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陕西榆林李鼎铭陵墓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陕西榆林李鼎铭陵墓概况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李鼎铭遗骨1947年从绥德义合镇迁回故乡桃花峁村麒麟山安葬,人民政府1959年为其重建陵墓。



  墓地设墓冢、纪念碑、围墙、大门,纪念碑刻有林伯渠、习仲勋的题词。1987年,对墓地复修维护、绿化;并在鼎铭小学设“李鼎铭事迹陈列室”。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huliye(狐狸烨) 2006年11月7日 21点33分 评分:10
李鼎铭:精兵简政首倡者
■人物档案■
  原名丰功,1881年生于陕西米脂县一个中农家庭,少年时在舅舅家读书学医。后考取清朝末代禀生,在本县教私塾,然后又到新办的绥德中学任教。1912年民国建立后,任米脂县米东区长,并开办小学兼任校长。1923年,任榆林道尹公署顾问、科长。1930年,又返县行医。193
5年,在家乡米东区主管治安,后担任县财政委员会主席。绥德地区并入陕甘宁边区后,于1941年当选为米脂县参议长、边区参议员和副参议长,并在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翌年,全家迁往延安。1947年春国民党军进犯延安时,他随政府机关向北转移。同年12月,在绥德县义合镇驻地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66岁。



  几十年来,随着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传遍神州,“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名字也几乎家喻户晓。这位身材矮小、面容消瘦的陕北乡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过非凡作用。他身居窑洞却心怀天下,年事虽高但始终追随潮流、努力进步的精神更是可钦可敬。


 ■在陕北长期办学、行医,为官时也以清正著称,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乡绅

 ■陕甘红军兴起时,曾一度持反共立场。抗战爆发后转变政治态度,拥护共产党的政策

 ■ 当选边区副主席后,把家产全部献给政府,毛泽东称赞他“真是开明人士”


  李鼎铭从清末考取禀生功名后,三十多年间一直在陕北办学、行医,还曾被设在榆林的道尹公署聘为顾问,当过科长。他为人正直,常出面打抱不平。他患病回乡时,曾遇到当地百姓与前来敲诈的军阀井岳秀的部下冲突并打死一个小头目,便马上赶回榆林城找那个陕北的土皇帝,说明“官逼民反”的事实,打消了军阀井岳秀派兵镇压报复的念头。一些劳苦百姓受官绅压迫受冤屈,也常常请他出面交涉。



  30年代前期,陕甘地区掀起共产党领导的“打土豪”的革命风潮,李鼎铭出于自身阶级地位及其他官绅们的影响,曾受国民党县政府委派担任过“肃反委员会”主任。不过,他思想上也有矛盾,尤其是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一些革命主张感到能够理解。尤其是对自己的次子李力果和许多学生参加共产党,李鼎铭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实行团结各阶层的新政策,对地主也转为实行减租减息,李鼎铭的政治态度有了根本转变。1939年,八路军进驻绥德专区后,一些豪绅害怕“共产”而随国民党专员逃走,李鼎铭不但不走还参加拥军活动。



  由于李鼎铭在当地有较高名望。根据中共中央建立“三三制”政权的要求,他作为开明士绅代表被选入边区政府。李鼎铭马上把米脂的房地产全部交给政府,全家迁到延安。毛泽东曾劝他应留一点家产,李鼎铭坚定地回答说“一点不留”。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真是开明人士。”此后,李鼎铭只靠边区所给的微薄的小米津贴和业余行医维持家计。



  成为边区政府领导人并自食其力后,李鼎铭的事迹成为党组织教育解放区地主士绅的生动教材。1942年,晋西北士绅参观团到了延安,李鼎铭出面接待,他根据自身感受说明共产党是诚心诚意与党外人士合作,并教育他们应努力走上自己生产劳动之路。在李鼎铭陪同和介绍下,士绅们看到边区没有乞丐、没有妓女、没有二流子、人人参加大生产的全新景象,也很受触动。他们除了对延河中有男女青年在一起游泳略有微词外,其余无不说好。


  ■看到边区群众的负担在四年间加重了15倍,忧心如焚,不顾别人劝告在参议会直言

  ■他提出“精兵简政”意见,毛泽东深为赞许并采纳


  1941年,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时,正值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除了国民党停发军饷并通过封锁断绝了国内外捐助通道的原因外,脱产人员超出群众负担能力也是重要原因。当时,边区人口不过150万,且土地贫瘠,百姓余粮很少。1937年,边区脱产的党政军人员不过1.4万,其中部队只9000人,而且还能从关中的国统区领饷买粮和物来供应。这一年,仅征收公粮2000吨,平均每个老百姓负担不过1公斤多,是国内征粮最低的区域。后来,因形势紧张边区增加部队,到1941年,脱产人员达7.3万,又断了外援,完全靠老百姓供养,被迫征收了公粮3万吨,是四年前的15倍。虽然所征数仍只占总产量的14%,低于国统区,却已使许多群众感到口粮不足。李鼎铭对此忧心如焚,到延安参加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时便坦率地提出意见。



  李鼎铭鉴于以往所读史籍和陕北民情,认为历代的冗兵冗官现象都是致困之源,在小组讨论中便主张裁减军队和政府机构。当时,正值日蒋对边区实施双重威胁之际,有人马上批驳这一意见,甚至上纲说会把鬼子引来。身边的士绅代表也劝他不要出言招祸。性情耿直的李鼎铭却说自己出于诚意,不怕出言招祸,还联合其他十名参议员提出了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



  看到这一提案后,有人联系李鼎铭本人的成分,认为他是别有用心。毛泽东却说不管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他的办。李鼎铭发言后,毛泽东带头鼓掌,并走到台前说,抗战初期采取精兵主义当然是不对的,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的大机关和不精干的部队不适合今天的战争环境。由于有毛泽东的称赞,李鼎铭的意见不仅得到采纳,他本人在这次会上还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后来又继续当选,一直担任到去世。



  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推广了精兵简政的政策后,经济状况很快得到好转。陕甘宁边区的政府人员精简了三分之一,军队和机关学校又开展了大生产,连毛泽东等领导人都分配种地缴粮定额,周恩来也参加纺纱。此时,李鼎铭已年过六十,政府不让他干体力活。他却经常下乡,提倡多种洋芋并推广养蚕,使农民以多种经营改善了生活。


  ■毛泽东患风湿性关节炎时经他治疗很快见效,并称赞他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意见

  ■ 将在国统区的长子叫回来做事,国民党进攻边区时宣布“决心与共产党患难与共”


  李鼎铭从少年起便学中医,他到延安任职时,当时城内的医生基本都是投奔到解放区的西医。因受国民党政府在医务界一味崇洋的影响,大都对中医持鄙视和反对态度。李鼎铭到毛泽东住处汇报工作之余,二人也谈起医务界的这一情况。毛主席说自己在长征中患下风湿性关节炎,吃多少西药仍不见效。李鼎铭把过脉后,说吃四副中药就好了。中药送到杨家岭后,中央机关的医生反对他服用,毛泽东却坚持把药吃了。结果疼痛消失,胳膊活动自如。随后,毛泽东又请李鼎铭为自己医治胃病,并在诊治中询问对边区医学发展的意见。李鼎铭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中西医各有长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求得进步。毛泽东对此深表赞许。经毛泽东建议,边区中医研究会成立,李鼎铭还兼任了中医训练班主任。



  担任了边区政府的领导人后,李鼎铭希望在国统区任职的长子能够回来。然而,在边区被包围的情况下很不容易。边区政府采取了办法,终于使他的长子全家通过封锁线回到陕北。国民党准备进攻边区时,他在大会上激动地说:“我年虽六旬,已决心同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1947年春从延安撤退时,他时而拄棍,时而骑毛驴,随机关的同志们在山间跋涉。许多年轻人看了都肃然起敬。因辗转颠簸和战时条件艰苦,同年末,他突然病逝。毛泽东和边区政府都送了挽词,米脂县桃镇小学也被命名为“鼎铭学校”,以资永远的纪念。


  ■一个陕北山沟里的乡绅,却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著作和马克思的《资本论》,最后转为信仰共产主义


  陕北高原自明清以来因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破坏,成为国内最贫困落后和封闭的区域之一。这里的许多有识者却出于特有的文化底蕴,仍努力追求真理和向往新思想,李鼎铭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由于幼时家中有过生活困苦的经历,李鼎铭外出考学和任职又接触到一些带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因此,在辛亥革命时便同情孙中山等领导的革命,在米脂县率先提倡妇女放足、男人剪辫子并开办新学。民国后的近三十年间,他目睹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黑暗和民间的痛苦,失望之余几次弃职从医。李鼎铭对红军也采取过对立态度。后来,真正接触和了解到共产党的主张,并看到八路军这样一支“天下少有的军队”后,由从感性教育转为进行理论思考。他在米脂和延安时,认真研读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认定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不合理。因此,自愿放弃家产,在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后又坚决表示支持。他还结合在边区实施新民主主义政治的体会,认定将来还应向社会主义发展,并在一次大会上发自内心地喊出:“中国将来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



  历史证明,代表封建土地制度的中国乡村的豪绅地主是民主革命的阻力,然而士绅中的某些个人经过先进思想的影响,仍然可以站到革命阵营来。


 
→回复

邻近景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碑林
西安半坡遗址
陕西历史博物馆
华山
关中八景
南宫山
化觉巷清真大寺
华清池
大雁塔
黄河壶口瀑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