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龙口,是太原迎泽区文庙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一条交通干道。该街东西走向,西起建设北路南段,东至黑土巷东横马路,全长三华里左右,宽达20米上下。在五龙口西段北侧二三十米处,沿北同蒲铁路东侧,有一潭积水,五龙口这个名称,便和这潭积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地父老相传,这潭积水早年本是一片洼地,和太原城东部边山的五条山沟,脉通络连,每逢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沿着五条山沟注入洼地,酷似五龙吐水。这样,年复一年,积少成多,便形成了这潭积水。人们便根据这种自然地理形态,把五条山沟比做五条龙,给这一汪积水的洼地,取名“五龙口”,久而久之,沿演为地名。
早年的五龙口,地处太原府城大东门(宜春门)外,是山地和城垣的衔连地段,地瘠人稀,散居着农户和山民,根本没有构成村落和街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正太铁路通车后,交通事业的发展,给这一片僻壤穷乡带来了生机。一些住户居民逐渐迁栖于此,人烟日趋稠密。民国26年(1937年)8 月,北同蒲铁路通车后,五龙口一带成为正太、同蒲两条铁路线的交汇点。大量的铁路工人、搬运工人迁来这里。各种小商小贩,亦云集于此,进行本小利微的交易。五龙口,这个千百年来无人问津的僻野,喧闹起来。于是,窝棚、简舍、陋店、小摊,在这里相继问世,以五龙口命名的街巷,诸如“东五龙口”、“西五龙口”、“西五龙口后街”、“前街”,以及用原来山沟水渠命名的街名,比如“小沟子”、“黑土巷”(即原“黑土港”,是五龙口五条沟中主要的一条)等等相继问世。有这样一首反映往日五龙口旧貌的方谚:“五龙口,五条沟;白天行入少,黑天狐狼稠;旱年黄土飞,涝年洪水流”,成为老人和后人追忆往事和了解过去的形象写照。
解放后,五龙口一带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一幢幢高楼,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了低矮的工棚窝铺、简陋的民合民房、以及曲折蛇委的小巷、坑坑凹凹的土路。1982年,太原市政府重新命名街巷名称时,把原来的黑土巷、黑土巷一马路和西五龙口后街,合并为一条街,以“五龙口”这一古老的地名,赋于这条新生的街道。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