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山西 → 太原 → 崇善寺 → 概况 |
|
既是佛教寺庙,又是皇家祖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南角的省博物馆背后,五一南路皇庙巷,初建于唐,名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代时,才更名崇善寺。相传,这座寺庙原是隋炀帝杨广的行宫。明代洪武14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朱(木冈)为纪念其母后马皇后,在原寺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的。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齐的排列着一系列的小院落。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寺内大雄宝殿居中,面宽九间,高达30余米。清代同治3年(公元1864年),崇善寺毁于一场大火,现仅存大悲殿、山门、钟楼、东西厢房。 大悲殿是崇善寺的主要建筑,也是太原市现存最标准、最完整的明代木构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面积900多平方米,上部的重檐歇山顶,高大宏伟,结构壮美,殿身开间宽大,出檐深远,为明代宫式形制。殿顶黄绿琉璃剪边,外观富丽,前檐安有隔扇,背后装有板门,无论斗拱、梁架、瓦顶装饰,均体现了南方与北方建筑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大悲殿殿内豁敞明亮,布局整肃,从内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用宫廷中惯用的金碧彩绘,处处给人以富丽、典雅的感觉。殿内的塑像和陈设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神台中央一尊8.3米高的11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匀称,金箔覆身,光彩熠熠。她大而不悍,身姿秀丽,富于温文的女性特征,飘动的衣带,流畅的线条,感情丰富的面庞,处处表现出端庄持重的内涵美,因而这座塑像不仅是珍贵的宗教艺术品,而且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两侧分别塑有普贤、文殊菩萨立像。那座文殊菩萨立像从正面看只是三头六臂,但若加上她身后由一圈圈手臂组成的相轮上的手,就不下千臂了。更为奇特的是这尊塑像的每一只手上都托着一个金钵,每个金钵中都端坐着一个释迦佛,且每个释达佛都眉眼清晰,精塑细刻。这三尊塑像,是不可多得的明代艺术品。 大殿内的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珍藏大量宋、元、明以来各代刊印或手抄的《大藏经》,数量之多,版本之名贵,在全国是少有的。寺内保存着我国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崇宁万寿藏》又称《鼓山大藏》,前后用了三十三年时间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余卷。现仅存十七卷零十八页。《碛砂藏》是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开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完工。历经百年刻成的《碛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现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卷。除此之外,这里还一直保存着元版藏经,即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间募资刻印的《普宁藏》,现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除上述版本外,这里还有以后从其他寺院或地方移来的藏经多种。 崇善寺内珍藏的崇善寺原貌图和《释迦牟尼八十四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稿,同样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原貌图可使人们一睹当年全寺恢宏的气势,两部画稿一套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这两套摹本,是寺院焚毁前寺内环廊壁画的粉本和小样,它们是明成化十九年(1483)彩绘崇善寺长廊壁画时,为了“庸存楷式,永昭常住”而临摹在绫绢上,装裱成册的。虽经五百余年,但仍鲜艳如初,被人们称为“宝石画”。这些画不仅可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我国的绘画史等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崇善寺庭院整洁,布局严谨,现在是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每到夏日,花香馥郁,明代铁狮端座门口,迎接着游人的到来。
崇善寺,初建于唐,名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据记载,那是因为崇善寺是在原有旧寺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新修建的。崇善寺新寺的名称,从十四世纪初叶到二十世纪民国年间,一直沿用了几百年。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妻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朱元璋第三子,即晋王朱(木冈),是马氏抚养成人的。为纪念母后,朱冈请求准建崇善寺。崇善寺的修建,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动工,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成,历时八载。当年崇善寺的盛景,我们可以从一幅现仍保存在寺内的《崇善寺建筑全图》中看到。 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的。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齐的排列着一系列的小院落。它们不仅对称,而且整齐划一。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主殿和东西六宫的布局极为相似。从这幅图,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占地二百四十五亩的崇善寺,是多么的富丽堂皇,宏伟壮观。当年的崇善寺不仅外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拥有其他寺庙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它不仅是一座寺院,而且是朱家王朝的一座祖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大殿——金灵殿,就是一座没有帝座的祖庙。这在中国佛教寺院的修建中是罕见的。崇善寺既是佛教寺庙,又是皇家祖庙,因此,它享受着比一般寺庙更多的香火。在这种背景下,它渡过了自己旺盛、兴隆的时期。 我们现在看到的崇善寺,只是原来寺庙的几十分之一,仅是六大主殿中的一座——大悲殿。崇善寺的其他宏伟建筑,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大火中全都化为了灰烬。 幸免一毁的大悲殿,虽然在明成化和清嘉庆年间进行过修葺,但都是小修,大至梁架,小至门窗都未更换,基本上还是明代初修时的原物。因此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 占地仅为九百平方米的大悲殿,虽然仅是原崇善寺的几十分之一,但它却保存着崇善寺的精华,保存着价值连城的宝物。 藏经是它的第一宝。这里保存的佛教藏经,数量之多,版本之名贵,在全国是少有的。寺内保存着我国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崇宁万寿藏》又称《鼓山大藏》,前后用了三十三年时间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余卷。现仅存十七卷零十八页。《碛砂藏》是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开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完工。历经百年刻成的《碛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现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卷。除此之外,这里还一直保存着元版藏经,即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间募资刻印的《普宁藏》,现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 除上述版本外,这里还有以后从其他寺院或地方移来的藏经多种,如从太原中十万院移来的明版藏经《南藏》和从大同移来的《北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日本清置的影印藏文《大藏经》,又名《甘珠尔》等。此外还有另具特色的石刻《金刚经》拓本、金字《华严经》、《法华经》及刺血《华严经》等。正是这一些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藏经,使崇善寺在佛教寺院中占据着重要的席位。 崇善寺的第二宝,就是那两套壁画临摹本。在还没有照像和制版技术的古代,临摹复制是使历史上的名画流传后世的唯一手段。我们今天能够一睹大雄宝殿当年两掖长廊上的绘画风采,应感谢为我们留下如此珍贵摹本的先人。这两套绘画,一套是《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这两套摹本,虽经五百余年,但仍鲜艳如初,被人们称为“宝石画”。这些画不仅可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我国的绘画史等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崇善寺的第三宝,就要数那位于大悲殿正面须弥座上的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立像了。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间塑制的,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正中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其左为普贤菩萨像;其右为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像。三尊立像均高八米左右,身姿秀美,面慈目善,雍容华贵,给人可亲可敬的感觉。这三尊佛像造型奇特,雕工细腻,实为我国雕塑艺术的珍品。 崇善寺的文物宝藏很有特色,也很珍贵。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崇善寺正以它自己独特的魅力,迎接着日益增多的四方客人。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