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河北 → 承德 → 《绿毯八韵》卧碑 → 概况 |
|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万树园南端,与烟雨楼遥遥相对,是一碑帽、碑座齐全的卧碑。用汉白玉雕成,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为卷云意头式,内刻群仙祝寿图。碑身高0.98米、宽1.98米、厚0.4米,阳面镌刻有乾隆的《绿毯八韵》诗,描写山庄丰美的水草、绿毯般的天然美景;阴面是乾隆的《平旦》诗,诗中炫耀“清明盛世”,极富政治色彩。
《平旦》共二十句: 孟子言平旦,惟戒人梏亡。 岂知曲阿明,所被遍圆方。 粤宛鼓太和,清明含百昌。 夜气于旦见,匪谓阴胜阳。 我每因宵衣,逢斯于山庄。 金乌扶桑枝,沧沧复凉凉。 露光湛浅芜,其芳袭人香。 林禽与原兽,各自适其常。 何所容好恶,人物胥同良。 出王及游衍,亦怀抑戒章。 在“夜气于旦见,匪谓阴胜阳”句之下有小注:昼阳而夜阴。谓夜气清明,人以睡梦不觉,旦气清明,人以接物而梏亡之则可,若谓夜气胜于旦气,则是阴胜于阳矣。读《孟子》者宜思此。 落款是“辛丑季夏月下浣御笔”。 辛丑季夏月下浣,是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六月下旬。指明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诗中的“平旦”,就是指平明,即指早晨天刚亮的时候。孟子在《孟子·告子上》里借助“牛山之木”作比喻,宣扬人要保持人所固有的“良心”(仁义之心)。要保持这种“良心”就必须天天坚持保存“夜气”,而防备到了平旦因与外界事物接触而丧失掉,似乎到了平旦,人的仁义之心就会被破坏。弘历不同意这种观点,在《平旦》这首诗里,他极力赞美避暑山庄的平旦:“金乌扶桑枝,沧沧复凉凉。露光湛浅芜,其芳袭人香。林禽与原兽,各自适其常。”清晨,金色的太阳出来了,空气异常清爽新鲜。浓重的露水把草木的枝枝叶叶浸润得翠绿欲滴,晶莹的露珠儿在荷叶上滚动,在草尖儿上打颤。一股股芳草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林中的鸟雀醒来了,或放声歌唱,或啾啾私语。原野上的麋鹿、野兔也开始了新的一天……。山庄的平旦,是充满光明、富有生机的平旦。当然,弘历赞美山庄的早晨,在于用这种繁荣昌盛的早晨比喻当时的朝政,歌颂其为“清明盛世”。他自己是这盛世的主宰者,所以,他歌颂山庄的平旦,歌颂当时的朝政,也是歌颂他自己。 《绿毯八韵》诗前有序。序曰:山庄土美草丰,连冈遍野,而以鹿多恣食,不致蔚长,铺地不过寸余,诚绿毯也。对而引兴,用成八韵。 全诗十六句: 绿毯试云何处最,最为避暑此山庄。 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 雨足翠茵铺满地,夏中碧罽被连冈。 鹤蹂无碍柔丛印,鹿啮乞那容密剡长。 度不尺盈刚及寸,闻殊香乃饶芳。 奢哉温室氍毹汉,刺矣白家丝线唐。 奚必郑元书作带,偶同李贺句归囊。 莎罗小坐因成什,示俭因之缅训良。 落款是“辛丑季夏之月上浣御笔”。 这首诗和《平旦》一样,写于乾隆四十六年六月,是弘历在万树园、试马埭碧绿的草地上休息时吟成的。那时,这里是“灌木成帷幄,绿草铺茵毯”。盛夏时节,黄莺啼啭枝头,塞蝉高唱浓荫,麋鹿游衍,鸣鹤飞翔,加上大小数座蒙古包,一派北国草原风光。《绿毯八韵》赞美了它。作者把碧绿的草原比喻成绿毯,并称赞它为“绿毯之最”。由眼前无垠的“绿毯”,作者联想到汉武帝用氍毹铺地的温室殿,同时又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讽刺唐皇用丝线毯铺地的事。而山庄的“绿毯”,又作何用呢?“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这里不是奢侈的民脂民膏,而是天然草场。歌颂自己节用爱民、与民同乐。这一带原来是蒙古人牧马的地方,建山庄以后,皇帝每年不仅在试马埭进行考牧,还在万树园召见蒙古、西藏等各少数民族的王公首领,并举行野宴,赐他们观火戏、看马技等。清前期的民族政策在此得到体现,也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真实写照。 →回复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