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北京 → 崇文 → 东南角楼 → 概况 |
|
东南角楼位于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北京站东南残留的一段城墙末端。现存角楼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此后历代均有修缮。 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15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起,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 楼体外侧向东、向南两阔面和向西、向北两侧面,均辟箭窗,亦称射孔。上檐下一排,下檐下三排,阔面每排14孔,侧面每排4孔,共计144孔。楼体内侧(背面)随主楼各抱厦,亦相连成转角房,辟二门,一西向、一北向。门上设直棂窗。 楼内立金柱20根,支撑粱架,设射孔,铺设楼板三层。整座楼的建筑面积有701.3平方米。在与角楼相望的百米南城墙上,还保留着一座清朝正蓝旗军队用来插旗的夹杆石。1988年参考史料恢复了城墙已不存在的两幢驻兵的铺舍(堆拨房)。占地面积各50平方米。 角楼系全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它高大巍峨、深沉凝重,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征。
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十月(1436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 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平面呈曲尺形,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绿剪边,四面开箭窗144个,前楼后厦。抱厦辟两门,门上各设直棂窗3扇,楼内立金柱20根。整座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在与角楼相望的百米南城墙上,还保留着一座清朝正蓝旗军队用来插旗的夹杆石。1988年参考史料恢复了城墙已不存在的两幢驻兵的铺舍(堆拨房)。占地面积各50平方米。 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北洋政府于1915年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拆断了东南角楼附近的城墙和敌台。至今,角楼城墙西侧还遗存着券洞,这是环城铁路的唯一遗物。1935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缮。在1981年进行大修时,发现带有“嘉靖”、“隆庆”等年号的砖。带有“乾隆”年号的琉璃瓦件和民国时期的瓦件。同时从东侧墙体内发现了两颗炮弹残体,并在二层挑檐檩上发现大量铁沙枪弹,它们记载了“庚子之变”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 为了保护这座独特的古代建筑,1979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了落架大修,同市文物局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文史迹展”是这里的固定展陈,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崇文地域的轨迹及在民族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角楼奇石博物馆”收集了全国各地的奇石千余种、近百个品种。这些奇石造型各异、千姿百态。 →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