葛洪又来此山设炉炼丹,整理阐述道教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遗留后世。麻姑女因此成为民间崇拜的神仙之一。唐开元年间(713-741),道士邓紫阳修道于麻姑山,曾应玄宗诏人大同殿修工德,左玄宗退西戎兵,深得皇上赏识。邓紫阳回山后,皇命兴建麻姑庙,赐号“仙都观”开元二十七年(739)仙都观落成,供奉麻姑神像。“仙都观”内设“元君宝殿”和“三清宫”。始建于唐代的仙都观元君宝殿,是一幢迁建的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古建筑,供奉麻姑仙女的神殿,原系本县睦安乡庆隆寺,四根栋柱真径约50公分,脊梁上的文字至今仍可清晰可见:“大清康熙叁拾肆年(1 695)岁次乙亥柒月拾壹日吉时立,传曹洞正宗叁拾伍世元伊秀禅师募化十方重修立。”殿内塑麻姑仙女立像,她一手托仙桃寿酒,寓意麻姑献寿,一手撒米成丹,寓意赐福人间。麻姑像左后侧为本山开山道士邓紫阳真人塑像,右后侧为本山得道的蔡经真人塑像。殿内左右及后壁是“七夕神仙相会图”、“麻姑献寿”、“沧海桑田”、“十仙图”、“葛洪炼丹”、“掷米成丹”、“颜鲁公仙坛书记”等七幅工笔油彩壁画,麻姑神像两侧柱联是“飞瀑吼云关,虎跑龙门,一勺之神功,双垂玉练珠千颗,历今来古往,杨不尽沧海余波;丹霞环雾应,瑶阶宝殿,垒千层之石蹬,盘绕桃源路一湾,问天上人间,留许多桑田遗址”。殿内中间柱联:“雪瀑天垂羽盖瑶觞临七夕,丹霞岭峙金龙玉简镇千秋。” 三清殿,是一座硬山式砖木建筑,殿内正中三尊神像是元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上清)、道德天尊(太清)。右侧三尊神像是福、禄、寿三星。左侧三尊神像是天、地、水三宫。后墙画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和洛书,殿内有一幅老子十四字养生诀对联。这幅对联原刻在陕西省周至县古楼观说经台,这十四个字是老子所造,俨然若天书,令游客望之愕然,后被任法融先生破释 玉,道家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上的三宝,其珍贵如“玉”,炉,人本身就宝贵的“练丹炉”,人体为一小乾坤,采外气、练内功,人体是炼真气的“炉鼎”;烧,一、内、火,道家变为,天一生水,身内有火,用自身内水(精气)时行烧炼;炼,木能生火,石系金,金能生水,金、木、水、火皆依于土,道家认为用人的心意来招摄人体内的水火,提炼真气;延,修心养神,;大守精气,才是长命益寿的根本;年,千万意喻长久,若能做到以上几点,慎守汝身,就能强身分健体,和寿延年;药,道家认为上药三品,精、气、神。清心寡欲,自身修炼,即是佳药;正,下联指人的外行要正。青在四季为春,隐喻人不偏不邪,走正道,就能枯木逢春;道,整个字含有道法自然之意,人心寸步不离常理,寸步不逆天道;行,人要按《道德经》法则,少私寡欲,常养常静之心;修,坚持不懈,至诚至意,戾心修炼,就一定能成功;益,天、井、水,道家认为,人口中的津液如天井之水,津液常咽,有益健康;寿,如果人能做到内炼气功,外修德行,即所谓在内心炼成此“丹”,即可长寿延年;丹,“九”喻为炼功长久,“无休止”为真心实意,九炼也就得真丹了。 自此以后,麻姑山香火药味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当时,紫阳弟子谭仙岩、黎琼仙、宋元白、邓德成等均为著名道士,麻姑山显赫一时,成为东南道教名山。是时,山上道观庙院落多达10余处,除仙都观外主要有丹霞观、石崇观、灵仙观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人称颜鲁公)在任抚州(州治在今抚州)刺史时,多次登游麻姑山仙坛。大历六年(771)4月,颜氏书兴大发,挥笔写下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它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900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势磅礴,被历代书法家誉之为“天下第一楷书”。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登麻姑山》一诗中充分反映当时麻姑山的道教活动盛况: 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 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 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 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宋时,麻姑山仍为南方天师道的一个活动中心,北宋末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南丰县人)曾一度隐居麻姑山修炼。地方官员重修仙都观、三清殿、老君殿、玉皇殿等道教活动场所。南宋开庆元年(1259)版《建昌军志》记载,当时南城有道观14处。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当权者大力支持道教活动。北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赵恒“赐御书百余轴”给麻姑庙并敕牒改麻姑庙为“仙都观”,“赐以”明堂之门“御佑三年(1051),仁宗赵祯下诏,用篆书和飞折二体以“明堂之门”御赐仙都观;元丰六年(1083),宋神宗赵顼特颁发《封麻姑敕》,封麻姑为“清真夫人”;元佑元年(1086年),宋哲宗赵煦封麻姑为“妙寂真人”;宣和六年(1124),宋微宗赵佶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元君”;南宋庆元元年(1195)宁宗赵扩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仁佑元君”;并规定每年7月7日,当地官员军民等都要携带供品进山朝拜麻姑,把麻姑山的名声推上一个新高峰。从此,麻姑山有了元君宝殿、老君殿、寥阳殿、三清殿、玉皇殿、灵峰殿、天一真庆宫、太霄观、延禧观、崇真观、丹霞观、石崇观、灵仙观、真君庙、三真祠等一大批道教宫观。 元代处佑元年(1314),诏改仙都观为“万寿宫”,至正十二年(1352)由于战乱叠起,麻姑山所有宫观全部毁于兵火,“劫火焚烧宫宇,片瓦不存”。这座当时已营建发展了六、七百年的名山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明代洪武初,诏示天下修复名山大川,麻姑山获得重新修复的机会。洪武二年(1369)提举雷振远、都监刘碧渊等发动民众重修仙都观。永乐间(1403-1424),加修正殿,嵯峨岌立,极一时之盛。万历二十四年(1596)七月七日忽罹“神炎”,正殿被焚,次年重建。万历三十八年(1610),郡守邬雷鸣在世人的基础上对麻姑山进一步进行修茸,麻姑山宫观倍增,金碧辉煌。在这这后的麻姑山不仅有仙都观、三清殿、老君殿等道教活动场所,而且有云门寺望云庵等一批佛教寺庵。明末,则又因战乱,毁为灰烬。 清初政局稳定,康熙年间(1662-1722),官府组织人力,多次对麻姑山景进行修茸增建。清同治五年(1866)编纂《重弄麻姑山志》记载说“盛朝定鼎之后,海宇升平,渐次修茸,蔚为巨观。”因而成为我国东南道教活动中心之一,即使是后来南禅宗对我国宗教产生重大影响,佛教寺院不断进麻姑山,“如来”也能取代“麻姑”的地位,以“元君宝殿”为中心的道教建筑与以后大批佛教建筑“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了麻姑山的宗教文化。可是,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时局动乱,又给麻姑山带来新的灾难。咸丰六年(1856)叠遭兵燹,宫观胜迹,名公题咏,存都寥寥,麻姑祖父屈供碧涛庵。民国时期,战事频繁,仙坛断碑残碣,萝薜纵横,麻姑山道教场所受到严重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麻姑山得到全面的修复。1992年,筹集资金,重修仙都观仿古建筑群,重记得大字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增建160余米长的现代书法碑廊,竖立进山牌坊,修筑双龙湖,修缮碧涛庵、垂玉亭、龙门桥、观瀑亭等名胜古迹。同时,使玉练双飞、垂爆三叠、神功泉、半月泉等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和装点。一座古老的道教名山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回复
秀出东南的麻姑山,不仅以它优美的风景和神话传说名闻遐迩,更以它独具的书法艺术而饮誉天下。明代墨客金章登麻姑山后留下了“读罢幽碑增夙慨,思余正气凛秋穹。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鲁公”的感慨之作,充分说明了古代游人上麻姑山除了欣赏其自然野趣外,颜鲁公书法佳作是使人们慕名登游的巨大引力。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大历三年(768年)年近花甲的颜真卿赴任抚州剌史,他多次登游麻姑山,对这里优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触良多。大历六年(771年)四月,他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是时,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场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之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撰书《麻姑山仙坛记》时,已是62岁的老人,同时也是他书法成熟后的辉煌时期。现代书法评论家金开诚,在论颜真卿书法的专著中写道:“颜真卿后期的楷书代表作《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是足以代表整个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了‘颜体’的独特风格,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整。”《麻姑山仙坛记》这篇佳作,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一代名家,都受过其较深的影响。 《麻姑山仙坛记》刻成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安放在仙都观内。各郡邑名门贵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能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了保护好这块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北宋思想家李觏登麻姑山在《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的诗句,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非同一般。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昌府知军事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政局动乱,这件书法珍品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现仅存宋拓片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博物馆。《麻姑山仙坛记》字帖是目前市场最畅销的法帖,上海、天津、武汉、四川等出版部门多次再版,都很快销售一空。 千余年来,这一民族魂宝令多少人迷醉,多少人登上麻姑山总不禁为这一珍品的遗失而激动、叹息。然而,“鲁公碑”虽失,麻姑山依然,经过专家考证、校验,精刻,这块千年古碑已重新竖立在麻姑山,迎接四方游客的登临。 《麻姑山仙坛记》 唐·颜真卿 (全文) 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颜真卿撰并书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传》云:王远,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如蜕蝉也。经去十余年,忽还,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修正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如此两时,闻麻姑来,来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余发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元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侍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坠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痒时得此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爬背耶?”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旁有杉松,松皆偃盖,时闻步虚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余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锋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玄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于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 于戏!自麻姑发迹于兹岑,南真遗坛于龟源,华姑表异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玉仙而餐华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录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灵,则曷由篡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余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六年夏四月也。 →回复
麻姑以烟云横飞,峰峦翠峭为秀,以洞石秘奥,“玉练双飞”为奇。从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于亭左,翘首望去,只见两道飞泉尤如两条白龙,飞流直下百余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飘洒溅人,似烟雾喷粒飞腾,站立岩前,飞瀑袭来股股寒气,就是炎夏盛暑,浑身倾觉凉爽。岩旁有石刻“玉练双飞”四字,透过水廉幔帐,显得苍劲有力。难怪古人赋诗曰:“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 沿涧而上数百级,就是建筑雅致,别具一格的“龙门桥”。桥上架设长亭,游人凭栏远眺,只见山开石裂,苍松屹立,俯视桥下,有一“水廉洞”,洞门隐在水廉之中,象一钩半月倒挂在石壁之上,洞内明亮宽敞,能容百余人。水廉洞下是龙湫,旁边有一块礼斗石,相传深潭里有龙,经常盘踞在这块石上,以朝天上斗牛。环视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组成一个个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还有龟潭,伏狮潭……,或竖或斜、或蹲或卧,千形百态,不胜观赏。 “龙门桥”左侧,就是著名的“神功泉”,泉水从岩底石隙中渗出入石盂,刚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干,故又名“一勺之多”。泉水清彻冷凉,味甘沁心。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饮泉特赠书“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犹存。 顺势而下,就到了游览中心——麻姑山仙都观宇。这里峦峰环抱,观宇建在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上。相传麻姑在这里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道士邓紫阳归葬麻姑山后,玄宗为麻姑仙立的庙,庙内塑有麻姑神像,体态端庄丰硕,含眸凝视,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赋色,各具形态,协调统一,一派金碧辉煌。 站立仙都观宇门前遥望群山,五峰隆起,烟霞袅袅,形如老人,人们称之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为主峰,峰间有一洞,洞深无底,洞顶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阳映辉之下,远望洞外红霞万朵,探视洞内金光闪烁,观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名“丹霞洞天”,为麻姑山奇观之一。 “麻姑山昔称名山,山中风景非人间”。古传麻姑山有三十六峰,十三佳泉,九十九座庙宇,五大潭洞,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真是一幅永远看不够的山水画,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抒情诗。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