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四川成都三昧水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四川成都三昧水概况
三昧水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出成都西北,由成彭公路驱车五十公里,沿镇国寺塔西侧的石级小道,进山约7、8里,便见圣境三昧水。

  三昧水有5处可观,千佛崖、石牌楼、下三昧、中三昧和上三昧。此五处沿至德山自下而上,由一条曲折的石级小道串联在一起。千佛崖摩崖造像盘踞于至德山麓的千佛崖上。造像至今尚存37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刻中“引接众生”的延命观音,满身缨珞飘带.千手各执法器;以手支头的罗汉,仰天依坐,神气清逸,体态安然;手执文卷的判官,头戴双翅官帽,神动欲语……一尊尊充满着宗教和神话色彩的石刻像,初创于唐,以后历朝增刻,至于清末,终于集成了庞大的千佛崖石像群。

  雄踞于千佛崖上的石牌坊,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牌楼重檐三层,气势雄伟,扼住至德山口。牌楼正反两面的图纹题刻,雕工精细,堪称石刻艺术上品。牌楼正面上方牌楼名“三昧水”赫然入目。牌楼上“天重宝盖”、“地涌全泉”、“盛唐古迹”、“古井泉香”等横额,令人百赏犹鲜;楼下“欲识穷途须进步,不知古迹且登临”、“朝随之出入,暮带月推敲”、“秀气钟三昧,层峦并九峰”等对联引人入胜。

  牌楼前有上下二潭,上潭水清如镜,潭水从巨石上飞溅而下,注入荆蔓丛中的下潭。牌楼四周竹树环合,把牌楼显得更加清雅、灵气。沿石级穿过牌楼下的石寨门可通下三昧。下三昧古建有安国寺。今庙虽倾颓,但尚存不少古碑壁画。壁画反映的佛教故事使人赏心悦目。石柱对联“彭盎逞一时之愤,晁错念千古之冤”引人神思千古,浮想联翩。寺旁泉眼多处,处处相通。寺前沟壑被藤萝遮掩。沟底泉声如乐,沁人心脾。沟旁有清朝道光年间的“三昧圣境”石碑一座。碑文完整地记载了三昧圣境的来由和唐朝悟达国师用三昧水洗愈人面疮的始末。类似于碑文的记载散见于(彭县志)。《方舆胜览》、(蜀中名胜记)以及香港佛教流通处印行的佛教经典(三昧水忏)等典籍中。碑文虽属离奇,但三昧水属于一种于身心健康有益的矿泉水已为后人的实践所确认。

  由下三昧拾级而上半里许,便是中三昧。这里古有宋太守钦赐的“至德寺”。由三重广殿构成。今存一重(正在修复)雕满花纹的六棱形石柱上,有明朝万历年间的刻字。其它碑文石刻多为前清遗迹。这里常闻松风阵阵,古泉泠泠。眺望群山,但见层峦迭起,云气轻升。诸峰似有躬身作揖,依次来朝之意。可使人领略“秀气钟三昧,层峦并九峰”之胜。中三昧之西,隔溪有平台,祥光霭霭,紫雾纷纷。在这祥光瑞霭之中,有石塔巍然耸立,乃悟达国师墓。塔后青松带雨,塔前翠竹留云,云霭与远天相连,渺渺然浮陵塔于云光之首,伊然一西方净地。

  由中三味到上三昧,道路奇险。上三味古建有水亭寺和圣水亭五代时水亭寺称广明院。前蜀皇帝王衍曾专道游幸于此,明人所著(蜀中名胜记)有记载,后人称此道为“王衍故道”,至今犹在。水亭寺今已不存,但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圣水亭尚较完整地掩映于悬崖上竹树之中。亭呈八角状,全用石料造就。亭顶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亭顶所刻线条流利匀称,所雕石珠溜圆光滑,整个石亭造型精美,别具一格。亭内有石雕观音一尊,庄重慈祥,温温欲语。亭上方有一崖窝,长约丈余,宽约两米。有泉从崖中泌出,冬旱不干,夏洪不溢。这就是悟达国师洗人面疮处。

  距石亭百步,即至至德山顶,放眼千里之外,云海茫茫,色彩万变;俯视平川。湔江如练,众山如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油然而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三昧水名垂古今,闻名远近,在其山之秀,水之神也。   
                       






三昧水1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7年6月3日 21点22分 评分:10
三昧水摩崖造像及石牌坊是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彭州市九陇镇双杉村至德山,距彭州城区15公里。

“三昧水”位于彭州市西北九陇镇双松村至德山,紧邻以牡丹闻名的丹景山。盛唐时期,悟达国师于此修行并石窦泌泉洗愈“人面疮”消除千古宿怨而留下历史传说,因悟达国师所著《慈悲三昧水忏》是佛教界的必修之课,由此使“三昧水”与悟达国师名扬中外,成为西蜀名胜之地,前人有词赞道:“西游不到三昧水,枉自蜀中走一回”。


千佛崖摩崖造像盘距于至德山麓的千佛崖上,摩崖造佛始凿于唐代,历代均有增刻、妆塑,个个栩栩如生,千姿百态,为川内不可多得的石窟艺术精品。

石牌坊位于三昧水入口处,摩崖造像旁。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石牌坊上刻有对联、碑文。

三昧水分上三昧水、中三昧水、下三昧水。为明崇祯年建。上三昧水有圣水亭,旁侧岩隙间有清泉溢出,不干不溢。至德寺,前蜀皇帝王衍曾专道游幸于此。中三昧水有宋太宗钦赐的“至德寺”。至德寺由三重广殿构成,殿内刻有明清石代的碑文。

下三昧水有安国寺。寺内有反映佛经故事的古碑壁画。寺前的沟壑旁,有清道光年间的“三昧圣境”石碑一座。碑文完整地记载了三昧圣境的来由和唐朝悟达国师用三昧水洗愈人面疮的始末。该文物保护单位四周翠竹环绕,清幽雅致,水泥路直通彭白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是考古、观赏的好去处。

 
→回复
luoxin26(天使爱美丽) 2007年6月3日 21点24分 评分:10
彭州市位于川西平原东部,距成都市33公里,传说中的三昧水圣地则位于彭州市西北12公里的九陇镇的九陇山上。
  惊蛰刚过,川西平原黄花遍野,万木扶疏,一派天府景象,潇潇雨中,远望九陇山云遮雾罩,氤氲迷茫。
  九陇山俗称三昧水,又是上三昧、中三昧、下三昧寺庙的统称,也是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唐代悟达国师洗愈人面疮的泉水名。三昧是梵语,译过来是正定或等持之意,三昧就是定心不散,佛典《大乘义章第十三说》有“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名三昧”之说。
  而三昧水的知名,却缘于唐代悟达国师所著的大乘经典《慈悲三昧水忏》。佛法中有八万四千法门,忏悔法门便是其中之一,在佛法里,人不仅有生存危机、生理危机和道德危机,更是被无所不在的错误包围着,即使你当世无错,但难免前世来生没有错误,因而,人是需要不断检省自身的,这在印度叫忏摩,在中国叫请忍,汉梵并举,名为忏悔,也就是要求信教者顺正道理,不敢作非。
  悟达国师因著大乘经典《慈悲三昧水忏》而成为高僧大德,倍受后世的崇爱,《慈悲三昧水忏》则成为世界佛教徒弃往求来的必修课,代代相传,天天诵之,而三昧水也因《慈悲三昧水忏》一举成为佛教徒的景仰之物,古有“西游不到三昧水,枉自蜀中走一回”,之说,但囿于途难,大多数人是只闻其名,未睹其颜,有三昧之说,但却一水难求,历久迷漫,因此,三昧水便愈发神秘了。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虽然春雨不断,我们沿途还是与许多慕名前来的朝圣者擦肩而过,事实上,九陇山自下而上,共有张松墓、千佛岩、石牌楼城阙、安国寺、国师墓、至德寺、水亭寺、千年古井等八处景区。次第走过,移步换景,径行深处,还有人家,置身其间,便是出“神”而入“画”了。
  位于下三昧的国师墓,就是唐代大和尚悟达国师的长眠之地。
  说起三昧水,便不得不提起悟达国师,而说起悟达国师则必须提到汉代的袁盎和晁错,这中间还有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下三昧大殿的石柱上,刻有这样一幅对联:“袁盎逞一朝之愤,晁错含千古之冤”。说的就是这段古。
  袁盎和晁错这俩人都是汉代权倾一时的名臣,班固的《汉书》和司马迁的《史记》都有记载,而且这两人的恩恩怨怨和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记载“袁盎,楚地人”。 官至中郎,袁盎为人敢言直谏,在汉文帝时,深得信任,所言皆听。
  “晁错者,颍川人也”。《史记》记载“错为人峭直刻深” 自幼喜爱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
  《史记》中袁盎和晁错是一对冤家,“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两人虽同朝为官,却从不讲话,可见间隙之深。
  至汉景帝继位,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得意之时,即派官吏调查袁盎接收吴王刘濞财物的事,并一定要按罪行的轻重给予惩罚。结果,还是汉文帝下诏令才赦免了袁盎,但袁盎却因此而削官为民了。此事,更使两人恨上加仇了。
  几年后,晁错上书提议“削藩”,得罪了吴王刘濞等藩王,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几路藩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而此时的袁盎则公报私仇,乘机进言,说只要杀掉晁错,便可平“七国之乱”,汉文帝刘启被他所惑“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于是,峭直刻深的晁错穿着官服就掉了脑袋。
  然而,冤死晁错,却并未解汉家之危,要不是大将周亚夫出力,“文景之治”真要变成“乱七八糟”了。
  袁盎因晁错而丢了官,晁错则因袁盎而掉了脑袋,怨怨相报,了犹未了。
  一千多年后,这桩公案果然就引出了和三昧水直接有关的另外一个人,这就是唐代的高僧知玄和尚,也就是悟达国师。
  知玄和尚(公元811——公元883)本姓陈,四川眉州洪雅人,和苏东坡是老乡,此人少年聪慧,与唐代的白居易、骆宾王、王勃一样诗才横溢,五岁时便能诵诗:“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这诗童稚中透着禅意,无凡尘而有真趣,今日看来也非同凡响。
  13岁时知玄出家为僧,从此声名日隆,佛道通达,引无数人折腰,连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也成为他的俗家弟子。
  知玄一生和大唐五个皇帝有过交往,其中最为唐僖宗欣赏,尊为国师,赐名悟达。这在唐代是罕见的,因为唐朝的皇帝们都把道教宗祖老子李耳奉为祖先,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更把老子尊称为太上玄元皇帝、大圣祖玄元皇帝,而唐僖宗甘违祖训,竟然把一个和尚奉为“三教首座”,可见知玄当时影响之大。
  传说,知玄法师在未显要时,在长安遇到一个奇特僧人,该僧患有恶疾,即今天的痲疯病,众人恶之,不敢与他接近。独知玄与之隔邻相处,且予以照应。异僧感激知玄的关照,分别时对他说:“他日你如遇难,可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找我,其山有两棵高大的松树”。
  知玄与异僧分别后,就到长安安国寺修学,专心一意的研读三藏教典,后被赐名悟达,尊为国师,一时间声德光显,名利之心也膨胀不已。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在知玄左腿上突然隆起一珠,人称为人面疮,疮上眉目口齿无不具备,如以饮食喂它,同样开口吞食,与人没有两样。这当然非常痛苦,虽然遍请名医诊治,但都无法治愈。
  知玄无奈之下,忽想起异僧别时对他说的话,于是忍痛来到彭州九陇山,到了山上天色已晚,只见两棵高高松树,矗立于烟云间。到了山门,果然见异僧已立门口。夜间二人相谈,知玄告以所苦,异僧安慰他说:“这是小问题,明日早上,我派童子带你到泉水边,用水替你洗涤,立刻就可痊愈”。
  次日天刚亮时,童子引至泉所,掬水为之洗濯,痛楚彻于骨髓,人面疮就大呼:“不要洗!不要洗!” 知玄惊问:“为什么?”疮说:“您曾否读过西汉史书,袁盎与晁错传呢?”国师回答:“曾读过”。人面疮就讥讽地说:“您既然读过了,何以不知袁盎杀晁错的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错是我。当吴楚七国造反时,你在帝前馋我,致使斩我于东市,这冤深恨重,累世以来,我总想寻求机会报复,可是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持戒十分精严,冥冥中有戒神在旁保护,使我无法近身报复。如今,由于你受皇上的恩宠,待遇丰厚,已到了奢侈挥霍地步,而动了希名欲利的心念,无形中阴德已损,因这缘故,才能接近报复你。现在,蒙迦诺尊者出面调解,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那么我们之间的夙冤,也告终结,从今以后,我不再和你为难作对。”
  原来,那异僧是迦诺迦尊者的隐身,知玄是汉代袁盎的化身,而人面疮则是晁错的化身,濯去人面疮的泉水就是今日之三昧水也。
  知玄听后,非常震恐,连忙掬水来洗,一时痛入骨髓,晕绝在地不省人事。复苏后,感事特别,深加思惟,认为宿世冤仇,如不遇到圣人,怎能冰释?证知在世为人,不可与人结怨,结怨对己不利,迟早要受苦报,感于此,知玄便在九陇山结庐而居,写下了佛学经典《慈悲三昧水忏》,以施仁慈于末世众生。
  呜呼,历史上真实的一桩冤案,一千年后被佛教演绎成因果报因,轮回转世、佛法无边的典型范例,不知九泉之下的袁、晁二人是喜是悲,不过他们断然不会想到,他们的造化,竟会引出千年的传奇。
  又是千年过去,沧海桑田,蒙蒙细雨中,九陇山顶的两棵高松,已不见踪影,山顶上仅有一僧、一猴、一寺、一亭,亭子建于明万历年间,名圣水亭,全为石料建成,造型古朴,亭旁有一石窦,长有两米,有泉水从崖中渗出,这便是佛家仰慕的圣水—三昧水的出处,据说此泉冬旱不枯,夏洪不溢,久滞不腐,视之清冽,饮之甘甜。
  据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地质分院的检测报告,这处泉眼涌出的三昧水中含有微量元素氡和硒,是国内少有的优质低钠矿泉水,特别是水中含有的硒元素,更为珍贵,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硒具有防癌抗癌的特殊功效,当地人历来有饮水治病的说法,而远在世界各地的信徒更是求之若渴,祈望沐杯水之恩,洗尘世之怨,使己能在在滚滚红尘中,定心不散。
  我们依次上前掬水而饮,只觉得清凉细腻、口感适人,并无别样。然而,立于这九陇山顶,俯视那松涛林壑,耳听这阵阵风声,抖擞精神,不由得让人感慨:是啊,先有“斩御史”;后有“三昧水”,环顾世事,此类愆尤,并不鲜见,假如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靠一杯圣水,要洗去宿世冤仇垢心,只能是一厢情愿。因而要祛恶求善,还是要宿植灵根,人之初,性本善,不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有向善之心,才有洗冤之行,有度人之意,才会有涅磐之悟,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善为行,让诚信法制沾润心田,那么,社会进步有望,民族振兴有期。

 
→回复

邻近景点
九寨沟风景区
亚丁风景区
四姑娘山
黄龙风景区
米亚罗风景区
僰人悬棺
五须海
松潘古城
蜀南竹海风景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
自贡恐龙博物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