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四川 → 成都 → 和陵 → 概况 |
|
孟知祥墓史称和陵。在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磨盘山麓。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知样(874-934)陵墓。1971年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两旁有耳室各一,结构相同,与主室相通。主室高8.16米、直径65米。耳室高6米、直径3.4米。主室中置有一座青石棺台,台长5.1米、宽2.7米、高2.1米,前后各有圆雕裸体卷发力士5人。四角各雕身披甲胄作跪 地荷台状力士各一人。上边四周浮雕双龙戏珠图案。弯崖顶正中以蟠龙封顶,顶系铁链,为挂帷帐罩棺之用。发掘时墓已被盗,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溢册、玉饰片。还出土孟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证明是孟氏夫妇合葬墓。
孟知祥墓是孟知祥与其福庆长公主(先孟知祥死,后迁至此)的合葬墓。墓室由打磨精细的青石砌成,为三个并列的圆形穹窿顶结构。中间为主室,两侧为耳室,三室之间有门互通。主室内横置须弥座式棺床。这种全用石头砌筑的穹窿顶结构的墓室,在中国南方极为罕见。就四川地区而言,迄今发现及发掘的唐五代时期的墓葬大多为长方形拱顶多室或单室墓,以王建墓最具代表性。像孟知祥墓那样具圆形穹窿顶结构的可谓特例。 孟知祥墓建筑风格特殊,分为羡道及墓室两部分。羡道有二十二级阶梯,通达墓室甬道;甬道为券拱,下有闸门、双扇石门及覆马槽式排水沟各一道。墓室用青石砌成,呈并列的三个圆锥形穹窿顶结构,地面铺长约1.7、宽约1、厚O.3米的石板。中间主室高8.16、直径6.7米。两侧有高6、直径3.4米耳室两个,三室有门互通,距地表深约5米。 墓门为牌楼式建筑,屋脊两端鸱吻,上刻龙风,龙首吻脊,彩枋四柱,柱上刻有青龙、白虎,左右各有一个高1.1米,身披甲胄、手执剑斧的守门卫士的圆雕石橡,两壁彩绘男女宫人。 主室内横陈的棺台长5.1、宽2.75、高2.1米,为须弥座,底座绕以莲瓣,前后各有裸身卷发的力士五人;中层四方各凿长方形孔数个,作插放罩棺锦帐柱用;四角各雕身披甲胄、面部表情各异的力士一人,作跪地负棺状,均系深浮雕;上层四周刻有双龙戏珠浮雕。穹顶正中以蟠龙封顶,下方四角各有小铁环一个,均正向棺台四角,据其大小,推知为牵引罩棺锦帐四角用的。棺台前方右侧放置福庆长公主墓志铭一盒及内径60厘米的石质油缸一口;棺台前方左侧,放置孟知祥玉册,尚残存"明德元年……"、"大行皇帝……"、"嗣皇帝昶……"、"和陵,礼也,……"等数片。两个耳室,用以陈放随葬物品,一部分石块上还刻了上交石料的地名、时间和足码。由于该墓早年被盗,故出土文物不多。 孟知祥墓全用青石砌成,大量采用石灰作粘合剂,是一座工程浩大、结构独特的大墓;这种类型的陵墓,在国内也不多见。一千多年以来,经历了多次地震,砌体和地面均未变形,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技巧。 孟知祥墓之所以颇具北方建筑风格及草原文化色彩,要归结于孟知祥本人的经历。 孟知祥(874-934年),字保胤(《旧五代史》作保裔),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祖父孟察,父孟道,世代为郡校。伯父孟方立,为邢沼节度使。叔父孟迁,在唐末曾割据邢、沼、磁三州,为五代晋所虏。晋王李克用派孟迁守泽潞;朱全忠攻晋,迁以泽潞降梁。知祥父道独留事晋王李克用,而官不显。其后,李克用以知祥有才,就把自己的长女福庆长公主嫁给他,并提升为亲卫军使,累迁教练使、中门使、马步军都虞侯。 公元923年,以恢复唐王朝为号召的李存勖称帝(史称唐庄宗),孟知祥为太原尹。公元925年唐攻灭了前蜀,又派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到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同年,唐庄宗死,唐明宗立,知祥训练甲兵,阴谋在蜀称王。公元934年,正月,孟知祥自立为帝,国号蜀,建都成都,四月,改元明德。六月,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以兴元、武定两镇之地降于蜀。知祥设宴慰劳,虔钊奉觞起为寿。时知祥得风疾已有年余,在祝酒时,手缓不能举杯,于七月病死,年六十一岁,谥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陵日和陵。 孟知祥的第五子孟昶(原名仁赞)继位,时年十六。宋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宋师平蜀,孟昶投降。同年五月,昶举族及官属至汴京,赵匡胤新筑临汴大第以居之,六月,封秦国公,越七日而卒,年四十七岁,葬于洛阳。父子两世统治后蜀四十年。 福庆长公主是晋王李克用的长女,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姊,死于公元932年,原葬成都会仙乡的星宿山(今磨盘山),和陵落成后,始迁来与孟知祥合葬。福庆长公主墓志高1.08、宽1.1米,志盖四周绕以串枝葵纹。由崔善撰文,令狐峤书写,陈德超镌字,楷体直书,文笔畅茂,书法娟秀,刻工精细。 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 1971年成都北郊磨盘山孟知祥墓出土的《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形制宏大,镌刻精美,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它既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又是研究五代史难得的重要文字与实物史料。 "大唐"指五代时期李存勖所建"后唐"王朝,"公主"为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姐。因她先后被封为"琼华长公主"和"福庆长公主",故墓志以"大唐福庆长公主"名之。公主为后蜀第一代皇帝孟和祥的正配夫人,幼年即嫁与孟氏,相伴共四十多年,在孟氏称帝之前已亡故,并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十一月廿四日葬于成都县会仙乡。此墓志为入葬时所镌刻,所以仍旧使用后唐年号和称谓。孟知祥长兴五年即皇帝位于成都,改元明德,国号蜀,即五代后蜀政权。孟知祥称帝后追册李氏为皇后。孟知祥本人也于同年,即明德元年七月逝世,十二月葬"和陵",福庆长公主同时合葬和陵,故此墓志出土于孟知祥墓中。实际上这件墓志也就是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皇后"的墓志。 墓志撰写镌刻于后唐长兴三年,由摄东川节度判官、判军州等事,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崔善撰文,将仕郎、前守秘书省秘书郎令狐峤书丹,节度随军陈德超镌字。墓志用青砂石雕刻,高1.08米,宽1.1米。志盖呈■顶形,边坡线刻串枝葵花纹,中心部分镌刻篆书"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九字,分作三行,每行三字。志身与志盖大小相同,志文铭文均楷书竖行,志文三十行,满行四十四字,铭文八行,全文共1699字。 墓志内容非常丰富,它以福庆长公主的身世、下嫁、进封公主、亡故葬仪等四件史实为主线,用众多的文字贯穿记述了后唐及孟蜀前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按志文顺序大约可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1~5行),记述了孟知祥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所任的全部官职,以及墓志撰写、书丹人。第二部分(6~9行)书写福庆长公主的出身家族,即与后唐皇帝李氏家族的关系。第三部分(9~13行)颂扬福庆长公主的聪谦贤德,出嫁孟氏的时间和婚仪等,并简要叙述了孟知祥追随晋王李克用,南征北战,为建立后唐效力的情况。第四部分(13~21行)记述后唐庄宗、明宗为政治需要,进封李氏为"琼华长公主"和"福庆长公主"的经过,以及孟知祥在这一段时间内为后唐扩展势力,经营蜀地,并在势力壮大之后,逐渐摆脱后唐的束缚,准备自立王朝的情况。第五部分(21-26行)描述福庆长公主的亡故,孟氏的哀痛,以及盛大的葬仪等情况。第六部分(26-34行)记述福庆长公主的子女情况和所任官职,其中的第三子仁赞,即后主孟昶,起家时即任节度行军司马。第七部分(35~44行)是赞扬公主与孟知祥的颂铭,以及墓志的镌刻人。颂铭以四言连句形式撰写,共九章,288字。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