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首崖下去不远,就可到达石门涧。
石门涧瀑布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最早录入史册的。两千多年前的《后汉书地理》中就有记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存焉”。
石门涧面对峰崖,隔涧箕立,结成危楼险阙。最窄处的“小石门”,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游人入“门”须侧身才能通过。峪谷间,高崖悬流成瀑,深谷积水成湖。潜隐湖底的杂乱怪石与兀立溪涧的巨岩,沿涧巧布,成为“石台”,最大的一块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数十人,石上携有“石门涧”三个大字。
过大磐石,峡谷更加险仄,如剑插天尺,争雄竞秀。在这大断层中,桅杆峰与童子崖从涧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拥,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峦,几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汉,下临绝涧。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惊耳惊目心魄,纵有鬼斧神功,也难劈此胜景。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游客) |
2005年9月7日 17点51分 |
评分:0 |
石门涧瀑布,位于天池山与铁船峰之间,它是庐山瀑布群中最早被录入史册的古泉。2000多年前的《后汉地理志》中记载道:"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亦有记载:"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耸,其状若门。"又据《桑纪》云:"石门者,天池、铁船二山,并峙如门也。"看来石门涧瀑布的发现,要比三叠泉瀑布早好多年。 游人若从山下前往石门涧瀑布,可由东林寺沿公路西行约3华里到赛阳桥,再从小道折向庐山水电厂二级发电站,然后顺山涧探路前行,便可抵石门涧瀑布。另一路线是从山顶龙首崖至清凉台下行,缘当年徐霞客穿涧登山的百丈梯险道攀崖而下,亦可抵达石门涧瀑布。 游人从山麓之文殊寺旧址处,便可抬头望见一幅雄奇图画:一边铁船峰,迭壁千仞;一边天池山,削崖万丈,两峰并峙如门,石门涧瀑布如深涧中一匹白马,奔腾破门二处,声震数里之外。 然而要沿涧谷走到石门涧瀑布,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从涧谷上攀,山势渐险,一路多巨石挡道,时上时下,时走时爬,没有一定的体力,大概是难以通过。尤其是到石门坎时,那两崖之间仅存一条细细的缝隙,游客侧身方能通过。 而一旦通过石门坎,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外一幅奇美的景象:这里清泉奏乐,山花怒放,高山之下有积水湖,湖底乱石纷杂,阳光映照下,波动影移,仿佛一条条摆尾摇动的游鱼。湖边有"钓鱼崖"送礼,钓鱼崖旁又有一块巨大的盘石,石上有"石门涧"三个大字,这里相传是东林寺僧侣送龙饭中途息憩的地方。当年慧远和尚游览石门涧瀑布时,亦常在此地稍坐,静观山色瀑景之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涉涧寻访慧远之遗迹时,亦登临此大盘石,并作一首咏石门涧的五言诗。诗曰: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 云复莓苔封,苍然无处觅, 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 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从钓鱼崖再登山而上,道路越走越崎岖不平,好不容易攀上一悬崖绝壁,哪想到峡谷变得更加险P66。这里是庐山的西南大断层经过处,峡谷深达几百米,而两边奇峰迭宕,壁削千仞。桅杆峰与童子崖如剑插天而立,使人感到前途有奇瀑,道路太艰难,游人鼓足劲越过桅杆峰和童子崖后,方见一条阔30余米的白练,翻崖飘落,坠入碧龙潭中。此时再观石门涧瀑布,那团团腾起的烟雾,在阳光里形成一道道若隐若现的七彩霓虹,更为奇壮的石门涧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秀色。若游人再走近瀑布,从下而上仰视石门涧瀑布,其状似玉龙从天而降,喷吐着阵阵烟雾,万千银珠,打得由人满身潮湿,双眼难睁,只是一片迷蒙浑沌;瀑布击石发出的轰轰声响,又如雷鸣过顶,让人听之惊心动魄。翘首仰望,四周万仞石城,壁垒深严,再看天池山,巉岩万状,龙首崖,亦非苍龙昂首,而是飞向苍穹。文殊岩奇松倒悬,蔚为奇观。 石门涧瀑布的奇壮景观,吸引了无数诗人来赋诗歌咏。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用"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来形容石门涧瀑布。袁枚则在观瀑后,写下了"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费笙匏"、"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等诗句,来赞美石门涧瀑布。 由于石门涧瀑布发现较早,有些人认为它可算是庐山的第一瀑,并赞之为庐山瀑布群中的最佳者,看来亦不无道理。
→回复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
2005年10月21日 17点01分 |
评分:10 |
石门涧因有天池山、铁船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终年垂落而得名。位于庐山由西麓,素称庐山西门。整个景区“山水含清晖”,“雄、秀、险、奇’’浑然一体,刚柔相济,幽深雅致,风貌原始,别具一格,格外迷人韵味,故有“匡庐绝胜”、“山水绝胜”、“石门冠天下、涧景醉游人”之誉。它确实是一个“地质变化、自然造化、生物进化、历史文化、环境美化、空气净化”的大观园。 (一)重山叠翠,群峰多姿。 举目四望,周围都是重重叠叠的山峰,铮铮比肩,争雄竞秀,逶迤成一道弧形的城堞。一座座山峰形态各异,有的象倚天宝剑,有的象盛开的青莲,有的象孔雀开屏,有的象布达拉宫,群峰相连如同光彩夺目的宝珠大项链,令人动情,人见人爱。 现在的庐I山,在远古时期并不是山,大约九亿年前,庐山及周围地区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多次地壳活动,庐山才从海底慢慢上升起来,所以地貌景观奇特,地质内涵丰富多彩。它属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约120万到24万年前才形成这种“褶皱”型和“地垒式断块山”。第四纪冰川这个扭转乾坤的大自然雕刻家,为石门涧创造了许多巧夺天功的艺术珍品。黄龙冰斗,窄口下悬崖,挟带着岩石的冰体,沿谷地面流,从而产生石门涧、U形谷、冰门槛。在冰雪和冰川的创蚀作用下,形成屯集冰雪的洼地场所即冰川盘谷。铁船、天池二峰陡峭入云的峭壁是冰川巨大压力而铸造的冰坡、冰溜面遗迹。这谓之大石门。此外,“讲经台”处的小石门,U形谷口的外石门,也是冰川运动的产物。石门涧的冰川羊背石、冰川条痕,冰川擦槽、冰川擦口、冰川终碛垅等等遗迹都可见。 由赛阳桥,进入石门峡谷,涧谷越上越狭,山势越高越险。一路上,峰俯峦斜,势若危楼险阙,直逼涧谷。削壁千仞的铁船峰壁几乎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汉,下临绝涧。叠翠映天外,流云轻雾起。人在石门中,如人层烟里。有人说:“石门涧是庐山的一块瑰宝。它既有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华山之险。不到石门涧,难识庐山面”。 (二)水之源委,众泉之宗 石门涧上连天池、九奇、大林、上霄诸峰。《庐山志》载:“将军河之水,西北流人于石门涧”;“长冲在弥陀庵迤东牯牛岭下,有数十泓泉出铁船峰东人石门涧”;“九奇峰之水分数道北下,与长冲诸水合而出石门涧”;“上霄峰之水,其一支迳铁船峰西北与石门涧水合”;“金竹坪有水,北流迳神龙宫人石门涧”;“大林峰后,水迳下大林北行,与石门涧水会”;“含鄱北水,北流迳神龙宫,人石门涧”;“圣治峰东北有三山涧,三山涧水源于松光岭,流迳圣治峰西行,与石门涧水合”;“松光岭西北为乌龙潭,其中迳分水岭,西北流与石门涧水合”,“庐山之阴,山水之最胜者,曰石门涧,涧水上承将军河、天池山、上霄峰之泉,而汇于龙潭,远公《石门诗序》所谓会三泉之水也”;“文殊寺南,天池、铁船二山并峙如门,水至此,出峡与上霄之水合北流,迳落柁山前过陶家埠,汇于鹤问湖,自龙开河以达江,此水之源委也”。石门涧“吐源渡远,为众泉之归”,“众泉之宗”,是庐山西部—‘条最长、最宽、气势最大的溪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解决庐山用电,国家在神龙宫上边筑起40多米高的大坝蓄水发电,瀑布优势相对减弱。但由于水源广,加之庐山全年阴雨天占55%,年均降雨量为1833.5毫米,最高年份降水量高达3362.6毫米,特别是3—9月降雨量一般月均在150毫米左右,因此石门瀑布水,终年不涸,非常可观,如稍有集中降雨,就会出现海啸涛鸣,长空惊雷。 积石沿涧,高高低低,瀑布流泻,形成了数不清的涓涓流泉,似吐珠泻玉,银梭织锦,跃若龙蛇,袅袅坠渊;水潭、水池、水凼,清沏如镜,景物尽异,各领风骚,迷人倾倒。连小朋友都想吻一吻它,与它嬉戏逗乐。 (三)植物繁多,动物丰富。 植物是块调色板,它把石门涧的山色,调配得苍翠、秀丽、斑斓。由于这里地形复杂,雨量充沛,水热条件俱佳,使石门涧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不同植被类型又构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庐山属亚热带地区,反映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则显示出从暖温带到亚热带森林逐渐过渡的基本状态,具有五大特征:种类组成丰富;地理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热带科属较多;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目前,庐山植物品种有3400余种。这些植物,隶属于211科,973属,其中裸子植物只有9科34属,被子植物却占有明显绝对的优势,达167科934属,蕨类植物35科75属,从而显示出中国第三纪植被组成的特点。庐山区域内的植物种类中,有60%以上在石门涧有分布,并且有属于第三纪以来的古老孑遗植物,如香果树、大血藤、牛鼻栓、长年壮、八角莲、杜仲、紫树等珍贵品种。石门涧的苔藓有30余科、100余种,其中“石耳”已是驰名中外的庐山特产——珍贵食品。木本和草本天然花卉很多,一年四季天天有花看,在严寒的冬天,尽管冰雪压枝头,但茶花仍然鲜艳异彩显风流,人春后的深红、浅红、淡青、紫红、微白等多种色彩的杜鹃花,从山脚开到山顶,争妍斗艳,芬芳迷人。 石门涧的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生态环境优越,为昆虫、鸟类、兽类的繁殖与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昆虫是花粉的传播者,绝大多数开花的植物,恰恰正是紧紧依赖于兴旺的昆虫而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又正是这一相互依存关系的维持,从而平衡了生态。庐山的昆虫有28目、163科、 2000余种。庐山带状地形,石门涧在庐山中部,据专家普查,目前昆虫有20目、100余科、1000余种,其中蝶类就有几十种,如凤蝶、蛱蝶、蓝边蝶、黑幔蝶、花黄蝶、蛇眼蝶、粉蝶等。这里的蛱蝶色彩特别鲜艳,可谓是“蝶中美人”。 生物的生存是生态演化的产物。在生存竞争的协调进化中,石门涧的鸟类则显得异常活跃,表现了它特有风采。山斑 鸠、四声杜鹃在明媚的春天呜叫,给客人增添旅游中的愉悦;大山雀、燕雀在夏日早晨的噪声,能把人从梦中唤醒;粉红山椒鸟、红尾水鸟,不时在山泉边跃动着双翅,展示着妖美;林鹬,暗绿绣眼的身影,往往会蓦然在人们眼帘掠过;还有白头翁、叼鱼郎、竹鸡、山鸡、黄莺、夜莺、猫头鹰、鹊雀、乌鸦等数十种,它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善于在不同的季节、或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来逍遥地表现自己,或放声歌喉,或凌空起舞,或表演迷藏,也有习惯于沉默思考。 有水方为涧,山高水也高。石门涧虽有山洪瀑发冲击,但溪水长流不竭,正因如此,常期养成习性的“三石”(石鸡、石鱼、石蟹)则与这清彻如镜溪水结了缘,“安了家”,这“三石”过去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的补品。可是现在则变成了景区的保护对象——观赏晶。 石门涧多年没发现过老虎之类的猛兽,但猴子、野猪、红毛狗、穿山甲、黄鼠狼、鹰咀龟、獐、兔、刺猬等仍时有出现。 (四)天然雕琢,石相绝妙。 石乃造化至物。石系山之骨。山因石而雄,水因石而清,洞因石而奇,谷因石而幽。石门涧集石峰、石崖、石门、石洞、石谷、石盘、石台、石钟、石相等于一区,形成石的世界,自成一趣。其石之大,大于高楼大厦;其石之怪,怪于天外来客,与山体无连的凌空耸立在峰顶、峰腰、峰沿;其石之奇,奇于鬼斧神工的天然艺术雕琢成千姿百态的石相群。晋代名僧慧远对石门涧的石曾颂之“文石发彩,蔚然光目”。 特殊的石壁。仙步峰石壁临涧,从谷底到峰顶如同向内倾斜欲倒的险峻陡墙,墙体块石虽吡牙咧嘴,但却又彼此衔接互相支撑着。边走边看,如同观赏万花筒中的图像,石像还随着人们步行移动而变化。社会生活经历越丰富、想象力越强的人,就越能捕捉到更多的石相。天池山石壁陡峭,它如同层层厚厚的大饼叠起,每层叠缝由于飞尘飞籽的侵入而长成了灌木林,灌木有高有低、有疏有密,那裸露的高大石壁,竟被灌木丛把它化装成千姿百态的京剧脸谱图。有位画家说:“这是老天爷的妙笔生辉”。铁船峰峰壁是“匡庐一绝”,其之高、之大、之奇、之美真令游人乍舌,其特奇的诸多巨型石相稀罕得难以令人置信。 幽雅的石涧。从U形谷出口到白龙潭,全长1999米,谷底最宽处70米,最窄处22米,平均约31米,总面积为61969平方米。整个涧全铺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愉悦神怡。这些石头,有的群体相聚,有的独树一帜;有的方方圆圆,有的长长短短;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横七竖八;有的巨如楼房,有的细小如卵;有的上大下小,有的下大上小……真是玲珑剔透,多彩多姿。 神奇的石相。石蕴含着大自然的精华之奥秒,石也包容着生命原本之气质,它既滋养了人类,又美化、艺化服务于人间。石门涧的峰石、壁石、岩石、涧石好像富有妙不可测的灵气,与人、与兽、与禽、与物结有不解之缘。这些石,在经受亿万年的酷暑严寒,风霜雨雪的侵蚀拷打的磨砺,终于把自己修练成不同物体的化身。目前已被发现的有慧远禅师、毛泽东、大白金星、石门大佛、北京猿人、迎宾寿星、观音送子等24尊人物石相;有龙、虎、象、龟、蛇、狐狸、熊猫、骆驼、海豚、孔雀、天狗、猩猩、猴子等 20多种动物石相;有石垒经书、布达拉宫,仙人脱靴、铁船启航、僧师浴盆、岳飞隐棺、三道石门等10多项物体石相。石相都神气活现,栩栩如生,体长小者几米、大的儿十米乃至上百米,实乃慧远诗所云:“神仙同化物”。如此庞大石相群于一域,真可堪称“天然石雕博物园”。 (五)气侯怡人,异彩奇观。 庐山位于北纬29度25分——29度40分,东经115度52分—116度04分,属亚热带湿润山地气侯。石门涧是铁船、天池两个主峰峡峙地带,海拔每分别为950米和900米。峰的上部年平均气温为11.4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2.6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4度;山峰的下部即涧内,一般比上边温差3—5度,其气侯特征是:夏无酷暑,冬少严寒,秋季晴朗,春雨较多。这里的春天,有时既可看到一片北国风光的冰雪世界,又可同时看到遍布花团锦簇的江南烟色。通俗一点说,夏天如在这里住宿要盖薄被或毯子。石门涧,炎夏季节,凉爽宜人,冬有冰雪,却不苦寒;春时多雾如梦,秋则天高气爽;可谓冬暖夏凉,春媚秋爽。由于有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环境,因而会形成云雾、海市、宝光、佛灯、冰雪等特有奇观。 1、云雾 云和雾,都是由浮游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或小水滴组成的,缭绕在地面的水滴为雾,浮动在空气中的水滴为云。整个庐山江湖环绕,植被率高,年降雨量大。云雾“喜欢走山谷”,石门涧峰峦林立,峡谷纵横,正是云雾最佳滋生的天然条件,一年中有一半多的天数有云雾,是庐山最著名的“云雾窟”。古时就有“虎溪桥边月,石门涧中云”之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庐山“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 石门涧的云雾,来时波涛风涌,去时变幻莫测;浓时如帷幕遮住万般秀色,稀时似轻纱随妙女舞姿变换而飘动。世间只闻风有声,雨有声,可石门涧的雾也有声;世间只见山有色,水有色,而石门涧的雾也有色。因此,这里是观赏奇幻云雾的最佳景点。 清朝名诗人张维屏的《天池看云记》:“天池为庐山之北最高处……坐崖石上,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其光如银,其阔如海,薄或如絮,厚或如毡,动或如烟,静或如练;反照倒映,倏而紫翠,倏而青红,滔滔滚滚,蓊蓊蓬蓬。忽有物焉,若隐若现,知为拔地之高峰;忽有迹焉,若疏若密,知为参天之乔松,瑷毁誓煜,参谭丰融,如五彩之错综,如五金之销熔;纷难拟其名状,羌无得而形容。俄焉飘飘随风,莫知东西;变灭如虹,莫知始终”。他经过“自卯至申”十个小时的观察,把石门涧云海的动感、质感和气势,可以说是描述得淋漓尽致。 云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云雾受热力和动力影响而不断运动。高低不同的云层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峦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海上孤岛。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秀色绚丽。特别是雨后夕阳,如同燃烧的火球在银涛雪浪上翻飞,把层层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荡漾,好象九天仙女手持彩练,当空挥舞;又如万朵芙蓉,频频绽放。云山艳雪,红装素裹,沦海银波,鎏金溢彩。 石门涧,云景的极大魅力,不知诱惑着多少乐山乐水之士要为此一睹为快。清朝墨客舒天香,观云雾“百日不厌”,他于天池观云竟动情到“欲绝粒而餐云,欲幞被而眠云,欲编竹而巢云,欲倚瑟而看云,欲扫迹以栖云,欲禁寒以衣云,欲负耒以犁云,欲种玉以生云,欲为山以兴云,倘作霖以济物,则幡然以行云”,故人称其为“云痴”。他观云写的《天池赋》其中有这样一段:“则见翠峰新沐,碧空如洗,岩下白云,纷纷徐起,皎若凝脂,皓如堆絮,宝日映之,晶莹化水。虽渤懈之银涛,犹嫌不静,即昆仑之艳雪,亦难相拟。其始生之云,则由淡而浓,姗姗而来,曳裾搔鬓,顾我徘徊……我为云歌,云为我舞,忽摄娜以弄姿,复逡巡而却顾,待舒纨而障面,又凌波而微步”。他认为石门涧的云雾景观:“动如烟,静如练,轻如絮,厚如毯,软如绵,阔如海,白如雪,光如银,朦胧,神秘,飘逸,妩媚”。如此酣畅淋漓抒情,绮丽高远想像,细微深邃观察,出神人化描写,确实体现了作者“有心携得云归去,把与山妻作被眠”,“爱云如性命”。 2、海市 海市蜃景在海洋和沙漠看到,不足为奇,但在大陆山地出现,却是罕见。石门涧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就不止一次出现过海市蜃景。 清朝做过进士、社部尚书的李宗肪,于道光五年(1825)九月间,由南昌回北京路过九江,赴天池游,就极其意外地看到了海市蜃景,他在《游庐山天池记》中这样写了:“……俄松籁发,天风聚下穴(指石门涧),云如水中盘涡旋涌,谷底四旁穿互,化积絮为太湖石,千户万牖窈窕于虚空间。其石穴之杪云尽处,日脚射之,则有见亭一角者,楼半窗者,塔三五级者,江之帆一两叶者;湖之舟数十舵者,崖之红叶千百树者,使人目瞠神耸而不得暇”。这就是对当时所见海市蜃景的描述。作者把这奇观告诉和尚,僧曰:“是寻常耳,曷足怪?”由此可见还不足为奇。 海市的成因,是由地蒸气、湖中水气先起作用,同时空气相对湿度大,风推动上爬达到一定饱和以后,形成了层积云,加上云的顶端又自下而上一个逆湿层,而山区的逆温在日出之前表现得尤为明显,再因逆温层下面空气密度大,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介质而传播路径发出向上弯曲,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透光云层,这样就出现了海市蜃景。 3、宝光 “宝光”,为高山地云雾中出现的一种光学现象,因其彩色光环放光犹似宝石放光一样,故称之为宝光。其形环绕两圈红绿橙蓝紫的五色光环,象菩萨头上的“佛光”,所以一般又称“佛光”。 登天池,看石门涧佛光,通常出现在浓雾弥漫着天空弱阳的情况下,人与附近影物具在光环之内,同时屏幕影子反映人的举动,而影子外围光环,烨烨生辉,闪闪耀眼,真是一下幻成灵境,被涂上神色的佛光。在高山上只要具备云雾这个首要条件,有时便可形成。因此,当石门涧出现较大而稳定的云雾弥漫时,又巧落于一条线上,人在中间,背向太阳而立,角度恰逢适处,阳光通过云雾产生折射作用,便会顷刻反映一圈圈彩色的光环。但如此异景一瞬即逝,必须善于掌握时机,而且要很快选择准角度,方可得到大饱眼福的享受。 据作者程刚、程世烈报道:1996年10月底的一天下午2时 40分,石门涧的游客,即看到身边的文笔峰上空五彩缤纷云雾,逐渐变化成一个园形光环,环中隐约可见有一人双腿盘坐,双手合掌于胸前,环外五彩霞熠熠放光,景观奇异,令人惊叹!此景持续了约一分钟左右之后,即渐渐散去。有位游客(九江石化总/的工作人员),一连抢拍了近10张照片。以上内容刊登于《九江日报》,题目是《庐山石门涧上空出现奇异光环》。 4、佛灯 在月隐星明之夜,石门涧的空谷中有时会突然出现十数百点荧荧火光,火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东忽西,宛若过路的神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被称为“天池佛灯”。这是庐山的千古之谜。 宋朝学者、诗人王庭跬,在政和七年(1117)十月八日,与聂名世二人游至天池,即巧遇佛灯,其《游庐山记》中写道:“是夜,礼文殊于瑞光亭。拜未起,而灯光灿发于栏楣之外,大小几百余灯,明灭合散不常。僧指示曰:‘此圣灯也’。予不能致诘,窃意名山蕴灵,必有神物欲示其异,以惊众而然耶。抑草木竹石之自有光怪而为此耶?或谓:‘唐会昌中,二僧藏金像于锦绣谷,恐其祥光腾溢而出。’此谈几近欤!寺有贮云庵,又在绝危峦顶。峭发壁立数百千仞,吐云气而薄星辰者,皆出乎衽席之近。”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日与友人同游石门涧,夜宿天池,有幸看到佛灯,随即赋诗: 斯须暮云合,白日无余辉。 金波从地涌,宝焰穿林飞。 僧言自雄夸,俗骇无因依。 安知本地灵,发现随天机。 明朝理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游庐山住天池也亲眼见到了佛灯,并特写诗一首《文殊台夜观佛灯》: 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 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清朝学者黄宗义,对石门涧的这种佛灯现象曾作过研究分析,其在《匡庐游录》中作了这样记述:“文殊亭……下临幽谷,游者祈请佛灯,以为故事。东坡《五咏》之‘圣灯’即此也。言佛光者既谬。东坡诗‘石宝有金丹,山神不知秘’,则以为丹光。朱子诗:‘始信地灵资物化,金膏随处发明光’则以为宝光。王庭鞋或谓‘会昌中,藏金像于锦绣谷,恐其祥光溢出,此说或近欤’,则又兼佛光、宝光而言之。然予家姚江凰山之上,每交春夏,侯物勃郁,无风下视平野,灯火匝地,闪烁往来,钟声一动,忽然敛灭,风土谓之‘神灯’。问之习于庐山者,圣灯之见,亦多得于勃郁之时,而考朱子之见在四月,益公、庭挂皆在十月,则颇与姚江异侯。盖草木水土皆有光华,非勃郁,则气不聚,目光与众光高下相等,则为众光所夺亦不可见。故须凭高视之。圣灯岩下,群山包裹如深井,其气易聚,故为游者所常遇。昼则如野马,夜则为圣灯,同此物也。” . 石门涧“佛灯”现象,在1996年、1998年仍有发现。对此生源,神者有之,科学解释者亦有之。有的说是天上星星反射在云层的影映。 5、冰雪 冰雪,也是石门景观特色之一。从“霜降”到“春风”,都可能出现冰雪天气。从“小雪”至“雨水”的这百日左右的时间里,更容易见到冰雪景观。 北风劲吹,温度骤降,雾雨潆潆时,雪花也往往伴之而来。开始是冰雨点点,接踵而至的便是冰雪撒落,后来就是银花飞舞,鹅毛密集涌潮。这种变异降水,有时一天之内,有时几十分钟之内相继发生,这也是大自然在石门涧的“艺术表演”,它能给游人助兴。 石门涧年年都会多次出现铺天盖地的大雪,有时积雪厚达五六十公分甚至更甚,处处白雪皑皑,天地相融合一,如同海洋迷宫;雪后放晴,日照大地,石门涧完全变成了琉璃世界,银光耀眼夺目,如临坠人仙境;于由山峰,岩石、树林各处的位置不同和自身原本形态的差异,因而披上银色盛装之后,则就形成雪人、雪兽、雪禽、雪柱、雪窖等物体图像,千姿百态,令人悦目。 雨淞导致冰凌洒洒,使石门涧出现千岩琉璃,万树晶莹的奇妙境界。雾淞垂荡,凝结枝头,只见满山株株“玉菊”,棵棵“梨花”。悬岩绝壁之间,挂落各式冰柱,有的似利剑银刀,有的似珠帘高挂。在冰凌与泉水并垂之处,巨大的帷幕中“喷雪奔雷”,恰似“玉龙”在水晶宫中欢乐嬉戏。 美不胜收的石门涧冰雪景观,为历代文人墨客倍加欣赏。古人诗咏:“半天风雪半天晴,含翠青山矗玉屏。沸沸松涛潺曲淌,珊珊竹韵耍新亭。虽无瘦骨梅花雪,却有凌云宝树青。远挹匡庐山香色,芙蓉削出两峰明”。 (六)名人荟萃,千古文化。 从时空的角度来审视石门涧,其文化底蕴很深,有据可鉴的有“三个历史之最”,具体说: 一是瀑布最早载入史册。庐山东南西北均有瀑布,由于石门涧瀑布最为壮观,因此,它被最早载人史册。两千多年前,后汉书《地理诘》中载到:“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 二是庐山景区最早游踪不绝。在庐山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出现旅游概念的时代,石门涧就有了旅游。东晋时期,特别是在太元六年慧远大师到此佛法后,游人更加活跃,石门涧的名声不断扩大。慧远大师也是由于在石门涧有五年佛法基础,才开始组织兴建东林寺。把“净土宗”弘扬到国内外。 三是《游记》最早诞生在此。东晋隆安四年(400)仲夏,慧远率领弟子三十余人游石门涧,从东林寺出发“拂衣晨征”,到石门涧后,整天“群情奔悦,瞩览无厌”,直到“太阳告夕”方归。弟子们兴奋得纷纷吟诗作赋。慧远也写了诗,并为大家的诗作写了“序”,即《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这《序》实际上是一篇山水游记,其手法采取了分类描绘,把石门涧景物先融贯于胸,然后分别绘出山、水、石、树之状,宛如一幅幅画图,把石门涧奇景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描绘手法,是我国山水游记中的第一篇绝作,对我国山水散文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在慧远弘扬佛法的影响下,石门涧形成了佛教文化胜地。据有关史书记载,在石门涧风景旅游区范围内,先后建有:龙泉精舍、石门精舍、文殊精舍、中林寺、智林寺、报国寺、大成寺、尊胜庵、锦涧庵、锦绣庵、铁云庵、蓬龙庵、黄云观等。此外,在清凉台下的古道边还有庙城。这些年代久远的建筑,由于种种原因, 已经荡然无存,但它的场地、基脚、残墙、瓦砾、古僧塔等遗迹则仍然存在。并且有石门涧、天阙、石门第一关、铁云垛、铁云山铭、天池草堂、印心池、问月台、宜善最乐等一大批古代摩岩石刻。 极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加上东晋时期慧远、陶渊明、陆修静、谢灵运、鲍照等名人捷足先登的文化喧染影响,使得后来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热衷荟萃石门,游历乐此不疲。唐朝的张九龄、李白、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郑谷;宋朝的范仲淹、岳飞、朱熹、苏轼、赵师秀、元好问;元朝的李洞;明朝的李时勉、林俊、王守仁、袁宏道、王思任、曾学俭、徐霞客;清朝的黄宗义、查慎行、吴阐思、闵麟嗣、吴世杰;民国的吴宗慈等,都为一睹石门涧为快,并无限深情的发出感叹,把抒以豪情,炽灼赞美,跃然笔端,以游记、游录、纪游、随记、笔记、日记、诗词等文体表述出来。目前初步搜集到历史名人撰写有关石门涧的诗词有200余首。 (九)条件优越 交通便捷 石门涧不仅自然景观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人文景观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而且还具有旅游活动的较大规模和诸多优越的条件。综合起来看,有如下“六大特点”: 第一,旅游场地开阔。直向,从景区大园门起到景区中心线的终点止,全长3000余米;横向,从井罐峰到天池上山中部,有 2000余米。整个景区面积近六千亩,森林盖覆,生态原始。在这里玩两个小时可以,玩上两天仍有尽兴之处。 第二,旅游品牌较多。进入石门涧,可以山水观赏游,森林生态游,冰川地质游,登峰探险游,坐吊空中游,冲浪水上游,锦绣娱乐游,历史文化游,别墅休闲游,山庄购物游,游客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身体状况来考虑选择。 第三,旅游景观密集。整个景区内的景点布局是密集型的,移步换景,步步有景,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根据自然区位特点和历史文化特征,石门涧景区划分成12个处,每个处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都是丰富多彩的,能给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 第四,旅游线路科学。东西南北中,都有步道通。沿着步道游,不要返回头。人园门至冰门槛,经观云亭、石门第一关、庙城、清凉台、攀铁船峰、下情人谷、游谢灵运草堂、情人园、会仙阁、讲经台、双龙潭瀑布,上悬索桥,乘缆车到芦林湖;游庐山悬索桥先登铁船峰,则可从情人谷下,游谢灵运草堂、情人园、会仙阁、龙泉精舍、涧水滩、铁壁胜境、双龙潭瀑布、清凉台、石门第一关、冰门槛,下到锦绣乐园乘车。这样游都是一日行程。 第五,旅游边境特佳。石门涧处在庐山腹地,上有与石门涧相连的悬索桥、大天池、龙首岩、黄龙潭、三宝树等景点;下边离石门涧仅几公里之内,就有东林寺、西林寺、化城寺、白居易草堂、陶渊明墓(馆、祠)、岳飞母墓、岳飞夫人墓和狮子溶洞等高晶位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第六,旅游交通便捷。从山下入园门,游完石门涧,即可在悬索桥头,乘兴龙索道缆车,几分钟到达庐山电站大坝、庐山博物馆、黄龙寺、芦林宾馆;若从山下返回,终日有环山旅游豪华中巴车开往九江。从石门涧到105国道2公里,上昌九高速公路 4公里,到庐山火车站7公里,到九江12公里,到九江飞机场20公里。四通八达,非常便捷。 来源于:http://www.lssmj.com/news/6174943.htm
→回复
lssmj(庐山石门涧) |
2005年10月20日 11点36分 |
评分:0 |
石门涧位于庐山西麓、素称庐山西大门。因天池山、铁船锋对峙如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景区面积六百公顷、景观百余处。集“雄、险、奇、特、秀”于一体,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有“匡庐绝胜”、“山水绝胜”之美誉。古誉庐山第一景。 山因人重,景借名传。早在1600年前,这里就游踪不绝。东晋隆安4年,名僧慧远在此筑“龙泉精舍”,率儒、释、道、18高贤常游于此,传经布道,使之成为净士宗的发源地。其写下的〈游石门诗并序〉,开了我国山水游记的先河。此后李白、白居易、谢灵运、徐霞客等历代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都为之相陟,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与摩崖石刻,文化底蕴深邃丰厚。 千年景区、新姿勃发。经过几年的建设,景区已辟有情人园、会仙园、三希苑等12个各俱特色的新园区;修复了龙泉精舍、慧远讲经台、谢灵运草堂、开慧泉、会仙阁等名胜古迹;新建了千尊玉佛殿、王西林中国画艺术馆、章志远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杜宣亭、三妙亭等一批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增设了高空溜索(空中飞渡)、绝壁攀岩、登峰探险、冲浪、篝火、野炊等极具刺激性、吸引力的游客参与型项目。并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国家攀岩赛事基地和全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户外生存训练基地。随着景区3500米花岗石标准旅游步道与外延八米宽水泥公路的畅通和两个大型停车场的竣工使用。今天的石门涧,已真正成为世界文化名山中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庐山石门涧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电话:0792-8371219 8371189 8892223 传真:0792-8371009 网址:http://www.lssmj.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塞阳石门涧名胜风景区 办事处:江西省九江市开发区天缘小区1栋2单元301室 邮编:332000
→回复
lssmj(庐山石门涧) |
2005年10月20日 11点45分 |
评分:0 |
石门涧“山水含清晖”,“雄、秀、险、奇”浑然一体,刚柔相济,幽深雅致,风貌原始,别具一格。它是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就其自然特征可简括为“五大奇观”。 奇观之一:峰。联襟十八峰,叠嶂争峻雄,彼此逶迤成笔架形成堞,其态各异,有的象倚天宝剑,有的象盛开青莲,有的象孔雀开屏,有的象布达拉宫,有的象危楼耸阁。在奇峰秀峦间,气韵朦胧,层烟绘翠,有时面披薄纱,有时敝开胸膛,变幻万千,神奇莫测。特别是在箭水角看“闻涛峰”,它拔地而起,如剑出鞘,险峻陡峭,直插云霄,整座峰酷似慈祥的老寿星,举世罕见。 奇观之二:石。石多,比比皆是。石大,胜过高楼。石奇,妙不可言。许多巨石,似乎并非生于山体,而是出自鬼斧神工之作,各显其姿,巧夺天工,自然成趣。例如:护门、如来、寿星、迎宾、观音、爱神等20多座佛象,其躯之巨,小侧几米,大的高达五六十米;同时,还有龙、虎、狮、象、马、猴、蛇、狐狸、鹰咀、天狗、孔雀、海豚等“动物群”。所有石像,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实乃“神仙同化物”。 奇观之三:壁。铁船峰东侧的石壁,如同超级摩天大楼的墙体,其高上下落差307米,其长420米。“芙蓉削出插天半,千尺无枝不着土”。这种又光又陡的“冰溜面”、“冰坡”是第四纪冰川的典型遗迹。其宏大之壮观、险峻之神奇、“装饰物”之秀丽,不仅在庐山首屈一指,也是神州一绝。 奇观之四:门。双峰对峙之门是U型悬谷,为大石门,峰顶海拔高900米,谷底宽40—70米,瀑布水长流,“石门衔日”被誉为“中国绝胜”。涧中,有一道游人必经之路的小石门,双石独立相峙,长9米,高5—15米,底宽1米多,顶50—80公分,里边可以避雨,《庐山志》载为“咒裂石”。龙虎谷因一边有卧龙昂首,一边有猛虎盘踞而得名,这是石门涧出口处,所以叫外石门。峰谷相对落差120—220米,嶙峋壁垒,峥嵘夺势,流水潺潺,松涛阵阵,无酒醉游人。 奇观之五:树。“翠拥连天倚断云,仙掌飞霞树色分”。林海茫茫,修竹苍翠,花香四溢,迷人韵味。景区内1800多种植物,是座天然植物园。濒临灭绝的香果树在这里传宗。枝繁叶茂的千年黄杨,生长在两个悬空交错的沱石缝中,高3米,冠幅10多平米,青翠欲滴,是珍贵的绿色文物,可谓华夏瑰宝。断层叠起的天池峰壁上,沿着断缝长出林带,这层岩层林的绚丽画卷,艺术家们无不称之天然绝作。 石门涧是庐山最早旅游点。东晋“三笑友”慧远公、陶渊明、陆静修,常到此赏心悦目。,慧远大师写出我国第一篇山水游记——《游石门诗并序》,陶渊明吟诵“采菊东蓠下,修然见南山”佳作。后来,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东坡、徐霞客、方体等众多文人墨客,游石门涧也都写了脍灸人口的诗篇,留下了许多摩岩石刻。近几年,又新建了U谷路、会仙园、文殊寺、三希苑、三妙亭、观云台等人文景观,锦上添花,成为国际专家考察庐山申报世界遗产所喜爱而又给予称赞的路线。 游客认为,“游了庐山石门涧,匡庐景色都能见。”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