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1),扩展召庙规模,大殿改覆黄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殿前汉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启七年(1627)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仰视,形象别致。召庙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并将此5字雕成匾额,悬挂在山门上。
danni_pu(圣丹妮) |
2005年8月9日 10点50分 |
评分:10 |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因它是原归化城最大的寺庙,蒙古语名“伊克召”, 意即“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至1572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答”)受封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兴建呼和浩特(旧城)和弘慈寺,1580年(明万历八年)完成。寺中释迦牟尼像是银铸的,故又称银佛寺。
它是呼和浩特诸多召庙的主庙,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南端是古称九个边防要塞的“九边第一泉”。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扩建,大殿改铺黄琉璃瓦,并充作帝庙。 大召除大殿外,皆为汉式庙宇布局。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双层三开间的前殿,下层为空廊;中部是经堂;后部是佛堂,佛堂内正中供奉的就是银铸佛像,佛像前有一对金色的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殿前有空心石狮子一对。召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九间楼等建筑。大召的宗教文物众多,其中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三绝”。
→回复
lu520zhang(冰柠檬) |
2008年3月18日 15点42分 |
评分:0 |
汉语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银佛寺。呼和浩特的召庙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
明延赐名“弘慈寺”。清代后改称“无量寺”。因寺内供奉有一尊高2.5米的纯银佛像,故又有“银佛寺”之称。西藏的三世达赖喇嘛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主持了开光法会。大召的宗教文物众多,其中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三绝”。清代康熙年间,主佛殿加供了皇帝万发金牌,并将殿顶改换成典琉璃瓦,大召遂成“帝庙”。大召是明清时期内蒙古地区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庙。
→回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