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熊希龄堪称一代奇才。十五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一岁点翰林,四十三岁(1913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为官数十载,兴教育办实业图维新,卓有建树。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对其评价很高,毛泽东主席曾多次讲"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胡耀邦总书记1988年到凤凰视察时也说:"凤凰出人才,熊希龄当过国务总理,做过许多好事"。
熊希龄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凤凰。故居在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里,东去不足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一座由堂屋、卧室、厢房组成的平房建筑。出堂屋正门有一小天井,厢房数间环之。门、窗、墙大部分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案,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房屋不大,但结构精巧,虽封闭而不死、敞放而不乱,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格式,极富苗族情调。
熊希龄在这栋小四合院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他刚直不阿、愤世疾俗的个性;苗族传统的家教养成了他正直善良、乐于施舍的秉性。走入社会的熊希龄,青年时代怀报国之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清末与梁启超、谭嗣同等致力维新,创办《湘报》,组织延年会、南学会;民国初年先后任财政总长、内阁总理等要职;1919年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以外交协会的名义向卖国傩焓啦岢鲅险簧妫笳芫诎屠韬突嵘锨┳郑笫头疟徊兜乃邪?920年在北京香山创办"北京香慈幼儿院"并自任院长,济贫抚孤,收养无人认领灾童及各地贫困儿童千余人。此外,先生还担任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中华教育会会长等职;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激于义愤,熊希龄在京发起组织"沪案失业同胞救恤会",集聚天安门,由先生主祭,追悼死难者,会后结队游行,队伍达10万人;1927年,李大钊遇害,熊希龄不计个人安危将李夫人及两个子女接到香山保护,后转送中共地方党组织;1931年"九.一八"事变上海沦陷后,先生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身份设立临时医院四所,难民收容所八处,救出伤兵千余人,难民15万余人。
熊希龄一生忧国爱民,一身正气。1937年逝世于香港,逝世时库无钱银,身无长物,丧葬全凭毛夫人借贷。逝世后暂葬香港,1991年迁厝北京香山熊氏墓园。
一代伟人去矣而故居犹在,瞻仰先生故居,往往会产生一种历史的凝重感和神圣的使命感,鼓舞着后来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