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湖南 → 永州 → 浯溪碑林 → 概况 |
|
浯溪,是发源于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看在县城南郊2公里处的古渡口流入湘江,这里溪水两侧和湘江的南岸五峰陡峭,古树茂盛,不管是唐朝的梓树,还是宋朝的柏树和元、明、清朝的松树、檀树,都是郁郁葱葱。 在浯溪的山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岩石,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似飞跃的猛虎,有的如卧伏的老牛,有的如同搔首弄姿的小猴,景观十分奇特。 浯溪碑林,位于祁阳县城南2.5公里处,依傍湘江,北临湘桂铁路,东靠湘粤国道。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乘舟逆湘江而上,路过此地,爱其胜异,将溪命名浯溪,再创"峿"、" ?"二字,将峿山命名"?台",修的亭命名"?亭",合称"三吾"。有"浯溪胜境,雄冠三湘"之称。 浯溪不仅山奇水秀,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更为后世称道。公元764年,元结写下了《大唐中兴颂》,记述安史之乱。嗣后,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颜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宝。历代文人学士到此游览,呤诗作赋,铭刻石上。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留下的诗、词、赋、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了驰明中外的诗海碑林,对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研究保存了珍贵的资料。浯溪碑林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阳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故乡。现今浯溪园内建有陶铸铜像及纪念馆。
→回复
天地之精气,结而为石。《诗注》曰:“云生于石,故名曰云根。”所以,石又有“云根”的别名。石出于山,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常以其坚贞之质被赋予君子之风,使之蒙上了浓重的文化气息。 中国的玩石赏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安徽灵璧石就曾以天生丽质、音色悦耳而被载入《尚书·禹贡》篇中,辉煌数千年。还有剔透灵逸的太湖石、似翠如黛的崂山石、壮美古朴的黄河石、落英缤纷的菊花石…… 浯溪是发源于湖南省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在祁阳县城南郊的古渡口流入湘江。此溪本为无名小溪,此地更无奇珍异石,却以一段特别的机缘妙趣,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探访寻秘、留墨余香、绵绵千年,竟成一处风景这边独好的胜地佳境,中国独特的石文化另一个绝妙注脚。 浯溪之妙,与谁有缘?浯溪之石,有何异彩? (一)漫郎元结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七年的河南人元结,实在是个比一般穷经皓首埋头书斋的迂腐儒生有趣好玩得多的人。 元结年轻时不受拘束、任性放纵,十七岁时才立志克制自己,向有名望的堂兄求学。但因为科举不第,他干脆回去耕田种地,还和乞丐交上了朋友。安史之乱时,他又率邻里一起逃难,自己先后隐居河南、湖北、江西,著书行文,自号“浪士”,人称“漫郎”,他还爱和打鱼的老头子嬉戏在一起,自称“聱叟”。他看上去什么都漫不经心,但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的诗文做得好,有古朴之风,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等到战乱之后国家大需人才时,他又以谋略胆识在战场上获得功名,颇受皇帝器重。 公元763年,元结出任湖南道州刺史。他大胆上书为民请命,为百姓造房屋,免徭役,备受称扬。但也因直言时弊被免去职务。虽然后来他官复原职,但心性自由的他已萌生退意。唐大历二年(767)二月,元结再赴道州,舟过祁阳时他泊舟登岸,望见溪水潺潺,岸花若浓,绿树如荫,怪石嶙峋,惊喜莫名。好啊,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了。那潺潺小溪是我元结的溪水了,且命名为浯溪吧。还有那高大的山石,那绿树掩映的亭子,都是我的了,干脆就以山旁加个吾字,广字头加个吾字造两个字为他们命名吧。浯溪、峿台、亭,三吾胜境,不亦乐乎。 以山水来造几个前所未有的文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他的,只有元结这样有趣而可爱的人才想得出的鬼点子。不久,他又有奇思妙想。大历六年(771),元结请他的好朋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前来浯溪。 (二)妙笔鲁公 颜真卿是何等妙笔人物。少年时,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缺少纸笔,就用黄土扫墙学写字,后师从张旭笔法,兼顾众长而创新意,终成一代书法大家,世称“颜体”。 颜真卿又是何等英雄人物。他是唐初著名学者唐师古的后代,开元年间考取进士便接连升官,做到监察御史。由于触犯权贵而被调出做平原太守。安禄山反叛时,他早有防备,虽然河溯一带尽失,但平原城却保住了。唐玄宗知道后说:“我不认识颜真卿是怎么个人,他竟能够这么做。”接着他与兄弟共同起兵平乱,被推为盟主,组织二十万大军,打了不少胜仗。他个性耿直正言直道,天下人都非常尊重他,不叫他姓名,称他为“鲁公”。 颜真卿与元结都亲历了安史之乱,也是大唐中兴的功臣,友情深厚。这次来浯溪,元结从箱底中捡出10年前率兵抗击史思明叛军时写下的充满浩然正气的名篇《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大笔正书。时年63岁的颜鲁公有感于颂中的浩然正气和慷慨陈辞,下笔激越高昂,气势磅礴,字字珠矶玉润,遂成一生巅峰之作,被后人誉为“宇宙杰作”、“鲁公遗墨此第一”、“百拜不能休”。清朝乾隆帝见到拓片更视为“天球拱璧”。(注:另有说法指元结派人请颜真卿写字再带回。) 得此墨宝的元结大喜过望,请人将其刻于临江矗立、如斧削成的浯溪摩崖上。“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从此《大唐中兴颂》碑因其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流芳千古。历朝为保护摩崖三绝,自宋皇佑五年(1053)始,六次在碑前修建“三绝堂”,并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仿其雅趣,在此地留下大量碑文石刻,成为全国罕见的露天自然碑林。 “策划大师”元结点石成金,将一处无名之地点化成了天下闻名的胜境。浯溪从此载入史册,千年不朽。 (三)石观古今 公元2004年11月8日,距元结首晤浯溪1237年。我们前往浯溪观碑林。 由浯溪公园曲折前行,瞻仰三绝堂前的“中兴碑”,仰首高矗百丈的“圣寿万年”;登峿台之顶饱览秋色,观石之灵异神趣;浯溪畔、亭里,坐看夕阳西下,龟石万寿……我们在这里流连徘徊,触目是诗,遍地是碑,令人如入诗山文海,如读一部神奇的石书。 浯溪的石头能书历史,观古今。 站在那千古流传的摩崖三绝碑前,屏息、净心、面壁诵之:“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 此刻江岸清风拂过,仿佛在那一笔一划的笔峰石隙之间,还可见那马嵬坡下“宛转蛾眉马下死”的战火之乱;前军帐中,醉里挑灯看剑的元结奋笔疾书;浯溪水畔,妙笔鲁公对月泼墨,一笔绝尘。一段盛衰荣辱的大唐历史,就这样驻足在浯溪这方临江的摩崖之上,浸入骨髓,引得无数后人评说。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黄庭坚、顾炎武、王夫之等宋、明、清历代名人,纷纷为此碑做文写赋,借古说今。就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17岁时也慨然而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褒贬时弊,一时文名远扬。 一块平淡无奇的摩崖,因为书写了大起大落的兴衰之史,竟成一面览古观今的明镜。在中兴颂碑的左侧,还果真有一面神奇的石头镜子,游人可对石整衣肃容。传说当年这石镜乌黑光滑,抹之以水,能洞鉴百里,竟能把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的丑态照出来。后来唐玄宗派人将石镜抬进皇宫。奇怪的是,此镜入皇宫,失其神奇,发还浯溪,光彩如初。原来这石要抹以浯溪水才有此神效。 (四)石见真情 浯溪的石头有人性,见真情。 据史料记载,元结完成这件大事后第二年,便鹤然而逝,颜真卿亲撰祭文并书写墓碑。后来,76岁的颜真卿将其撰写的元结碑文初稿随身携带,单人匹马前往豫西规劝叛军李希烈归降。李希烈仰慕他的人品书艺,多次反劝他归顺,并策封为宰相,他刚正不屈,终被缢死。 就在颜真卿被囚于古寺之中时,仍不忘将写就的元结墓碑文打造成碑,并托人运往元结故地。人们敬仰鲁公的骨气,敬慕元颜之间深厚的友情,“千古颜元刚气在”,从此更爱来这“摩崖三绝碑”前缅怀忠魂,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来了。他连遭贬谪,在风雨中经过浯溪,在此崖前徘徊三日,并在碑右侧题《书摩崖碑后有序》刻成石碑。“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蓠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他感叹自己这个碑的拓本看了很多年了,直到今天两鬓斑白才看到真迹。他的诗碑圆劲苍老,古茂清遒,深得兰亭风韵,世谓“小摩崖”。黄庭坚留下这块珍贵的石碑后第二年便在广西去世,令人无限感慨。 清朝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来了。他是湖南道州人,“归身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这次他更冒雨拄着拐杖来到这里,步黄庭坚诗韵,作了《题摩崖中兴颂碑诗并跋》,并用颜体行楷刊在黄庭坚碑右侧,世推“颜后第一”。 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吴大徵来了。“两碑读罢一慨叹,苍崖日暮啼猿悲”。其诗刻于何绍基诗碑的右侧,又觉余兴未已,作新《浯溪三铭》,刻于石碑之上。 连过去一直强烈抨击鲁公书法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也来了。站在这中兴碑前,他也被震慑了,认为该碑“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刻下了《浯溪诗》。 (五)石有仙韵 浯溪的石头会说话,会唱歌,有仙韵,有墨香。 “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宝篆亭里,读过亭内树立的那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上吴大徵撰书的《峿台铭》,转身亭外,蓦然就是一座诗文遍地的石刻书山了。山脚抬眼处,就是元结的《峿台铭》,此铭以少见悬针篆体刻写,历千年风雨而未磨灭。 沿小径盘旋而上,但见怪石林立,无石不有碑记刻文。山腰矗立一块奇石,高数米,形态玲珑,纹色美妙,颇有“皱、瘦、漏、透”的美石风采,相传人称“石痴”的米芾见此石头,便三拜九叩,称其为兄。清风过处,仿佛可听其与人间知音喃喃细语。转过此处,又可见一奇石,敲之有五音八律。待登上山顶,一块平坦巨石豁然眼前。 此处远山如黛,湘江如练,正是元结峿台所在。界面留有一块窊尊,可容斗酒,相传是元结所凿,并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元结每逢月夜便与好友来此赋诗赏月,围坐畅饮。但因酒不能继,不能尽欢。后来浯溪山神知道了,便与湘江之神湘夫人商量,决定引湘水入此,化为琼浆,从此饮之不尽。不料此事被山脚下的酒妖得知,前来盗宝,谁知他一只脚刚踏上石头,恰逢吕洞宾腾云驾雾前来,举剑一劈,把石崖劈出一条深深的裂缝,酒妖吓得转身就跑,摔了一跤,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石面上清晰的手指印和屁股印。 元结离开浯溪后,窊尊也就干枯,酒妖气得发火,便潜在浯溪园内攻击游人,直到碰见宋代湘西人柳应辰。柳应辰是个有功力的道士,有天在浯溪畔过夜时,碰上这个酒妖将魔掌伸进船来,他大喝一声,急提珠笔在酒妖手上画上了一个夬符。第二天柳应辰便在摩崖上看见这个符号,从此浯溪妖魔绝迹,平安无事。 站在湘江边,仰首果真可在摩崖之上看见这个直径达2.7米的夬符。而纵观这78米阔、30余米高的苍崖石壁上,处处是诗文碑刻,楷、行、草、隶、篆,五体皆全,最小的字,只有蚂蚁那么大,最大的“圣寿万年”四字,每字直径逾丈。据说吴佩孚驻扎祁阳时,用一连兵,架上几个木架,费了大半个月的功夫,还只印下半张。而据统计,颜真卿、米芾、黄庭坚、何绍基等一代代书法宗师在这里的名刻就有95方,书家就有250多人,诗、铭、赋、记共403篇。自唐以来摩崖石刻达505方之多。 “楚南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浯溪碑林,有殊彩,有灵魂。 元结喜欢说实话,不做酸腐文章,在浯溪畔一块状如巨龟的奇石上,元结将他的《浯溪铭》,《亭铭》刻于一块巨大的龟石两侧,向世人表明他的心迹:追求功名的人,渴望得到封地,山林的隐士,所喜欢的是山水石头。我年近五十才得到这样美丽的溪水亭台,不是要发什么愁苦怨愤,实在是因为我喜欢它们啊。 我也喜欢这个地方。潇湘自古是一块流放贬谪之地,自屈原、柳宗元以来,山水间托付着文人雅士的苦情太多,背后总是有一个戚然愁苦,陷入绝境的身影。他们是一个任人摆布的零件,丢到哪里就到哪里。元结却有幸将这一方山水“霸道”地占为己有,做个快乐的“山大王”,又以此开创一片中国诗书石刻文化的新天地,真是功莫大矣。潇湘山水因此有了这么一个让人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真是妙事、乐事、快意之事了。 方位 湖南祁阳县城西南湘江之滨,北望南岳衡山,南连桂林。 考古 大唐中兴碑 在浯溪碑林,浯溪三绝堂内。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大唐中兴颂》,此处崖壁宽120平方米,碑高3.2米,宽3.3米,全幅面积10.56平方米。书从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字的直径15公分。历史上堪称“三绝”,是碑林中的旷世杰作,文物中的稀世瑰宝。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巅堪自娱,谁能相伴作渔翁? ———《欸乃曲》元结 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最忆故园秋色里,满山枫叶艳惊霜。 ———《东风诗》陶铸 →回复
“浯溪形胜满湘中”。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城西南祁阳湘江大桥南端的浯溪公园内。此处苍崖石壁,濒临湘江,巍然突兀,连绵78米,最高处拨地30余米,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处。因而,浯溪露天摩崖,为南国摩崖第一家,为神州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浯溪摩崖诗文书法,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时千百年,享誉海内外。 唐代杰出散文家、诗人元结,于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罢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历二年(767)二月从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经祁阳阻水,泊舟登岸暂寓。受此处幽胜,遂将一条“北汇于湘”的元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独有”,撰《浯溪铭》,浯溪得名从此始。元结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吾台”,撰《吾台铭》;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语亭”,撰《吾亭铭》。返任后,将三铭交篆书名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书写,并刻于浯溪崖壁上。从此有了“三吾”之名。这三块碑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唐相袁滋书写的《唐亭铭》碑,现为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视为“国宝”。 大历六年(771)元结从箧中检出10年前率兵镇守九江抗击史思明叛军时写下的充满浩然正气的名篇《大唐中兴颂》旧稿补充定稿,派专人赴临川,请他的好龙颜真卿大笔书写,并于夏六月石刻于摩崖上。 唐刻《大唐中兴颂》碑为浯溪摩崖之精华。此处崖壁宽广120平方米,中兴碑高3.2米,宽3.3米,全幅面积10.56平方米。书从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径约15公分。颜真卿写颂时下笔激越高昂,气势磅礴,字字刚正雄伟,气度恢宏,精神内蕴,字里行间充满刚毅之气,使中兴碑成为鲁公生平得意之笔,被誉为“宇宙杰作”,致使后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见到拓片便视为“天球拱璧”。这样的人,这样的文,这样的书法,集中于浯溪一地,这是历史对浯溪的厚爱。加上刻颂的摩崖临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后人为保护摩崖三绝,自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始,已经六次修建“三绝堂”。 《中兴颂》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中兴颂》之后1200余年来,历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运笔抒怀,吟诗作赋,打碑刻石,镂玉雕琼,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宋神宗熙宁八年(1104),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自鄂州赴宜州谪所,风雨中经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们碑右侧 ,题七言长诗十四韵《书摩崖碑后有序》。黄刻运笔圆劲苍老,古茂清遒,“深得兰亭风韵”,自称“佳诗妙墨”。宁代四大书家竟有两位在浯溪留下翰墨,这是十分难得的。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游浯溪,步山谷诗韵,作《题摩崖中兴颂碑诗并跋》,刊于黄碑右侧,行楷,颜体,世推为“颜后第一”。清光绪十九年(1893),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吴大雨中游浯溪,读中兴颂,也次出山谷诗韵作长诗,刻于何碑之右侧。楷体,书法秀劲,至此,颜、米、黄、何、吴等一代代宗师、硕大无朋的真迹宝卷,一字儿排开,成为浯溪的一道亮丽风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为书法精品的荟萃地,群星璀璨,美不胜收,形成一个永久性的诗展、书展圣殿,举世绝无仅有。 在中兴碑左侧10步远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镜石一方,宋时已盛传于世。历代都有咏镜石的诗。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镜石的传说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纵然不识吴钩字,也为摩挲石镜来。” 在中兴碑左侧、镜石上方悬崖上,镌刻着一个直径2.7米的“”,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识。这是宋代词不州通判柳拱辰特意留刻下来的,成为浯溪摩崖的特殊组成部分。为此而引发的神话传说,更为浯溪留下了一点神秘感,增添了一种浪漫情调。 大唐中兴颂摩崖是与磐乐、石鼓类“至宝垂元垠”的。故而历代名臣、大吏、文人、书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险,梦以求地来浯溪游历瞻仰及吟咏题刻。历代的石刻,从内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元结的《老三铭》、吴大 的《新三铭》;从字体看,楷、行草、隶、篆,五体皆全,最大的“圣寿万年”四字,刻于悬崖,每字直径逾丈,最小的字,只有蚂蚁那么大。 浯溪摩崖经历千年风雨之侵蚀,近代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铁蹄之践踏,复经“文革”十年之浩劫,破坏较重。为保护浯溪摩崖,县政府设立了浯溪文物管理所。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县政府设立了浯溪文物管理处。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查明自唐大历二年(767)至民国九年(1920)犹存300我人的诗、词、书、画、题词石刻(包括活碑、残碑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诗5方),民国9方,还有时代不明的182方。 199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东风》诗碑,树立于浯溪吾台南面山麓下的陶铸铜像左侧山坡上。此为新中国成立后浯溪之第一碑。1998年,又在《东见》诗碑右侧,树立陶铸《踏莎行》词碑。 浯溪露天摩崖,是我国摩崖中的佼佼者,在全国摩崖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它是民族文化之乡,文物荟萃之乡,形成一部庞大的石书,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书法艺术的宝库。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现在,浯溪摩崖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它将发挥它在今天应的功能,使之无愧于历史赋予它的伟大使命。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