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 → 陕西 → 宝鸡 → 法门寺 → 法门寺博物馆 → 概况 |
|
法门寺博物馆与驰名中外的千年古刹法门寺为邻,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寺旅游区,东距西安120公里,西距宝鸡95公里,是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珍贵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佛教艺术博物馆。 1987年4月3日,封闭1000多年的法门寺地宫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数千件皇室绝世珍宝,被视为20世纪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发现。法门寺博物馆也随之兴建并对外开放。 为了使这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法门寺博物馆经过数年的精心筹划,隆重推出了《大唐神采东方慧光——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共分为历史文化厅、舍利文化厅和大唐地宫珍宝厅等三部分。历史文化厅以法门寺历史沿革为主线,展现了法门寺历史沿革和地宫发掘时的情景;舍利文化厅以八重宝函、五重宝函等四个系列供奉舍利的宝函为主体,突出唐密金胎合曼的最高成就——捧真身菩萨;大唐地宫珍宝厅则陈列了法门寺地宫唐室供佛的百余件工艺精湛的金银器、密色瓷、琉璃器以及唐代皇帝饮茶的金银茶具,展示了唐茶文化的神韵。 法门寺历史文化新陈列共分三区六单元,设计特点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物,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社会场景和生活画卷。陈列以“内容科普化和形式艺术化”为宗旨,使用各种新型材料,精心编辑,追求陈列的形式美及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从而拉近古代文物与现代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古代文物与现代观众的距离,再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法门寺博物馆: 位于法门寺寺院西侧,占地50余亩。此馆是我国第一座以展示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其工程于1987年11月动工,1988年6月10日竣工,11月9日正式向海内外开放。 博物馆的全部建筑沿用我国传统的沿中轴线布置的原落式格局,凭南低北高自然落差10米纵向递进,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包括博物馆大门、多功能厅、珍宝阁以及水、电设施等辅助兴建筑。 博物馆布局是:一进门,首先接待游人的是前庭院,珍宝阁雄居北部高台,构成馆区中心,其前后南北总计140平方米的空间为中院;东侧建成一座唐密曼荼罗地宫。 馆区建筑外观为仿唐风格,兼具宫殿与园林特点。馆内遍植花木,以法门寺民居为背景,庄重、清新、典雅,是游览观赏之佳处。 博物馆大门是3间古式建筑,坐西向东,造型古朴,典雅大方。馆名为启功先生手书。大门正西面为多功能厅供游人休息、娱乐之用。 博物馆主体建筑是珍宝阁,高20米,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造型为地宫出土的铜精舍所仿建,具有唐代风格。其形制为正方形,建在由汉白玉作栏杆的6米多高的平台上,坐北向南。阁分上下两层,门外有廊,廊外有栏,围阁一周。阁的正面“法门珍宝”为江泽民同志1991年6月来馆视察所题。2000年,在珍宝阁两侧建造了两座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仿唐展厅,现展室以《大唐神采,东方佛光——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为主要内容,用土文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大唐气概与文化风貌。 八重宝函: 地宫中出土的文物除佛骨舍利外,有金银器皿121件,玻璃器皿20件,瓷器16件,石器12件,铁器16件,漆木器19件,玉石、珠宝等约400件,还有300多件丝织物品。八重宝函就是大小嵌套的八层盒子,连同最中心存放的舍利共九层,表示佛教密宗九重天之意,又表示佛是宇宙的中心。它最里一重是宝珠顶单檐纯金四门塔,重184克,座心焊有银柱以套放舍利;第二重是金筐宝钿珍珠装石函用和田玉石雕琢,四面各有一朵相花,以珍珠做莲花蕊,以松绿石做里层花瓣,红宝石做外层花瓣,边缘粘贴珍珠;第三重是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纯金制成,通体镶嵌宝相花,花的质料与第二重相似;第四重是六臂观音纯金函,重973克,上有六臂观音纹饰;第五重为鎏金如来说法银宝函,重1660克,四面有飞天和如来说法图案;第六重是素面 顶银宝函,钣金成型,外壁光洁平整;第七重是鎏金四天王银宝函,顶盖有蛟龙图案,四面各有天王图案,银质鎏金,重2699克;第八重即最外一重为檀香木宝函,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腐朽。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八重宝函只有七重。这八重宝函当时被从大到小依次套装而成,装在一个红锦袋中。它是继临潼庆山寺银椁之后,世界上最齐全的一套供养舍利子的棺具。八重宝函当时被放置在地宫后室中,它存放的是第一枚舍利。这枚舍利长40.3厘米,中空,竖置在金塔基银柱上;第二枚舍利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前室彩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一、二枚相似。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与副会长周绍良先生鉴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继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朝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余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义。真骨与影骨的关系恰如"一月映三江"。舍利是佛身火化后的遗物,佛舍利白如宝玉,坚硬如金刚,锤之不易,火烧不化。根据这次地宫里发现的碑文记载,佛骨舍利一直藏在法门寺塔基内。从公元五世纪的北魏到唐代的400年间,皇帝们迷信迎请佛骨可以保佑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平安,所以曾多次打开地宫,将佛骨迎请长安宫中供奉。这种活动在唐代愈演愈烈。最铺张的要数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即公元873年的一次,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迎请佛骨。这次迎请活动事先准备了2年。当时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100多公里之间,车马昼夜不绝,茶水饮食摆满路旁,供香客随便饮用。佛骨由万人组成的仪仗队,刀仗齐全的皇家御林军导行。长安城内掌灯结彩,文武百官沿街迎跪。然而,迎佛骨三个月后唐懿宗便命归西天。他的儿子僖宗收佛骨送还法门寺并封闭了地宫。此后,各代再也没有进行过迎请佛骨活动。 同时,在地宫还发现了十六件瓷器。这批瓷器有银盘、碗碟等器皿。全是唐僖宗捐献的秘色瓷。秘色瓷名称早见于记载,指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特殊精品,其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严格保密,所以称做"秘色瓷"。在过去,对它的产生年代、产地、色泽等众说纷纭。而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迷。这批罕见的秘色瓷有几个特点:一是专用于皇家,庶民百姓不得僭用;二是产于南方越窑,专为皇宫进贡生产;三是釉色以青绿为主,通体施釉,个别器皿施黄釉,显得金光灿烂;四是造型硕大,规整稳健,胎质细腻,釉色均匀。总之,它们是唐代瓷器工业的高精尖产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这次在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金银器多为供养品,即供奉佛和菩萨的用具。有代表香花的银芙蕖,即莲花;代表灯明的银灯;代表燃香的熏炉;代表水供的金银碗;代表涂香的银粉盒;代表饮食供养的银碟、璎珞;代表抹香供养的银盒等等。它们表示人间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要虔信佛理,精心修养。这些金银器绝大部分是唐懿宗、唐僖宗奉献的。许多器物上有"五哥"的字样。因为僖宗是懿宗的第五个儿子,在被册立为皇太子之前,宫中一直以"五哥"相称。在这批金银器中,形体最大的是带环五足银熏炉,它重达5363克。熏炉也称香炉,用来燃点香料,使佛殿内香烟袅袅,气象庄严。熏炉的五个腿足分别刻有五个独角兽,兽眼圆睁,神情生动,仪态威严。兽的角爪着地,支撑整个炉体,显得十分别致。鎏金银龟盒也是这批器物中的佼佼者,龟是“四灵”之一,经沉静为象。龟的四足着地,双目大张,头向前上方直伸。龟的背、盖、腹部和腿部纹饰逼真生动。它不仅纹饰华美,而且直径40厘米,重达4200克,实在是稀世之宝。在地宫中发现的众多金银器中有一部分为法器。法器,有三层含义:一是佛或其他神灵借以显贵的器物;二是指具有承传佛法才气的人;三是佛道二教举行宗教仪式中所用的钟、鼓、石磬、盂等器具。主要有法螺,锡杖,钵盂,铜铃,如意,臂钏,手炉等近20件。锡杖共有三根。其中,规格最高的是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锡杖又称为"禅杖",也可译为"声杖"或"鸣杖",本是僧人行路或化斋时叩门和防身的行杖,后来成为佛门的一种法器。据说可以驱虫伏魔,是佛门大智无畏,功法无量的象征。一般锡杖用竹木制成,杖首有铁轮环,摇动时发出铿镪的声响。这支十二环锡杖长达1.97米,杖身中空,用58两银与2两金铸成,通体涂金刻花,杖上錾刻有12个手持法铃的缘觉僧,杖头有双轮12环,是专为释迦牟尼奉造的最高等级,美伦美奂。比现藏在日本正仓院内,长1.75米,号称"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制作更精,档次更高。 →回复 |
|