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贵州 → 安顺 → 关索岭 → 概况 |
|
关索岭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22公里,与“鸡公背”相对峙。路如之字,盘旋而上须经43盘方抵山顶。至16盘处佳木葱茏,石洞清幽。有龙泉寺,祀三国蜀汉寿亭侯关羽;有马刨泉,水味甘冽,被誉为琼浆玉液。俗传诸葛亮南征,关羽第三子关索为前锋,统兵至此渴甚,俄而乘骑刨地出水,故名马创泉。右边一泉,深尺许,大旱不消,大雨不涨,传人饮此水者必哑,故名哑泉。徐霞客谓二泉“相去不数步,何良(木加苦)之异如此”!古人无从解答,乃长期盖以巨石,并立禁碑,榜曰“亘古哑泉”。山顶高出云表,茫茫雾海,气象万千。御书楼矗立其间,上有康熙二年(1663年)玄烨亲题“滇黔锁钥”匾额。楼侧一庙,内供关索。黔人崇敬关羽,各地多关庙。传说中的关索,忠勇爱民,有功于黔,故亦庙食于此,且以其名名山。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关羽的儿子关索随诸葛亮难症,为了开辟出一条通往蛮夷之地的道路,来到 此山,在当年这座荆棘遍野、荒凉满目的大山上,流传着一连串当地老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动人传 奇。为了纪念这位南征的英雄,此山被命名为关索岭。 关索岭的风光,令多少经由此地的人流连忘返。 清人黄绍光关索岭诗咏:无数峰峦足底看, 摩空日月走双丸,南征自是开山手,万古风云护将坛。 清人黄宝鉴也咏关索岭:开际宣窿不可登,将军昔日竟飞腾,渡关不效鸡鸣辈,赢得平蛮绩可称. 这些诗,不仅咏叹关索岭的雄伟气势,也感叹关索的英雄事迹.而关索岭上的古迹,也无不与关将军 紧密相连.关索岭是一道风景名胜,更是一座传统历史文化的宝库. 如果认为关索岭是靠了它巍峨雄姿而扬名天下的话,那么你错了.岭上古驿道,是省内仅存保留较为 完好的古驿道之一,是黔滇省际交通的有名大道.这条古驿道东起灞陵桥,西止县城枣园路口,全长大约 5千米.相传这条古驿道的最初开辟者是关索.《徐霞客游记》记载:"索为关公子,随蜀相诸葛亮南征, 开辟蛮道至此."关索修了一条毛路,成为驿道的雏形.正式开辟为通滇驿道,是在元末明初之际. 驿道全部用白石砌成,宽约2-3米,两马并行有余.依地势砌成长短陡缓相间的石级,每级高约20-30 厘米不等.东起灞陵桥,经四十三盘抵达岭口.西自岭口九盘而入关岭县城.600年来,经过千百万人畜 的踩踏,石板光滑白亮.有的石级上已现马蹄印痕深可数寸,这也是古迹. 当然,这古驿道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足迹.数百年来,这古道上不知走过了多少士农工商、文武官将, 留下了众多的诗文和美好动人的传说,为我们的关索岭增加了传奇色彩.300多年前的徐霞客,就踏过这 里的每一道石级,而且留下珍贵的记述,为这段山道的历史风物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灞陵桥是关索古驿道的开端.因建在灞陵河上而得名,《徐霞客游记》里称关岭桥.万历《通志》称通 云桥,因距关岭县城有8千米,也叫八里桥,当地百姓称关索桥、仙桥.黔滇古道必经此桥. 此桥由石质建成,4孔,宽5米,长40米,高20米,两头两孔略小,中间两孔高大,基本上届中国石拱 桥.其拱形中间顶端略带尖形,非纯半圆弧度,形状古雅.更奇的是,在河中央南北分水桥墩上,各生长 一株很粗的黄角树,构成典型的对称美.也借此以分雌雄.两株树都是百年古木,苍老蓊郁,见劲多筋的 树干一半覆在河中,一半覆在桥上.因此,这两株黄角树被首为"天构凉亭".现在从桥的拱石来看,其 大小、钻纹砌法和风化程度有五六种之多.说明其修补次数不少,年代当为久远.至于桥上古树的神奇魅 力,《永宁州志》做过精彩的描述:从前有一知州经过这里,看见双树在风雨中飘飘摇摇,担心因此会震 动桥基,命匠人砍去它.桥头忽然来了位老年人,说"我还是小孩时,遇到暴风雷雨,河水暴涨,上流的 巨石大木横冲直撞,直奔桥梁,人们惊呼这桥要保不住了,等到洪水退落,桥依然如故,毫发无损,不是 双树有灵,谁保这桥的平安呢?"话说完,老人忽闪不见,知州对此惊诧不已,树保存下来了.后来,人 们发现,这两株树的根同桥墩的石头如胶粘一般非常坚固,树与桥相互依存,配合十分协调. 清道光十六年(1836),该桥补修时,在石土中拾得"兴朝通宝"钱.有人断定说桥始于孙可望称帝改 年号为"兴朝"的顺治五年(1648).这种说法当然经不住推敲,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就走过此 桥并留下文字记录.所以,这一点至今是一难解之谜. 民国25年(1936)黔滇公路经过桥上,做了最后一次修补.抗日战争期间日行车数千辆次,承担大后方 的运输重任.1949年,国民党军退败,炸毁一孔,故成"断桥". 从灞陵桥出发,顺古驿道石级大约上至十六盘,到了最富传奇色彩的景点双泉寺. 双泉寺,顾名思义该处该处有两道清泉涌出。相传大将关索征战到此,长途跋涉,人马劳顿,无比干渴。关索的战马焦躁不安,扬蹄掘土,刨成一股清泉,涓涓滔滔、源源不断地往外淌,大解将士之渴。关索见状,又气又喜,“马能刨成一井,人还不如马吗?拿刀往地上用力一戳,又一股清泉滚涌而出。明朝初年,在这儿修建一寺庙。“双泉”即“马刨井”和“刀把井”。徐霞客游览时,尝过这儿的水,称赞说:“此水竟在高山上得之,本来就是充满神奇,更何况口感极好,淡甜清冽,仅次于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双泉寺”的四周都是石砌的高大围墙,八字石拱山门,上刻“双泉寺”主园。门内有字形水池,中有小桥。桥后为关圣大殿。单檐四角四方滴水。四周走廊,二层栏杆。殿后仍有水池。从两侧走廊向后而上,有一宽大石板天井。前为石板栏杆,后为佛殿。右为相仿,左为僧院。四周花木,竹桃相间,流泉贯池,小鱼戏水,加上寺为原始丛林覆盖,浓荫遮道,真是风幽景美。 双泉寺对于关索岭的意义,自古以来,评说很多。应该说,山没有水,就像人没有眼睛,少了许多灵气。在充满阳刚之气的雄风峻岭上,有了这两道充满阴柔之美的清泉,刚柔结合,不能不让人惊叹不已。而万历《贵州通志》上有杜纯的文章,用易经来解说这种现象,说:这里隐藏着创造化育(天地、阴阳)的奥秘、运动静止的玄机。万物各有一太极,山水相互依存,动静相互包涵,仁智相互伸发。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