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天津 → 天津城区风光 → 大悲禅院 → 概况 |
|
位于河北区天纬路26号,今为天津市佛教协会会址,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占地5946.21平方米,建筑面积1720.02平方米。由西院和东院两部分组成,殿各三进。清顺治十五年(1658),由禅人世高倡议,天津卫守备曹斌捐资兴建。 大悲院是因为供奉大悲观音(又叫千手观音)而得名,庙内原有“一层楼”楼房一所,又建有亭。亭供柏木雕千手观音像,但毁于“十年动乱”之中。现在大悲院后殿里一尊高3.6米、宽4 米的千手观音金身像,神态庄严、姿容动人,是天津美术学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两年的时间,于1984年精心设计、雕塑而成的。西院又叫旧庙,初仅筑室三楹,经康熙八年(1669)和光绪初年两度重修,始具规模,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组成。东院又叫新庙,建于1940年,由山门和三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组成。山门匾额“真如觉场”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大雄宝殿是大悲院主体建筑,殿内供明代所铸5.2米高的铜鎏释加牟尼佛像,连同莲花宝座重约6吨,座上有9999个小铜佛,甚为壮观。阿傩、迦叶侍立两旁。殿周十八罗汉像栩栩如生。释迦牟尼佛背后有倒坐观音,东西两侧塑有普贤、文殊菩萨像。其内曾珍藏着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木、石刻造像数百尊,工艺和艺术水平很高。殿内还曾供奉过唐僧玄奘法师的灵骨,1956年转赠印度那兰陀寺。后殿为大悲殿,千手观音坐莲台,视端容寂。穹顶藻井,为彩绘抱莲飞天图案。配殿设有旧存石刻、木雕、佛像及弘一法师纪念堂。院内古树参天,桠杈盘虬。 大悲院现为全国重点寺庙,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悲禅院现由新庙和旧庙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旧庙始建于清朝初年,经康熙八年重新修葺,形成了现在西院的三座大殿,后殿所供奉的千手观音原用柏木雕刻而成,表面镀有纯金,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40年开始,经过长达7年的苦心经营,最终在东院建起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大悲殿,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拨款修建,并于1954年设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天津分会。 现在大悲禅院以东院,即新庙为主,在东院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着明朝所铸的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的莲花宝座上又雕有9999个小佛,整个释迦牟尼像高7米,重约6吨;在大悲殿内则供奉的是泥塑的千手观音,高3.6米。 大悲禅院以曾经供奉过玄奘法师的灵骨而著称于世,后在1956年应印度政府的请求,最终将这里的灵骨移往印度的那兰陀寺供奉,而在大悲禅院则用玄奘法师像代替灵骨,以供信徒们膜拜。 在大悲禅院的东院内还有玄奘法师和弘一法师的纪念堂,西院则成为了文物殿、方丈殿和中国佛教协会天津分会的办公地点,特别是在西院的文物殿内珍藏了很多魏晋以来各代佛像数百尊,有铜铸、铁铸,也有石刻、木制等。 →回复
殿内还曾供奉过唐僧玄奘法师的灵骨,1956年转赠印度那兰陀寺。院内朱门绿瓦,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静穆,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 大悲院是因为供奉大悲观音(又叫千手观音)而得名,庙内原有柏木雕千手观音像,毁于"十年动乱"之中。现在大悲院后殿里一尊高3.6米,宽4 米的千手观音金身像,神态庄严、姿容动人,是天津美术学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两年的时间,于1984年精心设计、雕塑而成的。 新的塑像融传统佛教艺术与现代造型艺术于一体。在设计和雕塑过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县兴隆寺、山西平遥县双林寺观音像的特点,表现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样、亲切、庄严、温柔、美而不媚等特点。在手的塑造上,改变了清代塑像从背后展出手臂的做法,采取了从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现代美学的透视法,从身体上塑出那么多的手,每只手都有不同的姿势,拿着各种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组织,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观,又不能杂乱无章。佛像左右两边手臂排成扇状,每组成一双手,其动态都有变化,都有联系,仿佛是一个慢镜头,有动态美,又富有音乐感。 →回复
——清静幽雅处 大悲院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26号,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天津佛教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大悲院旧庙和新庙两部分组成。旧庙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殿内珍藏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铁、木、石造像数百尊,工艺精湛,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新庙由1940年现代名僧亻炎虚法师兴建。亻炎虚(1875—1963年),河北宁河县人,俗名王福庭,法名隆衔。11岁就读于村塾,学四书五经。后随父学习商业。不久父母双亡,随即从军,学医卜星相杂技。1916年出家,赴宁波观宗寺依高僧谛闲法师受具足戒,从谛闲法师专攻佛教天台宗教义。1921年至1949年,在东北、华北一带讲经弘法,兴办佛学教育,开辟弘法道场,先后创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营口楞严寺,重修青岛湛山寺。1940年,到天津重修大悲院,修筑殿宇,装修佛像,历时多年。1949年去香港弘法,1963年在香港圆寂。 1985年,香港大光法师一行到天津大悲院礼佛,参拜了亻炎虚法师遗像,受到天津市佛教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大光法师向大悲院赠送了一批珍贵的经书,并将亻炎虚法师的舍利供奉在大悲禅院。新庙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等。院内朱门绿瓦,佛像庄严,松柏参天,清幽静穆。 大悲院原存有唐代玄奘法师灵丹,1956年转赠给印度那烂陀寺,成为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 1992年10月,天津市佛教界兴办了大悲禅院素斋,营业面积20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寺庙素菜、素包、素面,受到信徒游客的一致好评。 大悲院现任方丈为宝菡法师。1996年5月25日,大悲院禅院方丈宝菡法师主持法会,带领全院僧众及广大善信近一万人,共祈吉祥如意,世界和平。是日上午九时两序大众,暨男女居士,云集大雄宝殿诵经念佛,中午设天厨妙供,供佛及僧,午后普佛。 大悲院自中国佛协号召汉传佛教寺院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佛吉祥日以来,每年都按时举办吉祥道场,从而加强民族团结,祈祷世界和平。1996年人数更多,法会非常隆重。 →回复
津重大悲禅院,筑殿宇,装佛像,历时多年。1963年圆寂於香港。 1985年,香港大光法师一行到天津大悲禅院礼佛,参拜了虚法师遗像,受到天津市佛教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大光法师向大悲院赠送了一批珍贵的经书,并将虚法师的舍利供奉在大悲禅院。1945年,唐玄奘法师的灵骨几经辗转,迎至大悲禅院供奉,1957年又转赠印度那烂陀寺。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部分房屋倒塌,其馀建筑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政府很快拨款,於1980年将全部房屋和佛像等葺一新。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悲禅院内,松柏参天,鸟语花香,空气新鲜,环境清静,为天津市佛教协会的会址。今天,来此学佛法和览的人,正日益增多。 现任方丈宝菡法师,辽宁人,78岁,1946年出家,毕业於沈阳慈恩寺佛学院,师从省僧法师,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佛教协会会长,天津市人大代表。 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是天津目前唯一的一座十方丛林寺院,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它始建的年代,无确切文献记载,据有关史料考证当为明代创建。清初经天津守备曹斌捐献修建,康熙八年(1669)又重新修建。当时建筑规模较小,只有西院。1940年进行扩建,成今之东西两院。解放以后,经过重新修整,增修了四周山墙,建造了僧寮。十年浩劫,大悲院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开始了修复工作。 现在的大悲禅院东院由天王殿、大雄宝殿 、大悲殿、地藏殿、玄奘法师纪念堂 、弘一法师纪念堂以及讲经堂组成。西院为念佛堂、方丈室和天津市佛教协会驻所。 大悲院门前数百米之内,是一条繁华的宗教文化市场。街道两旁售货摊位云集,宗教文化商品琳琅满目。大悲院外墙门前有石狮一对,门额上有赵朴初先生所书“真如觉场”四个大字。进入外墙大门,迎面即是天王殿。殿内中央供着笑面大肚的“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尊佛背后是手执宝杵的护法天尊韦驮菩萨 。殿内左右两侧为“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塑像。 穿过天王殿,便是正殿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着明代所铸古铜鎏金千佛莲座释迦牟尼像 。铜佛高5.2米,莲花座重6吨,座上有9999个小铜佛。主佛两边站立阿难、迦叶两弟子像。释迦牟尼铜像前 ,是一座1994年开光安放的玉质释迦牟尼佛造像,高1.6米 ,重888公斤,是由新加坡郑国川居士捐赠,经香港转运而来 。殿内两侧有十八罗汉坐像,高2米,神态逼真。左后屋角供“文殊菩萨”,右后屋角供“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佛祖像背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和龙女各侍左右。 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殿。殿内供奉泥塑千手观音像,高3.6米,表层贴金,神态庄严,姿容动人 。殿内三面墙壁绘有反映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壁画。 大悲殿西侧是地藏殿,正中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右侧供奉本院圆寂的历代住持和尚及十方僧众觉灵等众莲位,左侧是一些居士信徒众莲位。大悲殿东侧是讲经堂,内供观世音菩萨、南天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海观音石刻像。 大悲殿的两侧设有弘一法师纪念堂和玄奘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纪念堂内悬挂着徐悲鸿早年画的弘一法师油画像的复制品,陈列着李叔同的生平传略、部分著作和手抄经文等。 玄奘法师纪念堂供有复制的明代绝版的玄奘画像,并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事迹,也陈列了他的部分经书和著作。玄奘法师的6块灵骨中的一块原在大悲院中供奉 。1956年,作为中印传统友谊的象征,玄奘灵骨移供印度那烂陀寺。现在纪念堂内,还设有一个供奉玄奘顶骨的模拟塔,塔内顶骨以照片代替。 大悲院于1982重新恢复佛事活动。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 。1986年正式向社会开放 ,年平均接待10万人次,每天都有国内外善男信女和游客前来朝佛观光。 →回复
秋色无多雨里过,诗人几个寺中寻。 未开菊径犹疑浅,才入芦塘便觉深。 半坞白云真可爱,焚香啜茗细谈心。 清初天津诗人张霔的《九日寻秋大悲院》一诗,对当时大悲禅院的秋日美景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三百年过去,这座地处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上的佛教古刹历经风雨,今天,它作为天津佛教活动的中心和著名的文化胜迹强烈地吸引着八方来客。 据朱彝尊的《大悲院记》和《天津县志》等文献记载:清顺治年间,有一位叫世高的僧人住在这里。他以慈善为本,广结善缘。“夏以水,冬以茗果,施往来之人”;而且擅长做诗,与天津诗人张霔、黄谦等人结草堂社,诗友间往来密切。当时的天津卫守备曹斌也是世高的朋友。他曾捐献自己的俸禄,施舍木材,在大悲院筑室三楹。曹斌是浙江人,他在津就任时为1657-1664年。这说明,早在清王朝刚刚建立之际,大悲院已经存在。但它创建的确切时间已经无从考证。 1669年康熙八年,大悲院重新修建,即现在的西院留下的三座殿。当时寺院占地56亩,僧人世高已不在人世,周围环境仍然比较荒凉。 清朝末年,京津一带,战事频繁,大悲院也难逃厄运。尤其是庚子之役,僧侣四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率淮军移住大悲院,改寺名为大胜寺,修屋层镇海塔,后又在寺院旁建立了铸币厂、铁工厂,淮军撤出后,大悲院恢复原名。民国年间,警察局派出所、消防队、看守所、煤店都曾占用过寺院。1940年,鉴于大悲院远近闻名,各方云游至津的僧人、信徒均来这里参拜,于是请倓虚法师主持,向社会募款,扩建大悲院。倓虚法师,天津塘沽人,民国时期著名僧人,法缘所及东南亚、日本及美国。功高德厚,化导甚众。 倓虚法师经过7年的多方筹措、苦心经营,才在东院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大悲殿。 在大悲院的历史上,除了倓虚法师,几位著名的高僧都与大悲院有缘。1942年,日本在南京中华门外建“神社”时,从地下发现了玄奘法师的顶骨,当时被日军拿走一部分,留下的五份,分别供奉在天津、北京、南京、广州和四川。1945年春,大悲院举行了隆重的迎请仪式,朝拜参礼者络绎不绝。1956年,应印度政府的请求,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天津大悲院的这块顶骨送往印度,以促进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尼赫鲁总理在印度著名的那兰陀寺召开有五万人参加的大会,拜迎玄奘法师顶骨。在大悲院,尽管玄奘法师的顶骨不在了,但大悲院与玄奘法师的这段千古因缘却流传下来。 与玄奘法师纪念堂相对应,1980年,大悲院重建了弘一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这位天津近代史上一代先贤,是放眼海外,介绍、宣扬西方文化艺术的先锋。在诗文、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以及篆刻、金石都有高深的造诣。他出家后功德昭著,在海内外受到僧俗各界的尊敬和赞扬。纪念堂由天津著名的书法家龚望先生倡仪建立并题写匾额。 大悲禅院的历史与天津近代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作为天津市区内唯一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一直香火旺盛,许多重大佛事活动都在此举行。 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教授介绍说,大悲院,大悲而且它里边主要的佛像是观音像,近现代观音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中国人改造的一个佛的形象,这跟印度原来的观音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中国人自己的寄托的东西,包括了对生活的稳定,安定的向往,也包括了一种慈悲的心肠在里面,一种善良的愿望,这和天津人的厚道善良的性格有一种深层次的相关性,从方面讲,天津的佛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之间还是有一种很深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天津人的品格在里面。 大悲禅院经过近年来的不断修建,院内朱门绿瓦,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静穆。一座新的大雄宝殿已在院内建成。寺院内还珍藏着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铁、木、石造像数百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成为天津市接待中外宗教界人士和观光游览朝佛胜地。 →回复
大悲禅院始建于明代,当时的建筑规模、样式和风格已不得而知。清康熙八年(1669)经重新修建,建成现存西院的建筑。1940年进行扩建,在东院修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讲经堂等新庙建筑群,连同园林,占地8,000平方米 。形成了以东院为寺院主体,西院为寺院附属部分的建筑格局 ,体现出一般佛教寺院的传统形式。 大悲禅院的门外,一对石雕雄狮高踞寺门左右 。进入外墙大门,迎面即是天王殿 。天王殿原为寺院的山门,故按山门与天王殿合一的形式建造。门前立有两只黄绿相间的系铃抓珠的琉璃狮子。门券砖雕是“九狮云珠”图案。砖雕花窗呈现出“八蝠捧寿”图样。殿堂面阔3间,进深2间。由青瓦铺成的殿顶为传统庙堂的“歇山式”。在屋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吻”,图样如鱼似虬,华丽生动,内饰流云游龙,造型庄重静雅。在屋顶四条垂脊上设置灵兽和仙人等饰物,形状各异,数量对等。殿宇山墙两际的屋檐四角均有曲线,亦称“出山”或“挑山”。屋脊高耸陡峻,屋檐趋于平缓,四面设置飞檐,不仅使建筑物轻快舒展,而且将雨水抛得很远,也减少了“大屋顶”对室内采光的遮挡,给人以深邃变幻的审美感受。 穿过天王殿,便是巍然屹立的大雄宝殿,这是寺院内最宏伟的殿堂。宝殿座落在五尺多高的由硕大青砖垒砌的台基上。大殿迎面有六根红柱隔窗分门,面阔5间,进深3间。从建筑外观来看,与天王殿大同小异,但气势更为宏大。大殿屋顶全部以湛绿色的琉璃瓦复盖 ,青碧色的斗拱支撑着巨大屋顶的飞檐,3米多长悬挑而出的殿檐将整体建筑托举得神圣而又舒展 。四方倾斜屋面与两侧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三角形的墙面(亦称 “山花”),正是歇山式殿顶的最为精采的典型形式。运用青绿黄红等浓艳色彩在梁、枋、椽、天花 、斗拱、柱头等部位描绘的各种云蔓图纹(亦称“旋子彩绘”),与大面积的红墙碧瓦构成了强烈的色彩呼应与烘托,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鲜明特色。 沿着大雄宝殿向前走,即是大悲殿。大殿台基高约3尺,面阔5间,进深3间 。殿顶以青瓦铺成,呈人字形结构,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边际砌以方大薄砖博风板,近屋角处则用砖叠砌作成墀头花饰。沿四面山墙设置垂脊,脊上配有走兽和仙人等装饰。殿前是砌砖走廊。向右穿过题额为“慈航普渡”的门洞,便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向左穿过题额为“悲愿宏深”的门洞,便是弘一法师纪念堂了。庭院西东两侧还分设地藏殿与讲经堂,皆面阔3间;青瓦铺成的硬山屋顶正脊作成圆孤形曲线 ,在建筑学上称为“卷棚硬山”,使整个寺院的殿堂呈现出多样统一的效果。 此外,在殿堂、廊庑、院庭等墙壁上多设有木雕或砖雕的花窗或屏门,东西两院贯穿一气,里内空间玲珑透漏,景观环境幽邃曲折,其款式有方、圆、椭圆、多角形、瓶形、扇形等变化,为古雅庄严的寺院平添许多意趣。总之 ,大悲禅院是以古典殿堂式的建筑集群与封闭式的园林庭院结为一体的寺院 ,寺中有园,园中有寺,动静相合,静中生趣,令人联想翩跹,流连忘返。 大悲禅院的壁画艺术 大悲禅院壁画主要集中在大悲殿的三面墙壁上,计有275平方米 ,是由天津美术学院的六位专家分工绘制的。壁画内容描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降生为悉达多一直到以佛身入涅槃的一生重要活动,属于“佛传图”的范畴。其中有不少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经过曲折投影的历史事实,往往将宗教史实与神话传说杂揉在一起 。按照壁画题材,可以划分为“诞生” 、“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极乐”、“普渡”、“涅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按连环画形式绘成,作为背景式壁画在大悲殿堂中展现在观众面前。 壁画中描绘的八个方面内容,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系统地描绘出释迦牟尼一生的辉煌业绩。其主题极为突出,其风格极为鲜明。在人物刻画上,画家们没有照搬古代传统的壁画形象,也没有因袭当代寺庙佛传壁画的新作,而是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充分发挥了画家本身的主观创造精神。画家们打破了以往佛传壁画千篇一律的造型 ,有意将人物形像画得修长秀美 ,花树禽鸟的形象也极富装饰特色,甚至还巧妙运用了现代艺术惯用的夸张变形手法,使之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这就与传统佛传壁画拉开了距离,成为别开蹊径的崭新创造,从而达到了新时代壁画艺术创作的新层次和新高度,故能给观众以新鲜的艺术感受。同时又严格地承继了唐宋以来佛传壁画的构图方式,并遵循佛门法规的各种原则要求。 在壁画色彩处理上,以暗绿色为总体背景的基调,增添了和谐 、庄重和神秘的佛教气氛 。但在建筑和人物、动物的设色上又以淡赭色为主 ,从而形成了画面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也突现出景观及人物的活力与辉煌。极为可贵的是,画家们没有让整体的色调构思束缚自己,他们在刻画具体物像时,仍然是随类赋彩,丰富多样的,所以才使壁画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典雅中有热烈,在庄重中有灵动,在和谐中有对比,在神妙中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亲切感人的机趣。 此外,画家们没有驾轻就熟地采用传统的壁画颜料,而是大胆选用最新的塑料丙烯颜料,以求使色彩附着力强,经久不变,可以世代相传,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大悲殿佛传丙烯壁画”。考虑到现存大悲殿建筑年代较早,虽几经整修,但墙基墙砖基本没动,四壁潮湿,直接在墙面作画,自然难以长久。故而画家们开动脑筋,特意在距离四壁殿墙10公分处另立纤维板壁作为假壁,又在假壁上以油画布罩面。然后在画布上作壁画,既可以防潮解潮,又能使丙烯色彩不易脱落,进而保证了壁画的制作质量和色彩效果的持久牢靠。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