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东深圳中英街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购物
新闻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广东深圳中英街概况
警世钟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沙头角中英街,是深圳特有的一道风景线,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社”与“资”的地理分界街、“社”与“资”谁优谁劣的公平竞争街。

位于大鹏湾畔沙头角镇内的“中英街”,长不足一里,宽不盈两丈,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两边商店林立,商品来自五大洲,品种齐全,数量繁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中英街”真正的兴旺繁荣,是在1983年中港双方签订开放中英街协议之后。由于双方对“中英街”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大兴土木,整饰街道,修建店铺,使得这条小街朝夕间迅速繁荣、崛起,令人刮目。



  中英街的除了它的历史渊源和一街两制的景观外,这条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观光购物。80年代,中英街刮起了席卷全国的“黄金热”,黄金饰品成为中外游客到中英街购物的首要目标,除黄金饰品外,中英街的食品、日常用品对比沙头镇外,更显得物美价廉。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下调,中英街市场的势削弱了,但余热仍在,不少商品的价格与镇外比仍然存在差价。   
                       






中英街观光示意图
中英街
中英街随拍
中英街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中英街香港出入口
中英街香港97回归纪念碑
中英街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yuki-g(小云) 2005年11月4日 16点46分 评分:0
由于政府对该街实行了免税政策,这条小街成为远近闻名的购物胜地,再交上它是全天式的开放,可想而知,任何时候都适合去疯狂购物罗!
 
→回复
haoze002(haoze) 2006年3月30日 13点20分 评分:10
中英街历史简介

中英街的来由

中英街原名“鸬鹚径”。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先后把香港和九龙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以法国租借广州湾为藉口,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问题。1898年6月9日,清朝政府代表李鸿章和英方代表窦纳乐在北京正式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九十九年。

1899年3月16日,王存善和骆克(中英双方代表)来到沙头角勘界,他们从大鹏湾出发,沿梧桐山下的小河竖立木界桩,界桩上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木界桩后改为界碑)。3月18日,勘界结束,沙头角被一分为二,形成“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中英界碑分布在梧桐山下干涸的河床经上。不久,有人在界碑两侧搭起房屋做生意,形成了中英街的雏形。后来,这条小街几经变迁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店铺林立、一片繁荣景象的商业街。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度成为闻名全国的“购物天堂”。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构架下形成了中英街“一街两制”的新格局。





 “一街两制”变迁史

  “一街两制”是指“中英街”一条小街、两种社会制度。从沙头角勘界到中英街形成后,“一街两制”就成为中英街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那时,界碑一边是英国军警,一边是中国士兵,他们负责维持界碑一方的秩序,更必须严格站在属于各自界限一侧来值勤,谁也不能越过雷池一步。

  “一街两制”使得中英街两侧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在香港回归祖国前,界碑两侧悬挂的国旗不同,界碑两侧巡查的军警服饰不同,界碑两边售卖的商品不同,界碑两边使用的货币不同。界碑两侧居民虽然同为中国人,但在意识形态和观念方面仍存有较大差异。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近在咫尺的中英街界碑两侧,中英界碑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边境界限。

  勘界后,由于这道界限,居住在“新界沙头角”一侧的居民也常常会跨过界限到“华界沙头角”一侧的沙栏吓天后宫祭祀海神马祖,点几柱香借此维系共同的信仰。

  1949年前,居住在新界一侧的居民经常跨过界限在中英街中方一侧的古井汲水,中英街曾流传着 “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歌谣。这口距今约300的古井不仅对中英街两边居民有着养育之恩,它还成为了今天“一国两制”观光园古井广场中的重要人文景观《古井乡情》。

  在中英街也有跨过界限不算违规的,那就是位于四号界碑旁那棵距今110年的古榕树。这棵榕树树干苍劲,枝叶茂盛,在中英街惟有它只管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把长长的枝干延伸到香港一侧,不仅成为中英街历史文化景点中最为重要的一景《古榕奇观》,还成为文人墨客采风的重要素材。如今中英街四号界碑这棵“根在内地,荫泽香港”的古榕树早已成为中英街历史的见证。

  凡是来过中英街旅游的人士无不对中英街保留的“一街两制”的历史感慨万分,真所谓“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

 “购物天堂”曾经辉煌

  中英街的真正兴旺是从1979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后开始的。那时由于国内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而紧挨香港的中英街却以免税街和价格优势成了国内闻名的购物天堂。每天前往中英街购物的人流不断,这条只有200多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少时四五万人,多时八九万人。人们肩扛手拎,香皂、袜子、洗衣粉;布料、手袋、化妆品,虽然挤得满身汗水,也会满载而归。

  后来,随着内地生活水平提高,来中英街购物的目标转为选购金银首饰,反应敏感的香港商人迅速将世界新潮金银手饰引进到中英街,漂亮的首饰和低于内地的黄金价格一下使中英街成了全国第一条黄金街。那时,深港在中英街开设的黄金店铺就有47家之多,销售的黄金量要按吨计算,数量十分惊人。

  据统计,1979年中英街的销售额为590万元,到1988年猛增到15.68亿元。那时,来深圳探亲访友的内地人一到深圳先托人办理沙头角边防禁区通行证,人们互相传言,来深圳不到沙头角等于没来深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英街购物的人气最旺,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内地经济发展,来中英街购物的人流逐渐回落,甚至出现商业萧条、店员比游客还要多的现象。个别不法商人或以劣代优,或强买强卖,中英街由此遭受信任危机的考验。

  对于中英街不法商贩所引发的商贸问题,如今当地政府除果断采取措施,提出了“重塑中英街形象”的口号,并在改变其功能和发展定位上做文章,一度曾提出了中英街未来发展的新定位——努力把中英街建设成集购物、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近,还组织国内著名规划专家对中英街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初步制订了“一国两制”观光园的发展目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英街的购物天堂地位将会成为保留在人们心中遥远的历史,代之而来的则会是中英街文化旅游的全面起动与兴旺。


 
→回复
crystalxiong(水晶熊妹妹) 2006年10月7日 17点25分 评分:10
今天决定和老爸夜游中英街,他从天津来这看我们,这里应该是个非常好的地方了.
 
→回复
chwnisvk(江南蠢蠢) 2007年8月23日 23点50分 评分:0
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1898年刻立的“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树于街中心,将原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至今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

  由于政府对该街实行了免税政策,这条小街成为远近闻名的购物胜地,中英街价廉物美的黄金首饰和进口电器一直是游客们购买的焦点。除黄金饰品外,中英街的食品、日常用品比别处也要便宜些。近年来,内地市场的货品丰富了许多,中英街市场的优势不比从前,但有不少商品的价格仍比其他地方便宜。


前不久,众多热心的深圳人纷纷投票参与深圳八景的评选活动,据悉,中英街作为深圳八景之一很有希望入选。如果中英街能够入选,那么入选的主要原因恐怕在于中英街所具有的独特的“一街两制”人文历史景观,因为这种景观在国内独一无二。

  其实,国内外知道中英街的人都很多,曾在中英街疯狂购物者无法统计。但真正了解中英街历史的却并不多。作为一名中国人,当漫步中英街时,在街心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刻有“中英地界”、“光绪二十四年”、“1898”字样的石质界碑。界碑一侧书写中文,一侧书写英文,它就是1899年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的产物,是中英街的标志性建筑,让人心情沉重。

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1899年6月9日李鸿章在北京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他们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书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还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政府开始实行边境管理,所有人员均须从正式口岸凭公安机关签发的《出入境通行证》进出境。“中英街”非正式口岸,因而开始限制人流往来。加之建国初期中英关系仍比较紧张,中方开始执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政策,港英政府则在“新界沙头角”实行“宵禁”,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

  建成“一国两制”观光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街被誉为购物天堂

  中英街未来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它的确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新的旅游规划把中英街确定为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题的“一国两制”观光园。分批修复街区八个历史文化景点;逐步完善餐饮街、酒吧街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努力协调港方对中英街修复改造项目给予理解与支持,形成互动局面,给游客提供一个能够感受中英街历史的、完整的中英街形象。同时争取深港互动,把“旅游蛋糕”做大。中英街由深港双方组合而成,是一个整体。深圳方面除争取港方联合参与修复改造中英街外,还应与港方联合呼吁开放“新界沙头角”一侧的旅游限制,不仅让游客真正体验“过境游”的新奇和神秘,更能体现“一国两制”观光园的旅游特色。同时,争取早日开通大鹏湾海上一日游,游客在游完中英街后,从沙头角乘船到新界生态环境保护极佳的鸭洲岛、吉澳岛和荔枝窝去旅游,推动实现深港互动和双赢的局面。

  中英街8个历史文化景点
  1.国旗风采 2.古井乡情 3.古榕奇观 4.警世钟亭
  5.历史见证 6.吴氏宗祠 7.天后庙宇 8.海关旧址

  如何办理到中英街观光手续

  1.游客到中英街观光,目前主要通过旅行社组团办理一日游进入中英街。

  2.也有通过在深圳的对口单位通过公安部门办理《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进入中英街参观的。

  3.中小学校组织未成年人团体可享受免办证和免费参观待遇。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网站http://WWW.CE--MUSEUM.COM,通议.予答复。

  “日出沙头”的地方

  从深圳市中心驱车东行大约20分钟穿过梧桐山隧道就到了闻名全国的沙头角。沙头角背靠梧桐山,怀拥大鹏湾,地理位置特殊,人文历史悠久,近代遗留至今的著名历史景观中英街就位于沙头角镇内,它与香港新界陆域紧密相连。

  中英街是十九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中的产物。在1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中英街不仅经历了勘界风云、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也经历了乡民逃港潮和文革。改革开放后,沙头角成为“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成为闻名全国的购物天堂。香港回归祖国后,中英街成了一国两制的窗口。中英街的历史变迁使它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和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中英街最吸引人的地方究竟是什么?为何这条仅有250米长的小街曾一度在全国风靡一时?笔者以为,中英街长期以来地处边防禁区,由此造成了人们对这个长期封闭的沿海小镇的好奇心。毗邻香港新界的中英街实行“一街两制”,建立于免税街之上的,曾以物美价廉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大吸引国人眼球。如今购物天堂优势风光不再,但中英街留给人们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人们常常在记忆去搜寻、回忆和思考这条小街上所发生的令人无法忘记的故事。

  沙头角因何而得名已查无可考。据传其地名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清朝时,一位官员赶早起轿从深圳墟来沙头角视察,当他们登上梧桐山顶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只见东方山海相连处,碧波粼粼,太阳像一个火球正冉冉升起,月亮还挂在西边的海角,这位官员此时雅兴大发,脱口吟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由此得名。

  清康熙元年(1662年)实行《迁海令》,沿海地区荒无人烟。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后,实行招垦政策后,当地才陆续有客家人迁入。较早迁入沙头角的移民是吴氏宗族的一支,他们先在清溪(即沙头角河)南侧红花岭脚下的山咀村定居(今新界一侧),后由于水涝灾害,陆续迁到海边地势较高的沙栏定居(“沙栏”即海边的长形沙丘),他们在沙栏凿水井、盖房屋、修宗祠、建庙宇,从事渔业、农业、海盐、编织等生产活动。他们不仅崇拜海神马祖,也崇拜土地神伯公,体现了鲜明的渔农经济文化特征。

  中西文化碰撞点

  如果第一次去中英街,那么站在中英街街心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有两种社会制度和中西方两种文化碰撞的感觉。其实,从沙头角勘界以后,中英街就开始成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点。

  鸦片战争爆发前,当地出现了身穿黑色长袍、手捧圣经的西方传教士,瑞士巴色会的韩山明、黎力基和韦永福牧师,他们是最早来沙头角传教并在当地居住和著述的西方传教士。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对当地的历史曾做了一些记录,后来出版了英文版的《东和墟》一书。书中除详细记载东和墟的位置、布局和经营的内容外,还对沙头角勘界前后这个封闭的小镇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录。

  中英街在未形成之前,当地最热闹的地方就是东和墟。此前,人们购买小商品均需要翻山越岭去深圳趁墟,交通极为不便。1820年后,沙鱼涌潘姓人士发起在沙头角镇内横头街建墟,终得“十约”响应,确定农历一、四、七为墟期。建墟初期有店铺72间,其中有中药店、猪肉店、米店、油店、木匠店,其中最有名的是狗肉面馆,每逢墟期门庭若市。直到1899年沙头角勘界后,有少量店铺迁到中英街和位于“新界沙头角”一侧的新楼街。当地出现了西饼屋、咖啡馆,码头还有通往沙鱼涌的小火*。1920年,从新界粉岭到沙头角还开通了小火车。沙头角这个边贸小镇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不久,镇内出现了鸦片馆、妓女屋、赌场、当铺和客栈,它们主要为驻扎在镇上的军官、士兵和海关职员提供服务。沙头角变成了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一街两制”变迁史

  “一街两制”是指“中英街”一条小街、两种社会制度。从沙头角勘界到中英街形成后,“一街两制”就成为中英街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那时,界碑一边是英国军警,一边是中国士兵,他们负责维持界碑一方的秩序,更必须严格站在属于各自界限一侧来值勤,谁也不能越过雷池一步。

  “一街两制”使得中英街两侧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在香港回归祖国前,界碑两侧悬挂的国旗不同,界碑两侧巡查的军警服饰不同,界碑两边售卖的商品不同,界碑两边使用的货币不同。界碑两侧居民虽然同为中国人,但在意识形态和观念方面仍存有较大差异。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近在咫尺的中英街界碑两侧,中英界碑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边境界限。

  勘界后,由于这道界限,居住在“新界沙头角”一侧的居民也常常会跨过界限到“华界沙头角”一侧的沙栏吓天后宫祭祀海神马祖,点几柱香借此维系共同的信仰。

  1949年前,居住在新界一侧的居民经常跨过界限在中英街中方一侧的古井汲水,中英街曾流传着 “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歌谣。这口距今约300的古井不仅对中英街两边居民有着养育之恩,它还成为了今天“一国两制”观光园古井广场中的重要人文景观《古井乡情》。

  在中英街也有跨过界限不算违规的,那就是位于四号界碑旁那棵距今110年的古榕树。这棵榕树树干苍劲,枝叶茂盛,在中英街惟有它只管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把长长的枝干延伸到香港一侧,不仅成为中英街历史文化景点中最为重要的一景《古榕奇观》,还成为文人墨客采风的重要素材。如今中英街四号界碑这棵“根在内地,荫泽香港”的古榕树早已成为中英街历史的见证。

  凡是来过中英街旅游的人士无不对中英街保留的“一街两制”的历史感慨万分,真所谓“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

  “购物天堂”曾经辉煌

  中英街的真正兴旺是从1979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后开始的。那时由于国内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而紧挨香港的中英街却以免税街和价格优势成了国内闻名的购物天堂。每天前往中英街购物的人流不断,这条只有200多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少时四五万人,多时八九万人。人们肩扛手拎,香皂、袜子、洗衣粉;布料、手袋、化妆品,虽然挤得满身汗水,也会满载而归。

  后来,随着内地生活水平提高,来中英街购物的目标转为选购金银首饰,反应敏感的香港商人迅速将世界新潮金银手饰引进到中英街,漂亮的首饰和低于内地的黄金价格一下使中英街成了全国第一条黄金街。那时,深港在中英街开设的黄金店铺就有47家之多,销售的黄金量要按吨计算,数量十分惊人。

  据统计,1979年中英街的销售额为590万元,到1988年猛增到15.68亿元。那时,来深圳探亲访友的内地人一到深圳先托人办理沙头角边防禁区通行证,人们互相传言,来深圳不到沙头角等于没来深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英街购物的人气最旺,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内地经济发展,来中英街购物的人流逐渐回落,甚至出现商业萧条、店员比游客还要多的现象。个别不法商人或以劣代优,或强买强卖,中英街由此遭受信任危机的考验。

  对于中英街不法商贩所引发的商贸问题,如今当地政府除果断采取措施,提出了“重塑中英街形象”的口号,并在改变其功能和发展定位上做文章,一度曾提出了中英街未来发展的新定位——努力把中英街建设成集购物、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近,还组织国内著名规划专家对中英街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初步制订了“一国两制”观光园的发展目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英街的购物天堂地位将会成为保留在人们心中遥远的历史,代之而来的则会是中英街文化旅游的全面起动与兴旺。


 
→回复

邻近景点
世界之窗
欢乐谷
清新温矿泉旅游度假区
野生动物园
中华民俗文化村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星湖
华侨城
锦绣中华
小梅沙海滨旅游中心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