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浙江 → 绍兴 → 兰亭 → 概况 |
|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l548)郡守沈启重建,后又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整饬,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占地2.27万平方米。 传说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他们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由此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兰亭可分八个景区,进大门经小径清溪,就是鹅池碑亭,迎面有“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人称“父子碑”。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古名鹅池。现亭旁鹅池,亦有几只白鹅悠然嬉游,颇有生趣。过鹅池越三曲桥,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康熙手书。西侧“乐池”池面十亩多,临池有“俯仰亭”,池西有饭庄茶室。东铡为流觞亭,是兰亭的中心,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亭前曲水叠石,是流觞咏饮的场所。此北面为御碑亭,御碑亭八角重檐,气势宏敞,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亭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风格亭榭,亭高12.5米,内置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的兰亭御碑,碑高6.8米,宽2.6米,重1.8吨,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全文,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人称“祖孙碑”,此碑真可谓绝无仅有。 从御碑亭北行,为兰亭江。隔水相望的是“兰亭书法博物馆”,是一幢以弘扬兰亭及《兰亭序》文化内涵和交流书法艺术为宗旨的现代建筑。它占地十余亩,内设大小书法展览厅,大小书艺交流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使兰亭又添一景。流觞亭北,即是“王右军祠”,为兰亭景区主要建筑。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前清泉流动,祠内环以回廊,正中有一长方形“墨池”,池中建 “墨华亭”。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故名。正厅陈列有王羲之画像、数种《兰亭集序》摹本复制品、木雕、挂屏、刻石等。书法圣地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面名扬海内外,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每逢是日,国内外许多著名书法家奔赴兰亭,怀古续胜,追仿咏和风流。兰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文化起源上看,兰亭景区与禹陵景区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是一个祭典的两处祭地。据《吴越春秋》载,越建都于今绍兴城后,句践创设国之祭礼,为“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兰亭景区最早出名的地点是“渚”,《说文》云:“州,渚也”。尤其是二水汇合处的渚,为传统祭水的理想场所。《越绝书》云:“句践种兰渚山”。可见山因渚名,渚以兰名。渚既称“兰渚”,山也随之称“兰渚山”。兰,在上古为爱情之信物,《郑风·溱淆》:“溱与淆,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注:“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此实为后世上已修禊风俗之滥觞。兰亭之“亭”原非亭台楼阁之亭,而是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行于秦汉,《汉书》云:“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而有兰亭之称后,又以此名水,于是始有“兰亭江”之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十分符合古代修禊之礼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求。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夏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并亲朋子侄41人聚会于此,行修禊之礼。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等人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一旦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不成,则罚酒三觞,如此以为娱乐。在这次雅集中,计有26人作诗共37首。事后,王羲之将这些诗汇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下了这次聚会的盛况和作者的观感。序文共324字,字字珠玑,这就是被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 兰亭几经迁址,现址依山傍水,竹木掩映,为一处幽雅的古典园林,景观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可分为8个景区:为鹅池,为乐池,为小兰亭,为流觞亭,为御碑亭,为右军祠,为兰亭江,为书法博物馆。 自入口步入景区,穿过一条修篁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池畔是一块用石块铺砌的40平方左右的“道地”,道地的西首立有一碑,碑上“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碑上有一三角亭覆盖。 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清朝康熙帝手书。 小兰亭西侧“乐池”为最近新建,池面十亩许。临池有一草亭,曰“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西有饭庄、茶室供游人休憩。 小兰亭东侧为“流觞亭”,这里是兰亭的中心。亭前曲水叠石,绿柳成荫,是今人流觞咏饮、举行仿古活动的场所。 出流觞亭北行有御碑亭。御碑正面为康熙手书的《兰亭集序》全文,阴面是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诗。系东南地区罕见巨碑。 从御碑亭再北行,出园林北门,为兰亭江,浅溪清流,绕兰渚山陂潺潺而过。水底游鱼卵石,清晰可数,溪滩甚宽,近年中开辟为举行群众性水上修禊活动的场所。 和兰亭隔水相望的“兰亭书法博物馆”也为近年所新建,位于山陂之上,四周树木葱茏,环境幽雅。 →回复
亭前约30米处为鹅池,池畔建石碑亭,中立鹅池两大字石碑一块,传为王羲之书。园中茂林修竹,清溪激流穿过,好一个古朴清幽的地方 →回复
我们到兰亭的时候,正逢天雨,雨丝细细密密,更增添了兰亭的幽静雅致,兰渚山在云雾缭绕中,仿佛是人间仙境,让人留恋忘返。 兰亭的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鹅池内有几只白鹅,悠游自在。 鹅池亭内有一个石碑,上刻“鹅池”二字,传说“鹅”字是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 流觞亭是王羲之与友人吟咏作诗,完成《兰亭集序》的地方。此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小兰亭为一座四角碑亭,内有康熙帝御笔“兰亭”二字的石碑。流觞亭北方是“御碑亭”,亭内御碑的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亲笔诗文:《兰亭即事》七律诗。 园内东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军祠”,内有一幅王羲之爱鹅构想图。其南有以回廊围绕的方形墨华池与墨华亭,周围回廊墙上镶有唐宋以来历代书法名家所书《兰亭集序》的石刻。 我们在园中看到一位老者卖《兰亭集序》的砚,就每人买了一块,老者在砚的背面刻上每人的名字,以做纪念。 →回复
电话:0575-4606885 位置: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 票价:35元 (票价如有变动,请以景区发布为准)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鹅池用地规划优美而富变化,四周绿意盎然,池内常见鹅只成群,悠游自在。鹅池亭为一三角亭,内有一石碑,上刻“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一碑二字,父子合璧,乡人传为美谈。流觞亭就是王羲之与友人吟咏作诗,完成《兰亭集序》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小兰亭为一四角碑亭,内有康熙帝御笔“兰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觞亭北方有可视为兰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层的石台上,亭内御碑高3丈、宽1丈,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亲笔诗文:《兰亭即事》七律诗。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冈,借景十分优美。 园内东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军祠”,内有一幅王羲之爱鹅构想图,其南有以回廊围绕的方形“墨华池”与墨华亭,周围回廊墙上镶有唐宋以来历代书法名家所书《兰亭集序》之石刻。 在古兰亭的茂林修竹中,建有“兰亭书法博物馆”。该馆占地十余亩,其建筑风格和色彩,能与兰亭古建筑容为一体。馆内除收藏和展出古今书法精品外,还设有书艺交流厅,并定期每年在清明节举办书法大会,仿效古人曲水流觞雅事。 交通概况: 自驾:经杭甬高速绍兴高速出口——过市区——往诸暨方向 汽车:杭州汽车东站—绍兴客运中心,再坐3路车直到。 友情提醒: 开放时间:7:30—17:10 →回复
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